大陸人看臺灣:臺灣年輕人奇思怪想多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31日電 臺灣《旺報》31日刊載了大陸一家媒體駐臺記者趙川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富於幻想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年輕人的各種有趣甚至驚訝的發明創造,凸顯出臺灣民眾在思想激蕩的背後,有著一種掩飾不住的創業衝動和對財富的渴望。

  文章摘編如下:

  寶島臺灣風景如畫,作為一名記者,更關注的是活躍在風景裡的「 人」。我很訝異,在臺灣,各種奇思怪想,甚至異想天開的人挺多。 有些「發明」你看後會在心裡暗自發笑,覺得簡直缺乏常識;可回頭一想,又覺得不無道理,會反問自己:難道是自己思維被束縛了,先入為主地「框定」了自己也「框定」了別人?

  運轉不止創造奇蹟

  在去桃園機場的路上,看看時間還寬裕,開車送我們的臺灣朋友小維堅持要帶我們去看一臺「永動機」。這是一個連稍有科學常識的人 都知道的事實,所謂的「永動機」是不存在的,在能量守恆前提下, 理論上就將它判了死刑。

  「光說沒用,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曾經在日本取得學位的小維說。這是一處路邊的廠房,在二樓的研發中心,一個由四組齒輪咬合在 一起的「怪物」就擺在沙發前。「發明人」當場演示,只見他用力在 一個搖柄上有規律地反覆停頓再旋動,一兩分鐘後釋手。這時「奇蹟 」發生了,另一端的轉盤竟不知疲倦地轉動起來。

  「想讓它停下來都難,它是在利用自然重力在運轉。」他說,將來 可以用它來發電,可以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這不是比「永動機」還 永動機嗎?雖然「永動機」是個偽命題,可我發現不了任何破綻,只 得表示「佩服」。

  隨後,這位「發明人」開始陶醉在「永動電機」無限廣闊的市場前 景中,彷佛已經看到大海邊、高山上到處都佇立著他的「永動機組」,世界能源問題也瞬間解決了,其個人海量財富也似乎唾手可得……

  在這位老兄的試驗室還有一臺式樣古怪的電動車,前輪細窄,後輪 寬扁。原來,他是將電池驅動系統「藏」到了輪轂內。表面看同普通 電動車輪無異,其實還是有內裡乾坤。我想取相機拍照,卻被他制止 了。「這個東西還是在試驗階段,需要保密。」這次,他回歸了理性 。

  辭別「發明家」,我轉而一想,科學創造需要的不正是「超常規」 思維嗎?是不是我自己太墨守成規了?

  躺在床上賞月觀星

  在位於臺北市東邊的宜蘭縣農村,我曾參觀一棟屋主自己設計的「個性住宅」,印象十分深刻。

  這是一棟獨立的建築,樓高三層,外觀看不到任何鋼筋水泥的痕跡 ,只見部分木料和玻璃。左邊是一個車庫,按下電動按鈕,庫門打開 ,我們停好車。

  主人將兩條護院犬拴好後,才允許我們進去。開門的是兩位老人, 這棟房子是他們的兒子設計的,「地皮是自家買的,儘管讓他發揮想 像。」

  穿過一道水聲潺潺的通道,來到了後院,老人按動按鈕,木質地板開始向一端滑動,原來這是一處家庭遊泳池,伴隨譁譁的水流聲,泳 池開始注水。

  雖然外面天氣很熱,我們坐在客廳裡卻並不悶熱,「屋子不用裝空調,全靠太陽光照形成的溫差,讓自然空氣循環流動,最終形成空調 效果。」

  老人帶我們順著木質樓梯來到二樓平臺,這裡露天擺了一排座椅, 可以喝咖啡、品茶。更讓我驚奇的是,位於二樓的主臥室,開了個巨 型的平頂「天窗」,藍天白雲彷佛「嵌」在頭頂。光線透過玻璃直射 下來。可以想像,透過鋼化玻璃天花,躺在床上,可以數星星看月亮 ,下雨時還可以看到雨珠在玻璃上滾動。人與自然如此親近,多麼浪 漫美妙的構思!

