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Science推出Experimental Error專題,討論了科研道路上的遭遇與感悟。
編譯 | 雪月
學術界以自我為中心思維的現狀正在變化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科學教育和培訓體系並不完善。許多博士在畢業典禮那天大多都不會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為終於畢業而感到欣慰。畢業之後想在學術界找到faculty的位置,所要付出的努力自不用多講。但是這些現狀往往會被畢業生身邊的教授們忽略。他們有時會被有意無意的告訴他們的學生,尋找學術界以外的工作等同於失敗。
幸而近來這種態度慢慢開始發生變化。研究生們也慢慢開始了解學術界以外的工作類型。有些教育機構也確實在幫助博士生們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學術界以外的職業。雖說有變化,但學術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並沒有徹底改觀。
學術界包容性低的情況亟待改變
博士生們通常會被告知不要花時間參加實驗室以外的活動,去培養除撰寫學術論文、進行實驗之外的能力。通常這些之外的訓練被認為是在浪費時間。
當一個人自己的名字被冠以「博士」時,他們往往會被灌輸無法在除學術界之外的職場工作的觀點。換句話說,學術界一直在關注自己的優先事項,而忽略了研究生更廣泛的技能培訓,而這將有助於研究生尋找非學術性的工作。
攻讀研究生這段時間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研究生們已經半隻腳踏入了學術界,但是仍然沒有深入腹地。大多數研究生仍然將學術界當成「一個陌生的地方」或「另一個世界」。試想一下,如果能夠豐富研究生時期的培訓活動,而不是單單在實驗室重複實驗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如果學術界對研究生的包容性大一些,也許陷入泥潭的研究生們的職業生活會更加豐富。
聲音雖很弱但希望被聽到
當有人指出學術科學訓練陷入了包容性差的怪圈時,定會有人舉雙手贊成。但真正需要被說服的人仍然在保持沉默,這個改變也許很難、很漫長。但仍然希望隨著學術界有更多的人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研究生能夠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目前開展這項工作的教育機構還不多,研究生們也可以自己尋找機會獲得學術界以外的工作。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20/06/don-t-let-academia-consume-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