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的危害是否存在?

2020-12-15 金狐教育

經常有人提到現在的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實質)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

而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思維一點也不開竅,常常被扼殺想像力,這甚至被稱為害人的教育。而事實上這種所謂「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依舊是日常快樂生活,甚至與「非應試教育」的人看上去沒有什麼差異。

或許是我們眼裡看來應試教育的危害最大問題在於,學到的東西除了為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作用。老師和家長都是看分數的,而老師和家長說的統一口徑就是「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讀書是為了你自己,好好讀書,將來就能出人頭地。」

而這個問題就是延生到孩子身上變成,孩子格局尚未開發,眼界還很小的時候,強制他們學除了得分以外看不見好作用的知識。從而得出攀比,大家都用成績衡定學生的優秀程度。

成績攀比現象卻從大學開始,就漸漸失去。因為很少人不會像因為高中以前成績優秀而受到崇拜,而出了社會,除了工資高低,誰也看不見成績的好壞了。

因此,在沒有攀比的影響下,大家對學歷失去欲望和動力,不過不是因為當前利益或是需求所需,而學習的動力是不會再此燃起。

應試教育其實更可說是「局限性」

危害與局限的差別在於,危害是導致某方面直接造成損失,而局限性只是無法讓你在某方面得到進步,而不會失去什麼。

應試教育不得完全拋棄,而應該在維持應試教育的同時,在循規漸進的加入其它教育方式,讓人才選拔和自身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因為應試教育最大的優點在於「高效」。

第一,應試教育窄化優秀的標準

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在於,給你的考試科目提供太少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給「優秀」下了標準,優秀就是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全面發展,最好即可還特別突出,除非(奧賽金牌、國家運動員)這種,不然無法脫離該優秀的標準。

這種被窄化的優秀標準,極大限度對我們興趣愛好的培養,很多所謂的優秀學生,本來可能有很多潛能,卻因為沒有時間發展興趣,讓一味做題的學習生活變得無趣。

另一方面,到了上大學和找工作的時候,高中的課程對自己的幫助效果並不太有幫助,而擁有多才多藝甚至在當年被視為「不務正業」的人,反而過得更好。

第二,應試教育並不鼓勵對真理的探索

應試教育傾向於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會告訴你為什麼,以尋找答案的過程是怎樣的,中間又踩了多少坑。而這種教育方式的原因很明確:他需要高效,只需要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到知識,而不需要接受很多討論和探索的過程,更不用說錯誤的討論。

