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教育,很多人都會搖頭,包括一些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父母,我們也常常會聽到,「不想把孩子變成應試工具「類似這樣的言論。在他們的眼裡,中國的教育制度只重視升學率,學生都是埋首於故紙堆之間,做題、考試、考試、做題.......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素質教育。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從目前教育的選拔方式來說,我們離不開考試。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相對直觀、公平。說它直觀,是考試成績能很大程度的反映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反映出個體間的差異。當然,一次考試,我們不能一定得出結論,說數學得95分的就一定比數學考90分的學的好,但至少可以看出,兩人學的都不錯,而且大概念比得50分的人應該學的好。也有人因各種原因考試不在狀態,影響成績的,但正如我父親常對我說的那樣:1+1=2,這樣的考題,你會錯嗎?說它公平,是考試對所有考生來說都是一樣的,不分男女,不分家庭背景,不分城市還是農村,大家都在一條線上,展示水平,爭取自己的入學機會和發展通道。拋開考試,評價學生靠學生自評,還是老師推薦,還是領導拍板? 所以,從目前來看,考試是相對公平合理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我們還找不到一種更理想的替代方式。
其次,既然離不開考試,那就是怎麼面對的問題。這也是很多人對中國教育最為詬病的地方之一。他們認為,中國教育在應試的功利性驅使下,搞題海戰術,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針對這個觀點,我想說三點:一是中國教育,沒有排除素質教育。從小學時期,一直到高中,除了語、數、外、理、化、歷史、地理等科目外,我們也有大量課時在道德與法制課上,在音樂課上,在美術課上,在體育課上,在勞技課上,還有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組織集體勞動。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一直是中國教育的目標。二是在初三或者高三的特殊階段,確實存在很多附課程停掉,進入題海戰術的情況。問題是,面對中考、高考這樣重大的人生轉折點,我們不該積極備戰嗎?這個時候,更是對我們的錘鍊和考驗。我們要有能抵制電視、遊戲、小說、足球等誘惑的毅力,把握主要目標,把更多時間投入學習。我們要有自己規劃時間,逐一對知識進行掃點的規劃,不斷的查遺補漏。我們要耐得住寂寞,要常與課本、草稿紙、錯題本、檯燈為伴。我們還要有堅強的體力,自己學會適當鍛鍊,合理休息。(我記得我高中時,扔的草稿紙把桌子下面原來裝大電視機的方紙箱填滿了,學習之餘自己一個人對牆打桌球,長期下來,能達到80%的阿甘水平)。面對考試的壓力,我們的心理,毅力,意志,規劃能力等,將得到一次全面的洗禮,但凡能成功者,在這些方面,一定也有他們成功的可貴之處!三是有人會用高分低能現象說明中國教育的失敗之處。關於這點,一方面我們要正確看待什麼算「低能」。數學天才陳景潤據說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專注數學,卻是中國的驕傲!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用會不會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隻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為自己愚蠢。」另一方面,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具有相對匹配的綜合能力,成為各個行業的骨幹中堅力量。
最後,從中國教育的結果來看,它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託起了這個國家的崛起。從建國以後,向全國各族人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奠定了中國的工農業基礎。從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推動教育改革,更是實現了中國科技和經濟的井噴式發展。特別是在超算、量子通訊、生物技術等很多領域,我們甚至實現了趕超。大量人才活躍在工業、農業、軍事、航空航天、金融、醫療、商業、文化等各個領域,為國家崛起奉獻了自己的力量。一個全面崛起的中國,怎麼可能會有一個失敗的教育?也許有人會拿諾貝爾獎得獎人少,說明中國教育的失敗。事實上,一方面,從18至20世紀上半葉的很長時間,中國科技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中國一直作為一個追隨者,在不斷追趕。即使到現在,在很多理論研究方面,西方還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另一方面,諾貝爾獎是一個由西方主導的獎項,由於西方對中國社會制度的天然敵視,中國科技成就也很少被西方看到和認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間,科技發展迅猛,在專利申請數上已經超過了美國。很多在軍事科技、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的傑出人才,出於保密需要,也不對外宣傳。我們只有在若干年後,才能知道他們的名字。一個能讓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都忌憚無比,恨不得全方面打壓的國家,一定擁有與之國力相匹配的人才隊伍,這也一定有教育的功勞!
總之,中國的教育肯定不是完美無缺的,它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我想說明的是,中國的教育也決不是一些人說的一無是處,一說教育就言必稱西方。相信隨著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持續增速,我們必將逐步解決現存的問題,把中國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