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每當提到現代日本的經濟發展,總避不開「失去的十年」這個話題。人們普遍認為,1985年多國籤訂的《廣場協議》是造成這「失去十年」的根源,但實際情況卻又不那麼簡單。本文的目的是梳理這「失去的十年」的前因後果,試圖給出一個相對客觀的解讀。同時,也給我們當下自身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發。
本文全文4200字,讀完約需10分鐘。
目錄
一、二戰結束時的日本
二、日本對美國的衝擊
三、後"廣場協議"時代
四、下流社會
五、對「失去十年」的反思
六、與當下中國的對比
七、參考書目
一、二戰結束時的日本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本土經濟頹然崩潰。在勝利方重新劃分世界版圖時,日本成為了美國的遠東橋頭堡,與共產主義陣營分庭抗禮。1951年,日本又被迫與美國籤署了《日美安保條約》,允許美國在日本境內幾乎無限制地設立和使用軍事基地。
表面上看,日本受《安保條約》保護,因此節省了大量軍費預算,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於經濟發展。但實際上,這成了日後日本強大的經濟身形之下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奠定了它未來數十年在國際舞臺上的劇本走向。
冷戰階段,美國高舉資本主義「經濟繁榮」和「自由貿易」的大旗,號令天下。在技術、貿易、匯率上給予日本許多優惠條件。日本也開足了馬力,生產更多的產品賣給美國,於是便走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
二、日本對美國的衝擊
70年代,日本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高達每年500億美元,約佔美國向全世界進口採購總量的40%。日本的多個拳頭產品(汽車、電子產品等)打的美國相關行業與企業叫苦不迭。
80年代,美國各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以東北部最為嚴重,形成一個「鐵鏽地帶 Rust Belt"。鐵鏽帶上「長出"了一批憤怒的選民,他們大都是產業工人。這群人不斷施壓當地議員和和所在工廠工會,舉行大規模「反日遊行」。歷史驚人的相似,2016年將川普推選上總統寶座的,也恰是鐵鏽帶上的選民們。
一轉眼,以「日本,滾出美國!」的新聞標題鋪天蓋地襲來。從汽車到電子遊戲、從數控工具機到錄音機,這些日本主打的行業無一不受到民眾的反對。經濟專家、諾獎得主也紛紛站隊加入,從「專業」角度分析日本對於美國展開的經濟「侵略」行為。
1985年春天,美國參議院進行了一項表決,全票通過:將日本列為「不公正貿易國」。緊跟著短短60天裡,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不斷提出好幾百個制裁日本的貿易法案被提出。
一些職業政客也乘機撈取政治資本,公開發錶帶有嚴重種族歧視的言論——
日本經濟奇蹟怎麼來的?還不是我們美國人創造的。沒有美國市場,日本經濟奇蹟就是個屁。
從二戰到現在,美國人在太平洋上流血犧牲是為了什麼?難道是為了讓黃皮猴子騎在我們頭上?早知道這樣,當初就該把日本交給俄國人,讓俄國人去奴役他們。
那些現在還在幫日本人說情的議員,就是不折不扣的美奸!
