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餘劍鋒在,耿耿氣如虹:初唐四傑才是開創唐代邊塞詩風骨的人

2020-12-18 騰訊網

自盛唐邊塞詩發展壯大以來,世人便將邊塞詩和盛唐聯繫了起來,但實際上邊塞詩在初唐就已被初唐四傑所奠基,聞一多先生稱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為「久歷邊塞而屢次下獄的博徒革命家」,他也十分認可四傑的貢獻。

初唐四傑邊塞是的風格

「四傑」創作的邊塞詩在他們的全部創作中,佔有相當可觀的比重。 他們的這些邊塞詩為初唐詩壇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詩作基本上涉及了邊塞題材的幾個方面,並在相當一部分詩篇中以激越高昂的調子,熱情地謳歌了赴邊禦敵、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

像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盧照鄰的「報恩是豪傑,死難在橫行」,駱賓王的「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等,這些詩所表現出的激情,是初唐宮體、應制詩的那種思想境界所沒有的,它蕩滌了初唐浮靡的詩風,開了盛唐邊塞詩風骨論的先河。

「四傑」的邊塞詩,其風格總的來說是雄壯剛健。 首先表現在感情的慷慨豪爽,氣勢的遒勁奔放。「詩人的審美情趣,已經從身邊瑣屑的感情漣漪和宮闈的溫馨軟語,轉移到關山行旅和邊塞功業上,開拓功業的創造精神,成為盛唐邊塞詩的先河,具有上升時期的氣度。 」

如盧照鄰的「翠羽裝刀鞘, 黃金飾馬鈴。 但令一顧重, 不吝百身輕」;楊炯的「發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川。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等不僅有一股慷慨赴邊、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更有一種勇敢無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初唐四傑邊塞是中語言風格

四傑邊塞詩的語言十分剛健、明快。 「四傑」的邊塞詩很少初唐應制詩「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斧鑿痕跡,其語言多為剛健、明快,如盧照鄰《西使兼送孟學士南遊》「唯餘劍鋒在,耿耿氣如虹」,駱賓王《宿溫城望軍營》「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勳」。 這些詩語氣剛健,讀起來鏗鏘上口,顯然是同他們詩的雄壯剛健的藝術風格相適應的。

「四傑」邊塞是在體制上也初具規模,為唐代邊塞詩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初唐「四傑」的邊塞詩,在形式上以古入律,有意識地試驗用近體詩的要求寫樂府舊題。

這就為以後唐代邊塞詩將樂府舊題寫成近體詩的創作開闢了途徑。 其中特別應注意的是,駱賓王、王勃的邊塞詩在體制上的創造性,他們不僅以古入律寫了部分邊塞詩,而且還吸收了六朝樂府的優點,大膽改造了宮體詩,以新的七言歌行體進行邊塞詩的創作。

如駱賓王的《軍中行路難同辛常伯作》和《從軍中行路難》,詩中敘事和抒情成分完美結合,交錯出現,所表現出的氣實雄偉奔放,感情基調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初唐四傑對詩歌創作形式的改革

詩歌創作形式的變更,使詩歌本身有更明快的新鮮感和更激烈的感情波瀾。 這些長篇七言歌行體,在初唐邊塞詩中獨樹一幟,也獲得了成功,對盛唐的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產生了較大影響。

從初唐詩歌發展的角度看, 貞觀詩壇上雖有理論和創作上的改良, 但詩歌創作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質上的改變。

這一時期,雖有「自拔流俗」的魏徵、王績、王梵志之流, 卻沒有足夠的實力與當時文壇上盛行的浮靡詩風相抗衡。 寫作邊塞詩的詩人,雖有五六十人之多,所作詩篇數以百計,但多數作者由於受到自身地位、處境及創作傾向等因素的制約, 他們的邊塞之作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來震撼整個詩壇。

這一時期,真正開一代詩風影響後人的,當首推「四傑」了。 「四傑」追求雄放剛健的美學風格,其實質是要求表現創作主體內在人格的陽剛之氣, 昂揚奮發積極進取的人生精神,抒寫英雄懷抱,追求個性解放,開創一代新風。

正如楊炯在《王勃集序》中所總結的,經過他們致力改革,創作實踐,於是使初唐詩壇「長風一振,眾萌自偃,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紛紜小才,失金湯之險。 積年綺碎,一朝清廊,翰苑豁如,詞林增峻」

