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國民黨中常會召開例行會議,通過該黨2018年的縣市選舉人才培育計劃。計劃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為培育「直轄市」、縣市長選舉參選人選的「培育專案」及培訓儲備縣市議員參選人選的「武林計劃」。並且,打開國民黨官方網站,也可查詢到詳細的「實施要點」和「招募簡章」。可見,國民黨中央已然正式開始著手布局2018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對此,《臺海》雜誌近期刊登楊昆福署名文章,分析國民黨徵戰2018能否鹹魚翻身,現摘錄如下:
2018爭霸戰 藍綠均輸不得
2014年「九合一」選舉結果,極大地衝擊了島內的政黨格局,藍綠政治版圖產生大幅消長。在臺灣22個縣市中,國民黨僅拿下6席,而民進黨卻斬獲了13席。其中較具指標意義的「六都」,國民黨也從原本的4:2席次對比中,僅驚險守住新北一席,可謂「一潰千裡」。民進黨挾大勝氣勢,席捲了兩年後的臺灣「二合一」選舉,不僅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以大幅差距擊敗了國民黨,而且也在113席的民意代表席次中囊括了68席,國民黨僅獲得35席。民進黨「立法」「行政」一把抓,奠定了「一黨獨大」的「完全執政」地位。顯然,2014「九合一」選舉在較大程度上成了2016選舉的前哨戰,其顯露出的島內選民心態無疑成為預示2016選舉結果的重要風向標之一。
而今,藍綠異位,民進黨上臺,2020年「二合一」選舉之前的2018年「九合一」選舉,其指標性意義同樣不言而喻,對藍綠雙方而言,都蘊含著重要的戰略價值。一方面,對於國民黨來說,2018一役無疑是該黨「鹹魚翻身」的重要一戰,同時也是凝聚「基本盤」和擴大支持基礎的重要時刻,當然也是檢視島內選民對於國民黨改革滿意度的時機。假如,國民黨在2018選舉中觸底反彈,在較具指標意義的縣市長選舉中小幅乃至大幅翻身,擴大藍營執政版圖,那麼其彰顯出的意義對於國民黨而言無疑相當正面。
其一,國民黨可宣示其相關系列改革重新贏得島內選民認同,至少不反感,當然也可能是選民為遏制民進黨肆意橫行、權力傲慢的現實折射。其二,國民黨黨內權力結構將進一步穩定,帶領國民黨爭戰2018的黨主席,其威望無疑將大大提升,在黨內乃至藍營內部的地位將得到穩固。其三,國民黨挑戰2020的底氣會進一步夯實,相關選舉布局的推進受到的阻力也會大為降低。
然而,如果國民黨在2018選舉中再次敗北,依舊無法突破現有的政黨格局,政治版圖仍然固守甚至再次敗退。那麼,對於國民黨無疑又是一記當頭猛擊,其未愈的傷勢將再次挫傷,翻身的時段將再次拉長。其中,最顯著的影響便是,很可能將預示著國民黨在接下來的2020選舉中提前宣告出局,如若如此,國民黨在臺灣政黨政治發展中,勢必又將陷入越發不利的生存窘境。
另一方面,對於民進黨而言,2018是「期中考」。如果民進黨在該次選舉中,保有現有的政治勢力範圍,那麼,蔡英文在民進黨及綠營內部受到的挑戰將會有所減緩,爭取2020連任的阻力也會相應降低。而如果2018選舉民進黨選情受到較大衝擊,那麼,可能會產生以下幾方面的效應。其一,預示著民進黨已提前進入「由盛轉衰期」。該黨上臺後引發的不滿浪潮進行了總體性宣洩,已折射到了選票支持當中。其二,蔡英文當局受到的黨內外挑戰將大大提升,試圖架空其權力體系的「暗黑」勢力將轉向檯面化,「獨派」反彈及公開叫陣的勢頭也將越發兇猛。其三,蔡英文為轉移「執政」不力的焦點,有可能在島內乃至兩岸採取高壓及衝撞策略,不斷尋隙滋事。
泛綠來勢洶洶 藍營宜早布局
《左傳?襄公十一年》有云:「《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面對2018關鍵一役,藍綠雙方都未敢輕忽。早在今年8月3日,民進黨中央便成立了「2018選舉對策委員會」,而國民黨相關布局也在逐漸鋪開。譬如,今年7月份便推動「發芽計劃」,號召百名年輕人插旗南臺灣深耕,準備代表國民黨參選村裡長。而今年11月底也正式推出「武林計劃」和「培育專案」等等。不過,對比國民兩黨當下的相關選舉策略可知,民進黨雖已架設了「選對會」,但派系介入的痕跡十分明顯,相關人員的鋪排較為注重派系間的平衡。並且,在5月下旬事關資源分配,派系勢力擴充的地方黨部主委改選中,民進黨內各派系早已展開了一番廝殺,相關人事任命業已底定。因此,對於2018「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內各派系目前處於按兵不動、互別苗頭的狀態。
有別於民進黨已成立選舉對策機構,國民黨現階段尚未架設類似組織,這與國民黨尚未完成真正的黨內整合存在較大關聯。不過,國民黨在相關具體政策的推動方面,如上述的村裡長、縣市議員及縣市首長的布局已逐步在展開。而且,就目前的考量而言,相對側重基層與年輕化,顯然國民黨正針對自身的薄弱點進行補強。不過,礙於明年黨主席還要進行改選,政策延續性問題備受考驗。
為此,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日前拋出提前改選黨主席的議題,讓繼任的黨主席有更寬裕的布局時間,雖然外界質疑洪有特定政治盤算與考量,但如果單從政策延續性及洪秀柱提供的理由開看,也不無道理。畢竟,國民黨目前處於相對弱勢狀態,又面臨蔡英文當局「黨產會」的追殺,相關的選舉所需的檯面上「銀根」已被抽除。面臨的新選舉處境已「今非昔比」。為此,提前布局並進行有效整合已然成為了當務之急。
整合力度須加大 「窩裡鬥」或致再翻船
