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動不動就批判應試教育的,先看下這兩個真實的故事。
01 讀經十年,禍害了誰
有一位母親,叫李璇,她的兒子從小愛看書,但就是作文成績老上不去。在李璇眼裡,兒子上學是在受罪,而受罪的根源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一天,學校發了一張光碟,是臺灣學者王財貴的演講。王財貴,臺中教育大學副教授,1994年在臺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歷經20年,他一手締造了「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這個體系被大量擁躉所追捧。
演講中,王財貴描述了李璇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景--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只要通過簡單的讀經,就能將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聖賢。(WC這也有人信)
她被這種理念感召,送孩子(鄭惟生)去上讀經學校的作文培訓班。第一篇作文鄭惟生寫的是孔子,600多字,讀經班的老師感嘆:你這兒子是大才啊!千萬不要在學校裡耽擱了。
呵呵,這母親一聽心想,對呀,我都那麼聰明,我小孩肯定聰明了,學校的老師和體制有問題,立即給兒子辦了退學手續,送到了北京一家讀經學堂。
學堂的日常是背書、學書法、武術,不用每天都做作業了,鄭惟生並不牴觸,還覺得「好玩」、「新鮮」。
和李璇一樣,更多的家長並未讀過經典,他們有個樸素的想法:學堂裡「不僅教知識,也教做人」。
那正是國學熱最盛的時候,這年《百家講壇》蟬聯「中國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十大央視欄目」冠軍,數量巨大的人群支持傳統文化、學習儒家經典。(總有那麼一些打著傳統文化幌子忽悠人的「大師」,典型如於丹以及她著名的雞湯:「讓精神防護霧霾」)
於是,小學四年級時鄭惟生離開體制教育,此後九年,輾轉八省,先後在十個讀經學堂求學。鄭惟生回憶,那是一種接近清修的生活,居於深山,無電無網,與經書為伴,每天背誦十小時。
漫長的冬日,四點半就要起床讀經。寒風瑟瑟,小屋子裡,只能聽見自己背書的聲音、窗外粗野的風聲,火炕下柴火燒裂時畢剝的聲音。
鄭惟生說,他覺得最難克服的並不是生活的艱苦,而是求學的困惑。這裡說是讀經學堂,實際上是佛家的道場,堂主信仰佛教「淨土宗」,宗教化極強。
老師要求學生要「銷落妄想」,以「禪定」的狀態來背經。佛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抄》,全書十四萬字。鄭惟生背了整整一年。
背誦,不認字、不釋義地背誦,就是這所學堂課程的全部。鄭惟生認為,沒有老師講解,學生不理解文章意思,背誦是沒有意義的。老師的觀點則針鋒相對,反對學生在成熟之前大量讀書,「知道的知識越多,你的障礙越重」。
在一本經典背誦教材的序言中,編者明言: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複讀機,或者會按下複讀機開關按鈕的人。
如今,19歲的鄭惟生在背完20多萬字的經書後意識到,自己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諸東流。
《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大佛頂首楞嚴經》……過去九年,鄭惟生曾整本背誦過這些經書。但如今,他已不願哪怕再翻開一下。
這個炎夏,他正在備戰英文自考。
19歲了,最基礎的小學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很是吃力。
02 拒宋送女兒上學校的初中生父親
無獨有偶,2005年春,瀘州市納溪區居民李鐵軍以「娃娃到學校學不到東西」為由,將女兒李婧磁帶回家自己教。
女兒的母親向納溪區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李鐵軍違反義務教育法,請求法院判決讓女兒重返校園,這起「家教挑戰義務教育法」案轟動全國。面對法院判決,李鐵軍表示「寧肯坐牢也不送女兒到學校念書」,女兒自此再未踏入過學校一步。
2007年,李鐵軍曾宣稱:「女兒18歲時,我要把她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
而今11年過去了,20歲的李婧磁坐在畫架前,照著一本素描書臨摹「亞歷山大大帝」頭像,父親李鐵軍時而在旁邊指導幾句。她畫了擦,擦了畫,一個小時過去了,「亞歷山大」仍然沒有露出大致輪廓。
學習完美術開始練習音樂,李鐵軍和女兒一人拉二胡,一人彈電子琴,合奏了一曲《二泉映月》。不過,這首曲子中間斷了兩次,一次是父親拉錯了,一次是女兒忘了調。
