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日本股市加速上漲,當月漲幅超過10%。
尤其是在美國大選落定後,受不確定性降溫推升,日經225指數在11月12日一度漲至25587.96點,創下近30年的新高。
股市的回暖,是否意味著日本已經擺脫了「失去的30年」?
圖1:日本股市表現
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
圖2:2012年以來全球主要指數表現對比%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36氪整理
實際上,日本股市的上漲,並不是今年才開始的,本輪股市反彈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12年。如圖2所示,2012年底至今,日經225指數累計漲幅達到了163.7%。是主要經濟體指數中,僅次於納斯達克指數的存在。
「安倍經濟學」是股市的主要推手
縱觀2012年以來日本股市的上漲,背後的原因繞不開安倍經濟學的影響。
2012年12月,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晉三上任,提出了「安倍經濟學」理論。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市場所熟知的「三支箭」。
圖3:「安倍經濟學」三支箭作用原理
數據來源:金融40人論壇,36氪整理
通俗來講,安倍經濟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短期通過「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擴張的財政政策」,對內釋放大量流動性,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的擴張,提振通脹回升;對外主導日元貶值,提升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刺激外需回暖。
其二,長期通過經濟結構改革,加快科技創新,提升日本的產業競爭力及經濟發展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日本經濟近20年的萎靡狀態。
1.日本經濟迎來一輪弱復甦
從政策效果看,「安倍經濟學」給日本帶來了一輪短暫的復甦。在2013-2015年間,隨著大量流動性的注入,日元兌美元貶值35%,有效地刺激了出口的增長;同時,雙擴張政策對內刺激投資和消費回暖,使得日本GDP平均增速從過去的-0.2%回升至2.4%,CPI也迎來久違的擴張,一度達到3.7%左右。
圖4:2013-2015年間日元兌美元走勢
數據來源:wind,36氪整理
圖5:2008-2015年間日本GDP季率增速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36氪整理
圖6:2013-2015年間日本CPI同比變化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36氪整理
受經濟復甦的驅動,日本企業獲利能力明顯加強。經濟復甦疊加企業盈利的改善,大大增強了資本市場的信心,為日經指數的反彈提供了有力的基本面支撐。
2.流動性充裕利好股市
但好景不長。隨著寬鬆貨幣政策效果的邊際遞減,2016年開始,日本經濟再度回到低增長、低通脹的萎靡狀態。
經濟增長的長期低迷,使得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遠低於股票市場收益率,在資本驅利的助推下,貨幣政策釋放的大量流動性流入股市,形成了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的現象。
另一方面,日本股市的上漲也並沒有如期帶來財富效應。這主要是因為,「安倍經濟學」中有一項重要的措施是提高消費稅率,相當於變相提升了居民的消費成本,從而對消費需求造成擠壓,最終抵消了股市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
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的空轉,引發了日本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表現的長期背離。
3.央行託底降低股市波動
在「安倍經濟學」寬鬆貨幣政策分項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日本央行每年購買日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來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2013年,日本央行每年計劃購買ETF的金額為1萬億日元。隨著貨幣政策的放鬆,到了2014年,購買金額翻了3倍。2016年日本央行又連續兩次提量,最終將購買金額提升至6萬億日元/年。2020年受疫情衝擊,為了穩定經濟,日本央行進一步將購買規模提升至12萬億日元/年。
通過多年的累計,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ETF已經佔到了日本全部ETF的80%以上。央行的介入,使得更多流動性注入日本股市,對股市起到了託底作用,大大降低了日本股市的波動率。
日本擺脫了「失去的30年」?
在「安倍經濟學」的推動下,近年來日本經濟確實出現了一定的好轉。但從全球橫向對比看,目前日本經濟仍是主要經濟體中最疲弱的一個。
圖7: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對比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36氪整理
更可怕的是,這種疲弱的背後,是近10年量化寬鬆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的結果,這足以代表日本經濟復甦的脆弱性。
從國內看,情況也不樂觀。「安倍經濟學」雖然使得日本經濟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弱增長,但卻未給國民帶來切實感受,使得這種增長成為了一種「無實感」的數字變動。
安倍執政的8年,日本階層固化嚴重,居民薪資長期處於水平狀態,就業率雖有上升但主要以非正式員工居多。加之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居民債務水平的上升,日本內需始終不振,通脹長期處於低迷狀態。
圖8:2015年以來日本CPI同比變化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36氪整理
廣場協議只是導火索
談及日本的沒落,投資者喜歡歸罪於「廣場協議」的打壓。但事實上「廣場協議」只是日本經濟衰退的導火線,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日本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結構性矛盾。
二戰後,日本共實行了三輪產業轉移。第一輪是將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國外,本土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第二輪是石油危機後,將資本密集型業向外轉移,本土重點發展電子、汽車和半導體等高端製造業;新千年之後,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成本上升,日本開始將高端製造業逐漸外包給臺灣、韓國等低成本地區。
如果說前兩次產業轉移給日本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為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第三次產業轉移,直接導致了日本產業空心化的惡果,加速了日本經濟的衰退。
安倍執政期間,備受期待的「第三支箭」始終沒有射出,使得近年來日本經濟固有的結構問題更為明顯。
比較優勢的喪失
相比於美、中在新興領域的不斷突破,過分追求工匠精神使得日本創新能力固步自封。以反映科研實力的研發支出為例,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顯示,2006年日本的研發支出為1300億美元,到2017年,這一數據為1800億美元。11年間日本的研發支出僅增長了38.46%,遠低於同期中美和歐盟的漲幅。
圖9:各國研發支出增長
數據來源:網際網路
不僅如此,中國、韓國製造業的崛起,也使得日本的傳統製造優勢衰減。近年來,日本老牌企業虧損破產、造假醜聞不斷,均代表著日本引以為傲的製造業比較優勢正在消逝。
綜上所述,如果說過去20年全球快速發展的紅利、疊加過去10年日本本土的寬鬆環境,都沒能帶領日本重新走向繁榮。
那麼,當貿易保護盛行、全球需求萎縮、世界格局更替之際,日本想要依靠過去的老路擺脫「失去的30年」,未來可能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