國民黨在2016選舉中敗選,「不團結」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然而當下的國民黨卻依舊陷入所謂的「路線之爭」,相關的整合併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明年黨主席選舉,預計又將掀起一番腥風血雨。這無疑將給這個「百年老店」的未來發展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國民黨現今處境艱難,可謂「前有豺狼,後有追兵」,民進黨當局利用行政機器公然對國民党進行絞殺,試圖將其連根拔除。除了利用「黨產會」追殺國民黨外,還動用公權力密切監視對手的一舉一動,為打擊對手「無所不用其極」。
面對如此情形,國民黨理應加大整合力度,拉高格局,不應居於個人或特定派系政治利益考量進行「窩裡反」。然而,至少從目前看來,外界依舊未能看到國民黨內部擰成一股繩,同仇敵愾。這顯然無助於凝聚國民黨原有的支持者,也無法讓「中間選民」轉向支持。為角逐明年的國民黨主席之位,國民黨內各山頭勢力除了進行「路線之爭」外,目前推出的檯面上可能人選也無法讓外界耳目一新,依然是國民黨敗選之前的一些老面孔。從中折射出,國民黨接班梯隊出現了嚴重斷層現象。在筆者看來,國民黨不應再讓老面孔霸據要職,而應推陳出新,繼續培育乃至輸入新鮮血液,黨主席人選也可嘗試推出讓外界耳目一新的人士,帶領國民黨殺出重圍走出困境,而國民黨諸位大佬不是袖手旁觀,而是甘於退居二線,全力扶持新共主,展現萬象更新的新景象。
「九合一」選舉 「六都」是關鍵
2018年的「九合一」綜合性選舉當中,縣市長選舉尤其是六個重要都市的選舉無疑是重中之重。在筆者看來,從整體戰略布局來看,國民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其一,「六都」爭霸戰,「雙北」極具指標意義。在「六都」選舉當中,新北與臺北無疑是國民黨必須重兵攻防的要地。新北是「六都」當中,國民黨目前僅守的一個要塞,在2014年選舉中,新北市長朱立倫僅以微弱的優勢贏得連任。而今即將屆滿臺南市長任期,出身新北的民進黨實力派人物賴清德,很有可能會揮師北上,角逐新北市長。此舉無疑對國民黨如何守住新北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而國民黨目前被視為接棒人選的侯友宜和李四川等人,在筆者看來,均非強棒,而且都染上了濃厚的朱立倫色彩。而原本政治前景看好的朱立倫因在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不孚眾望,自毀前程,政治聲望已大幅隕落。屆時,民進黨對手只要再祭出「選XXX,就是選朱立倫」的戲碼,國民黨勢必會十分被動。
在臺北方面,由於臺北是島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較高的戰略價值與意義。國民黨如能成功「光復」,對於整體氣勢將產生較大提振效應。筆者認為,國民黨不妨依樣畫葫蘆,仿照「柯文哲模式」,不推出黨籍參選人,而勸說馬英九在任時期的臺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前負責人張善政出馬參選。由於張善政形象清新,人氣不低,並且也是無黨籍。國民黨如若能與張善政進行策略聯盟,在選民結構「藍大於綠」的臺北,特別是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民意支持度持續下探,民進黨可能自行推出人選的情形之下,藍營重新奪回臺北的機率其實並不低。
其二,挑戰桃園及臺中,國民黨或可一搏。桃園及臺中原本就是國民黨的長期執政的縣市,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中,代表國民黨競選連任的吳志揚以小幅差距痛失桃園市長一職。桃園在民進黨籍市長鄭文燦的主政之下,目前可以說乏善可陳,並無突出和亮眼的政績。而且,之前桃園機場爆發淹水事件更是讓當地選民對鄭文燦的執政能力產生了質疑。在今年9月臺灣《天下雜誌》公布的臺灣22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排行榜中,桃園市長鄭文燦滿意度並不高,位列倒數第10,而臺中市長林佳龍則名列倒數第五。如果在2018年,國民黨能在桃園及臺中進行整合,推出理想人選,進行奮力一搏,挑戰成功的機率未必會十分之低。
其三,南臺灣應注重在地深耕,少輸為贏。南臺灣是民進黨的大票倉,深綠的大本營,選民結構「綠遠大於藍」,當地選民一向選黨不選人,只要民進黨黨籍人士在民進黨內初選中出線,最終當選的機率相當之大,藍營想在短時間之內進行撼動與攻克的恐怕為之不易。因此,國民黨應加大在地經營,深耕基層,而非選敗即撤。比如,2012年1月,代表國民黨出徵臺南民意代表選舉的蘇俊賓可成為藍營徵戰南臺灣的一枚活棋,然而蘇俊賓在敗選之後便草草隱退,而非進行長期經營,服務基層選民,著實讓外界扼腕嘆息。2014年,國民黨推派臺南大學校長黃秀霜出面挑戰賴清德,結果已然在意料之中。假若蘇俊賓在之前敗北後,能像臺中市長林佳龍及花蓮民代蕭美琴一樣,長期蹲點選區,逐漸贏得當地選民認同,2018年「捲土重來」挑戰民進黨推出的人選,恐怕情形會有所不同。並且,在當下的南臺灣政治生態當中,國民黨在諸如臺南及高雄等南臺灣重鎮,首先考慮的不應是勝選與否,而應是逐步擴大當地選民認同,以「少輸為贏」為基調,進行在地深耕,方能在南臺灣打開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