  玻璃上方還設了一個機關,不想看天或遇到下大雨,按鈕一碰,一道活動的房頂很快移罩到玻璃上方,又是一個溫馨的臥室。臥室主人 真是會享受。老人說,兒子和兒媳都到上海看世博去了,他們要是在 家會跟你介紹得更仔細。「兒子自己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在家裡接的 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站在二樓平頂陽臺四顧,只見周邊是半荒棄的稻田和菜園,一棟棟兩三層高的灰白別墅棋布於阡陌之間,安靜的宜蘭平原有一種別樣風 情的田園之美。

  發光雨傘安全性增

  熊瀛松先生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臺北人。有一天,他忽然打電話過 來說,兒子發明了一個能發光的雨傘,很特別,想請您來看看。我如約趕到臺北國際會展中心,原來,這裡正在舉辦「2010臺北國際發明展」。在各式稀奇古怪的創新發明展位之間,我找到了熊先生的展位 。

  熊先生是臺灣老兵的第二代,他說,參展的是兒子留學歸來後,取得專利權的一項創新產品。

  熊先生展示的這個發明其實一種特殊材料製成的「發光太陽傘」。其關鍵在傘杆部位,如果在夜間或能見度不好的霧雨天氣,非常有實用價值。一方面可以適度照明,老人和殘疾人還可以用來做手杖用。 臺灣城市的摩託車特別多,此項發明,能提示駕駛者識別行人,從而大大增加行人的安全性。

  我在臺灣駐點期間,曾採訪多項創新發明展覽,併到著名的新竹科技園區參觀了解,也曾應臺灣朋友邀請,觀看民間創新成果展示。總的感覺是,無論是自然科技領域還是在人文社科領域,臺灣人、尤其是臺灣年輕人非常富於幻想,而實際上,在他們思維激蕩的背後,是一種掩飾不住的創業衝動和對財富的渴望。

