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作家·訪談|鄭在歡:創作就是一個人在家自己和自己玩

2020-12-17 澎湃新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鄭在歡多數時間宅在北京南五環的家中,做一份動漫編劇的兼職,同時整理他接下來將要出版的小說集。今年春節,鄭在歡沒有像往年一樣,回到老家河南駐馬店,他之所以沒回去,並非擔心疫情,而是去年回家明顯感覺到樂趣變少,甚至有些無所適從,雖然幹的事和往年沒什麼變化,於是就「懶得回了」。

2017年,鄭在歡的小說集《駐馬店傷心故事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介於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作品,描寫了鄭在歡記憶中家鄉的親人、鄉鄰和夥伴,他們年齡、性格各異,卻幾乎都是常人眼中的「怪人」。「駐馬店」,這個天生帶有黑色幽默感的地名,也經由鄭在歡的書寫,從地域鄙視鏈和網絡段子中掙脫,第一次經受了來自純文學的審視。鄭在歡在後記中說:「人都是來來去去的,能留下來的,永遠是生命中最動人的時刻。這些故事被反覆講起,即使變得面目全非,我相信最本真最值得講述的地方依舊保留其中。這樣的故事不是小說,是用生命活出來的。」

與同代其他「90後」作家相比,鄭在歡的履歷顯得尤為特殊,生於1990年的他甚至九年義務教育都未及完成,但這並非因為成績不佳。鄭在歡的生母早逝,暴虐的繼母不願支持他讀書,於是念完初一之後,鄭在歡就不再上學,而是跟隨親戚外出打工。

幸而鄭在歡從小喜愛閱讀,「凡是帶字兒的都愛讀」。從武俠小說到青春小說,從網絡文學到經典名著,他在文學中發現了另一個世界,並且慢慢練習講起了屬於自己的故事。

宅在家中寫作的鄭在歡

看到韓寒、郭敬明出書成名,就更有信心了

澎湃新聞:

作為一名「90後」寫作者,你的青春經歷顯然具有非典型性,初一輟學、在外打工……這些年你都待過哪些城市?做過哪些工作?

鄭在歡:

我老家是在駐馬店新蔡縣的一個村子裡,與安徽接壤。我16歲時外出打工,農村裡出去打工一般都是投靠親戚。第一次去的是河北的白溝鎮,那是一個專門生產箱包的鎮,鎮上全都是做箱包的小作坊,主要生產工具就是縫紉機。因為是小作坊,所以他們找的工人都是差不多15到20歲之間不上學的少年。我在白溝幹了兩年,每天從早上一直幹到夜裡十一二點,幹得頭昏腦漲,那段時間比較艱苦。

離開白溝後,我又去了浙江餘姚,那裡的親戚很多,感覺整個村子住的都是我親戚,他們在那裡做小生意或者進廠打工。我之前在白溝學會了踩縫紉機,於是就被親戚介紹到一個皮鞋廠裡踩縫紉機做皮鞋。當時2008年趕上金融危機、奧運會……廠子裡活不多,經常上午幹半天,下午就能出去玩了,這段生活還是很快樂的。

2009年,我到了北京,還是找親戚,他們在大紅門做批發生意,主要是軍用物品。我幫他們管理庫房,還要把貨物拉到櫃檯,在櫃檯上賣東西。我經常騎著電瓶車,從大紅門的庫房調貨到大柵欄,一路上從南到北,從永定門到前門,也算感受到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的繁華。

澎湃新聞:

後來如何逐漸走上寫作之路?

鄭在歡:

在北京,我第一次買了一部諾基亞N72的智慧型手機,就可以用UC瀏覽器上網了。當時有一個挺大的手機網站叫「空中網」,我在上面看到它正在辦一個文學比賽,頭獎獎金30萬,我一看就動心了,因為正好剛買了新手機,於是我就開始在手機上寫東西。我16歲在河北那時候都是用筆寫在本子上。

我在空中網上用手機連載了兩篇長篇小說,一篇是講一名殺手的故事,一篇是玄幻小說,從秋天寫到冬天,寫殺手的小說獲得了比賽的三等獎,有8000塊獎金,我騎著送貨的電動車到中關村領獎,還見到一位曾經在網上「罵架」的中年寫手。

隨後我用8000塊獎金買了一臺電腦,全身心地投入寫作,那時候就是想出書,想靠寫作成名,但對文學沒有太多想法和認識。

澎湃新聞:

那時候是寫什麼類型的小說呢?

