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能行嗎?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如果你只是想靠著留學逃離某些東西,那你的「夢想」大概率無法實現。

2011年,歷經9年義務教育,加上高中3年寒窗苦讀,我終於走進了高考考場。說來像是自誇,那時的我,無疑是應試教育體系下的一枚「優良產品」。不出所料,兩個月後,我如期拿到了父母、老師和我自己心心念念的那張名校錄取通知書,我的應試教育之路,至此總算抵達了一個看似完美的盡頭。

2015年,大學畢業,由於我的綜合績點未能排進年級前15%,我不幸與自認為能夠拿到的保研機會失之交臂。當時,身邊不乏有人勸我:當年高考那麼難,我也考了下來,不如再卯一把勁,試著去考一考研。然而,我幾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些好言相勸,而是轉頭開始準備出境留學的申請,最終在不需要考試競爭的情況下,到另一片土地讀了研。

今天的我,早已留學歸來,成了一個工作數年的「社會人」。按理說,「應試教育」也好,「素質教育」也罷,這些讓人耳朵起繭的大詞,早該如流水一般和我的學生時代一同遠去。然而,每當我在媒體上聽到別人提起這些東西時,我都難免要打一個激靈——作為成長於世紀之交的「90後」,我實在太熟悉這兩種看似彼此牴觸、實則難捨難分的教育敘事。因此,當一些聽起來煞有介事、實則全不靠譜的說法流行時,我只要結合自己的經歷與體會,便不難識破那些虛幻的妄言。

前兩天,我打開微博,看到一個有2億閱讀量的熱搜話題——#如何看待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當時,我正靠在沙發上喝水,差點沒一口噴出來。儘管點開話題,可以看到不少網友在認真分享他們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有過相關經歷打底的人,我卻只覺得這個話題有點荒唐。

儘管在字面意義上,我似乎正是「留學逃離應試教育」典型——拒絕了考研,跑去申請留學。然而不論是我,還是我在留學時認識的其他朋友,沒有誰是為了「逃離」什麼,才跑到千裡之外獨自求學的。反過來說,就算真的有人天真地以為:只要出去留學,就能逃離所謂的「應試教育」,他們最終得到的也只會是現實迎面打來的一記悶棍,而絕不會不勞而獲。

當我們討論「應試教育」時,究竟在討論什麼?關於這件事,教育學者關心的可能是,向年輕人傳遞知識的方式,焦慮的家長們,則更在乎孩子能不能拿到高分。因此,在討論「應試教育」時,最主要的兩種聲音,就是認為它扼殺了年輕人的創造力,或是為提高成績直接助力。

但是,作為一個在相關爭議中長大、親自體會過「應試教育」威力的人,我深刻地知道,學生對「應試教育」的體會,絕不單單是獲取知識的形式或分數高低那麼簡單。對我們這些「應試專業戶」而言,「應試教育」的真正本質,在於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場又一場帶有極強競爭性、篩選性的選拔考試。對學生而言,壓力的來源從來都不是考試本身,而是考試背後優勝劣汰的社會邏輯。對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現實邏輯或許顯得有些殘酷,但卻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東西。而要改變這種現實邏輯,也遠遠不是「逃」到境外去留學那麼簡單。

從表面上看,去境外念本科不需要經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留學讀研也只需要申請,而不需要參加統一的考研。然而,沒有形式上的統一考試,並不等於可以擺脫競爭。不論是同樣以考試方式進行的SAT、託福、雅思、GRE等一系列水平考核,還是需要和眾多其他競爭者一較高下的申請材料,本質上都不過是另外一種競爭。

或許我們聽說過誰家孩子因為不想努力、學習成績不好,只能跑去留學的故事,但大家常常忽略,在這些故事的另一面是:留學的目的地,其實也分好壞,那些只想逃避競爭的人,即便選擇了留學,也不過是到外面去混個唬人的三流文憑,比在國內上個較差的大學強不了多少。

事實上,倘若以我學生時代流行的標準來看,至少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中小學教育在形式上早已不是「應試教育」,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達到了那時的人們對「素質教育」的期待。在校園裡,你很難再看到照本宣科的古板老師,學生的課外文體活動更是十分豐富。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理想的環境下,家長和學生都陷入了遠比我們那時痛苦的「內卷」,其本質不在於教育是否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在於年輕人最終要面臨怎樣的社會競爭.

