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駱賓王(唐)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蔣永偉 書(義烏金融系統在職碩士研究生,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分別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首屆書法產業高峰論壇、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三屆溫泉杯書法大賽展、中國金融系統書法大賽第四屆全國展、浙江省金融系統開行杯書法展。)
七歲詠鵝,駱賓王展示了驚人的創作天賦,被譽為「神童」;他志向高遠,一心報國,卻浮沉宦海,壯志難酬;晚年始以因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不知所蹤。然其討武之檄,流傳天下,為世人稱頌。
相較於仕途上的窘境,駱賓王在文學領域卻是成就非凡。他詩才橫溢,一生創作的詩文,數量浩瀚,且驚世之作甚多:如長篇歌行《帝京篇》朝野傳頌,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等均具有時代意義;五律《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絕句小詩《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等,字數寥寥,然風雲之氣激蕩,在初唐絕句中也不多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氣勢磅礴,先聲奪人,令武則天都為之動容和折服……
駱賓王的詩作與同時代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他的詩,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還是人品與詩品、文品都是一流的,值得後人敬仰和欽佩。
駱賓王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處施展,鬱郁不得志。在他52歲那年,吐蕃大舉進犯唐朝,西北邊境軍事連連失利。懷著濃濃愛國之情的駱賓王毅然投身鐵馬金戈的軍旅生涯。出塞道上,他的詩歌以建功立業的抱負、個人身世的遭際為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積極處世的態度與仕途不順落寞心理的衝突。
出塞之路雖遙遠艱辛、困難重重,但西北曠野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的蒼涼;也有「雲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的景色,更有「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的豪情,使得深懷愛國濃情和羈旅愁思的駱賓王,才思泉湧,妙筆生花。於是,一首首情真意切、雄渾悲壯、慷慨激昂的軍旅詩篇誕生了。這些詩意象、意境與過去和平環境裡完全不同,語言含蓄凝練,言簡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駱賓王把西北邊塞遼闊的山河景色、徵戍將士思念故鄉親人的內心世界和詩人主觀想像交融在一起,展示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和豐富多彩的邊庭作戰生活。由此開啟了唐代邊塞詩的先河,為這一題材在盛唐的蓬勃興起,起了先驅、示範的作用。
出塞期間,駱賓王接連寫下《從軍行》《西行別東臺詳正學士》《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等詩篇,表達了自己誓死衛國的決心。在《從軍行》中,他寫道:「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抒寫了「投筆從戎去,馬革裹屍還」的壯志豪情。
《從軍行》一二句表達了作者對知遇之恩的感念之情,抒發了鬥志昂揚、意氣風發的英雄氣概;三四句通過天象、兵器交相映襯的描寫,表現唐軍出徵時晝夜兼程、氣衝牛鬥的威武之勢;五六句用極強的動感畫面,呈現了大軍追亡逐北、直插敵腹的戰鬥場景;末兩句以鮮明的價值取向,表達作者甘願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
品讀《從軍行》,可以體會到在駱賓王的身上,時刻奔騰著捨生忘死、有我無敵的血性;駱賓王的心中,永遠激蕩著奮勇殺敵、一往無前的豪情。全詩語言典雅,對仗工巧,格調雄健,充分體現了初唐邊塞詩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