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31日電 臺灣《旺報》31日刊載了大陸一家媒體駐臺記者趙川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富於幻想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年輕人的各種有趣甚至驚訝的發明創造,凸顯出臺灣民眾在思想激蕩的背後,有著一種掩飾不住的創業衝動和對財富的渴望。
文章摘編如下:
寶島臺灣風景如畫,作為一名記者,更關注的是活躍在風景裡的「 人」。我很訝異,在臺灣,各種奇思怪想,甚至異想天開的人挺多。 有些「發明」你看後會在心裡暗自發笑,覺得簡直缺乏常識;可回頭一想,又覺得不無道理,會反問自己:難道是自己思維被束縛了,先入為主地「框定」了自己也「框定」了別人?
運轉不止創造奇蹟
在去桃園機場的路上,看看時間還寬裕,開車送我們的臺灣朋友小維堅持要帶我們去看一臺「永動機」。這是一個連稍有科學常識的人 都知道的事實,所謂的「永動機」是不存在的,在能量守恆前提下, 理論上就將它判了死刑。
「光說沒用,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曾經在日本取得學位的小維說。這是一處路邊的廠房,在二樓的研發中心,一個由四組齒輪咬合在 一起的「怪物」就擺在沙發前。「發明人」當場演示,只見他用力在 一個搖柄上有規律地反覆停頓再旋動,一兩分鐘後釋手。這時「奇蹟 」發生了,另一端的轉盤竟不知疲倦地轉動起來。
「想讓它停下來都難,它是在利用自然重力在運轉。」他說,將來 可以用它來發電,可以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這不是比「永動機」還 永動機嗎?雖然「永動機」是個偽命題,可我發現不了任何破綻,只 得表示「佩服」。
隨後,這位「發明人」開始陶醉在「永動電機」無限廣闊的市場前 景中,彷佛已經看到大海邊、高山上到處都佇立著他的「永動機組」,世界能源問題也瞬間解決了,其個人海量財富也似乎唾手可得……
在這位老兄的試驗室還有一臺式樣古怪的電動車,前輪細窄,後輪 寬扁。原來,他是將電池驅動系統「藏」到了輪轂內。表面看同普通 電動車輪無異,其實還是有內裡乾坤。我想取相機拍照,卻被他制止 了。「這個東西還是在試驗階段,需要保密。」這次,他回歸了理性 。
辭別「發明家」,我轉而一想,科學創造需要的不正是「超常規」 思維嗎?是不是我自己太墨守成規了?
躺在床上賞月觀星
在位於臺北市東邊的宜蘭縣農村,我曾參觀一棟屋主自己設計的「個性住宅」,印象十分深刻。
這是一棟獨立的建築,樓高三層,外觀看不到任何鋼筋水泥的痕跡 ,只見部分木料和玻璃。左邊是一個車庫,按下電動按鈕,庫門打開 ,我們停好車。
主人將兩條護院犬拴好後,才允許我們進去。開門的是兩位老人, 這棟房子是他們的兒子設計的,「地皮是自家買的,儘管讓他發揮想 像。」
穿過一道水聲潺潺的通道,來到了後院,老人按動按鈕,木質地板開始向一端滑動,原來這是一處家庭遊泳池,伴隨譁譁的水流聲,泳 池開始注水。
雖然外面天氣很熱,我們坐在客廳裡卻並不悶熱,「屋子不用裝空調,全靠太陽光照形成的溫差,讓自然空氣循環流動,最終形成空調 效果。」
老人帶我們順著木質樓梯來到二樓平臺,這裡露天擺了一排座椅, 可以喝咖啡、品茶。更讓我驚奇的是,位於二樓的主臥室,開了個巨 型的平頂「天窗」,藍天白雲彷佛「嵌」在頭頂。光線透過玻璃直射 下來。可以想像,透過鋼化玻璃天花,躺在床上,可以數星星看月亮 ,下雨時還可以看到雨珠在玻璃上滾動。人與自然如此親近,多麼浪 漫美妙的構思!
玻璃上方還設了一個機關,不想看天或遇到下大雨,按鈕一碰,一道活動的房頂很快移罩到玻璃上方,又是一個溫馨的臥室。臥室主人 真是會享受。老人說,兒子和兒媳都到上海看世博去了,他們要是在 家會跟你介紹得更仔細。「兒子自己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在家裡接的 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站在二樓平頂陽臺四顧,只見周邊是半荒棄的稻田和菜園,一棟棟兩三層高的灰白別墅棋布於阡陌之間,安靜的宜蘭平原有一種別樣風 情的田園之美。
發光雨傘安全性增
熊瀛松先生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臺北人。有一天,他忽然打電話過 來說,兒子發明了一個能發光的雨傘,很特別,想請您來看看。我如約趕到臺北國際會展中心,原來,這裡正在舉辦「2010臺北國際發明展」。在各式稀奇古怪的創新發明展位之間,我找到了熊先生的展位 。
熊先生是臺灣老兵的第二代,他說,參展的是兒子留學歸來後,取得專利權的一項創新產品。
熊先生展示的這個發明其實一種特殊材料製成的「發光太陽傘」。其關鍵在傘杆部位,如果在夜間或能見度不好的霧雨天氣,非常有實用價值。一方面可以適度照明,老人和殘疾人還可以用來做手杖用。 臺灣城市的摩託車特別多,此項發明,能提示駕駛者識別行人,從而大大增加行人的安全性。
我在臺灣駐點期間,曾採訪多項創新發明展覽,併到著名的新竹科技園區參觀了解,也曾應臺灣朋友邀請,觀看民間創新成果展示。總的感覺是,無論是自然科技領域還是在人文社科領域,臺灣人、尤其是臺灣年輕人非常富於幻想,而實際上,在他們思維激蕩的背後,是一種掩飾不住的創業衝動和對財富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