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學術界,研究生教育何去何從?

2020-08-19 BioArtReports

編者按 : Science推出Experimental Error專題,討論了科研道路上的遭遇與感悟。

其中一篇題為 Don’t let academia consume you 的文章講述PhD培養過程中是否應該接受實驗室以外的能力訓練。現BioArtReports編譯如下,供思考。



編譯 | 雪月


學術界以自我為中心思維的現狀正在變化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科學教育和培訓體系並不完善。許多博士在畢業典禮那天大多都不會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為終於畢業而感到欣慰。畢業之後想在學術界找到faculty的位置,所要付出的努力自不用多講。但是這些現狀往往會被畢業生身邊的教授們忽略。他們有時會被有意無意的告訴他們的學生,尋找學術界以外的工作等同於失敗。


幸而近來這種態度慢慢開始發生變化。研究生們也慢慢開始了解學術界以外的工作類型。有些教育機構也確實在幫助博士生們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學術界以外的職業。雖說有變化,但學術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並沒有徹底改觀。

學術界包容性低的情況亟待改變


博士生們通常會被告知不要花時間參加實驗室以外的活動,去培養除撰寫學術論文、進行實驗之外的能力。通常這些之外的訓練被認為是在浪費時間。


當一個人自己的名字被冠以「博士」時,他們往往會被灌輸無法在除學術界之外的職場工作的觀點。換句話說,學術界一直在關注自己的優先事項,而忽略了研究生更廣泛的技能培訓,而這將有助於研究生尋找非學術性的工作。


攻讀研究生這段時間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研究生們已經半隻腳踏入了學術界,但是仍然沒有深入腹地。大多數研究生仍然將學術界當成「一個陌生的地方」或「另一個世界」。試想一下,如果能夠豐富研究生時期的培訓活動,而不是單單在實驗室重複實驗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如果學術界對研究生的包容性大一些,也許陷入泥潭的研究生們的職業生活會更加豐富。


聲音雖很弱但希望被聽到


當有人指出學術科學訓練陷入了包容性差的怪圈時,定會有人舉雙手贊成。但真正需要被說服的人仍然在保持沉默,這個改變也許很難、很漫長。但仍然希望隨著學術界有更多的人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研究生能夠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目前開展這項工作的教育機構還不多,研究生們也可以自己尋找機會獲得學術界以外的工作。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20/06/don-t-let-academia-consume-you