鄭在歡:

寫一個自傳體的青春校園小說,因為我小時候上學的風氣都是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甚至有十幾歲小孩墮胎的事情,我就想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再加上我當時看地攤上韓寒、郭敬明出的書,都是寫校園,還能出名,我就更有信心。

這個長篇小說我後來寫了三次都沒有寫完,不過幸虧沒寫完,那時候還是太小,不會理解少年的無奈、悲傷和遭遇的坎坷來源何處,以及他們為什麼會崇拜古惑仔,喜歡在外面瞎混。這肯定是和當地的經濟狀況與成人世界是分不開的。

在寫這個長篇的間隙,我還寫了一大堆中短篇小說,當時不知道有「發表」這回事情,也不知道有文學雜誌。後來有一次我跟當時的女朋友去報刊亭買她喜歡看的八卦雜誌,才從《收穫》上發現了一個投稿地址,於是第一次把自己的小說列印出來寄了過去,直到有人跟我聯繫,才慢慢知道還有編輯、稿費這回事。

澎湃新聞:

你比較喜歡讀哪些作家的作品?打工過程中,是否有自我教育的意識?

鄭在歡:

我小時候讀書不錯,一直都是班長,老師也挺看好我。「北大清華的校門為你敞開。」這是他們對我說的話。但我那時還沒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步入社會後,想的又都是找門路掙錢,比如我會特別留意地攤上賣的各種騙人的「致富經」,會去研究這些東西。我不會為了增加某方面的知識、技能而去看書,後來之所以會比較喜歡讀文學,是因為它能吸引我,而且也認識了一些寫作上的朋友,也會互相影響。

我開始大量讀文學書最早是在天涯書庫,裡面有很多經典文學作品,我用半年時間就把裡面的書在手機上基本看遍了,當時是海量地閱讀,逮到什麼就看什麼,直到後來才會有選擇性地重看一些書,比如胡安·魯爾福、海明威的小說。

《駐馬店傷心故事集》

借一下老家駐馬店的「東風」

澎湃新聞:

你的第一本書直接把家鄉河南「駐馬店」寫進了書名,但駐馬店在民間和網際網路上飽受「地域黑」,長期被汙名化。你作為駐馬店人,從小生長在那片土地上,如何理解家鄉的「魔幻」色彩?又如何在文學上加以呈現?

鄭在歡:

這本書之所以用「駐馬店」命名,其實也是出於銷售的考慮,借一下老家的「東風」。所謂「魔幻」,我想是因為「駐馬店」這個地名本身就給人一種土了吧唧的小城市的感覺,就像趙本山在小品裡老說「鐵嶺」一樣,他不會說遼寧瀋陽,「駐馬店」同樣有這種效果。

至於駐馬店或者任何地域被汙名化,這都是寫作者沒辦法改變的。我寫駐馬店,也不是為了改變人們對駐馬店的看法,我絕對沒有這種想法,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地名拿來用而已。任何一個地名放到文藝作品中去,都會散發出浪漫色彩,曼哈頓和布魯克林是很多美國作品的地標,我用「駐馬店」,僅僅是覺得浪漫不分大小或者時尚,浪漫取決於有沒有人注意到。

我喜歡在小說裡寫真實的地方,前提必須是我離開了這個地方以後,比如我為河北白溝和浙江餘姚都寫過一篇小說,可是我現在還在北京生活,就沒辦法去寫北京,好像沒有那種挖掘過去帶著灰塵的生活的感覺。

澎湃新聞:

《駐馬店傷心故事集》分為「病人列傳」和「Cult家族」兩部分,其實內容頗為相似,講述了一群「非正常人類」的殘酷故事,很多人認為其中包含了你本人的苦難成長史,那麼小說裡有多大成分是虛構的?

鄭在歡:

這本書裡寫的人物在我的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沒有一個是純虛構出來的。我其實沒有太把它當成小說作品,而是一種人物速記或人物隨筆,梳理歸納下在我生命中出現過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人。

書出版後,我寫到的一些人物原型還會去買來看,比如我童年生活的那個村子裡的人,包括我的家人。《駐馬店傷心故事集》這本書其實是一個成年人回頭去看自己少年時認識的世界——一個語焉不詳的世界,所以裡面很多人物形象是很模糊的,因為少年記憶裡的隻言片語,又變得充滿活力。比如書裡面寫到一個不願嫁人的女性「菊花」,她不嫁人就是留給我小時候最深的印象,但她為什麼不嫁人,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寫這篇故事的時候我二十多歲,等於是對當年的記憶重新進行一種追溯和填充。

澎湃新聞:

在你構築的小說文本中,雖然每個人物都單獨成篇,但細讀之下就會發現有部分閒散情節彼此呼應和連接,仿佛具備了長篇小說的規模和野心,這是出於一種怎樣的考慮?

