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的應試教育

2020-12-25 百度經驗

     中國,地大物博,房多人更多。在中國,應試教育很重要,因為大部分人的未來發展都要看應試教育中大家的表現。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去應付,而不是去學習。對於這樣的現象,有些人想要去改變,但卻無能為力,所以更多的人只能去附和。

       我今年只有19歲,但是有15年的時光都在學校度過了。幼兒園暫且不說,為了應試教育,小學,初中,高中,每天都是枯燥單一的學習。小學老師說,上了初中就好;初中老師說,上了高中就好;高中老師說,上了大學就徹底放鬆了。。。每個階段老師都在騙我們,這難道是善意的謊言嗎?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初中,我的初中是個私立初中,管的特別嚴,嚴到令人髮指。因為他們要的是升學率,要的是生源,究根結底,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現實,血淋淋的現實。出去找工作,人家會問,你是本科畢業嗎?你有證書嗎?你是哪個大學?

       有多少有能力的的人被拒之門外,多少有潛力的人被社會拋棄,多少應該成為棟梁的人沒落?這就是現實,中國的現實。初中高中拼命的學,真可謂是廢寢忘食,沒日沒夜的在思考,然而大學呢?

       大學中,賴在床上的人比比皆是,不去上課,不去圖書館,甚至在網吧夜夜不眠。多少人在大學中墮落,本該努力的時候,卻走向懶惰。這就是中國的教育,讓外國人不理解的方法。

       為了應試教育,我們的頭腦被過多的束縛起來。本應該想像力泛濫的時候,卻已經被過重的書包壓垮,被家人跟老師給的壓力擊碎。有太多的人覺得天馬行空的想像是不務正業,但是他們卻忘記了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創造力,想像力。

        為什麼我們國家有創造力的人才少呢?因為有時候被過多的理論限制,很多有創意的東西還沒有成為雛形,就已經被直接掛掉。就比如,同樣是蘋果砸頭,牛頓就可以砸出聞名的科學理論,而我們看到的只能是頭上的包。

        在現在的社會中,應試教育很重要,以後可能會改變,但現在為止都是比較重要的,所以還是要去學,為了以後能減少一些壓力。但是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去學會思考。我們應該究根結底去問為什麼?

      在大學,我們不能鬆散,不能只注重吃喝穿,應該多去長長自己的見識。而且,我們都已經成年,應該自主的去思考一些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是一味地去附和。

