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鼎盛的兩個朝代,出現了唐詩和宋詞兩種風格不同的文學體式。唐朝的文人形象也大不同於唐以後的文人形象,我們讀唐詩感受到的是文人「白馬少年」的形象,在唐以後的作品裡,這種感受越來越少,文人形象變成了「文弱書生」。
唐詩中的「邊塞詩」最能體現唐朝文人尚武的特質。邊塞詩是唐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唐詩》五萬餘首詩歌中有兩千多首是邊塞詩。邊塞詩是以邊塞生活為主要題材,涵蓋戰爭、和平、愛國、獻身、邊塞、風光、民族、軍政、思鄉、親情、牽掛等諸多方面。
唐代的邊塞詩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無論在文學藝術價值還是在歷史研究價值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們研究唐代文人思想、唐代歷史戰爭最珍貴的文獻。邊塞詩可以說是唐詩中地位最高的,最能體現「盛唐之音」、「盛唐氣象」。唐朝著名的詩人幾乎都有寫過邊塞詩。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多尊奉儒家思想,但是唐代的知識分子卻並不完全認同儒家思想,他們骨子裡存在「任俠」精神,他們有建功立業的志向,他們實現志向的方式並不完全是出仕做官這麼簡單,他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他們的追求是岑參《送人赴安西》裡的「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是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裡的「萬裡奉王事,一身何所求」;是高適《塞下曲》裡的「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
邊塞詩表現了唐代文人尚武的精神,「文人」和「尚武」是一個很奇特現象,但是唐朝的詩人普遍有這樣的追求。李白《俠客行》是最具代表性的文人尚武;就連杜甫也發出「儒冠誤此身」、「壯士恥為儒」的感嘆;王維手無縛雞之力卻也有「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的牢騷。
文人尚武體現了唐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他們對儒生「皓首窮經」的做法很看不起,認為一部經書耗盡一生的生存價值還不如去前線當一名兵卒來的快意。前文高適「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正是對「皓首窮經」的諷刺。唐代文人相較於後世文人多了一份意氣風發,多了一份颯爽俠氣。
王維在唐代的地位是很高的,詩寫得好,畫畫的好,精通音律,是好多權貴的座上賓,但這並不是王維想要的生活狀態,從他早期作品中我們當能看出他對人生的追求。他不但有「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的牢騷,在《少年行》裡有「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的意氣風發,也有「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慷慨縱橫。
盛唐的邊塞詩的盛行,是文人建功立業的迫切願望的一種表達,是因為文人骨子裡的「任俠尚武」,是不甘心平庸的做一個太平官。邊塞詩的代表人岑參、高適、王之渙、王昌齡、王翰都是數度進出邊塞的文人,他們對建功立業的追求不同於皓首窮經的儒生,他們更嚮往「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邊塞詩給我們展現的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麗雪景;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的豪情;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悽涼;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憤懣;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壯麗雄奇;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思念牽掛……
唐代邊塞詩是最壯麗的詩篇,唐代詩人是中國最可愛的文人,他們不同於魏晉名士的特立獨行、清靜無為,也不同於後世書生的文弱迂腐。他們任俠尚武,有文採,有俠心,不拘泥報國形式。假如沒有他們或許金庸先生的文集就會少了一篇《俠客行》,假如沒有他們《全唐詩》就會少了兩千多首壯麗詩篇,於他們,吾甚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