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提到現在的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實質)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
而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思維一點也不開竅,常常被扼殺想像力,這甚至被稱為害人的教育。而事實上這種所謂「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依舊是日常快樂生活,甚至與「非應試教育」的人看上去沒有什麼差異。
或許是我們眼裡看來應試教育的危害最大問題在於,學到的東西除了為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作用。老師和家長都是看分數的,而老師和家長說的統一口徑就是「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讀書是為了你自己,好好讀書,將來就能出人頭地。」
而這個問題就是延生到孩子身上變成,孩子格局尚未開發,眼界還很小的時候,強制他們學除了得分以外看不見好作用的知識。從而得出攀比,大家都用成績衡定學生的優秀程度。
成績攀比現象卻從大學開始,就漸漸失去。因為很少人不會像因為高中以前成績優秀而受到崇拜,而出了社會,除了工資高低,誰也看不見成績的好壞了。
因此,在沒有攀比的影響下,大家對學歷失去欲望和動力,不過不是因為當前利益或是需求所需,而學習的動力是不會再此燃起。
應試教育其實更可說是「局限性」
危害與局限的差別在於,危害是導致某方面直接造成損失,而局限性只是無法讓你在某方面得到進步,而不會失去什麼。
應試教育不得完全拋棄,而應該在維持應試教育的同時,在循規漸進的加入其它教育方式,讓人才選拔和自身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因為應試教育最大的優點在於「高效」。
第一,應試教育窄化優秀的標準
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在於,給你的考試科目提供太少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給「優秀」下了標準,優秀就是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全面發展,最好即可還特別突出,除非(奧賽金牌、國家運動員)這種,不然無法脫離該優秀的標準。
這種被窄化的優秀標準,極大限度對我們興趣愛好的培養,很多所謂的優秀學生,本來可能有很多潛能,卻因為沒有時間發展興趣,讓一味做題的學習生活變得無趣。
另一方面,到了上大學和找工作的時候,高中的課程對自己的幫助效果並不太有幫助,而擁有多才多藝甚至在當年被視為「不務正業」的人,反而過得更好。
第二,應試教育並不鼓勵對真理的探索
應試教育傾向於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會告訴你為什麼,以尋找答案的過程是怎樣的,中間又踩了多少坑。而這種教育方式的原因很明確:他需要高效,只需要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到知識,而不需要接受很多討論和探索的過程,更不用說錯誤的討論。
因此,「應試教育」和「非應試教育」而言,如果單純為了成績,那必然「應試教育」更深入人心,而要求學生全方位獨立思考、體制美健全能力,則是「非應試教育」更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