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燈泡|應試教育到底危害誰了?

2020-08-02 思維燈泡

對於那些動不動就批判應試教育的,先看下這兩個真實的故事。

01 讀經十年,禍害了誰

有一位母親,叫李璇,她的兒子從小愛看書,但就是作文成績老上不去。在李璇眼裡,兒子上學是在受罪,而受罪的根源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一天,學校發了一張光碟,是臺灣學者王財貴的演講。王財貴,臺中教育大學副教授,1994年在臺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歷經20年,他一手締造了「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這個體系被大量擁躉所追捧。

演講中,王財貴描述了李璇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景--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只要通過簡單的讀經,就能將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聖賢。(WC這也有人信)

她被這種理念感召,送孩子(鄭惟生)去上讀經學校的作文培訓班。第一篇作文鄭惟生寫的是孔子,600多字,讀經班的老師感嘆:你這兒子是大才啊!千萬不要在學校裡耽擱了。

呵呵,這母親一聽心想,對呀,我都那麼聰明,我小孩肯定聰明了,學校的老師和體制有問題,立即給兒子辦了退學手續,送到了北京一家讀經學堂。

學堂的日常是背書、學書法、武術,不用每天都做作業了,鄭惟生並不牴觸,還覺得「好玩」、「新鮮」。

和李璇一樣,更多的家長並未讀過經典,他們有個樸素的想法:學堂裡「不僅教知識,也教做人」。

那正是國學熱最盛的時候,這年《百家講壇》蟬聯「中國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十大央視欄目」冠軍,數量巨大的人群支持傳統文化、學習儒家經典。(總有那麼一些打著傳統文化幌子忽悠人的「大師」,典型如於丹以及她著名的雞湯:「讓精神防護霧霾」)

於是,小學四年級時鄭惟生離開體制教育,此後九年,輾轉八省,先後在十個讀經學堂求學。鄭惟生回憶,那是一種接近清修的生活,居於深山,無電無網,與經書為伴,每天背誦十小時。

漫長的冬日,四點半就要起床讀經。寒風瑟瑟,小屋子裡,只能聽見自己背書的聲音、窗外粗野的風聲,火炕下柴火燒裂時畢剝的聲音。

鄭惟生說,他覺得最難克服的並不是生活的艱苦,而是求學的困惑。這裡說是讀經學堂,實際上是佛家的道場,堂主信仰佛教「淨土宗」,宗教化極強。

老師要求學生要「銷落妄想」,以「禪定」的狀態來背經。佛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抄》,全書十四萬字。鄭惟生背了整整一年。

背誦,不認字、不釋義地背誦,就是這所學堂課程的全部。鄭惟生認為,沒有老師講解,學生不理解文章意思,背誦是沒有意義的。老師的觀點則針鋒相對,反對學生在成熟之前大量讀書,「知道的知識越多,你的障礙越重」。

在一本經典背誦教材的序言中,編者明言: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複讀機,或者會按下複讀機開關按鈕的人。

如今,19歲的鄭惟生在背完20多萬字的經書後意識到,自己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諸東流。

《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大佛頂首楞嚴經》……過去九年,鄭惟生曾整本背誦過這些經書。但如今,他已不願哪怕再翻開一下。

這個炎夏,他正在備戰英文自考。

19歲了,最基礎的小學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很是吃力。


02 拒送女兒上學校的初中生父親

無獨有偶,2005年春,瀘州市納溪區居民李鐵軍以「娃娃到學校學不到東西」為由,將女兒李婧磁帶回家自己教。

女兒的母親向納溪區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李鐵軍違反義務教育法,請求法院判決讓女兒重返校園,這起「家教挑戰義務教育法」案轟動全國。面對法院判決,李鐵軍表示「寧肯坐牢也不送女兒到學校念書」,女兒自此再未踏入過學校一步。

2007年,李鐵軍曾宣稱:「女兒18歲時,我要把她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

而今11年過去了,20歲的李婧磁坐在畫架前,照著一本素描書臨摹「亞歷山大大帝」頭像,父親李鐵軍時而在旁邊指導幾句。她畫了擦,擦了畫,一個小時過去了,「亞歷山大」仍然沒有露出大致輪廓。

