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的一位朋友小賈要結婚,原本挺高興一事兒,他卻犯了愁。未婚妻小劉是上海的一位獨生女,家裡條件雖算不上特別好,但過過日子也是不錯了。小劉看中了一個卡地亞的戒指,說是結婚就要用那一款。
當時小編對於這些奢侈品的了解,就像是小學生對於高等數學的了解。我就隨口說了一句:「不就一鑽戒嘛,你這萬把塊一月的工資,咬咬牙倆月不就成了。」
然後小賈靜靜地打開了某貓商場,點開了那個戒指的頁面。「我去,6萬多,啥戒指啊這麼貴?」真的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這時候小編選擇默默地和朋友小賈一起點了支煙,站在窗前,心理安慰道:還好還好,我還是個單身狗。我也是從這一刻的驚嘆開始,才開始了對卡地亞的研究,憑啥子一個卡地亞的戒指能賣這麼貴?我們的金店都是論克賣?
卡地亞(Cartier )是一家法國鐘錶及珠寶製造商,於1847年由Louis-Franois Cartier在巴黎Rue Montorgueil 31號創辦。
要知道咱們的「老鳳祥」,也就是1848年創辦的,僅僅一年之隔,現如今老鳳祥的金價還不是論克賣。你要說是歷史底蘊使得卡地亞這麼貴,那顯然不是這麼簡單。
你要說是設計好,的確,卡地亞是有一些出彩的設計,但是你看看下面這個卡地亞戒指,「設計」?不存在的,就這麼在內圈加個logo。這給我的感覺,就像件白色短袖,上面印一個巨大無比的NIKE標誌。「俗」算不上,但是和「設計」基本也不搭邊。
但就這麼一個幾克的戒指,賣到了8225元,一克金價達到了一千多元,是市面金價的數倍!關鍵這還不是純金的。顯然又不僅僅是設計的「鍋」。
就在我們越來越疑惑的時候。還是小劉的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卡地亞貴在地球人都知道卡地亞貴,你以為讓全球人都知道,不要花錢啊!」好像的確是這麼個道理啊!原來如此,卡地亞賣這麼貴(王校長除外),最終的公式是:
卡地亞=材料+工藝+品牌
而且這個「品牌」的分量,佔了價格的50%還不止。無論是廣告宣傳,明星代言,還是虛榮心作祟,亦或是是歷史底蘊、設計感,正是這種種的因素,撐起了品牌效應。這一點,無論是卡地亞,還是蒂芙尼、LV......都是如此。
反觀國內的金店,周大福也好,中國黃金也罷,都沒有走出「克價」的怪圈,靠著當日金價來比拼。
但是中國的金銀細工工藝,卻是實打實的老手藝,有的也符合奢侈品的「全手工」理念,但是這些匠人也面臨一個尷尬,有手藝,甚至是極好的手藝,卻太鑽研於手藝,完全不懂得一點營銷手段。「匠人匠心」是有了,卻沒了商人,那也是萬萬行不通的。
看看這個明代的金葫蘆耳環,到現在五六百年了,造型也好、工藝也罷,都是極好的,可見老祖宗們的金銀加工水平是極高的。但是如何傳承金銀細工這門老手藝,賦予它新的價值,將其發揚下去,甚至創造出一個比卡地亞還更有品牌價值的,那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