遠遁他鄉去留學,或許可以讓你「逃離」看厭了的家鄉風景,「逃離」控制欲太強的家長,但就算到了天涯海角,年輕人終究無法逃過社會規律決定的社會競爭。如果一個人在留學時,僅僅把眼下的學習生活當成是逃避的出口,那麼他無異於生活在由幻想組成的泡泡裡,一旦畢業,這個泡泡破掉,裡面的人只會摔得更慘。

對此,作為「過來人」,我想誠心告誡那些正在考慮留學的年輕人:如果你像我一樣,希望看到不同的文化風景,選擇另外一條競爭軌道,那麼你大可以選擇留學,但如果你只是想靠著留學逃離某些東西,那你的「夢想」大概率無法實現。

來源:中青校媒

相關焦點

  • 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國外實現「教育自由」?孩子能立足社會嗎?
    所謂的「雞娃」其實是一個網絡名詞,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而「內卷」主要就是指學生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為什麼許多家長讓孩子用留學來逃避應試教育呢?國外難道就真的能實現教育自由嗎?
  • 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是否可取?阿卡索探索科學課程體系
    近日,一篇《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的文章引發了大家的討論,話題#如何看待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更是一度衝上了微博熱搜。經過多年教育改革後,國內的教育依舊朝著越來越「卷」的方向發展。那些無法承受的家長們,開始選擇繞行以脫離這場競賽,探尋另一種可能。
  • 逃離應試教育只剩「低齡留學」一條路?阿卡索給出不同答案
    近日,一篇《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的文章引發了大家的討論,話題#如何看待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更是一度衝上了微博熱搜。經過多年教育改革後,國內的教育依舊朝著越來越「卷」的方向發展。那些無法承受的家長們,開始選擇繞行以脫離這場競賽,探尋另一種可能。
  • 拒絕雞娃,逃離內卷,來泰國就能實現嗎?你可能想的不夠多……
    最近,一篇題為《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的文章火了。據報導,為了逃離國內的應試教育,一部分家長不惜賣掉國內房產送孩子出國留學。被妖魔化的應試教育vs被過度美化的國外教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提起國內的教育,很多人就嗤之以鼻,覺得國內的教育是扼殺天性的應試教育。可是,有多少人正是通過所謂的應試教育走出了原有的階層,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 "在家上學""現代私塾" 你會帶孩子逃離應試教育嗎?
    這些教育實驗者認為,傳承數千年的國學精髓,正好可以彌補應試教育存在的人文素養缺失問題(記者汪成攝)  讓孩子回家  十餘年前,童心因不滿應試教育,帶著兒子逃離學校,從小學五年級至初中畢業均「在家上學」  3月11日,廣夏路株洲國學傳承中心。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素質教育"為什麼拼不過"應試教育"?
    南京一中到底行不行?南京一中,江蘇省最早的重點中學之一,在南京中學屆擁有絕對高的地位,是南京第一所公辦中學,和「」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市金陵中學、南京市中華中學「並稱為&34;。我這裡不認同的&34;是指填鴨式教育,灌輸式教育,&34;式的教育模式。許多人認為衡水中學就是應試教育,那是他們對衡水中學的不理解,絕對的應試教育是不會教出好成績的,學生一定會在學習中崩潰。我們贊同的&34;也是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的,遵循教育規律的,比如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應試教育扼殺了多少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說起應試教育,不少人恨得咬牙切齒,仿佛陪讀的雞飛狗跳,以及孩子承擔的學習壓力,都是應試教育的存在所導致的。說到「素質教育」成功案例大家要說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從小就在鎂光燈下長大的黃多多,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孩子。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多大差別?
    客觀說,對於應試教育的臧否已有時日,真沒什麼新鮮話好說,不過,在一個「讀書」是為了實現某種具體欲望的環境裡,這卻又是不能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儘管「讀書改變命運」並不具有必然的規律性,但華夏人民都相信這是一條公理,所以那些能夠促使學童讀書有成的學校或是機構被人們追捧似乎才應該是正常現象——人們不僅必須用考試來證明教育的效用,而且還以知識記憶的考分規劃未來的層級。
  • 中國的教育真的僅僅是應試教育嗎?
    說起中國的教育,很多人都會搖頭,包括一些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父母,我們也常常會聽到,「不想把孩子變成應試工具在他們的眼裡,中國的教育制度只重視升學率,學生都是埋首於故紙堆之間,做題、考試、考試、做題.......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素質教育。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從目前教育的選拔方式來說,我們離不開考試。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相對直觀、公平。說它直觀,是考試成績能很大程度的反映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反映出個體間的差異。
