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外來務工者的北京青春:喜歡讀小說聊QQ寫心情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也許你一天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出門,在樓下小吃店買了一份早餐,小吃店老闆每天都半夜起來忙活;到公司上班,收到快遞員送來的網購戰利品,這小夥兒已經一個月沒休息了;下班後,順道去理髮店剪了頭髮,新來的洗頭工很是靦腆;晚上去看望父母,小保姆做好了一桌豐盛的晚餐……這些熟悉的陌生人,你可能並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或者只是模糊地稱其為小張、小王……

    他們大部分是外來務工者。在北京,常住青年流動人口近5年來年均增加37.4萬人,2012年已達近500萬人。當外來務工者、尤其是農民工,總是以弱勢群體的形象見諸媒體時,他們真正的日常生活,其實鮮為人知。而年輕的90後外來務工者已經抵達了城市,他們有著與父輩不盡相同的人生際遇,他們的北京青春故事正在上演。

    學遊泳、學古箏、學新聞,小保姆的文化之旅

    萬紅霞,女,1992年出生,安徽人,保姆

    萬紅霞長得很清秀,白皮膚、鵝蛋臉、彎彎的眉眼,說話也和她的長相一般柔順。她一直說自己「很幸運」——她所言的幸運,是17歲那年剛來北京,就找到了一份照顧孩子的工作,從此就在待她不錯的東家家裡一幹4年。從最初自己也是一個羞怯怕生的小姑娘,到後來能獨當一面帶著孩子去寧波遊玩,萬紅霞在北京的生活日益精彩。

    由於工作環境的單純,她並沒有在這個大城市中遭遇挫折,而是開始了一場意料之外的文化之旅。萬紅霞的日常工作是照顧孩子,孩子一旦去上學,她就自由了。於是,她辦了附近一家健身房的年卡,白天有空就去遊泳健身,「我也沒有同事,出去看看挺好的」。北京大大小小的旅遊景點,她都逛了一個遍,故宮、長城自然去過,連宋莊這樣較為偏僻的文化場所,也沒有錯過。她還成了博物館的常客,從首都博物館到國家博物館,從科技館到天文館……比起一般遊客,萬紅霞的北京之旅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雖然連連擺手說自己「沒看懂」,但自從看了現場版的歌劇《貓》,萬紅霞就喜歡上了音樂。一次隨東家去做客,那家主人正在彈古箏,叮咚作響的琴聲瞬間就吸引了她。70多歲的主人鼓勵她:「老人家我這麼大年紀都學會了,你小姑娘很快學得會!」回家後,興奮的萬紅霞用自己的積蓄買了一架古箏,還花了1800塊錢報了一個古箏學習班,18節課一節不落地聽完了。「古箏的聲音非常美,能讓心靜下來。」她謙虛地說,「我還只會最簡單的曲子,《孟姜女》、《小白菜》、《鳳陽花鼓》……」

    東家家中有很多書,也不限制她看,於是,從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到沈石溪的兒童文學,萬紅霞都細細讀了一遍。她有一個計劃,將來能開一家自己的服裝店,於是自掏腰包買了一些經營類的書籍琢磨,比如桌子上正擺著一本卡耐基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來北京時,萬紅霞剛念完高一。在媒體工作的東家鼓勵她繼續學習,於是她報名上了成人自考的新聞學專業,現在已經考過了一門。「我可能不會再專門去念書,但我不會放棄,會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萬紅霞說:「其實在北京和在老家差不多,關鍵是自己的心態,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生活,如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哪兒都一樣。」她說這句話時,幾乎讓人肯定,眼前這位21歲的小姑娘,囿於學歷,第一份職業是保姆,但這絕不會是她的終身職業。

