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

2020-12-14 懷珠韞玉w

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應試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存在確是有合理性,尤其是對於中國目前國情來講,它是必要存在的。

以下我將從幾個方面闡述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應試教育是什麼,應試教育即填鴨式教育,指灌輸式教育,由原蘇聯教育家伊·安·凱洛夫發明。

不得不說的是這種教育是有一定好處的,從中國目前國情來看,我們是需要這種教育的,應試教育有利於社會發展,可以為優秀的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高考了,有很多人覺得高考一考定終身是很不公平的,也有很多人會覺得成績不是判定一個人的唯一標準,我不否認以上的看法,但是客觀來講高考的確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平臺,對很多人來講這是一個鯉魚躍龍門的機會,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高考,那生活在社會相對來講底層的人們或是貧困山區裡的孩子將世世代代永遠這樣下去,永無出頭之日,不會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也不會有體會不同人生的可能。由此可見,高考雖然有不合理之處,但是它的利遠遠大於弊,它可以大大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為優秀的學生提供上升的平臺,為努力上進的孩子提供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那麼說到這肯定會有人說「高考也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不見得學習不好的以後都沒有出路」,的確,學習不是唯一的出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學習卻會是最容易的一條道路,現在或許會覺得讀書很累,但當我們真正走上社會時就會發現坐在教室裡讀書才是最輕鬆的。然後我們再說說關於「學習不是評判一個人的唯一標準」這個問題,學習的確不是評判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也不見得學習好的人將來都會有出息,但如果你連學習的苦都吃不了,又怎麼能保證自己將來做別的事時就能堅持下來了呢,白手起家的創業是存在的,但是我們往往只看到了風光無限,卻看不到背後的心酸苦楚。

再來說為什麼說應試教育適合我國當前國情,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目前平均人口素質仍然偏低,我們目前的任務是要提高人口平均素質,而應試教育則很好的適應了這一目標,有利於普遍的廣泛的培養學生,提高人口素質。

——

說了應試教育的好處也說了我對高考的一些看法,接下來就說說應試教育的弊端

——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在看到應試教育的好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它的弊端。應試教育會一定程度上抹殺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使學生的思維被模板化,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發展,而且應試教育下經常會有家長和老師認為一切與考試無關的事都是浪費時間的事情,會抹殺學生的興趣愛好,「唯成績論」更是會給學生造成很大壓力,有時會使學生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對此我比較建議的是家長和老師都多一些包容,促進勞逸結合,關心成績的同時也多關注一下學生的日常生活。

——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應試教育。個人認為對待應試教育我們不應太過牴觸,要做到「既來之,則安之」,把心態放平和,堅信熬過十二年特別是高中三年就會迎來燦爛的人生,把應試教育和高考當做躍向美好人生的一個跳板。

