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李白最有氣勢的一首詩,開篇便氣勢磅礴,驚豔了世人,堪稱經典。
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結晶,以唐詩宋詞最為經典,唐詩裡面則當屬李白最具有代表性。其一生寫了3000多首詩,具有「詩仙」之稱。相傳李白酷愛飲酒,飲酒後必作詩,並且李白的詩詞均為隨性而為,處處透著豪氣。
這也與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一襲白衣,一柄長劍,十裡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想想都刺激。李白的文風配合唐朝那包容天下的大氣,將大唐盛世的雍容華貴展現的淋漓盡致。
李白整體的風格便是豪放,是那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與豪放。但李白畢竟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他也有七情六慾。李白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夠將婉約的相思之詩也能寫得氣勢磅礴,這首《關月山》便是如此。
《關山月》,一首寫相思之詩
自古以來,戍邊戰士與家中妻子的相思之詩在古代詩詞中佔了一定的比重,那時候的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也只能愛一人。相思到底是一件樂事,還是一件苦事呢?有的人說,相思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相思是甜蜜的,雖然牽腸掛肚的感覺不好受,但畢竟心中有牽掛,要比飄搖一人強得多。也有人說相思的日子最難熬,用一個挺恰當的比喻,都說愛情是毒藥,但都一個個甘之如飴。
自古詩人們對於這個話題也是爭論不休,一般都是以一種愁苦幽怨的情調來寫兩人間的相思之情,但李白這首詩,卻在開頭便氣勢磅礴,打翻了幽怨情詩在人們內心中的原本模樣。
關山月作者:李白 (唐)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作者在詩詞的開頭四句便給讀者描繪了一副氣勢雄厚,大開大合的邊塞風光圖。天山、雲海、長風、關隘,這幾種景物巧妙的聯合到了一起,讓人不覺就在腦海中勾勒出來這樣一幅畫面。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祁連山深處升起,穿行在茫茫的雲海之間,伴隨著幾萬裡的呼嘯而過的長風,最終到達了玉門關之外。
戍邊將士戍守在玉門關外,回首東望,則出現明月從天山而出的景象,再結合天山的雲海,若不是李白這種心胸寬廣之人,又怎能寫得出這樣寬廣宏大的場面。
其次,李白對於長風的描寫也深入骨髓,長風有多長,可以理解成為遠在故鄉之風,飄過幾萬裡故土,飄到了玉門關外。這樣的描寫,除了塑造出更為寬廣宏大的氣勢之外,更將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展現出來。
後四句提到「白登道」與「青海灣」,李白借用漢高祖劉邦的典故,當年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青海灣」是當年唐軍與吐蕃軍隊徵戰交鋒之地。但不管是哪裡,在這些地方都沒有見到有人活生生地回去。其實李白在這裡誇張了,人肯定是有回去的,但就是比較少。
最後四句回應是本詩的主題,那便是濃濃的相思之情。人在何時才會如此?只有閒下來,在寂靜的夜裡,看著外面皎潔的月光,再聯想到前景迷茫的自己時,那種沉重的心情才會愈加濃烈。而他們遠在故鄉之外的妻子,也在一聲嘆息中,愈發想念他們,不知道何時才能相見。
詩人開端塑造了一種廣袤無垠的大畫面,以此來做背景,用以來將眼前的思鄉之情與離別之意融合到整首詩中,於是我們便能看到在這樣廣袤無垠的邊關之上,將士們廝殺在這片土地之上。與此同時,他們無時不刻也還在思念著故鄉的親人與妻子。
家是一個人溫暖的港灣
我們自古便是安土重遷,講究的是一個根。哪怕是外面再好,老了之後也喜歡回到自己的家鄉。哪怕是自己混再好,也會在佳節思念自己的親人。
因此,自古以來,邊關將士為了國家的安穩與穩定付出了太多太多。詩中描繪的場景,其實不僅僅局限於古代,邊關將士的確是為守衛整個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
後記
李白的豪放詩風為他吸粉無數,後人喜歡這種大開大合的豪放之感。李白的思念並不是「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幽怨之感,而是這種在於廣袤無垠天地間的思念。
在體會了濃濃的思念之後,我們應該做的便是,分離之人守得住內心的思念,相守的人應該享受一起的美好時光,莫待無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