學習完美術開始練習音樂,李鐵軍和女兒一人拉二胡,一人彈電子琴,合奏了一曲《二泉映月》。不過,這首曲子中間斷了兩次,一次是父親拉錯了,一次是女兒忘了調。

對於父親11年的堅持,李婧磁表示,經過這些年的家庭學習,她自己認為成效很明顯。「但是如果拿初中生的試捲來考,我肯定不行。」

記者追問:「那是否意味著不如初中生的文化程度?」李婧磁表示認可。但李鐵軍情緒突然激動起來,狠狠地摔了菸頭:「媽哦,不要說初中文化水平,大學生又哪樣,能趕上我們李婧磁?」

新聞來源:男子11年前拒送女兒上學自己教 今初中題做不完

03 現行教育體系

回到主題,體制內的應試教育無疑是存在問題的,不可能盡善盡美。

但不管如何,這麼多專家(雖然也有磚家)制定和開發的教育培養體系,總比一個初中生要強太多。

平心而論,中國的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弊端,但我以為,最大的弊端其實不在九年義務教育和應試教育,而在高等教育。

一直以來,中國的中小學教育經常被批判是緊張的應試教育,只會批量製造僅會背誦基本理論而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的學生。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培養的學生可能是世界上批判思維能力最強的。

小學的教育內容,從最基礎的識字和讀字,到組詞和造句以及閱讀理解和寫作,從四則運算到公式計算及邏輯推理等,構成了日後學習的堅實基礎。

至於考試,本來就是檢查和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只不過有些時候走向極端了,但沒法啊,人那麼多,好大學少,自然競爭激烈,出社會不也一樣嘛)

反倒是進入大學後,不管是學校還是大學生,都在墮落和退化,原定位於高級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本沒有實現。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員選取了中國大陸11所大學的2700名學生作為樣本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中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大一新生在剛進大學時,批判性思維能力比美國和俄羅斯同齡人領先兩到三年。但隨著年級升高,中國學生逐漸失去領先優勢。入校兩年後,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沒有提高,外國學生卻取得長足進步

思維燈泡|應試教育到底危害誰了?

本文中的父母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不可能對於教育和學習有深入全面的認識和掌握。


教小孩識字,引導引導、鼓勵鼓勵,都是沒問題的,但是絕對不應該越俎代庖,全面否定和背離體制內教育。


這些父母聽信了一些流行的卻是錯誤的觀點和理論,譬如「讀書無用論」、「教育就應該是快樂的」、「一切為了孩子的快樂」等等。

說讀書無用的,一般都是自己不讀書。 說教育就應該快樂的,都不懂教育。

學習的本質是變化,而很多改變往往意味著痛苦,或至少需要付出努力。隨便找一個稍微有名點的鋼琴家、畫家、運動員,哪一個不是當初苦逼過來的。

思維燈泡|應試教育到底危害誰了?

說一切為了孩子的快樂的,也是雞湯喝多了。

年幼的孩子最快樂的就是吃喝玩樂了,不要任何約束和限制,他才不會管那麼多。所以剛開始肯定要引導、鼓勵甚至懲罰(不是隨意懲罰),當然,最後還是要有他律轉為自律。(自律乃是我們要養成的最重要的性格特質之一。)

無知就算了,自己不瞎參合也還好,偏偏他還無畏。

無知無畏的人,那是什麼都可以幹出來的。

關鍵是TM的坑了孩子還不自知。

當然,我不是說應試教育就沒有問題。

它確實有弊端,尤其是對於極少數「奇葩」學生來說,在現行體制下確實會受到限制和束縛。但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目前的應試教育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糟糕。

現在的那些校園暴力等事件可不能歸因於應試教育,這是由於學校和家長對未成年人和學生的過度放縱,疏於管理教育造成的。(不好的學校學風差、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情感疏離、留守兒童等問題居多)

目前的教育個人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教育教學方式,簡單粗暴的洗腦灌輸很有害。

教育應該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思維的引導和提升,並在此基礎上培養人的獨立自主思考精神,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較為全面的能力素質。


思維燈泡|應試教育到底危害誰了?