這些壓力被集中、放大、傳播,反饋給了日本政府。比起經濟制裁,更要命的是那些駐日美軍基地,只要美國願意,就可以隨時掐死日本。
當然,弘揚自由民主的美國人不會那麼明目張胆的使用武力的,他開出的價碼是:美元相對日幣貶值,以此打壓日本的出口優勢行業。在經濟制裁和武力制裁的雙重威懾下,日本不得不進行了妥協。
1985年9月,日本參與了《廣場協議》的籤訂。協議約定美日德法英五國政府將聯合幹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兌主要貨幣(日幣、德國馬克等)有序下跌,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問題。因為美日之間的貿易和匯率問題,同樣也存在於其它西方國家中。
協議籤訂之後,五國央行開始在外匯市場拋售美元,使得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主要貨幣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三年將近翻翻。
三、後"廣場協議"時代
日元升值苦了大多數的日本貿易出口型企業。僅1986年一年,日本外貿相關企業因日元升值的經濟損失就高達8萬億日元。為幫助企業走出困境並提振內需,日本央行開始下調利率,從1985年的5%持續降到了1987年的2.5%。
但利率的下調並未真正改善和促進企業的轉型再發展,而是催生了投機泡沫,尤其是股市與房地產。日本全國的大大小小企業,都紛紛成立了一個現在看起來匪夷所思的部門——「財務技術部」,其主要工作,就是炒股票、炒期貨、炒外匯。
85年時,百年老牌國企NTT(日本電話)民營化上市了。市場熱錢湧入,使得NTT上市之後的兩個月內漲了200%。
在新聞和家人朋友的鼓吹下,原本對股票無感的日本人,越來越多的加入了股票投機行列。
除了股票,房地產市場也是一漲再漲。1986-1990年間,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地產價格指數增長了三倍以上。鼎盛時期,單就東京的地產價格相當於整個美國的。
不勞而獲的感覺實在太棒了!各大企業都搶著招人,尤其是大企業,或者炒股、炒房地產特別成功的中小企業。投機賺到的錢又該怎麼使用呢?打高爾夫、滑雪、蹦迪喝酒,總之就是不拿錢當錢。相鄰僅500米的舞廳和拉麵店,竟然沒有人願意步行前往,一群人手上抓著一把萬元大鈔——「師傅,停車!這錢就不用找了。」
日本研究泡沫經濟學的專家——野口悠紀雄,在泡沫巔峰的時刻曾寫過一篇長文批判日本房價和股價的巨大泡沫。
文章引起巨大反響,只不過主要都是抨擊和譴責的聲音。當大家都沉浸在浮華美夢中,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學者,真的很叫人討厭。
日本政府卻開始意識到泡沫問題,但卻為時已晚。1989年5月,日本央行連續3次提高貼現利率。一年多內從2.5%上調至6%。幾個月中,日經指數頓挫七成,自此陷入了長達20多年的熊市。
1991年,日本不動產市場開始垮塌。之前還能「換取」一個美國的東京,1993年竟然連一個紐約都換不了了。
房地產價格的暴跌導致大量不動產企業及關聯金融機構破產,日本不動產破產企業的負債總額高達3萬億日元。
企業的破產也使得一大批職員失業。失業潮導致的按揭斷供又進一步促使地產價格下跌。隨著股市和樓市的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走上了「失去的十年」。
四、下流社會
隨著企業的破產和裁員的增加,日本企業制度下的「三大神器」年功序列、終身僱傭、勞動工會逐步瓦解。公務員成為香餑餑。非正式僱員(派遣員)的佔比規模也在短期內增長到了四成。派遣員的出現使得企業能更靈活的調整經營策略,不用背負太多的薪資福利包袱。
由於再也回不到「泡沫時期」的那種光景,年輕人們對於未來感到毫無奔頭可言。低收入導致溝通能力、生活熱情、學習意願、消費欲望的全面下降。年輕一代源源不斷加入的「下流社會」,即「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
被裁員的潛在可能、高昂的房貸、以及長時間的加班和通勤時間,使得日本上班族壓力巨大,自殺的人很多,特別是在證券界等周期性行業中。
電視裡最熱門的節目是告訴人們如何如何省錢,比如教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餘熱煮雞蛋。
日本最近二十年的產業變遷,也是一部行業更迭的交響曲。製造業、奢侈品等傳統行業不斷衰落,而網際網路、便捷消費等新興服務業不斷興起。
