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三豐堂文化藝術微信平臺,欲了解更多知識,請關注本平臺並查看歷史消息。
書畫鑑賞與收藏,古人稱之為鑑藏。它包括鑑定、欣賞、收藏、流傳、著錄等方面,是一個十分廣泛而又具有相當研究價值的課題。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所謂鑑賞,實際上包括鑑定和欣賞兩個方面。鑑定主要指判定作品的真偽,應屬鑑定學的範疇,欣賞,主要指品評作品的優劣,屬藝術批評學的範疇。鑑定與欣賞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鑑定建立在欣賞的基礎上,只有懂得欣賞才能判斷作品的真偽:欣賞又是鑑定的演進,高明的鑑定家必定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然而,判斷真偽與優劣有時又是兩回事。藝術水準好的書畫作品並不一定是真跡,如有些代筆的作品;而有些藝術水準較差的作品,也不一定是偽作,如一些不善書畫藝術的名人墨跡。但高超的藝術家,其作品再差也不至於差到哪裡去。同時,鑑定著重於筆墨內涵、個性風格、文獻考證等,而欣賞則重在藝術論析、氣韻意境、審美價值等。因而,鑑定家未必能對作品作出較深的論析,欣賞家也不見得能判斷作品的真偽。能集鑑定與欣賞於一身的鑑賞家為數實在不多。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傳、著錄等方面。具有一定眼力,又有財力收藏,從事這方面研究,並藏有一定數量的歷代優秀作品者可稱為收藏家。然歷代也有一些好事之徒,這些人並不懂得鑑賞卻庋藏有眾多歷代珍品,如明代的嚴嵩父子。嚴格地說,這些人稱不上收藏家。因為,欣賞水平不高,眼力不好,收藏再多,既不能陶冶情操,也難以著稱於世。他們只是將其作為個人財富,顯貴獵奇而已。為此,歷代許多著名收藏家,其眼力、收藏與著錄總是連在一起的;這類人才應稱為收藏家。像宋代的米芾、明代的項子京、清代的安岐等,經他們之手所評定的作品真偽,絕大多數是可靠的;這位後代的收藏與考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欲做收藏家,必先學做鑑定家,眼力不銳,修養不高,必然會收羅不少贗品;這不但勞民傷財,其藏品也肯定無多大的價值。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講書畫離不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搞書畫鑑定更須了解中國的歷史及基本的文史知識,如詩詞的格律,書法篆刻知識,以及歷代帝王的稱謂、職官、禮制、避諱等。歷代著名的書畫家大多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學造詣,其中不少就是文學家。他們所書所題的字畫,往往都與歷史、文學有直接的關聯。譬如,碰到明代畫家作品中題有清代某一詩人作的詩詞,那麼這畫肯定是偽作無疑。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幹支記年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計時方法。對我國歷史的發展、人民的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生活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國歷代書畫作品上題款的創作時間,一律沿用幹支加帝王年號的形式,近現代、甚至當代的不少書畫家依舊沿用這種方式,對正確認清書畫作品的創作年代及作者本人的創作年齡至關重要。1998年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的張慈生先生編的《元明清書畫家年齡速檢表》一書,就是以幹支計時排列推算書畫家年齡、確定書畫家創作年代的一部較好的工具書。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以避諱來斷定書畫家創作年代和作品真偽也是書畫鑑定中必須了解的相關知識。避諱大致可分為避朝諱和避家諱兩種。避朝諱即是避當代皇帝及先帝的名字;避家諱既是避作者長輩或祖先的名字。避諱的具體方法有:改字、缺筆、空子、改音等。避諱的範圍有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如清代「四王」之一的王鑑,其字「玄照」,為避康熙「玄燁」名,故作品落款時將「玄照」改為「元照」。落款一般都寫成「元照王鑑」或「王鑑元照」。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因在每個時代的歷史發展、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的不同,通過歷代發掘的實物和歷史文獻資料加以印證。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卷至今流傳有許多本子,而其中只有一件是真的。這是因為北宋張擇端的原本,無論橋梁、舟車、市肆。城郭等均符合宋代的形制。尤其是城牆除了門洞是磚砌的以外,其他都是土築成的。而其他偽本的城牆全部都是磚砌的,而這種磚砌的城牆在明代初年才出現。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由上可見,中國書畫的鑑賞和收藏學問很深,範圍很廣。它以鑑定真偽為中心,旁涉欣賞、收藏、著錄、考證等諸範疇,並已稱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書畫鑑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