(用思維之光,照亮職場前行方向)

關注思維燈泡,多一點智識,少走些彎路。

相關焦點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應試教育的危害是否存在?
    經常有人提到現在的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實質)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而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思維一點也不開竅,常常被扼殺想像力,這甚至被稱為害人的教育。而事實上這種所謂「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依舊是日常快樂生活,甚至與「非應試教育」的人看上去沒有什麼差異。或許是我們眼裡看來應試教育的危害最大問題在於,學到的東西除了為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作用。
  • 應試教育的缺點丨定式思維的危害:1+1=2?生活告訴了我們答案!
    應試教育,最初是歐洲中級世紀的一種教育制度,因為這種填鴨式教育制度,可以透過師傅帶領和嚴格培訓,大量培育技術性人才,以滿足於工業化的進程。繁華的背後,是枯寂的守望種教育制度,是失敗的,也是成功的,今天,小編先帶你了解第一個失敗的地方:定式思維:學術的叫法是
  • 應試教育害了誰嗎?
    說起應試教育啊,許多學生是深惡痛絕的,甚至認為這是當代的「八股取士」。其實這個比喻是不洽淡的,古代的科舉考試其實更接近現代的公務員考試,通過者即有機會獲得公職。這個應試教育到底怎麼樣,今天筆者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虹野:教育「寒門論」的危害比「應試教育」危害更大
    虹野:教育「寒門論」的危害比「應試教育」危害更大文/虹野每每談及高考改革,我們總會遇到一股非常大的阻力,這股阻力的主要觀點是「高考是寒門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教育「寒門輪」的擁躉者往往並不是社會的最底層,因為最底層的孩子幾乎沒有多少能夠支撐到參加高考就早早打工去了,最底層的家長更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誠如很多人所言,所謂的教育「寒門論」無外乎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通過「高考」成為人上人,而後在社會努力堵塞他人的「上升通道」罷了。可以說教育「寒門論」本身就「學而優則仕」和通過教育培養「人上人」的另一面罷了。
  • 高中應試教育的荼毒,大學無能教育的危害,在深切的影響著每個人
    高中應試教育的荼毒,大學無能教育的危害,都在深切地影響著每個人,比如大家肯定都聽到這種話:高中不要談戀愛,給我好好學,上了大學好看姑娘多了去!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就可以好好玩了!上大學就應該好好玩,誰還念書啊!這當然不是真實的大學情況,但這就是一大部分高中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大學。他們這麼說的多了,也就成了一大部分年輕人心目中的大學。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到底誰更適合中國式教育?
    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抗衡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教育才能適合現在的孩子教育,相反,素質教育並不是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它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果說應試教育的目的是成"材",那麼素質教育的目的則是成"人",它不僅僅關注學生現階段的狀態,更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舉個不是特別恰當的例子。
  • LED燈泡與普通省電燈泡比到底誰比較省電、誰的壽命比較長?
    近日有消息曝出,發現有三分之一的LED燈泡壽命竟然沒有宣稱的那麼長。那麼,另外一種也強調省電的「省電燈泡」比起來,會不會比較好呢?我們就來看看,LED燈泡與省電燈泡,有什麼不一樣?LED燈泡、省電燈泡,到底選誰比較好?
  • 應試教育的本質是反教育
    所以中國人一方面特別強調受教育權利的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根深蒂固的東西;另一方面,又特別強調教育質量的差異和教育質量的競爭——只有我現在受的教育比你好,才能保證我將來在社會上比你強。這是一種相互矛盾的思維,但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歷史和文化是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的。」 一邊是北大強調中國教育特殊性,美國教育不公平,另一邊是基礎教育學校拼命大學化。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到底在爭什麼?
    衡水中學辦分校風波引發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還未停息,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的《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又成為網紅文章,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再添一把火。  在批評應試教育是政治正確的當下,一個教育局長卻大談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雖然他的觀點馬上就引發了批判,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他說了實話,支持這位真性情的教育局長。