  • 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南京——你真的想好了嗎?
    全國卷可不考核你英語口語有多棒,也不關心你是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更不會對素質教育薰陶下相較於同齡人略顯成熟穩重的外表多看一眼。全國卷,只看分數。 5,家裡有礦的,不管什麼高考成績都能上好學校的,考什麼學校無所謂的,可以忽略以上四點。但是這些人能有多少?10%有嗎?即使有,剩下的90%普通人怎麼辦?唯一出路就是應試教育。
  • 素質教育拼的是財力,應試教育才能真正改變窮人的命運!
    現在在網上,很多人都在抨擊應試教育,希望國家儘快實行素質教育。但作為老師,我真的想告訴大家:素質教育拼的是財力,傳統應試教育才是能改變窮人命運最有力的方式!第一:在中國讀書最苦,但絕地值得,因為真的可以改變我們窮人的命運。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立關係嗎
    ,儘管當時中國教育實行的就是專家們口中所說的應試教育。我們的童年是快樂的,但並不影響「應試教育」的開展,學習的學壞一樣以測驗考試分數高低衡量。試沒考好,一樣會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當然,也許是社會競爭沒有現在的激烈,家長們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沒有現在的家長高。所以無論成績好壞,父母也不會給多少壓力,頂多就批評幾句,靠的是小孩自己的領悟和自覺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快樂學習」。
  • 素質教育一定好嗎?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最近,南京一中校長因推行素質教育,導致學生高考成績慘澹,被眾多家長要求下課一事被鬧得沸沸揚揚。針對此事,今天跟大家聊一個話題:應試教育真的無一是處嗎?他們吹捧解放天性,吹捧快樂教育。甚至,還有人說,應試教育已經禁錮了幾代人的發展,也有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我認為應試教育確實有不足,但它的危害卻被輿論過份放大了。說應試教育禁錮了幾代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更是缺乏深入了解的誇張論斷。
  • 較真:你確定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嗎?
    衡水中學 �一直有人在質疑,說衡水中學是應試教育,意思是說,即使衡水中的高考成績突出,也不算什麼了不起如果他也搞應試教育,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其實,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題,你是素質教育,他是應試教育。好像真的存在兩種不同的教育。我們來分析一下。有人說,為考試而教,就是應試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而教,就是素質教育。首先,無論什麼教育,我們的學校根據什麼來教學呢?國家有課程標準,有統一頒布的教材,其中規定了必須滿足的課時。
  • 應試教育的本質是反教育
    記得您曾經批評過這幾年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名牌中小學紛紛提出口號,要把中小學建設成培養拔尖型、創新性人才的基地的現象,您不認同基礎教育中的這些做法嗎?這些口號你覺得美國的哈佛大學敢說嗎?我只談談常識,可以再舉幾個近年來印象很深的例子。有一所名校在每年例行的壟斷性招生之餘提出一個教育口號:辦「卓然獨立,越而勝己」的卓越教育。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 南京一中「認錯」,搞素質教育考不過搞應試教育的,這是倒退嗎?
    一時間關於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問題又成為了人們的熱議話題。不是我們不認同素質教育本身,而是面對只有50%多一些的普高率、不到10%的重點高中錄取率,我們更多的家長尤其是那些不能或者不準備早早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還是更希望孩子能夠在一所首先能夠保證應試水平然後多少增加點素質教育也沒關係的學校就讀
  • 應試教育真的不好嗎
    國內提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接受的還是應試教育。對於應試教育很多人都詬病頗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讓大家覺得中學所學的知識除了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用處。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同學學習的動力在於攀比,一切以分數作為對比的依據。很多人都痛斥應試教育,認為其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好多學生半夜了孩子苦讀,沒有假期,沒有休息日。
  • 過早讓孩子留學不如陪伴其健康成長
    根據《中國經營報》報導,繼留學英美等英語系國家之後,一些家長開始把孩子送到泰國讀國際學校,尤其一些二線城市還不足夠富裕的家庭,更青睞於此。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價格便宜,比在國內與英美讀國際學校便宜;二是讓孩子接受更好的國際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三是為逃離激烈的教育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