       多去圖書館,「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圖書館,可以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樂理,禮儀,天文等等。自主的去學一些東西,這樣也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也使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再只停留在嘴上。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教育真的是應試教育?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眼中只有分數,沒有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所以中國出不了有名的科學家,中國的人才儲備以及突出人才不夠多,但是我個人認為,教育制度還真不是什麼真的應試教育,我也感覺教育制度真的也是有所欠缺,但是利與弊來說,絕對的利大於弊。
  • 中國家長對學校教育滿意嗎?多數抱怨應試教育
    中新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闞楓)18日在北京發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中國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總體不高。在被調查者中,半數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所在學校應試教育傾向嚴重,他們最期待學校在「注重孩子全面發展」上做出改變。
  • 淺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
    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應試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存在確是有合理性,尤其是對於中國目前國情來講,它是必要存在的。——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應試教育是什麼,應試教育即填鴨式教育,指灌輸式教育,由原蘇聯教育家伊·安·凱洛夫發明。
  • 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
    現在說我們中國,我把中國特有的應試教育叫全民精英教育,為什麼說我們中國是全民精英教育呢,我們看兩點:第一,中國教育,無論是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一線城市還是邊遠山區,用的教材是一樣的,考試標準也是一樣的。
  • 談應試教育
    ,談應試教育一、除了批判,我還能談什麼?批評中國應試教育的人和文章太多了,我知道我寫下的每一行字必定是陳腔濫調。逞口舌之快,痛斥時弊也好,談高遠之論,博引古今也好,鑄烏託之邦,勾畫理想也好.我完全可以寫得義憤填膺義正詞嚴,但是我不想這麼做。我想儘量冷靜、冷漠、甚至冷酷地做一些歸納總結,來給那些彷徨在「應試教育vs國際教育」的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些決策參考。很多人會說,應試教育,存在即合理:以當前國情論,中高考制度非但必要,甚至必須。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中國的應試教育經常被國人抨擊,其帶來的後果便是一波波瘋狂的「擇校熱」、「補習熱」等浪潮,使家長、孩子奔波於學校和補習班之間,孩子因此也沒了創造力,高分低能的孩子層出不窮,無不讓家長憂心忡忡。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的優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它還是最公平的上升渠道,缺點是應試教育分數高不代表你就真正掌握了這門學科,片面糾結應考學科,卻在極大層面上肢解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但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能考上985大學213大學,接受好的教育,畢業後社會地位比較高,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造成厭學,小學初中高中輟學、就算大學畢業也有好多學生去做些沒有學歷的工作、創新應變思想被銷蝕、身體素質下滑、近視,家長叫苦連天,老師無所謂這其中是有事情原因,原因不深究了,我們家長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不夠接受應試教育,不能考上好的大學,不能拿個好的大學畢業中找好工作
  • 應試教育的根源及中國教育的出路
    三是臨川出名的中學有三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無形之中稀釋了這種高考資源優勢。但是,像衡水中學的管理與教學,其實大家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與量化考核,學生累得發昏,教師累得吐血。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將中國傳統的苦讀,發揮到了極致。每個老師與學生的能量被消耗到極限。從中,可以看到,在中國應試教育有極強大的威力,非常頑固。
  • 應試教育仍是最適合當前中國的教育模式
    最核心的討論點還是教育變味兒,應試教育壓抑學生創新思維,素質能力。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截至今日已經走過了四十二個年頭。期間也經歷了無數的改革。雖然應試教育的方式經常被人詬病,但在現今情況下,這依然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教育模式。首先在於,應試教育的發展,是推動經濟進步的有效力量。
  • 70年來中國僅2人獲諾獎,都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個鍋應試教育不背
    一說到這個話題,有人就說:因為中國人搞應試教育,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太扯!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英語水平不行!自諾貝爾獎頒發以來,截止到去年已有613人獲獎。獲獎者的成果,大多是以英語而非中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的!
  • 應試教育是中國成功的秘訣
    中國人對於教育的支持全世界無出其右。宋朝人迷戀科舉。有句諺語:考試考不到狀元,做官做不到宰相,白做了。皓首窮經是古往今來中國士子的真實寫照。又是一年高考季,這幾日各省的高考分數放榜在即。感慨萬千,寫一下我個人對於教育的感悟。
  • 中國應試教育真的應該備受批評嗎?
    但是電影就是電影,特別是向來喜歡以圓滿劇情結尾的國產電影,劇中的兒子果然在父親一系列的「教育」下從年級最後一名變成了年級前十,最後由白宇主演的成人版兒子,不僅僅是畢業成為了最優秀的學生,還如願的考上了飛行員,多年之後也變成了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員,好吧,看到這裡我的內心真的久久不能平靜,只能說導演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 從應試教育談開的中國教育
    最近各地的小學中學陸續進入開學季,不得不說教育在中國是非常受重視的。從小到大其實我們寫過很多文章,小學開始老師要求寫日記,初中老師除了要求我們寫隨筆之外也會讓我們寫作文,寫議論文,到高中就更加功利了,直接就是應試作文,按套路按評卷老師的喜好。那麼經過這麼多年的寫作培訓有幾個人能說自己的寫作能力不錯。還有學校的英語教育,就算你過了大學四六級,大部分時候你學習的還是啞巴英語,面對老外你也不能張嘴就來。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所以,素質教育依然步履維艱。應試教育依舊屹立不倒。應試教育,可以說在中國根深蒂固。中國的科舉制1300多年的歷史了,歷代的文人墨客、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大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這樣的考試文化是骨子裡的,加上如今的高考氛圍,家長父母能不看重學習、考試嘛。所以,中國式教育,如今就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相搏弈。
  • 假如愛因斯坦生接受中國應試教育,他是當普通人,還是功成名就?
    除此之外,1926年「光電效應」獲諾獎,還提出宇宙學和統一場論。相對於牛頓來說,牛頓的經典力學研究的宏觀物體的低速運動,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研究微觀物體的高速運動,並且運動的速度並不是勻速或者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發生改變。在科學方面,愛因斯坦繼承和發展了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尤其是廣義相對論,第一次論證了宇宙四維空間物質分布和運動的關係,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應試教育」在日本
    經常看到有人在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人甚至由衷地相信「國外」不是「應試教育」而是什麼「素質教育」。其實也不完全是那樣,中國之外的世界很大很大,既有丹麥芬蘭瑞典那些真的沒有應試教育的國家,也有日本韓國那樣,和中國一樣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還有數遍全國也找不到多少人能認字的國家,光是一句「國外」是毫無意義的。
  • 科學網—中青報:法國高考命題方式不能改變中國應試教育
    不過,雖然我也認為「這些題目出得真好」,但我並不贊同許教授接下來的判斷:「這給我們的高考命題以很大啟發」,以至於「我現在才知道,為什麼法國有這麼多的哲學家,而中國只能盛產應試者了」。法國的這種命題方式,可給我們中國啟發、借鑑的東西不多。而且,我非常確定的是,引進這種命題方式,絲毫也衝擊不到中國的「應試教育」。
  • 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毀滅還是創造了人才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現行的教育體制就是應試教育,即「填鴨式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學生升學的需要,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人口大國的基本國情,使得教育選拔相對公平,寒門也能出貴子。從這一方面來說,應試教育的確對一部分學子不太公平,毀滅了本應屬於他們的成才夢。那麼,應試教育就真的殘破到體無完膚了麼,它真的只有毀滅而沒有創造嗎?當然不是。
  • 在中國,反抗應試教育的人,是真傻
    雖然我們對「應試教育」詬病不少,但不可否認,高考一直被視為人生的起跑線和命運的轉折點,很多寒門子弟通過高考跳上了新的階層。對於咱們普通老百姓而言,按部就班地適應現在的應試教育,才是最實惠、最穩妥的成才路徑。中國要真的全面推行所謂的「素質教育」,窮人家的孩子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 應試教育真的不堪嗎?中國教育的問題是什麼?
    這其中,我認為是教師工資問題,遠比什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更重要。我為什麼偏偏關注教師工資這些問題,在許多人看來,這些並不是教育的痛點?教師才是教育的主體和根本,增加教師收入自然是無可厚非。特別指出一點,支教教師工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