相關焦點

  • 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是指的是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為「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以新的生命力。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採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
  • 常識積累 | 初唐四傑
    在本文中帶大家來積累一個文化常識: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初唐四傑是指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這四個人怎麼記呢?先記姓,簡稱「王楊盧駱」,再來記名,一下就記住了。然後還需要我們記一下他們每一人的生平。
  • 唐太宗李世民也寫豔情詩?初唐四傑:軟綿綿色迷迷的詩風必須改革
    一代天驕唐太宗不僅書法了得,還擅長寫詩,在詩人不多的初唐也算詩壇領袖了。李世民除了喜歡寫軍旅邊塞的生活,還特別喜歡寫像隋煬帝「春江花月夜」那樣的豔情詩。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也很正常。一個統治天下閒來無事不去瞎想的皇帝,想必也不正常。唐朝是詩歌的時代,不僅詩人眾多,唐太宗以後的帝王們也是寫詩的高手。
  • 杜甫的一首《戲為六絕句》,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
    詩聖杜甫曾經寫過一組《戲為六絕句》,其中第二首是針對初唐四傑的評價,詩中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以說,杜甫的這首詩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和讚賞。我們知道,在唐朝之前,魏晉的詩風是意境宏大,筆調朗暢,頗有建安風骨之氣,而到了六朝,詩風則由質樸轉向了華彩,甚至為了寫出豔麗的辭藻,寧可忽視了詩本身的內涵,所以六朝的古詩大多有一種華麗而萎弱之感。初唐四傑的出現,使得詩歌有了很大的變化,內容也更為廣泛,從狹隘的風花雪月、你儂我儂擴大到山川河流和人生哲學。
  • 初唐文學創作的新勢力--初唐四傑
    2,初唐當政的大臣多是前朝遺老,他們都是齊梁詩風的愛好者,作品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3,初唐經濟發展迅速,各種矛盾相對緩和,太平景象令人陶醉,人們無法透過繁榮的景象看到隱藏的矛盾。於是,齊梁浮靡的詩風,在經濟發展的初唐時期,仍有大市場。一開始雖然有詩人反對這種詩風,但力量薄弱,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直到四位年輕人登上文壇,振臂高呼,初唐的詩壇上才有了真正的改變。這四人被稱為「初唐四傑」。
  • 初唐四傑楊炯的《戰城南》:雄奇豪邁,悲風愁殺人,千裡暗黃塵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文學星空,我們多數人看到的是屈原、李杜、蘇辛等巨星所發出的璀璨奪目的光芒,卻往往忽視了其他一些作者在文壇上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比如「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的詩歌一改南北朝齊梁
  •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初唐陳子昂,為何被稱為「詩骨」?
    我們今天提到初唐詩風歸正,離不開初唐四傑「王楊盧駱」和陳子昂,是因為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對初唐四傑的詩風路線正確一錘定音。但是實際上我們仔細通讀這些詩人們的作品,並結合初唐文史的發展,就會發現,初唐四傑在文風上對齊梁體猛烈批判,但是作品卻齊梁之風甚濃。這就有點說一套、做一套的味道,其原因有可能是變化伊始,這些詩人意識到了問題,但是一下子改不過來。
  • 初唐四傑:那些天縱之才,為何一個個活成了天妒英才?
    此四人,是初唐詩壇最亮的四顆星。但他們的命運,卻比沒有星光的夜,還要黯淡。聞一多說,「初唐四傑」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因為行為浪漫,所以受盡了人間的唾罵,因為遭遇悲慘,所以也贏得了不少的同情。
  • 「初唐四傑」的經典名句,會背一半算你厲害!
    初唐四傑指的是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為「王楊盧駱」。 四傑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以新的生命力。
  • 初唐詩人奠基,盛唐詩人開拓:邊塞詩壯大於唐朝絕非偶然
    唐朝邊塞詩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對於後人而言,後一個誤解,那就是總以為邊塞詩起源、發展、壯大於盛唐,但其實不然,在初唐時期,初唐四傑就已經開始寫邊塞詩了。「初唐四傑」的邊塞詩創作「從古老的詩歌之流中汲取營養,又從當代社會生活之源中擷取詩情,終於使詩歌創作迎來了眾星爭輝的全盛時代。
