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真的僅僅是應試教育嗎?

2020-08-28 傲戰天下

說起中國的教育,很多人都會搖頭,包括一些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父母,我們也常常會聽到,「不想把孩子變成應試工具「類似這樣的言論。在他們的眼裡,中國的教育制度只重視升學率,學生都是埋首於故紙堆之間,做題、考試、考試、做題.......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素質教育。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從目前教育的選拔方式來說,我們離不開考試。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相對直觀、公平。說它直觀,是考試成績能很大程度的反映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反映出個體間的差異。當然,一次考試,我們不能一定得出結論,說數學得95分的就一定比數學考90分的學的好,但至少可以看出,兩人學的都不錯,而且大概念比得50分的人應該學的好。也有人因各種原因考試不在狀態,影響成績的,但正如我父親常對我說的那樣:1+1=2,這樣的考題,你會錯嗎?說它公平,是考試對所有考生來說都是一樣的,不分男女,不分家庭背景,不分城市還是農村,大家都在一條線上,展示水平,爭取自己的入學機會和發展通道。拋開考試,評價學生靠學生自評,還是老師推薦,還是領導拍板? 所以,從目前來看,考試是相對公平合理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我們還找不到一種更理想的替代方式。

其次,既然離不開考試,那就是怎麼面對的問題。這也是很多人對中國教育最為詬病的地方之一。他們認為,中國教育在應試的功利性驅使下,搞題海戰術,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針對這個觀點,我想說三點:一是中國教育,沒有排除素質教育。從小學時期,一直到高中,除了語、數、外、理、化、歷史、地理等科目外,我們也有大量課時在道德與法制課上,在音樂課上,在美術課上,在體育課上,在勞技課上,還有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組織集體勞動。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一直是中國教育的目標。二是在初三或者高三的特殊階段,確實存在很多附課程停掉,進入題海戰術的情況。問題是,面對中考、高考這樣重大的人生轉折點,我們不該積極備戰嗎?這個時候,更是對我們的錘鍊和考驗。我們要有能抵制電視、遊戲、小說、足球等誘惑的毅力,把握主要目標,把更多時間投入學習。我們要有自己規劃時間,逐一對知識進行掃點的規劃,不斷的查遺補漏。我們要耐得住寂寞,要常與課本、草稿紙、錯題本、檯燈為伴。我們還要有堅強的體力,自己學會適當鍛鍊,合理休息。(我記得我高中時,扔的草稿紙把桌子下面原來裝大電視機的方紙箱填滿了,學習之餘自己一個人對牆打桌球,長期下來,能達到80%的阿甘水平)。面對考試的壓力,我們的心理,毅力,意志,規劃能力等,將得到一次全面的洗禮,但凡能成功者,在這些方面,一定也有他們成功的可貴之處!三是有人會用高分低能現象說明中國教育的失敗之處。關於這點,一方面我們要正確看待什麼算「低能」。數學天才陳景潤據說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專注數學,卻是中國的驕傲!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用會不會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隻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為自己愚蠢。」另一方面,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具有相對匹配的綜合能力,成為各個行業的骨幹中堅力量。

最後,從中國教育的結果來看,它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託起了這個國家的崛起。從建國以後,向全國各族人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奠定了中國的工農業基礎。從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推動教育改革,更是實現了中國科技和經濟的井噴式發展。特別是在超算、量子通訊、生物技術等很多領域,我們甚至實現了趕超。大量人才活躍在工業、農業、軍事、航空航天、金融、醫療、商業、文化等各個領域,為國家崛起奉獻了自己的力量。一個全面崛起的中國,怎麼可能會有一個失敗的教育?也許有人會拿諾貝爾獎得獎人少,說明中國教育的失敗。事實上,一方面,從18至20世紀上半葉的很長時間,中國科技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中國一直作為一個追隨者,在不斷追趕。即使到現在,在很多理論研究方面,西方還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另一方面,諾貝爾獎是一個由西方主導的獎項,由於西方對中國社會制度的天然敵視,中國科技成就也很少被西方看到和認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間,科技發展迅猛,在專利申請數上已經超過了美國。很多在軍事科技、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的傑出人才,出於保密需要,也不對外宣傳。我們只有在若干年後,才能知道他們的名字。一個能讓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都忌憚無比,恨不得全方面打壓的國家,一定擁有與之國力相匹配的人才隊伍,這也一定有教育的功勞!