相關焦點

  • 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學術界的科學精神之殤?
    多年以來,學術造假、圈子文化、浮躁功利、跟風科研等讓中國學術界飽受詬病,甚至釀成了青年人厭惡和逃離科研的惡果,對中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究其本質,有經濟基礎、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而學術界在科學精神方面的缺失則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科學精神作為學術界的一種底線,出現了缺失,事實上就造成了中國學術界之「殤」。
  • 性騷擾:好萊塢與學術界令人不安的相同之處
    學術界性騷擾的黑幕從未以如此劇烈和集中的方式,突然在眾目睽睽中被撕扯下來。當一個廚房裡發現蟑螂時,意味著看不見的角落裡潛伏著上百隻。學術界被受害人揭露和媒體曝光的性騷擾事件,無疑是冰山一角。從近日相關涉事高校的回應來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中國學術界正面自己被扯下的這塊遮羞布,建立有效的保護和懲戒制度,扶持受害者,讓惡行曝光,讓正義聲張。
  • 工程呼喚倫理:學術界與企業界對話——清華大學工程倫理教育論壇紀實
    【編者按】2014年6月25日上午,由清華大學研究生院主辦的清華大學工程倫理教育論壇在主樓接待廳舉行,來自國內外知名企業、清華大學各工科院系院長主任、主管教學副主任、研究生工程倫理課程建設負責人、研究生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教育專家組成員以及對工程倫理教育教學和研究感興趣的師生一百餘人出席了論壇
  • 我國2020年研究生在學人數預計突破300萬,在職人員何去何從?
    據相關機構數據統計,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數達1.07萬人;2020年,招生數突破110萬人……我國研究生教育實現了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大軍」的跨越。從1949年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突破300萬。
  • 我國2020年研究生在學人數預計突破300萬,在職人員何去何從?
    我國研究生教育實現了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大軍」的跨越。從1949年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突破300萬。研究生是我國重要的人才培養渠道之一,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在職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尤其是在經過2017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後,研究生教學模式變為由單一的全日制教學豐富為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並存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的在職人員在工作之餘,業餘時間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的人數不斷上升!
  • 科技部明確論文數量不可與獎勵掛鈎,學術界何去何從?
    近日,《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火爆學術界,傳遍科研人員的朋友圈,引發激烈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學術界來說,科研論文一直是評判個人科研能力的黃金準則,就像高考只憑成績來確定錄取什麼大學一樣
  • 中國的學術界到底有多腐敗
    再加上接近國民經濟總值4%的教育經費有很大一部分進入了高等教育界,中國的學術界近年來真可以說是富得流油。但是,伴隨著國家資金的大量湧入,中國的學術界卻出現了幾大令人不解的現象:博士越來越多,教授越來越多,院士越來越多,可是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反倒越來越低下。
  • 考研不再是就業保險,94萬研究生該何去何從?輔導員:做好這3點!
    今年將有94萬研究生畢業,這些學生每天不是在招聘會應聘就是在去招聘會的路上,可仍然有不少人至今連一個offer都沒有斬獲,這些人將何去何從? 其實那些用人單位也有自己的煩惱,雖然說選拔人才可以擇優而取,但是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高端人才卻並不多,就拿胡侃教育大學所在的寢室來說:一位院學生會副主席的室友拿到了中國菸草、一汽、上汽、廣汽在內的13份offer,一位成天玩遊戲學業掛科的室友卻連面試的機會都很難收穫,這樣的狀態是不是有點尷尬?
  • 考研熱背後,94萬研究生為畢業犯了難,在校生:我該何去何從
    按照今年的就業形勢來看,讓很多研究生都大失所望,就連研究生在校生都表示:畢業後我該何去何從,一片渺茫。不過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在進行招聘的時候,可供企業選擇的就會越來越多。
  • 教育改革應何去何從?
    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裡,應該何去何從?隨著信息科技發展,網際網路➕的融入,教育不斷模式創新而周圍環境,包括社會,家長觀念,老師教育方式等問題,導致孩子思想過於早熟,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世界觀是與眾不同,不容質疑的,是飽滿的。而筆者認為這恰恰只是內容膨脹而已,是孩子內心裝載了太多東西,其實他們還無法辨別,無法理解,無法消化,即使一部分孩子有自己主見,但也是略顯不成熟,他們仍無法認識其中利弊得失,這可能是問題所在。
  • 研究生提不出問題,何去何從?
    他知道,研究生讀完,不了解學科前沿研究、學科代表人物的大有人在。那麼,像複試中這樣的「無知」到底可不可以寬容?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東吳大學的研究生教育
    在以上大學中,有研究生教育記錄的除東吳大學之外,只有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齊魯大學、滬江大學。 1911年春,以卓越才能和智慧為後來者留下了寶貴思想遺產的東吳大學首任校長孫樂文因病去世後,葛賚恩被推舉為東吳大學第二任校長。葛賚恩的上任,為東吳大學的研究生教育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是時,東吳大學將大學學制定為四年,大學畢業後學習理科兩年可給予碩士學位。
  • 農村青年教師,該何去何從?
    近幾年的教育,有個共同的現象!隨著國家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走去農村,走入貧困地區當教師!這些教師走入農村,大部分又辭職!那麼,作為農村偏遠地區的年青教師。我們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待解決。一,開放式選拔人才的結果之所以能從五湖四海考入教育行業,是因為國家的招聘方式。以前一個學校的老師多數是當地的人,很少有外地考入者。可近幾年有個普遍的現象,就是一個學校,小到偏遠地區都有來自其他省份的年青老師。這部分老師一定是年青的!這部分學生都是由於工作的壓力,才迫使他們背井離鄉,異地教書工作,這也是公開選拔人才的結果。
  • 河南的公費師範生教育該何去何從?
    2.公費師範生不能全脫產考研究生。這對於有理想,並且想進一步深造的學生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不能進一步考取研究生,不能進行學歷提升,許多學生在報考的時候必定會更加慎重!公費師範生教育應該何去何從基於以上原因,我覺得為促進公費師範生教育的發展,其實可以適度做一些改革的嘗試的,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好的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公費師範生的教育陣營中來!加大對農村基層教師的補貼力度。
  • 美國商學院的MBA教育將何去何從
    來源:中國經營報美國商學院的MBA教育將何去何從文/魏欣曾幾何時,很多職場精英的願望是進入美國商學院就讀MBA(工商管理碩士),並在畢業後順利進入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從事高薪工作包括常青藤盟校在內的絕大多數美國商學院很早就已經感受到,學生們對MBA教育的興趣正在快速下降,而且這種趨勢在二線學校當中更加明顯。根據美國研究生管理入學委員會的統計,70%的美國兩年制全職MBA項目在去年都經歷了申請人數下降的情況,而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多年了。
  • 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能行嗎?
    如果你只是想靠著留學逃離某些東西,那你的「夢想」大概率無法實現。2011年,歷經9年義務教育,加上高中3年寒窗苦讀,我終於走進了高考考場。說來像是自誇,那時的我,無疑是應試教育體系下的一枚「優良產品」。
  • 學術界的心理健康往往是一個被遺忘的腳註:那些掙扎的研究生
    在讀研究生的三年級時,一切似乎都崩潰了。我當時正在處理祖母的去世,然後我和女友分手了。第二年,我在沮喪和絕望的痛苦反饋迴路中度過。每天,我都會努力進入實驗室,並為自己的項目感到興奮。但是,當我遇到較小的障礙(例如複製失敗或樣品受汙染)時,我會灰心並放棄。即使我的實驗進行得很順利,我也因為浪費時間沒效率而感到累。我知道自己在掙扎,但是我沒有尋求幫助。
  • 香港科技大學頒發的畢業證書在國際學術界獲得何種認可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幾年,香港大學的信息越來越受到關注,很多家長都開始考慮要將孩子送到香港去上大學,從每年的新聞報導中,我們也能發現越來越多的內地高考狀元也會選擇港校,香港高校的分數線更是直逼北大清華,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了解香港大學,中國教育在線現將去香港上大學一些基本問題進行匯總
  • 你需要看到的藝術研究生教育新動態
    不過平心而論,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又何曾停過呢?如今,研究生教育從招生到培養的變革都在無時無刻地進行著。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這標誌著研究生教育的重新恢復。其附件《關於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中規定:研究生的學制一般為三年。
  • 廈大教授王諾:我對學術界已完全絕望
    我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能在以上任一方向努力下去,我未來的學術研究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而只能在同等水準上重複以往,最多不過是對更多的具體問題做與以往同等水平的研究;也不可能真正融入國際學術界,被國際學界真正認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