鄭在歡:

我寫的所有故事裡,人物都會有呼應,特別是鄉村譜系中,因為所有的人物關係在我腦子裡就像一張網一樣。這是屬於我個人的歷史脈絡。我們看清宮戲,會發現在不同的劇集裡同一個角色的不同處理,那是大眾對歷史的想像。我寫小說的時候也時常會有這種感覺,那些小人物成為歷史,他們在時空中有所交匯。不過那些呼應不是事先謀劃出來的,可能寫到某個人時,就會聯繫到另一個人,但那個人不屬於這個故事,就一筆帶過了,但他在別的故事裡就會成為主角。

澎湃新聞:

現在很多寫作者都喜歡在對話敘述中突出方言特點,你在書名中突出了地域性,卻似乎沒有在語言上給予相應的表現力,只是在個別詞彙上運用了一些方言,主要還是依靠第一人稱的普通話敘述。這對你主要書寫的鄉村而言,是否意味著表現力的缺失?

鄭在歡:

我覺得作品讓別人讀起來還是越接近日常越好,我的寫作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我不想說我寫的東西只是給河南人看,如果我懂英語,我甚至想用英語寫作。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寫「河南味」的小說,比如有什麼「京味」小說,這種東西偶爾讀一下可能會覺得有意思,但是不能當做一種追求,否則就太窄了。

當然我有些地方還是會保留一些河南話,為了增加語感。比如一些名詞,我老家話裡把公羊叫「老騷虎」,這就很有意思,很形象,也給人新奇的感覺。還有一些用詞組合足夠別致,而且能在普通話裡被「發揚光大」,比如「熊蛋」這個形容詞,是搞笑的意思,它能和普通話契合。至於其他河南話的口語,像「中」、「恁啥咧」這種,我都覺得太普通了,寫出來沒什麼意思。

我不會為了發揚方言去寫小說,有個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它用吳語方言寫成,但是跟我們多數人日常的漢語表達還是有隔閡,它只是為讀者展現一幅別樣的風景而已。

澎湃新聞:

近幾年,關於你的採訪、報導、活動邀請接連而至,會不會有一種突然出名的感覺?

鄭在歡:

完全沒有。十幾歲到二十來歲那段時間,我悶在家裡寫小說,只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橫空出世、一炮而紅。這個想法讓我興奮不已,並且支撐起我的熱情。後來別說出名,日常生活都成問題的時候,我開始去上班。就是這時候我開始見到更寬廣的社會,並認識到出名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這不值得當作一個目標去努力。當然,這也可以當作認命之後的自我說服。現在的情況是,我不會把出名當成一個事兒,出不出名都無所謂。但我怕寂寞,我怕我寫的東西沒人看。只要我寫的東西被看到,哪怕不知道是我寫的都無所謂。現在大家在談論的文學,在我看來都不夠勁兒。

澎湃新聞:

注意到你的介紹中還有「音樂人」的標籤,平時也在玩音樂嗎?

鄭在歡:

我平時會寫一些歌,音樂肯定比文字更能直接地感染到受眾。不過這些歌都只是彈著吉他簡單錄製,挑一些發在網上。相比寫小說,搞音樂還是需要更高的成本,都是搞創作,在我看來沒有高下之分,我甚至還想要拍片子,還有一些小說我也想把它們做成有聲作品,比如我發現我的一些小說適合說唱。創作就是一個人在家自己和自己玩,動用一切可玩的元素。

澎湃新聞:

接下來有哪些寫作和出版計劃?

鄭在歡:

接下來要出的一本小說集是我十年寫作的精華。目前想寫的東西太多了,科幻、犯罪……我什麼都寫,電腦上一桌面都是文檔。時間、精力不夠,這是一個大問題。其實我始終覺得寫小說是個玩意兒,特別害怕把它當作藝術品那樣去對待,比如我特別重視的那個自傳體長篇小說,一直拖著沒有寫完,我越是在乎的東西越難以完成。

玩音樂時的鄭在歡

90後作家同題問答

1.你如何定義「90後」?