對於父親11年的堅持,李婧磁表示,經過這些年的家庭學習,她自己認為成效很明顯。「但是如果拿初中生的試捲來考,我肯定不行。」
記者追問:「那是否意味著不如初中生的文化程度?」李婧磁表示認可。但李鐵軍情緒突然激動起來,狠狠地摔了菸頭:「媽哦,不要說初中文化水平,大學生又哪樣,能趕上我們李婧磁?」
新聞來源:男子11年前拒送女兒上學自己教 今初中題做不完
03 現行教育體系
回到主題,體制內的應試教育無疑是存在問題的,不可能盡善盡美。
但不管如何,這麼多專家(雖然也有磚家)制定和開發的教育培養體系,總比一個初中生要強太多。
平心而論,中國的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弊端,但我以為,最大的弊端其實不在九年義務教育和應試教育,而在高等教育。
一直以來,中國的中小學教育經常被批判是緊張的應試教育,只會批量製造僅會背誦基本理論而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的學生。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培養的學生可能是世界上批判思維能力最強的。
小學的教育內容,從最基礎的識字和讀字,到組詞和造句以及閱讀理解和寫作,從四則運算到公式計算及邏輯推理等,構成了日後學習的堅實基礎。
至於考試,本來就是檢查和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只不過有些時候走向極端了,但沒法啊,人那麼多,好大學少,自然競爭激烈,出社會不也一樣嘛)
反倒是進入大學後,不管是學校還是大學生,都在墮落和退化,原定位於高級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本沒有實現。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員選取了中國大陸11所大學的2700名學生作為樣本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中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大一新生在剛進大學時,批判性思維能力比美國和俄羅斯同齡人領先兩到三年。但隨著年級升高,中國學生逐漸失去領先優勢。入校兩年後,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沒有提高,外國學生卻取得長足進步。
本文中的父母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不可能對於教育和學習有深入全面的認識和掌握。
教小孩識字,引導引導、鼓勵鼓勵,都是沒問題的,但是絕對不應該越俎代庖,全面否定和背離體制內教育。
這些父母聽信了一些流行的卻是錯誤的觀點和理論,譬如「讀書無用論」、「教育就應該是快樂的」、「一切為了孩子的快樂」等等。
說讀書無用的,一般都是自己不讀書。 說教育就應該快樂的,都不懂教育。
學習的本質是變化,而很多改變往往意味著痛苦,或至少需要付出努力。隨便找一個稍微有名點的鋼琴家、畫家、運動員,哪一個不是當初苦逼過來的。
說一切為了孩子的快樂的,也是雞湯喝多了。
年幼的孩子最快樂的就是吃喝玩樂了,不要任何約束和限制,他才不會管那麼多。所以剛開始肯定要引導、鼓勵甚至懲罰(不是隨意懲罰),當然,最後還是要有他律轉為自律。(自律乃是我們要養成的最重要的性格特質之一。)
無知就算了,自己不瞎參合也還好,偏偏他還無畏。
無知無畏的人,那是什麼都可以幹出來的。
關鍵是TM的坑了孩子還不自知。
當然,我不是說應試教育就沒有問題。
它確實有弊端,尤其是對於極少數「奇葩」學生來說,在現行體制下確實會受到限制和束縛。但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目前的應試教育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糟糕。
現在的那些校園暴力等事件可不能歸因於應試教育,這是由於學校和家長對未成年人和學生的過度放縱,疏於管理教育造成的。(不好的學校學風差、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情感疏離、留守兒童等問題居多)
目前的教育個人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教育教學方式,簡單粗暴的洗腦灌輸很有害。
教育應該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思維的引導和提升,並在此基礎上培養人的獨立自主思考精神,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較為全面的能力素質。
(用思維之光,照亮職場前行方向)
關注思維燈泡,多一點智識,少走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