相關焦點

  • 臺灣人:願有更多的臺灣年輕人 都能來大陸
    臺灣《旺報》15日刊登臺灣作家於綻的文章稱,期待能有更多的臺灣年輕人,都能來大陸,看看這個跟你想像的不一樣的地方,一個只要站到時代風口上,就有飛黃騰達機會的地方。在大陸,起初的薪水,或許跟臺灣差不多,還要冒著失敗的風險,自費機票飛到大陸面試、負擔異地生活費、適應各種不一樣,但我願意一試,因為這兒對年輕人來說,內心想衝一發的衝動是有出口的:看看那人滿為患的商場購物人潮、一個又一個為了夢想努力加班的年輕人、一間又一間為了蒸蒸日上的業績而通宵的辦公室,這是一個「集體向上」的地方。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5
    大陸媳婦看臺灣/ 張蓓蕾一語驚醒夢中人 / 馬琴琴職場臺灣人君子劍溫柔咒 /陸路【臺灣人看大陸】臺企臺幹優勢正在消失 / Hippo鋼琴演奏家之怒 / 曾泰元三訪朱自清〈背影〉月臺 / 曾泰元不自亂陣腳但也不能混下去 /DARK我的中國想像 / 蔡瑀婷這就是小劉教會我樂觀生活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2011年07月08日 10: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用語比臺灣更為簡單明了
    臺灣《旺報》「臺灣人看大陸」欄目刊登讀者文章,比較兩岸用語差異,全文如下:兩岸雖然同文,但在許多用字遣詞上早已大不相同。想當初在接觸大陸信息時,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漸漸弄清楚彼此的慣用語有何不同。我發現有些大陸用語其實還比臺灣用語更能直接表達要闡述的意思,若非旁人聽不懂,否則我已經習慣在言談、書寫中使用這些詞句。
  • 大陸人看臺灣:NGO是臺灣的氧氣
    在真正抵達臺灣當地,切切實實地接觸到臺灣NGO之前,我對NGO這個名詞的了解僅僅停留字面上的「非政府組織」,由於大陸的國情環境,政府的強大在民眾心裡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我對沒有政府支持的組織會否有足夠的執行力和影響力這個問題存疑,同時也好奇NGO在臺灣民眾的生活中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 臺灣年輕人民調:大陸人民比政府友善 83%認為大陸進步
    【觀察者網綜合】兩岸交流日趨頻繁,為了解臺灣新世代年輕人對大陸印象,臺灣《聯合報》民調中心調查發現,臺灣年輕人對大陸整體正面印象比16年前提升,並高度肯定大陸是個進步地方,從16年前的53%上升到83%。在統獨方面,贊成獨立年輕人比16年前大幅增加。
  • 臺灣年輕人:炸掉臺灣核電站,毀掉大陸沿海城市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民進黨當局的臺獨行徑,不斷觸碰大陸底線,導致了解放軍空軍常態化繞臺,使得臺灣普通民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打個雷都以為是大陸打過來了!,有的年輕人甚至覺得臺軍戰力,在全球都是能排上名的,遠高於大陸軍力!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推薦序】【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王塞壬有意義的他者——賈葭臺灣一泡尿 激起大陸千層浪——黎勇我體會到的「臺灣意識」——郟星星崇高和悲劇總是相互關聯 ——穆建新臺灣到底有多好?沒有她 就沒有我的今天 ——宋印偉【臺灣人看大陸】我是誰?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創客」汪小菲:臺灣年輕人應分享大陸紅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現在還是活躍在臺灣和大陸之間的創客,北京合尊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他在淘寶天貓上的「臺灣館」剛剛上線,在臺灣投資的酒店正在籌備中,他還在馬雲主導的湖畔大學學創業。談到創業初衷,汪小菲日前在北京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說,希望臺灣的小企業、年輕人更多分享大陸市場的紅利。至於別人給他貼上的種種標籤,他並不太在意。
  •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2019年03月13日 08:4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她認為臺灣教育人才到大陸就業的前景也是很好的,兩岸教育領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確實,兩岸交流已經越來越緊密,兩岸合作也越來越廣泛,同胞親情也自然越來越深厚。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來到大陸發展,也早已不是新聞。
  • 臺灣年輕人奔赴大陸就業 憂"臺灣怎麼一直鬧"
    華夏經緯網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低薪現象不見好轉,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年輕人都會選擇到大陸發展。對此,臺灣「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許秉瑜就表示,許多臺灣人為陸資企業效力後,最多的疑問就是「大陸進步這麼快,為何臺灣還在鬧?」
  • 「臺灣民謠之父」勸年輕人多到大陸看看:多來往 才能和平
    那一年,他55歲,卻意外在臺灣和大陸兩地走紅。「我是一個用不完詠嘆的人,怎麼唱都唱不完,這是祖先給我的天賦。」2006年,胡德夫第一次到大陸演出,從第2張專輯開始就在大陸發行。讓他驚訝的是,大陸的文化界和年輕人對這位已年邁的原住民歌手,表現出異常熱情。
  • 新媒:對臺灣年輕人大陸仍是富有吸引力就業市場
    原標題:新媒:對臺灣年輕人大陸仍是富有吸引力就業市場  新加坡亞洲新聞網4月2日文章,原題:儘管兩岸關係緊張,但對臺灣年輕人而言,中國大陸仍是富有吸引力的就業市場2014年臺灣的「太陽花學運」是近年來反大陸情緒的一次大規模爆發。但對臺灣年輕一代求職人群而言,北京的吸引力依然強大。
  • 臺灣年輕人已習慣在大陸的生活,稱「臺灣真的很落後」
    ,但是找不到出路,他們在大陸都獲得了更好的機會。」  本次論壇上,浙江省宣布了八條新的惠臺措施,陳勝浩說,這些措施很好,也都會落實,但是要看是否能跟自己的公司匹配起來。陳勝浩說,他已習慣了在大陸的生活,跟臺灣比,在大陸只需要帶一個手機出門就可以全部搞定,連坐地鐵、公車之類的都可以掃碼,回到臺灣還會跟臺灣朋友講「臺灣真的很落後」,「生活在浙江的確比較方便,而且壓力沒有像北京、上海壓力這麼大,上海北京的節奏太快了,我之前在上海北京也待過,這邊就是比較舒服。」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郭雪筠「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今年是郭雪筠首次到廈門參加海峽論壇。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王義偉/文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我在大陸看臺灣:你知道臺灣人不用漢音拼音嗎?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打字是不用漢音拼音的,而是用ㄅㄆㄇㄈ,也就是注音符號。而且它的歷史更久。不過,我聽說很多臺灣老鄉來了大陸,只要下點工夫就能記住英文字母和注音符號的對應,立馬就用得順風順水。相形之下,大陸朋友要會用注音符號就困難多了,感覺好像要他們學外國字母似的。我小時候學注音符號,光是背那37個符號就不知道挨多少個手心。大概是小學一年級就要開始學,然後整個小學六年之間,都會考你「注音符號」,簡直就是無時無刻不被它的陰影所籠罩。
  • 大陸為啥吸引臺灣年輕人?是兩種合力的結果
    臺灣的衰落在推動青年離開,大陸的崛起在拉動青年人投奔,兩股合力給了年輕人前往大陸發展的理由。發現前來創業的人,除了進軍網絡、科技和軟體等一貫搶手的行業,甚至烤麵包、炸雞排、髮型師等也沒有放過。    其中成功者如擁有七十多間分店的快剪店星客多,和把算命做成千萬元實力公司的桃桃喜,都是趕著這波政策紅利打拼出來的。
  • 有多少臺灣年輕人一邊網上罵大陸,一邊私下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一場招聘會的信號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主辦的上海市臺協原本擔心臺灣年輕人對到上海工作沒興趣,結果短時間內就收到3000多個報名,招聘會當天現場更湧進上萬人。上海市臺協會長李政宏說,比原先預估三四千人來應徵更熱烈,最後欲罷不能,會到中南部再辦一場。為什麼這麼火?聽聽參加招聘會的人怎麼說。去年畢業、在臺灣大眾銀行擔任業務襄理四個多月的陳奕任,當天在招聘會上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