這應該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半手機」一代,「90後」有智慧型手機是少年時代,到了「00後」,從出生就有這玩意兒。智慧型手機改變了我們,肯定是這樣。「90後」是從少年時期被改變的,這很重要,意味著他們還有「手機的史前時代」。

2.你最近關注的一個社會事件/新聞是什麼?為什麼會關注?

最近悶在家裡,似乎只能看手機,事實上這段時間是我看手機最少的時候。我不敢看。從大年夜開始,新聞看得我胸悶。這是我被無力感襲擊最狠的一次,既然什麼都做不了,我也就只配關心糧食和蔬菜。活著嘛。也許我事後會看,但我現在不想看,我想讓自己心情好一點。當然還是會看到隻言片語的東西,「老人患病去世,六歲孩童獨自在家」、「手機上網課,女孩因為家裡手機不夠用而自殺」,這些都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我沒有點開。這麼說顯得我喪失了社會性,這些觸目驚心的「個案」,其實我們都知道為什麼會發生。我唯一看的一個長篇新聞,是「肖戰事件」,這確實是更「新聞」的東西,因為這之中涉及到我不懂的部分,涉及到新一代年輕人。網絡是屬於年輕人的,就像他們一出生就擁有手機一樣,我確實想要搞明白他們在關心什麼。就像這時候,他們為了偶像搞起「聖戰」,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然我完全不想指責他們,少年時期總是轉瞬即逝,我們也都是少年過來的。少年是一生中最容易後悔的時期,前提是我們願意回顧,現在這幫少年搞出那麼大的事兒,他們日後一定會想一想,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3.你如今最想嘗試的寫作題材/類型是哪種?

我做過電影編劇。做編劇的時候必須要對類型極其敏感,但寫小說的時候,類型在我這裡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有,也只是作為一種手段運用。寫作是為了破壞,不是為了鞏固已有的東西,在破壞中建立新的秩序,這幾乎是寫作的全部意義。

4.你比較關注的同輩作家?

這些年我們以代際劃分作家,導致我認識了不少同齡作家,這把我們搞得好像是同一個陣線的。我很關注,又不太關注,怎麼說呢,從寫作角度來講,我不關注任何人,從社會學角度來講,我關注他們為什麼這麼寫。不過說老實話,我讀得不多,同時代的作家我讀得都不多,我願意時過境遷再去讀,他們越火,我越不讀。

5.有沒有寫作上的「小怪癖」?

想了一下,沒有。又想了一下,也有。我寫作比較看狀態,心情太好的時候寫不了,心情太差也寫不了。我寫作也沒有那麼規律,有時候能一口氣寫不少,有時候幾天都沒法寫。願意寫作的時候,大部分處於這麼一種狀態:有點憂傷,但身體裡充斥著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通俗地稱為「希望」。我相信明天,於是我寫作。

6.你經常上的網站有哪些?

豆瓣、知乎、蝦米音樂、網易雲音樂、QQ音樂。

7.你比較關注哪些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他老了,估計拍不了幾年了,去年的一部《愛爾蘭人》我第一時間看了,並給出了五星好評。

8.社交媒體上最常用的表情?

