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籤署廣場協議的是主要西方經濟體國家,包括了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要求這些國家的貨幣持續升值,唯有美元貶值。這種協議在當時是一致同意,其實也是不籤也得籤。因為從1980年開始美元持續上漲,進入了強勢美元的時期,其他各國的貨幣持續貶值。到了1985年才需要重新掉頭,推進量化寬鬆政策,日元、馬克、英鎊等貨幣要求進行持續升值。
當時的德國卻是也是非常反對的,畢竟德國是歐洲的發動機,工業發展是德國的核心競爭力,馬克的升值勢必會對德國的出口競爭力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老大發話了,最後也就不得不面對。
日本經濟
日本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經濟開始快速發展、樓市、股市一片欣欣向榮景象,日本的GDP也是達到了5萬億美元。可是,要讓其完蛋,先讓其瘋狂。90年後泡沫達到了頂峰,接著外資逃脫,股票大跌、樓市暴跌。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GDP也是出現了負增長,跌入到了5萬億美元的陷阱裡,直到如今才從5萬億美元的GDP中冒出了頭。也算是失去了20年。
德國經濟
而德國卻走了一條跟日本完全不同的路,在籤署廣場協議之後,反而對樓市進行了更加嚴格的調控措施,在此後的20年裡德國的房價才上漲不到一倍,蓄意提高銷售價和租金的還會有可能服刑。一心一意發展製造業,提升製造業的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消除匯率升值帶來的不利因素。20年過去了,德國的製造業競爭力也是出現了持續的增長。但這幾年德國也開始越加乏力,歐洲發動機也熄火了。
雖然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是同時籤署了廣場協議,可採用的應對方式不一樣,最終的結果也是不盡相同。走得最好的就是德國,提高提升競爭力來實現經濟騰飛;走得最慘的是日本,失去了整整20年,這是想通過資產暴漲和股市大漲來實現經濟飛躍的後果;英國和法國是鑑於日德之間,走了是一條經濟發展的中庸之道。
縱觀各種對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資料總結,看不透各種獨到的見解各自都說的是頭頭是道,其實,說穿了,就是因為日本缺少具有長遠利益規劃的偉大的戰略家,外加日本頻繁更迭的政治不穩定所造成的沒有一個長期的政策連貫性經濟安排體制。
中國可以規劃一百年,且鍥而不捨的一屆一屆執行下去,日本行嗎?即便制訂了,最多五至十年就會徹底變味,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