    技師、理髮師、店老闆,洗頭小哥的職業規劃

    王純,男,1997年出生,江西人,理髮店技師

    石元,男,1996年出生,河南人,理髮店技師

    一頭黃髮的王純和一頭紅髮的石元在理髮店裡十分吸引眼球。這是一個工作日的下午,店裡並不忙,倆人正拿著一份《毛髮生理學》的教學資料在互相問答,「什麼樣的毛髮是健康的」、「毛髮有哪幾個品種」……如同學校裡考試前的準備。王純和石元都不到18歲,屬於未成年工,但他們頗為老道地告訴記者,在美發界,必須從這個年紀開始學,不然就晚了。

    王純上學時成績不好,天天上網,抱著「念不好書不如打工」的想法,一年多前從老家來到北京。可這個「不愛學習」的孩子現在每天從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10點,工作間隙就自學公司發的美發教材,定時參加培訓和考試。「我學的比上學時候認真多了,因為這跟自己的生計相關啊。」王純說。他現在已經從洗頭工晉升到了技師,能夠獨立操作染髮、燙髮等項目。王純的短期目標是當「老師」,即理髮師,至於什麼時候能實現,他說「要看悟性」。

    石元來理髮店之前在一家工廠當過工人,因為受不了流水線工作的無聊,加上自己喜歡美發,於是加入了這個行業中。他比能言善道的王純顯得靦腆,小聲說:「現在是技師,明年或者後年就能當理髮師,然後存點錢,就能自己開個店。北京消費高,我想回老家……」

    理髮店的日子是集體生活。大部分人都是單身,住在老闆提供的宿舍,10個人住一套90平方米的宿舍,不寬敞也不至於擁擠;午飯晚飯都在店裡解決;每周休息一天。難得休息,他們會結伴去逛街看電影,或者聚餐唱歌,和城市裡的其他年輕人無異——或者只是那頭紅色、黃色的頭髮讓他們在人群中更有辨識度。

    說到對北京的感覺,石元連說了3遍「好大」,不過這個大城市對他來說,最多的活動範圍就是這個位於東五環外的理髮店周邊。雖然來北京已經一年,但他幾乎沒去景點玩過,「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就睡覺,醒來就中午了,再洗個衣服、上會兒網,就晚上了」。石元有一個12歲的妹妹,雖然他對自己出來打拼不曾後悔,但還是希望妹妹將來能念大學:「念大學肯定能有個好點兒的工作,打工還是挺累的。」截至採訪那天,因為新店剛開張,石元已經一個月沒有休假了。

    好動的王純去過北京的國貿、世貿天階等商業區,也去過故宮等景點。至於北京什麼最吸引他,「繁華、能賺到錢!」王純的眼睛一亮。他自信地說:「我肯定比在老家的朋友過得好。我和他們接觸的東西不一樣。他們的思想只停留在過日子,賺得不多而且沒什麼規劃,起床上班、下班睡覺,就這樣。我和他們不一樣。」現在,王純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五六千元,孝順的他把1000元寄給老家的奶奶,剩下的除去日常花銷都存了定期。他有一個小小的「野心」:「等到25歲,就能開一家理髮店了,我當老闆!」

    讀小說、聊QQ、寫心情,服務小妹的網絡生活

    杜豔豔,女,1996年出生,內蒙古人,餐廳服務員

    杜豔豔在一家24小時營業的燒烤餐廳當服務員,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從下午4點到凌晨4點,主要負責招呼客人和打掃衛生。去年,初中畢業沒再升學的她覺得總在家中也無所事事,於是來到了北京這家親戚開的餐廳工作。

    來北京前,豔豔覺得「北京明星多,來了沒準能遇上」,到了之後發現,她的活動範圍被局限在了餐廳,一天12個小時日夜顛倒的工作量讓她根本沒有時間出門,更別說遊玩了。唯一的驚喜是9月28日——這個日子豔豔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小明星居然來到這家餐廳取景拍電視劇,還給她籤了名,這著實讓她興奮了好久。