  總之中國的教育肯定不是完美無缺的,它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我想說明的是,中國的教育也決不是一些人說的一無是處,一說教育就言必稱西方。相信隨著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持續增速,我們必將逐步解決現存的問題,把中國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教育真的是應試教育?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眼中只有分數,沒有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所以中國出不了有名的科學家,中國的人才儲備以及突出人才不夠多,但是我個人認為,教育制度還真不是什麼真的應試教育,我也感覺教育制度真的也是有所欠缺,但是利與弊來說,絕對的利大於弊。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應試教育扼殺了多少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說起應試教育,不少人恨得咬牙切齒,仿佛陪讀的雞飛狗跳,以及孩子承擔的學習壓力,都是應試教育的存在所導致的。說到「素質教育」成功案例大家要說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從小就在鎂光燈下長大的黃多多,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孩子。
  • 中國應試教育真的應該備受批評嗎?
    但是電影就是電影,特別是向來喜歡以圓滿劇情結尾的國產電影,劇中的兒子果然在父親一系列的「教育」下從年級最後一名變成了年級前十,最後由白宇主演的成人版兒子,不僅僅是畢業成為了最優秀的學生,還如願的考上了飛行員,多年之後也變成了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員,好吧,看到這裡我的內心真的久久不能平靜,只能說導演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 應試教育真的不堪嗎?中國教育的問題是什麼?
    這其中,我認為是教師工資問題,遠比什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更重要。我為什麼偏偏關注教師工資這些問題,在許多人看來,這些並不是教育的痛點?教師才是教育的主體和根本,增加教師收入自然是無可厚非。特別指出一點,支教教師工資問題。
  • 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南京——你真的想好了嗎?
    NO.2|貳 大家不要神化素質教育,也不要妖魔化應試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字面意思是應對考試的教育。放到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應對的不就是高考嗎?高考公平嗎?不能說絕對公平,最起碼目前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方式了。
  • 素質教育一定好嗎?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最近,南京一中校長因推行素質教育,導致學生高考成績慘澹,被眾多家長要求下課一事被鬧得沸沸揚揚。針對此事,今天跟大家聊一個話題:應試教育真的無一是處嗎?他們吹捧解放天性,吹捧快樂教育。甚至,還有人說,應試教育已經禁錮了幾代人的發展,也有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我認為應試教育確實有不足,但它的危害卻被輿論過份放大了。說應試教育禁錮了幾代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更是缺乏深入了解的誇張論斷。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教育的褒貶首先我們明確一下「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概念。二、「應試」教育的價值「應試」教育在中國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教育體制。人們覺得在高壓教育下,會讓學生過度緊張,產生巨大壓力,急功近利等負面影響。但全盤否定應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至少在新的教育改革逐漸形成之前,「應試」教育仍然有它的存在價值。例如在PISA測試中,中國上海的學生就交出過非常好的成績。
  • 應試教育真的不好嗎
    國內提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接受的還是應試教育。對於應試教育很多人都詬病頗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讓大家覺得中學所學的知識除了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用處。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同學學習的動力在於攀比,一切以分數作為對比的依據。很多人都痛斥應試教育,認為其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好多學生半夜了孩子苦讀,沒有假期,沒有休息日。
  • 從應試教育談開的中國教育
    最近各地的小學中學陸續進入開學季,不得不說教育在中國是非常受重視的。一說起這些問題大家就說這是應試教育的鍋,好像不是應試教育你就能熟練說一口鳥語似的。這是教育出問題了嗎?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麼多老外天天等著跟你練習口語嗎?你家是住在倫敦還是紐約?周圍有幾個人天天用英語跟你說話?我認為這個鍋不該由應試教育來背。我覺得學院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基礎素質的培養,就比如如果你不去做科研高等數學真的在現實生活中有用嗎?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什麼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或灌輸式教育,根據給定的考點與考試類目等通過教育的方式將知識「灌溉」給學生。很多人都認為應試教育就是將知識點強加給學生,不論學生是否懂得,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灌輸。實際上並不是的,我也經歷過小初高中,對我而言的應試教育是根據考點進行策略性的教學,那些沒教的文章也有很多,要是想學也可以自己看呀,老師教學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讓他教的學生都能考100分,不是嗎?
  • 論中國的應試教育
    中國,地大物博,房多人更多。在中國,應試教育很重要,因為大部分人的未來發展都要看應試教育中大家的表現。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去應付,而不是去學習。對於這樣的現象,有些人想要去改變,但卻無能為力,所以更多的人只能去附和。
  • 「應試教育」在日本
    經常看到有人在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人甚至由衷地相信「國外」不是「應試教育」而是什麼「素質教育」。其實也不完全是那樣,中國之外的世界很大很大,既有丹麥芬蘭瑞典那些真的沒有應試教育的國家,也有日本韓國那樣,和中國一樣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還有數遍全國也找不到多少人能認字的國家,光是一句「國外」是毫無意義的。
  • 在中國,反抗應試教育的人,是真傻
    雖然我們對「應試教育」詬病不少,但不可否認,高考一直被視為人生的起跑線和命運的轉折點,很多寒門子弟通過高考跳上了新的階層。對於咱們普通老百姓而言,按部就班地適應現在的應試教育,才是最實惠、最穩妥的成才路徑。中國要真的全面推行所謂的「素質教育」,窮人家的孩子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中國的應試教育經常被國人抨擊,其帶來的後果便是一波波瘋狂的「擇校熱」、「補習熱」等浪潮,使家長、孩子奔波於學校和補習班之間,孩子因此也沒了創造力,高分低能的孩子層出不窮,無不讓家長憂心忡忡。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毀滅還是創造了人才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現行的教育體制就是應試教育,即「填鴨式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學生升學的需要,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人口大國的基本國情,使得教育選拔相對公平,寒門也能出貴子。從這一方面來說,應試教育的確對一部分學子不太公平,毀滅了本應屬於他們的成才夢。那麼,應試教育就真的殘破到體無完膚了麼,它真的只有毀滅而沒有創造嗎?當然不是。
  • 應試教育害了誰嗎?
    說起應試教育啊,許多學生是深惡痛絕的,甚至認為這是當代的「八股取士」。其實這個比喻是不洽淡的,古代的科舉考試其實更接近現代的公務員考試,通過者即有機會獲得公職。這個應試教育到底怎麼樣,今天筆者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
    現在說我們中國,我把中國特有的應試教育叫全民精英教育,為什麼說我們中國是全民精英教育呢,我們看兩點:第一,中國教育,無論是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一線城市還是邊遠山區,用的教材是一樣的,考試標準也是一樣的。
  • 應試教育是中國成功的秘訣
    中國人對於教育的支持全世界無出其右。宋朝人迷戀科舉。有句諺語:考試考不到狀元,做官做不到宰相,白做了。皓首窮經是古往今來中國士子的真實寫照。又是一年高考季,這幾日各省的高考分數放榜在即。感慨萬千,寫一下我個人對於教育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