  • 應試教育傷害了什麼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仍有一些學校並沒有認清素質教育的意義所在,身體力行的還是應試教育。為此,我們特刊出一位讀者的來信,作為一名老師和家長,這位讀者對應試教育所帶來傷害的思考,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一個高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我觀察到,我國中小學教育把所有目標都指向應試,是對教育本身的一個極大誤解和貶低,應試教育對學生、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傷害是深遠的。
  • 素質教育碰上應試教育,到底誰該做出讓步?
    原來,校長您正在進行素質教育改革。父母們認為學校不專注於學習,輕視高考。這才讓校長可以「下課」的的戲碼。為了回應許多家長的反應,學校採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包括學習新的高考和明年對新的高考做出回應;加強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管理,例如將晚上的自學時間擴展到十點;加強對優秀學生的培訓,例如分層教學,組建優秀學生團隊等。校長及其父母的意見並不統一。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對立的嗎?
  • 素質教育一定好嗎?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他們吹捧解放天性,吹捧快樂教育。甚至,還有人說,應試教育已經禁錮了幾代人的發展,也有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我認為應試教育確實有不足,但它的危害卻被輿論過份放大了。說應試教育禁錮了幾代人、說應試教育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更是缺乏深入了解的誇張論斷。
  • 中式作文格「霸佔」紐約大屏 應試教育思維美國玩花樣
    上海2015年6月2日電 /美通社/ -- 中式作文格作為一個典型的教育符號,一直代表著中國傳統教育中的應試教育文化。美國當地時間5月31日,一款「無字天書」式的白底綠紋的格子廣告出現在紐約時報廣場正中心的廣告屏幕上。
  • 李光宇: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應試教育
    李光宇:因為我是來自最基層的民辦教育工作者,我重點關注的當然是教育。網易新聞:這些年每次上會,您都會呼籲教育平權,那麼您認為教育不公平體現在哪?根源又是什麼?有關部門總是先出政策,具體配套出來的慢,所以應試教育的危害程度不會降低,小孩的負擔不會減輕,反而會加重。網易新聞:高考改革裡還提到綜合素質的評價做參考,綜合素質怎麼評?怎麼量化?
  • 同樣是應試教育,日本似乎比我國更成功,在教育方式上有何不同?
    應試教育把學習和求知分離且分離得足夠徹底,以至於國人在心智成熟以前很難體會到究竟什麼是「求知」,而「學習」到底又是為了什麼。「局限性之教學知識/題目與現實生活/職業相關度太低」,但內涵要廣泛、深遠地多。求知本是樂趣無窮且有用的,而學習卻痛苦無比且無用的,因此厭學。這個危害十分嚴重!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可這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必須把應試教育確定為反素質教育的概念,二是對這一概念有明確界定,沒有界定,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等於是反對應試教育,這從法理上說不通,而且也很難執行。現實正是如此,有的研究文章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完全對立,而有的辦學者則認為,應試教育也是素質教育,是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素質教育。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再起爭論!創業者已找到突破口?
    相對於需求比較鬆散的拓展素質教育,學科類素質教育的需求比較收斂(集中),規模化更容易。  來源| 多知網  文| 王上  圖片來源|Pexels  近期,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爭論再次被掀起。
  • 應試教育到底重不重要?
    也許到了今天,很多人都會想,應試教育到底應不應該進行?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什麼? 和大家說一個我老同學——龍哥的故事,他是不折不扣的農村小夥,家裡是種花生的。他「樸實」到什麼程度呢?在進城裡的高中之前,他從來不知道有空調這種東西,夏天降溫的方法就是把西瓜扔水裡泡泡,家人農忙之後就一起圍著西瓜和風扇,邊吃邊聊,偶爾扇下扇子,打打蚊子。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誰能代表孩子的未來
    中國的教育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正處在黎明前的黑夜,我們會發現新舊教育理念和使命正在發生改變。在應試教育看似平靜的湖面上,已經暗潮湧動。目前對於學生來說,掌握閱讀、寫作和計算等基本技能已經遠遠不夠,學會學習、創造性思維、個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標制定、就業能力、人際關係協調能力、團體合作等技能愈發重要。那麼教育也需要多元化發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但是如何改,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