    餐廳只有她、小姨、姨父和廚師4個人,沒有朋友也沒有同事,平常陪伴豔豔的只有一個大屏幕的國產智慧型手機,這是她花了大半個月工資買的。一則微博「90後農民工的移動網際網路 」最近流傳甚廣,作者在廣深莞三地以手機銷售人員的身份近距離接觸了30多位90後外來務工者,雖然不是嚴謹的調查,但也發現了他們在使用移動網際網路上的一些共同點,如「喜歡大屏手機」、「使用最多的軟體是QQ,經常性上班掛QQ」、「不玩微博,玩QQ空間」、「喜歡看網絡小說」……

    看小說、聊天、玩遊戲,這是手機在豔豔眼裡的三大娛樂功能。她用心地為手機設置了「愛不上鎖」的主題,界面都是粉紅色的可愛圖案。

    從來北京到現在,豔豔已經看了100多本網絡小說,尤其是網絡言情小說,她對其熟悉程度已經到了「看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水平,儘管如此,不同的故事情節還是讓她著迷。看多了言情小說,豔豔對愛情十分憧憬。 「小說裡的主人公有男朋友、被人保護,感覺特別好。我總是想,如果我有了男朋友又對我好,該多好啊……可是我又怕找了男朋友他不對我好,我想找又不敢找。」豔豔斷斷續續地說。

    「晚上11點到1點,店裡客人少,我就能聊會兒QQ,或者打會兒遊戲。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在QQ空間寫點東西。」打開豔豔的QQ空間,可以看見她的心情起伏。「傻瓜,別再想了,你不可能永遠都在這不是嗎」,「人生有時就像一頓美味的佳餚,有酸甜也有苦辣」,「有點小鬱悶,如果有個朋友在我身邊就好了,可以說說心裡話」……

    如果卸去臉上的粉底和假睫毛,豔豔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第一次離家那麼遠,剛開始特別害怕,每天都是起床、幹活兒、睡覺。我想家啊。」 因為不敢獨自坐公交車——坐丟過,她來北京後最遠只坐著小三輪,去到離餐廳4公裡之外的一個管莊商業區;而來北京後最開心的一件事,是上個月小姨帶她去了一次KTV。

    豔豔掰著手指說:「再過7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想請個假出去玩。平常也沒什麼理由可以請假。」至於去哪兒,豔豔先是興奮地說去故宮,一會兒又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還是去管莊吧,沒人帶我不認路啊。」

    豔豔明年不再打算繼續當服務員,看似柔弱的她有一個夢想——當兵!「在電視上看到當兵的多帥啊。現在年齡不夠,明年就行了!我身體很好,跑步跳遠都行!」說到這,小姑娘的臉上依稀可見颯爽英姿。本報記者 蔣肖斌

