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經典的邊塞詩,開篇氣勢恢宏,中間風光奇特,結尾滿是幽怨筆上雄渾壯,上馬秋點兵。在唐代,文人們不僅能紙上談兵,在長安城裡寫下不朽名篇,也能馳騁疆場,在塞外的大好河山中,建功立業,寫出不朽詩篇。
正是由於很多文人從軍,所以唐代以謳歌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邊塞詩大為盛行。湧現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一個個邊塞詩的翹楚。比如王昌齡在徵戰途中,隨即寫下「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相比於王昌齡的雄渾,王翰更是霸氣,他在《涼州詞》中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沙場點兵的氣勢油然而生! 而描寫邊塞的美景,王維更是以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人心嚮往之。 李白是盛唐最著名,也是最有想像力的詩人,邊塞詩這個題材,自然少不了他的貢獻。下面就帶大家欣賞一首李白最經典的邊塞詩,開篇氣勢恢宏,中間風光奇特,結尾滿是幽怨!
這首詩就是著名的《關山月》,我們先欣賞一下:關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邊塞詩一般有幾個特點,那就是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這首詩將這幾個全部一網打盡。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翻譯過來就是,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祁連山徐徐升起,月光穿行在蒼茫雲海之間。萬裡關山不斷有浩蕩長風掠過,吹拂著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 前四句的特點就是,雄渾和磅礴。短短幾個字,就把萬裡邊關描述得淋漓盡致。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前四句中四句話四個景,李白用蒙太奇手法,將四個場景串聯起來,「關」「山」「月」與月光、風,融為一體,氣勢磅礴、雄偉壯闊,讓人拍案叫絕。
接下來四句詩,「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翻譯過來意思就是,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雖物是人非,但吐蕃依舊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徵戰之地,出徵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這四句詩的特點就是,悲壯和說理。李白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出「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的主旨。 李白在這裡抒發的思想,其實與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大詩人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中間四句詩,描寫了白登道,青海灣幾個地點,相比於開篇的大手筆,恢宏之作。中間卻是幾個特寫,可謂是風光奇特,讓人回味悠長。
最後四句詩,「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翻譯過來就是,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是多麼悽苦悲哀。而此時在家中的高樓上,將士們的妻子,正哀愁嘆息,可能一直也沒停歇。 李白從「望邊色」三個字寫起,之後把鏡頭拉到戍邊將士的家鄉,妻子兒女正在翹首以盼。這一下子又把這首詩拉高一個層次,那幅萬裡邊塞圖和徵戰的景象,與「月是故鄉明」的家鄉緊緊地綁在一起。
特別是結尾,充滿了妻子盼著丈夫歸的幽怨。這也反映了李白的深思,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帶來了無數的爭戰,也給無數家庭帶來無盡的痛苦,反映出作者李白對和平的渴望! 李白的這首《關山月》,場面宏大、雄渾,採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幾個美景串聯在一起,氣勢磅礴。難怪宋代呂祖謙評價他:「氣蓋一世」。 但筆者以為,相比於《關山月》氣勢,我更欣賞李白對戰爭的思考,突然想起那首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