——

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誤區
    近期,由於南京一中高考結果引發的部分家長抗議「素質教育」,要求校長下課等在社會上再次掀起「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而且雙方論點似乎都有理,可謂是針鋒相對。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我們對兩者的看法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誤區?
  • 應試教育的危害是否存在?
    經常有人提到現在的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實質)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而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思維一點也不開竅,常常被扼殺想像力,這甚至被稱為害人的教育。而事實上這種所謂「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依舊是日常快樂生活,甚至與「非應試教育」的人看上去沒有什麼差異。或許是我們眼裡看來應試教育的危害最大問題在於,學到的東西除了為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作用。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誰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素質教育和應試成績,究竟能否兩全?而作為教育主場的學校,又該如何破局?撇開似是而非的爭執,我們還是要回歸到這些最基本問題的討論上來。如果一所學校,把考試當作教學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的、方法和標準: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就不教。這便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而素質教育,除了對考試成績的追求以外,還包含更豐富的能力和素養培養,以能支撐學生的長遠發展。那麼,一所學校搞注重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會影響學生成績嗎?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筆者針對該發言中的一些看法撰寫了一篇文章《依法治教和應試教育,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什麼》,認為地方政府教育部門最應該關注的是依法治教,在政府教育部門依法治教的基礎上,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是學校的自主選擇。
  • 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什麼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或灌輸式教育,根據給定的考點與考試類目等通過教育的方式將知識「灌溉」給學生。很多人都認為應試教育就是將知識點強加給學生,不論學生是否懂得,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灌輸。實際上並不是的,我也經歷過小初高中,對我而言的應試教育是根據考點進行策略性的教學,那些沒教的文章也有很多,要是想學也可以自己看呀,老師教學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讓他教的學生都能考100分,不是嗎?
  • 「應試教育」在日本
    [摘要]日本把「應試教育」和「公益教育」清楚地分割了開來。義務教育、幼兒教育以及高中大學教育也是公益而非賺錢的手段,所以在日本學校裡是不可能出現辦收費補習班的事情的。經常看到有人在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人甚至由衷地相信「國外」不是「應試教育」而是什麼「素質教育」。其實也不完全是那樣,中國之外的世界很大很大,既有丹麥芬蘭瑞典那些真的沒有應試教育的國家,也有日本韓國那樣,和中國一樣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還有數遍全國也找不到多少人能認字的國家,光是一句「國外」是毫無意義的。
  • 為何教育創新要對應試教育說「不」
    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對外亮出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態度——對應試教育說「不」。    他的理由並不複雜: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學生的成績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但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問題。    劉堅以中國上海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的表現為例:中國學生的語文、數學、閱讀、科學成績往往能名列前茅,但在基於計算機的問題解決測試中,中國學生的「相對表現」只排在倒數第二。    「這種天壤之別的排名,究竟是什麼造成的?
  • 陸建國: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
    教育系統內的一些領導、專家、校長,對此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和抨擊,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的方紅峰處長很明確地表態說浙江不歡迎衡水中學,他認為衡水中學的做法過於強調分數,所以它這所學校的運作模式,和浙江一貫提倡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相牴觸的。
  • 素質教育的對立面不是「應試教育」
    圖片來自網絡"應試教育" 本質上是由於教育資源匱乏和不均衡導致的。"應試教育"是圍繞考試構建教育體系, 安排教學內容, 以考試分數選拔升學為目的。由於大學招生人數少,上大學的機會少,所以就有了高考;由於中學小學的差別大,教學資源不均衡,所以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升學考試。這種重視選拔教育、輕視普及教育, 知識傳授以應試為目的, 片面追求升學率,從上個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逐步被強化,愈演愈烈,被社會強烈詬病。
  • 談應試教育
    ,談應試教育一、除了批判,我還能談什麼?批評中國應試教育的人和文章太多了,我知道我寫下的每一行字必定是陳腔濫調。我想儘量冷靜、冷漠、甚至冷酷地做一些歸納總結,來給那些彷徨在「應試教育vs國際教育」的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些決策參考。很多人會說,應試教育,存在即合理:以當前國情論,中高考制度非但必要,甚至必須。他們會反問你:如果不把分數作為統一的選拔標準,中國這麼多學生怎麼進行選拔?然後,他們會標籤我們這些人「太理想主義了」。
  • 南京一中事件的反思: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誰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可是,究竟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成績,究竟能否兩全?而作為教育主場的學校,又該如何破局? 搞素質教育不影響應試成績 這次爭議也表明,很多人依然對素質教育有所誤解,認為「搞素質教育,就是不抓學習,輕視高考」。 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重要問題,素質教育並非排斥分數和考試。它和應試教育的區別,是考試在整個教學內容和目標中,所處的地位和比重。 怎麼區分?
  • 我國的教育,到底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種教育價值觀的根本對立。「應試教育」本質上是目標教育理念的體現。它認為教育是社會的對象,是選擇社會階層和人力的工具。在這裡,教育的選擇功能被視為終極目標和本體,而人的發展只是適應選擇的手段和選擇的「副產品」。
  • 應試教育是傳統教育和未來教育的過度時期,應該怎樣改變
    那你覺得現在中國的「應試教育」真的是最好的教育嗎?雖然在封建社會,人的思想封閉,也愚昧,但是父與子之間,社會觀念差別不大,父母與孩子沒有代溝。傳統教育就是以家庭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一些家境富裕的人家,還會請私塾單獨傳授孩子知識。那時的社會充滿了淳樸,尊師重道,孝順父母,不像現代社會,爾虞我詐,爭名奪利,道德敗壞。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周國平:不做應試教育的同謀
    >應試體制實際上把所有學生和家長逼入了一個賭局,一邊是應試教育,另一邊是素質教育,看你把賭注下在哪一邊。以平常心看待應試成績——在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下,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學校教育應該起到兩個作用。一是給素質教育加分,以彌補學校裡素質教育的缺失。這當然要求家長自身具備較高的素質,從而能夠在課外閱讀、興趣培養、藝術薰陶等方面給孩子以影響和指導。二是給應試教育減負,以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 應試教育傷害了什麼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仍有一些學校並沒有認清素質教育的意義所在,身體力行的還是應試教育。為此,我們特刊出一位讀者的來信,作為一名老師和家長,這位讀者對應試教育所帶來傷害的思考,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一個高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我觀察到,我國中小學教育把所有目標都指向應試,是對教育本身的一個極大誤解和貶低,應試教育對學生、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傷害是深遠的。
  • 應試教育到底重不重要?
    也許到了今天,很多人都會想,應試教育到底應不應該進行?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什麼? 和大家說一個我老同學——龍哥的故事,他是不折不扣的農村小夥,家裡是種花生的。他「樸實」到什麼程度呢?在進城裡的高中之前,他從來不知道有空調這種東西,夏天降溫的方法就是把西瓜扔水裡泡泡,家人農忙之後就一起圍著西瓜和風扇,邊吃邊聊,偶爾扇下扇子,打打蚊子。
  • 重新認識應試教育
    關於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理論討論,通常是沉悶而無趣的。由於缺乏基本共識(例如是否存在應試教育、學生課業負擔到底重不重等等),就出現了非常學術化的自說自話。認真的討論需要超越文字遊戲,需要對應試教育加以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