  • 初唐四傑——駱賓王:在封建王朝制度下消失的一代偉人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駱賓王所寫的《詠鵝》就一直是我國一年級語文課本的第一首古詩,直到2019年的新編教材,《詠鵝》才被換成了《漢樂府·江南》。可惜的是,駱賓王在歷史的長河中,只閃耀了那麼一下,就再也不見了。
  • 初唐:詩壇的因中有革與低迷狀態的小說用詩
    儘管有人將唐人小說中的詩歌與一般意義上的唐詩同視,如《全唐詩》卷862、卷867所錄神仙鬼怪之詩,但唐代詩人之詩與小說之詩還是有著明顯的不同。比如詩人之詩是獨立自主的文學體式,小說之詩則屬於小說文本的組成部分,發揮著文本組構的作用。詩人之詩的作者當是於史有徵的詩人,如李白、杜甫,而小說之詩從根本上講,雖出自小說作者之手,但名篇的作者,其身份多非詩人。
  • 《戲為六絕句》:杜甫對初唐四傑的一錘定音
    初唐四傑是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四傑的名號,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後來因為他們在詩史上初唐這個關鍵節點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就在詩的成就上指代他們。關於初唐四傑的貢獻和他們的作品,其實在唐朝一直都是有爭論的。
  • 初唐四傑盧照鄰的一首詩,雖然身體殘疾,卻依然擁有美好的希望
    「初唐四傑」中似乎對盧照鄰了解的最少,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他前半程的命運真像他的字一樣,如初日之升、如光照降臨。他出身於範陽盧氏,是唐代「五姓七宗」之望族,是三國時期盧植之後,他自幼聰穎,讀書尤其刻苦。可是後來又號「幽憂子」,也深刻的預示並揭示了他後來多舛的命運。
  • 初唐四傑的結局如何?有人說皆喪命於「水」
    在四傑中,古絳州王勃是最天才的,位居四傑之首,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多數人題寫在畢業紀念冊上,到老都在吟誦;還有我們背過的《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更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的美景。可惜的是,他寫完《滕王閣序》之後,就渡海跑到交趾去探望在那裡為官的父親。
  • 關於唐詩你需要了解的一點,唐詩發展分四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四唐說將唐詩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有合理性,因為它確實勾勒了唐詩發展不同時期的特點。初唐,即唐玄宗以前,這是唐詩發展的初級階段。一方面,南朝宮體詩在詩坦上佔據著統治地位,從唐太宗到上官儀等,無不大寫華麗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詩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開。
  • 王名生著《詩國之星》之群星之六節初唐四傑
    第六節  初唐四傑初唐四傑,包括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最為傑出。
  • 鑑賞義烏詩詞書畫/駱賓王:不求生入塞 唯當死報君
    他詩才橫溢,一生創作的詩文,數量浩瀚,且驚世之作甚多:如長篇歌行《帝京篇》朝野傳頌,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等均具有時代意義;五律《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絕句小詩《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等,字數寥寥,然風雲之氣激蕩,在初唐絕句中也不多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氣勢磅礴,先聲奪人,令武則天都為之動容和折服……駱賓王的詩作與同時代的王勃
  • 初唐四傑之一,17歲寫出《曲池荷》,盧照鄰這十首詩,拍案叫絕
    前承隋風,後啟盛唐,以駱賓王為首的初唐四傑,為我國詩壇貢獻著實不小的功績。今天,我們來介紹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詩,欣賞他筆下豪放粗狂、秀麗工整的詩歌。盧照鄰家世顯赫,幼年讀書刻苦,深得我國文化之精髓。由於才華橫溢,他得到李淵第十七子李元裕的器重,後者稱盧照鄰的才識比肩西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命運弄人,盧照鄰在官場上並未風生水起,由於《長安古意》中的一句詩詞得罪武則天的侄子而入獄。出獄後不久又染上疾病,服藥致使手足殘廢。官場上不得志,身體上受盡折磨,盧照鄰最後選擇自己結束生命。
  • 他在初唐四傑中排第二,用短短9字表示不服,這個排名真不合理?
    而楊炯在官場平靜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同時也是初唐四傑中結局最好的一個。對於初唐四傑,素來有王、楊、盧、駱的排名,而排在第二的楊炯,卻對這個排名很是不滿,據《舊唐書》記載,楊炯曾特別不服氣地說過:「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短短9字體現出他的立場,排在盧照鄰前,他覺得慚愧,而排在王勃的後面,他卻覺得很不服氣。楊炯為何會有如此想法?難道說這個排名真不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