相關焦點

  • 手機寫小說,90後嶄露頭角
    在湯圓平臺的眾多作品中,青春文學作品已超過11萬部,大數量的情況下同時保證了高品質,贏得了眾多粉絲的關注。  郭敬明、明曉溪等青春作者的作品《夢裡花落知多少》《明若曉溪》《泡沫之夏》都曾風靡一時,掀起校園閱讀的熱潮。青春文學作品在語言、結構、思想意蘊、寫作手法等方面各具特色、獨樹一幟,充分展示了青少年所特有的才智和激情。  湯圓創作的作者有大部分都是90後的年輕人。
  • 一個蘋果 一聲平安 讓外來務工者感受城市的溫暖
    外來務工者為越城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默默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人頭攢動的紹興高鐵北站,志願者們早早守候在候車室各個角落,熱情地為外來務工者們送上一隻只蘋果,祝願他們旅途平安、一路順風。本次活動的愛心企業也表示,如今越城區不少企業多數員工是由外來務工者組成,一直以來,他們任勞任怨,默默付出,把自己優質的服務呈現給廣大市民。近幾年,越城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愛心企業通過自掏腰包銷售蘋果,也飽含著對外來務工者的感激之情。
  • QQ瀏覽器大數據:《完美世界》登頂90後熱讀小說排行榜
    原標題:QQ瀏覽器大數據:《完美世界》登頂90後熱讀小說排行榜   中新網4月23日電 2016年「世界閱讀日」來臨之際,QQ瀏覽器發布了《QQ瀏覽器「世界閱讀日」大數據報告:誰說90後不讀書?》90後閱讀大數據報告。
  • 外來務工者來寧波19年第一次拍了全家福
    原標題:外來務工者來寧波19年第一次拍了全家福 袁磊一家。記者戚顥攝林宇鎮一家。  外來打工者全家來寧波過年  照片裡的中年女人叫袁磊。46歲的她在海曙尹江岸小區當了19年清潔工,小區裡很多居民都認識她。現在她和丈夫把在老家的81歲婆婆以及兒子媳婦、孫子孫女一起接到了寧波,全家7口人在尹江岸小區一個出租房裡生活著。「我老家在江蘇,這工作一做就是19年。」袁磊告訴記者,現在的她很幸福,兒子在寧波找到了一份給老總開車的工作,媳婦在家照看1歲多的孫子。
  • 《小藝的故事》兩年邀請1200多位外來務工者及其家人觀劇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互動體驗心理劇《小藝的故事》,取材於2014年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的志願者參與共青團中央組織的貴州留守兒童暑期關愛活動時遇到的真實案例。經過志願者的幫助,在外人看來「自閉」的小藝學會向親人表達愛意。
  • 日照為400 餘外來務工者「定製」斑馬線
    12月5日下午5點,外來務工人員吳井軍從黃海明珠項目工地走出。他經過橫跨青島路的嶄新斑馬線,一分鐘後就回到馬路對面的宿舍,手裡的盒飯還熱乎著呢。這條斑馬線,是日照交警部門為吳井軍和工地上的400多位工友專門「定製」的。
  • qq家園,所有8090後的青春,還有誰還記得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qq家園,在那個網頁版qq的年代,qq家園代表了多少80後90後的青春。如今已經停服三年多了,可是,仍然感覺,就像在昨天一樣。有句話說,時間會磨滅一切,但是,qq家園卻一直使我難以忘懷。原因無他,在那個智能機還不普及的時候,qq家園裡面的遊戲是我們的慰藉。
  • 90後寫網絡小說月入過萬,新手作者如何靠寫小說賺錢?
    之前,time的文章中就提到過有個90後,白天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體育老師,下班後就寫網絡小說,五年來稿費過百萬。這是很多網絡小說創作者的縮影,白天有自己的工作,晚上靠愛好賺錢。2.新手小白寫網絡小說要如何選擇網站呢?
  • 90後作家·訪談|鄭在歡:輟學、打工,一個非典型性寫作者
    這樣的故事不是小說,是用生命活出來的。」與同代其他「90後」作家相比,鄭在歡的履歷顯得尤為特殊,生於1990年的他甚至九年義務教育都未及完成,但這並非因為成績不佳。鄭在歡的生母早逝,暴虐的繼母不願支持他讀書,於是念完初一之後,鄭在歡就不再上學,而是跟隨親戚外出打工。幸而鄭在歡從小喜愛閱讀,「凡是帶字兒的都愛讀」。
  • 濟南10名大學生陪12位外來務工者吃了一頓特殊「團圓飯」
    近日,在火遍全網的「套餐A」粉麵館內,10名大學生志願者與12位外來務工者,一起吃了一頓特殊的團圓飯。坐在溫暖的屋子裡,面前擺放著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還有熱騰騰的水餃,每個人還端到了一杯暖胃的白酒。雖然在寒冬的異鄉,大家舉杯共飲,卻真切體會到「家」的溫暖。「新的一年,希望能多賺點錢。」
  • 90後作家·訪談|鄭在歡:創作就是一個人在家自己和自己玩