我不太會使用表情,這大概因為我是滯後的「半手機一代」,畢竟我19歲才擁有第一部智慧型手機。有時候我會心血來潮學著使用別人用的表情,但很快我就忘了要使用表情這回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90後作家·訪談|鄭在歡:輟學、打工,一個非典型性寫作者
    與同代其他「90後」作家相比,鄭在歡的履歷顯得尤為特殊,生於1990年的他甚至九年義務教育都未及完成,但這並非因為成績不佳。鄭在歡的生母早逝,暴虐的繼母不願支持他讀書,於是念完初一之後,鄭在歡就不再上學,而是跟隨親戚外出打工。幸而鄭在歡從小喜愛閱讀,「凡是帶字兒的都愛讀」。
  • 「90後」作家鄭在歡:我要寫的,是故事中的閃光
    90後作家們,他們不像70後一代普遍打著先鋒小說的烙印,也不像80後一代與市場糾纏不清。  鄭在歡,90後,2017年,出版《駐馬店傷心故事集》,在文青聚集地豆瓣上,它的打分,一度高達9分。  駐馬店,在虛擬和實際的交接下,成了一個被持續調侃和消費的奇特存在。這本書裡,鄭在歡記錄了一群異樣的人。他們或執拗孤僻,或冷酷粗暴,或善良軟弱,他們都活在生活的邊緣,有堅持、心酸、艱辛,也有失落、孤苦和絕望。  這部介於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作品,被戲謔為「城郊結合部殘酷文學」。有人如此評價,這位90後男生,簡直是無意間就寫出了「中國版的《米格爾大街》」。
  • 90後作家·訪談|郭沛文:90後作家真的已經不算年輕了
    「90後作家已經不算年輕了」澎湃新聞:你高中時就開始寫推理小說,受到了《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影響。能詳細講講那時候閱讀的經歷、自己對寫作和職業選擇的想法嗎?周圍的同齡人是否對新概念作文大賽都很著迷?
  • 90後作家可以引領當代文學了嗎
    由於創作經驗的單薄,確實有許多90後作家甚至還存在文學基本功不紮實的問題,包括一些刊物90後作家專欄推介的作家也是良莠不齊,個別還存在湊數的現象。但是,從整體來看,90後作家的整體創作水準還是不低的,並且進步飛速。  從某種意義上說,90後作家比起70後、80後作家是幸運的。
  • 90後作家·訪談|張心怡:我就是特別「創意寫作」
    在90後作家群體中,她可謂是典型的學院派。近日,她的第一本小說集《騎樓上的六小姐》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澎湃新聞就該書作品的諸多話題採訪了張心怡。採訪中,當聊到記者曾經按照小說的發表順序重讀過集中作品,她忙問:「那你有沒有看出我在進步?」而後,自己嘆說,「我就是會很有意識地去訓練很多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是特別創意寫作」。
  • 90後作家·訪談|王侃瑜:科幻是把握當下和未來的有效手段
    王侃瑜:沒錯,畢業之後,我一直在工作之餘進行創作,試過每天給自己規定一個字數,但並沒有什麼效果,所以後來還是放棄了,靠死線來壓迫自己寫作。比起很多人來說,我的工作算不上是最忙的,這也是我的一種主動選擇。我一開始在復旦大學北歐中心工作,每天朝九晚五,還有兩個月的假期,工作內容與寫作沒有直接的關係,時間上能夠比較好地平衡工作和創作。
  • 2018中國90後作家影響力排行榜
    制榜背景:  為更好的展示90後文學的創作水平,鼓勵90後作家積極創作,完善90後作家檔案,中國出版集團聯合中國作家協會、騰訊,網易各大新聞網站,各大文學網站,部分省市級作家協會以及對民間讀者走訪調查歷經4個月制定出本榜。
  • 專訪作家張皓宸:在鄂爾多斯遇見更好的自己!
    >2019年10月講故事的小王子來到 鄂爾多斯在鄂爾多斯深秋的一個周末,我們見到了被譽為中國90後作家第一人的張皓宸。榮譽更是數不過來: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屆「新銳藝術人物盛典」 文學領域新銳獎 、第十屆作家榜金獎年度新銳作家獎……你能想到嗎?
  • 「90後」作家嚴詩喆11歲出版詩集
    6歲開始詩歌創作,11歲出版詩集,17歲成為廣東省作協最年輕的會員,24歲成為佛山24個中國作協會員中最年輕的一位……嚴詩喆的文學創作之路令人關注——近年來,一些小有名氣的「90後」作家陸續湧現,嶄露頭角,形成了一種引起大家關注和重視的文化氣象,「90後」佛山女孩嚴詩喆便是其中的一位。她6歲開始詩歌創作,17歲成為廣東省作協最年輕的會員。
  • 2020貴州省90後作家排行榜出爐
    近年來,貴州省90後青年作家創作活躍,發表了大量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文學評論等作品,湧現出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90後新銳作家,作品紛紛登上國家刊物或在各大網絡文學平臺轉發。在各種文學獎以及中國作協各專業學會、全國文學期刊主辦的文學獎項中,我省90後青年作家作品屢獲獎項,顯示較強的創作實力。
  • 作家訪談之丁迎新
    薛兆平書齋品牌欄目·作家訪談之丁迎新嘉賓 | 丁迎新 主持 | 薛兆平丁迎新,筆名曉曉,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作家研修班學員。或者您近期的創作計劃是什麼呢?答丁迎新:從去年開始嘗試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是我的一個新的開始。中篇小說《一個人的村莊》《下崗》等即將發表,相比起我過去的小小說和散文寫作,相信會更有分量。
  • 用文字實現自我價值——專訪四位宿遷90後網絡作家