在家庭、職場、社會的多重壓力下,次文化也快速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一個御宅族群體。動漫、電子遊戲、色情產品、偶像產業等等虛擬產品的層出不窮,使得中產下層和年輕人群體即使收入有限,也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五、對「失去十年」的反思
泡沫時代的日本房地產的教訓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日本政府由於受到經濟模式調整的壓力,對於讓企業轉型採取了過於急躁的態度。快速降低的利率,沒有真正幫助到經濟結構調整,反而是催生了投機泡沫。
再者,當泡沫吹到無法收拾時,日本財政當局又輕易的刺破了泡沫,去槓桿的過程相互纏繞、疊加作用,形成了金融共振,造成了無序的擠兌和踩踏。對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者來說,如果眼前的泡沫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那麼謙虛的等待可能要比傲慢的「拯救」來的更有價值。
由於軍事上的受制於人和金融戰略的缺失,日本階段性的失敗似乎是一個必然結果。《日美安保條約》使日本在軍事上和安全保障上對美國產生依賴,又不得已被捲入美國的整體戰略和政策中。《廣場協議》的籤訂,讓人感到似乎只有美國才明確的意識到了「金融戰爭」的存在,也只有美國在努力在全球範圍內確立其「金融」優勢地位。
自1868年,明治天皇頒布《五條誓文》「求知識於世界」開始,日本脫亞入歐,並順利實現現代化,成為現代列強。其基本的理念是:日本必須「追趕」西方,才得以生存。但當表面上的經濟與生活水平超越了所謂「西方」標準後,整個社會便又失去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
日本本土的耕種面積極為有限、自然災害頻發,是埋藏在日本人心中最深的恐懼。一定程度上的「島國心態」驅使著日本人不停地忙忙碌碌,從永無休止的自我努力中獲取安全感,從技術的反覆更新、質量的精益求精中求得片刻的安慰。
明治維新的創舉,脫亞入歐的領先,再到甲午海戰、日俄戰爭的接連勝利使得國家心態膨脹,推行了"共榮圈"的宏大遠景。二戰雖然失利,但出於美國的需要,又被拉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得以迴避了對自身膨脹與戰爭失敗的反思機會。在其經濟被美國拋棄打壓之後,也喪失了原本最主要的動力來源。急於求成的想要找到新的增長方式,但缺少對自身情況更為客觀的剖析認識,使其在不歸路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六、與當下中國的對比
中國當前的處境與三十年前的日本,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相似,但實際情況卻截然不同。
主要的相似之處在於:
一、都受到美國的外力作用,經濟結構不得不進行調整
二、地產行業積聚著泡沫
三、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存在人口結構問題
而主要的不同在於:
一、沒有他國軍事上的直接幹預
二、內生市場更為廣闊
三、處在美國霸權宏觀周期的不同階段
三十年前,浮動匯率還是個新鮮玩意,全世界沒幾個人搞得清楚匯率這一升一降背後的深遠意味。日本執政(劍)人也同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雖然兢兢業業謀求發展,卻還是敗在了自己和民眾的盲目樂觀上。而今天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手頭可出的牌更多,可研究的參考史料更為豐富,也相對更為謹慎客觀。
中日這對同出一脈的哥倆,一個自力更生、現已小有發跡,一個被外養多年、近來有歸來之意。雖同出一脈,但由於分開太久,生活理念上存在太多不同。未來能否和諧共處、攜手共進,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好在近期利好信號頻頻,又是深度貿易合作,又是貨幣互換計劃。站在這大戲迭出的2018年尾聲,雖然還很難看清這部舞臺劇未來的走向,但仍舊讓人充滿積極的期待。
(正文完)
七、參考書目
《菊與刀》(1946)[美] 魯思·本尼迪克特
《金融戰敗》(2000)[日] 吉川元忠
《下流社會》(2005)[日] 三浦展
《大棋局》(2007)[美] 布熱津斯基
《現代日本》(2014) [英] 克里斯多福·戈託-瓊斯
日本泡沫時代全紀錄(2018)江平舟
「原想的歷史書架」是原想社群的一個分支話題,會定期組織讀書會和專題分享。我們專注於人類對於自身發展過往的文字記載內容,並希望從中汲取對於未來發展的思考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