    這樣的故事不是小說,是用生命活出來的。」與同代其他「90後」作家相比,鄭在歡的履歷顯得尤為特殊,生於1990年的他甚至九年義務教育都未及完成,但這並非因為成績不佳。鄭在歡的生母早逝,暴虐的繼母不願支持他讀書,於是念完初一之後,鄭在歡就不再上學,而是跟隨親戚外出打工。幸而鄭在歡從小喜愛閱讀,「凡是帶字兒的都愛讀」。
  • 成都女子翻越隔離牆被民警摁倒:女子是外來務工者
    對不對,哪有之使用權力而不遵守義務的存在(除非你特別特別厲害,如玄幻小說中的頂級級別,大能)。這個小姑娘為什麼跑,不知道,估計一時腦迴路了。回家心切咱能理解,但是這神一般的操作行為恕大家摸不透你在想什麼。你說說你,還想自行逃跑回家,假設你已經被傳染了,能想像在你回家的這段路程裡,會有多少無辜的老百姓被你傳染到嘛?
  • 「90後」作家鄭在歡:我要寫的,是故事中的閃光
    有人如此評價,這位90後男生,簡直是無意間就寫出了「中國版的《米格爾大街》」。  而鄭在歡們,則被視為不可小覷的「90後」一代,他們不像「70後」一代普遍打著先鋒小說的烙印,也不像「80後」一代與市場糾纏不清。作為網絡原住民,他們汲取動漫、電影、音樂等等流行文化的營養,也延續了寫作這門古老的藝術。
  • 14歲女生寫20萬字小說 被作協破格吸收
    小趙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十分貪玩,雖然喜歡讀書,但語文成績不是很理想,作文也寫得一般,為這個沒少受「作文尖子」的奚落,但自己一直「不服輸」,就想通過寫一本「大部頭」的書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自己從小到大特別喜歡讀玄幻小說,但是每次讀完別人寫的小說,都有種說不出的「遺憾」,不是遺憾作者的寫作水平,而是為書中主人公的命運「遺憾」:「為什麼主人公的命運會是那樣而不是這樣呢?」
  • 電影《六人晚餐》即將上映 70後女作家魯敏寫廠區青春
    2017年5月3日訊,電影《六人晚餐》將在5月11日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江蘇女作家魯敏的同名小說,由李遠執導,曾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的梅峰編劇,竇驍、鄔君梅、吳剛、趙立新、張鈞甯等主演。北京晚報記者昨日採訪了這位被稱為70後作家代表人物的魯敏。
  • 熱播劇帶動原著小說走紅 暢銷書難掩青春文學窘態
    「等不及了,先把小說熬一個通宵看完了。」「高中時看過原著,現在又重讀一回。」電視劇《我只喜歡你》近日正在熱播,追劇觀眾紛紛重拾原著《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熬夜狂讀。早已不再火熱的青春文學在這個初夏再度回到了人們的視野,青春文學生存現狀這個話題也由此引出。
  • 探索中學生心靈自傳 90後青春小說《我往何處去》在滬出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小說,作者透視出當下教育中的問題,也寫出新一代中國青年從迷惘到不斷尋找自我意識的精神歷程。」這是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對最近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90後青春小說《我往何處去》的評價。
  • 專訪劉慈欣:我寫科幻小說就為了換倆小錢喝點啤酒
    劉慈欣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到自己喜歡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 Heinlein)的一句話:「我寫科幻小說就為了換倆小錢喝點啤酒。」 他又說:「我的小說特別『文不如其人』。
  • 高考後,青春小說裡男女主角都分手了?
    不過,這些故事寫進青春小說時,似乎少了精彩與多元,變成了同樣的模子:平凡的女主人公,出挑的男主人公,高考前在壓抑中相戀,圍繞高考產生一段情感糾葛……青春小說中怎樣寫高考?和我們的真實體驗相距多遠?男女主人公都因為高考分手了嗎?
  • 那些關於QQ古早味回憶
    沒有結果,但能站在他面前,向他傾訴這份喜歡,就是我的結果。@葉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前男友聊出了巨輪,分手後把他的QQ刪了,從此再也沒有巨輪。這麼多年都覺得微信只是工作工具,而qq充滿了純真的氣息,其實感覺是不一樣的,那會兒qq的99+ 再也聊不出來了,那會兒年輕,感覺一切變化都是新鮮,什麼都想分享給他,現在各自忙碌,用qq是為了找回一點點和工作剝離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