因此,「應試教育」和「非應試教育」而言,如果單純為了成績,那必然「應試教育」更深入人心,而要求學生全方位獨立思考、體制美健全能力,則是「非應試教育」更為出色。

相關焦點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虹野:教育「寒門論」的危害比「應試教育」危害更大
    虹野:教育「寒門論」的危害比「應試教育」危害更大文/虹野每每談及高考改革,我們總會遇到一股非常大的阻力,這股阻力的主要觀點是「高考是寒門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教育「寒門輪」的擁躉者往往並不是社會的最底層,因為最底層的孩子幾乎沒有多少能夠支撐到參加高考就早早打工去了,最底層的家長更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誠如很多人所言,所謂的教育「寒門論」無外乎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通過「高考」成為人上人,而後在社會努力堵塞他人的「上升通道」罷了。可以說教育「寒門論」本身就「學而優則仕」和通過教育培養「人上人」的另一面罷了。
  • 淺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
    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應試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存在確是有合理性,尤其是對於中國目前國情來講,它是必要存在的。——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應試教育是什麼,應試教育即填鴨式教育,指灌輸式教育,由原蘇聯教育家伊·安·凱洛夫發明。
  • 李光宇: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應試教育
    網易新聞:經過您這幾年的呼籲,情況是否有所改變呢?李光宇:經過這麼多年的呼籲,我看到的數據更痛心。2013年河南考生是75.8萬人,北大投放的指標是79個,當年北京考生只有7.3萬人,投放的指標是226個,河南考北大的比例仍然是0.1%,而北京考生考北大的比例是0.31%,從24倍變成了31倍,河南考上考北大更難了,這公平嗎?
  • 應試教育害了誰嗎?
    說起應試教育啊,許多學生是深惡痛絕的,甚至認為這是當代的「八股取士」。其實這個比喻是不洽淡的,古代的科舉考試其實更接近現代的公務員考試,通過者即有機會獲得公職。這個應試教育到底怎麼樣,今天筆者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應試教育的根源及中國教育的出路
    都是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與量化考核,學生累得發昏,教師累得吐血。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將中國傳統的苦讀,發揮到了極致。每個老師與學生的能量被消耗到極限。從中,可以看到,在中國應試教育有極強大的威力,非常頑固。各種勢力盤根錯節,糾合起來,形成合力,就是將應試教育進行到底。  難道就沒有一些原因值得分析?
  • 思維燈泡|應試教育到底危害誰了?
    對於那些動不動就批判應試教育的,先看下這兩個真實的故事。01 讀經十年,禍害了誰有一位母親,叫李璇,她的兒子從小愛看書,但就是作文成績老上不去。在李璇眼裡,兒子上學是在受罪,而受罪的根源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一天,學校發了一張光碟,是臺灣學者王財貴的演講。
  • 應試教育的本質是反教育
    所以中國人一方面特別強調受教育權利的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根深蒂固的東西;另一方面,又特別強調教育質量的差異和教育質量的競爭——只有我現在受的教育比你好,才能保證我將來在社會上比你強。這是一種相互矛盾的思維,但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歷史和文化是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的。」 一邊是北大強調中國教育特殊性,美國教育不公平,另一邊是基礎教育學校拼命大學化。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很多家長開始抨擊國內的教育體制,認為美國的教育更傾向於素質教育,更能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殊不知,美國教育雖然先進,其本質也是應試教育。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什麼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或灌輸式教育,根據給定的考點與考試類目等通過教育的方式將知識「灌溉」給學生。很多人都認為應試教育就是將知識點強加給學生,不論學生是否懂得,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灌輸。實際上並不是的,我也經歷過小初高中,對我而言的應試教育是根據考點進行策略性的教學,那些沒教的文章也有很多,要是想學也可以自己看呀,老師教學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讓他教的學生都能考100分,不是嗎?
  • 素質教育一定好嗎?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他們吹捧解放天性,吹捧快樂教育。甚至,還有人說,應試教育已經禁錮了幾代人的發展,也有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我認為應試教育確實有不足,但它的危害卻被輿論過份放大了。說應試教育禁錮了幾代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更是缺乏深入了解的誇張論斷。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教育沿著求真道路:應試教育給學生、家庭和社會越來越大危害
    高度發展起來的中國,每個人都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每個人都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每個人都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但是落後的應試教育體制,決不會讓人們自由地選擇教育,每個普通人家孩子的命運,都由一年一度的並不科學的已經過時的中考高考來決定。
  • 「應試教育」利弊談
    也許有人會質疑,在我國,素質教育已經搞了幾十年,你還在談應試教育這個話題,是否也太out了。就算是舊話重提,我還是忍不住想總結一下,「應試教育」的利弊,以便我們對教育改革有更清醒的認識,堅定信心,擁護和支持教育領域的各種有意義的改革。「應試教育」通常表現:以追求考試成績為目的,通過延長在校學習時間,上家教、課外輔導班,購買各種教輔資料,反覆訓練搞題海戰等。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如果這個問題不先解決,學校後續的教學工作就無法正常開展,我國的考試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完成學校的教育篩選。「為什麼素質教育在中國喊了這麼些年,還是無法替代當前的應試教育」,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系是由我國的教育國情決定的,只要我國的教育國情沒有發生什麼根本改變,我國的這種應試教育就一定會合理存在。
  • 應試教育對中國學生有哪些影響?我採訪了幾個學生
    很早的一段時間裡面,國內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在覺得應試教育不合理,對教育體制充滿不滿後,就下定決定讓自己的兒子鄭亞旗在讀完小學後,在家學習,退出社會中的教育制度,自己在家編輯教材自己教學。一度成為「anti-應試教育」的典型,一直被媒體和教育專欄報導。現在的很多家長也在評判應試教育。
  • 「那幾個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都被我淘汰了!」「好可惜!」
    答案是否定的!港中大(深圳)專門負責面試學生的委員會中包含了數學、物理、人文等學科的教授,這些教授面試提出的問題很難,涉及面很廣,主要是為了考察學生的創造性能力,而創造性能力是無法準備出來的。據徐院士介紹,他面試學生的時候遇到幾個基礎不錯的學生,不過能明顯看出是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就都被淘汰了。
  • 繼山東五蓮二中楊老師過後,當代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該何去何從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現在的教育越來越物質化、商業化?現代教育到底是教書育人,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還是為社會培養了一些高知識流氓呢?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到底該何去何從呢?家庭教育我國教育現在存在著不少問題,我國的教育模式目前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向素質教育過渡,處在一個過渡時期
  • 高中應試教育的荼毒,大學無能教育的危害,在深切的影響著每個人
    高中應試教育的荼毒,大學無能教育的危害,都在深切地影響著每個人,比如大家肯定都聽到這種話:高中不要談戀愛,給我好好學,上了大學好看姑娘多了去!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就可以好好玩了!
  • 擺脫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艱難轉變,功利化教育卻勝利了!
    以單純培養學生以應對考試的能力為主要目的教學稱之為應試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宗旨的的教育稱之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嚴格意義來講,素質教育包含了應試教育。高考結束後的諸多新聞事件,無不充斥著應試教育的重要性,素質教育的弱化,功利化教育的勝利。直言不諱來講,應試教育與功利化教育是孿生兄弟。學前入園、劃片讀小、小升初、初升高,大學畢業後考研就業過程中,是一個拼分數,拼鈔票、房子,當然要拼爹拼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