    記者從中選擇了4位90後網絡作家進行了專訪,他們4位沒有一位是文學專業科班出身,但在網絡文學的海洋裡,都找到了自我定位,實現了自我價值,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周霄峰說,他看過無數網文,最愛科幻題材,也一心想寫一部自己的科幻作品,藉助「阿凡達」電影中的意識可以轉移的靈感,他終於找到了突破點,開始撰寫《超級電鰻分身》。在2010年7月1日,《超級電鰻分身》在起點正式上架。那時候,20歲的他剛大專畢業,不出去找工作,天天窩在家裡碼文,他的父母十分不理解,認為他「光知道玩電腦,人算是廢了」。
  • 故事發現自己的聲音:珀西瓦爾·埃弗雷特訪談
    我想藉此機會就您自己的創作,以及您對非裔美國文學創作與批評的評價,向您討教幾個問題。首先,我想了解的是,您對哲學有著特殊的興趣,作為哲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哲學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幫助?埃弗雷特:我想自己並不是天生就擅長講故事,我對某些哲學觀點或問題的興趣常常促進我的創作。我尋找那些能夠幫我解決這些哲學問題的故事。
  • 90後暢銷書作家張皓宸來哈籤新書,首開「10萬人握手籤售會」與全球...
    8月8日晚,90後百萬暢銷書作家張皓宸攜新書《後來時間都與你有關》來到哈爾濱,在黑龍江省新華書城與哈爾濱及從全國各地專程趕來的讀者粉絲分享了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與一路走來的沉澱感受。分享會接受後,張皓宸與近千名讀者熱情握手互動。當天,由於航班延誤,張皓宸抵達籤售現場已是20時30分。
  • 90後美女作家出版歐洲遊記 尋找藝術和旅行的意義
    一個90後作家將自己留學瑞典期間遊歷歐洲的經歷寫成一本旅遊文學書籍《一個人的歐洲》。該書近日由中國旅遊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周婉京,1990年12月生於北京,久居香港。是一個二十多歲留學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中國女孩。她自2009年其從事電影劇本創作及藝術評論,也是一位遊走列國的文字工作者。  談到寫這本書的原因時,周婉京說,她在旅遊過程中,一直在想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 耗時9年 山東90後小夥創作勵志小說《做最好的自己》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東營報導  近日,山東90後作家李長鵬的第7部作品《做最好的自己》
  • 非虛構《空巢》,是21位老人的孤獨,也是作家弋舟自己的孤獨
    2013年,弋舟開始著手作品的創作,通過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尋訪了數十位生活在鄉間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記錄他們獨居的生活狀態,最終將40多萬字的採訪內容轉化成十萬餘字的作品《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因此,不同於過往的創作習慣,在《空巢》中,弋舟「限制住了自己有時候忍不住虛構的那支筆,戒掉文學的衝動」,讓書中呈現的內容的真實性至少能夠達到90%以上,而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將採訪對象的話語梳理順暢,不增加作品的複雜性,「在進行這類型作品的創作中,一般只有素材不夠的時候才會想到虛構,而我面對的對象給我提供的東西是脹滿的,因此我做得僅僅是精簡,留下核心內容和情感。」
  • 90後人氣作家張皓辰:不要去聽別人的建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90後人氣作家張皓辰:不要去聽別人的建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1990年生的張皓辰不僅是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榜首,光版稅收入就高達980萬元人民幣,此外他在微博上還擁有430萬粉絲。如果你做真實的自己還能夠被大家喜歡,我認為這才是真的成就感,如果你只是扮演別人而被大家關注喜愛,那其實大家愛的是你營造出的另外一個人而不是你,所以我覺得要行銷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將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成名為你帶來的好處?
  • 90後少年作家張牧笛:我就是一個愛寫詩的孩子
    去年,她連出了三本書:長篇小說《走走停停》、詩歌精選《看不見的風在吹》和作文精選《像南瓜,默默成長》。  在日趨低齡化的寫作群體裡,「90後」張牧笛的文字贏得不少專家的認可和讀者的認同,目前她的作品發行量超過8萬冊。「張牧笛的小說充滿生動的細節和心理描寫,富於詩情,沒有拘泥通常長篇小說的形式,為小說發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新鮮文本。」
  • 90後作家張皓宸推新書《聽你的》
    原標題:90後作家張皓宸推新書《聽你的》   90後百萬暢銷書作家張皓宸新書《聽你的》日前首發,數百名粉絲從全國各地專程趕來慶賀。果麥文化董事長路金波宣布了一個爆炸消息:張皓宸將成為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最年輕的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