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發育遲緩的兒童家長都反映,孩子不愛動腦筋,特別畏難,稍微有難度的事情就不願意做。這是發育遲緩兒童的普遍問題,那麼這個問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決呢?
因為他們面對困難時,失敗的體驗太多了,失敗帶來的挫敗感、羞恥感、懲罰太多了,而自己戰勝困難的成功經驗太少了。比如一個6歲孩子,計算題不靈,總做錯,每天還被強迫做1個小時數學題,做錯了就受批評,並且練了1個月沒有任何進步,那他肯定一提數學就害怕,就能躲多遠躲多遠。
其實不僅各種發育障礙的孩子有畏難的問題,普通孩子,甚至很聰明的孩子,畏難的也特別多。孩子們雖然面對的困難各不相同,受挫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並且畏難這個表現,可能從孩子很小時候就有了。
比如我朋友家的孩子,3歲半的小女孩,挺伶俐的一個小姑娘,但是不愛動腦筋,玩遊戲的時候兩次挫折以上就會崩潰大哭:「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
要幫孩子做到不怕挫折,我們先要看看怕挫折的負面體驗是怎麼來的。
一、和其他小朋友的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
智商邊緣的孩子,只是某方面能力發育滯後,他們並非沒有覺察現實的能力,時時刻刻都在現實生活中衡量自己的位置,並不是家長說他們棒他們就相信了。
很多家長聽說對孩子要多鼓勵,但是天天你真棒不離口,孩子還是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因為單純靠誇獎是沒用的,孩子需要的是內在體驗和外在評價的統一。孩子自己要有很多真實的、戰勝困難的體驗,才會真的覺得自己好。
只有在孩子確實體驗到自己很棒的時候,家長誇他們棒,才有鼓勵的作用。否則孩子也知道這是在自欺欺人。
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孩子選擇適合的環境。比如學校要選擇環境寬鬆一點的,別選那種要求特別嚴格作業特別多的。也要跟老師多溝通,想辦法請老師多照顧一下孩子。
如果學校沒得選,那麼課外班什麼的千萬別找讓孩子更受挫的了。比如孩子大運動本來就很差,多運動是好事,但是如果學舞蹈那就得看具體情況了。是不是一對一教學,老師有沒有教這類小朋友的經驗。如果跟要求一般孩子一樣要求這個孩子,那這孩子每次跳舞都得痛苦死了。
二、自己在遊戲和學習過程中,持續的失敗體驗;
為了克服這一條,家長需要幫孩子去建立成功的體驗。小孩需要經常性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回報的,自己是有進步的,這樣才會願意去努力拓展自己。如果一直努力都沒用,那還努力個啥勁兒,乾脆躺平了得了。
有一些發育遲緩的孩子,本來就學習吃力,家長反倒給孩子安排特別多學習的內容,希望勤能補拙。搞得小孩非常疲勞不說,越努力越覺得自己啥都學不會。
有的家長,給孩子的任務超出他們的能力很多,孩子努力也做不好,一直在體驗自己不行的感覺,非常受挫。還有的家長,不善於觀察,在孩子遇到嚴重困難的時候,沒有及時給到安撫和幫助,讓孩子一人在那鬧心。時間長了孩子積累的都是負面體驗,對於動腦筋和要努力就越來越抗拒了。
三、家長、老師持續的負面評價;
發育遲緩的孩子,在學校一定挫折很多的。家長需要幫孩子去消化和化解這些挫折。如果家長也很嚴厲的對待孩子,那對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比如小孩學寫字總是寫錯,家長是批評孩子不認真的呢,還是批評孩子笨呢,還是要求孩子更多練習呢。或者是雖然不說什麼,但是表現得很煩躁很失望呢。還是只是幫助孩子一起想一些好巧妙的辦法提高進度呢?家長不同的行為,這都會影響到孩子面對困難的體驗,和對自己的評價。
有時候困難本身沒那麼可怕,是被難住之後,家長的反應很可怕。
小Z是我新接收的一個學生,剛滿7歲讀一年級,發育遲緩,智商不到70。家長反饋小Z上課不好好聽課,譁啦譁啦翻書。回到家沒事兒做也翻書,不是看書是翻書,能看的書就幾本,翻來覆去的看。
小Z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互動很差。我們一起下三子棋,小Z都亂下,落子之前完全不思考的。為什麼呢,因為以前思考了也贏不了呀。第2-5次課,我們都在進行其他訓練,沒有下三子棋。
上周日第6次課,我們又下了三子棋,小Z已經可以認真下棋了,走每一步之前都會認真思考如何落子才能贏棋。 對於小Z,從不動腦筋應付任務到可以認真思考去爭取勝利,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進步。
中間我做了什麼呢?就是在訓練時每次都給只給小Z拓展一點點難度,讓他稍微努努力就能做到,積累了很多自己越來越好的體驗。這樣小Z就更有信心去探索,去突破自己的舒適範圍,成功體驗積累多了,他願意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當然同時大腦發育狀況也在進步)。
我的這種觀察、評估、判斷的能力也是在幾千小時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中得來的。有的家長說要跟我學習,自己給孩子上課。可以是可以,不過等他練成也好幾年過去了,孩子過了青春期可來不及了。
小Z在最開始,聽到難字就說不做了,都不看內容是啥,現在慢慢的聽到難也沒那麼大反應,願意先看看試試了。也願意動腦筋做一些需要邏輯推理的益智遊戲了。
中小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特殊兒童智力開發,課程諮詢請聯繫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