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手機廠商失去的十年

2020-12-27 鈦媒體APP

幾天前,索尼官方發布了一條消息,主要內容是現任CFO吉田憲一郎將出任總裁兼CEO,而現任總裁兼CEO平井一夫將出任董事長,該決定於2018年4月1日生效。

作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企業家,平井一夫憑藉他的表情包和薩克斯絕技被索粉親切地稱為「姨夫」,其在粉絲心目中的地位超越一般企業的CEO。如今卸任消息的傳出未免會讓粉絲唏噓遺憾,但「姨夫」心中最大的遺憾可能是索尼的智慧型手機業務。當然這不僅是索尼一家企業的問題,在整個日本,對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開拓似乎從來就沒踩在點上。

奇特的是,日本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地位可稱為巨頭,唯獨是在智慧型手機方面卻未能獨佔鰲頭,甚至也沒能佔據一席之地,其中的原因可以說是多面而複雜的。而對日本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發展歷程今天的企業和市場也能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折戟智慧型手機時代,日本手機廠商失去的十年

一條寥寥數語的公告,預示的卻是平井一夫時代的落幕。這位曾拯救索尼大廈於傾危的男人即將上演的卸任CEO、出任董事長的戲碼,就和2012年他接替Howard Stringer的CEO職位時的情形相似,出任董事長只是個形式,在這個位置上過渡一段時間後就會正式退休。

與此同時,韓國曾風光一時的手機品牌LG也傳出了其手機業務即將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而韓國媒體傳出消息,LG將逐漸取消V系列、G系列等高端手機業務。

曾幾何時,LG的手機業務也相當輝煌。2013年第二季度,LG財報顯示其智慧型手機銷量高達的1210萬臺,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三,僅次於三星與蘋果。

然而幾年間卻是風雲變幻,不論是全球還是中國,手機市場上LG都很難再見到蹤影。於此,LG給出的說法也大抵是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零部件成本上漲、中國手機廠商崛起等。

LG手機業務的退出,不禁讓人聯想到還一直在智慧型手機市場苦苦掙扎的索尼。與LG相比,索尼似乎在這方面還更遜一籌,除了少數的粉絲購買之外,索尼手機市場普及度不高。

由於多年的頹勢,外界始終猜測索尼會退出智慧型手機市場,不過索尼已明確表示,從戰略角度出發會為智慧型手機在市場留一席之地,並且在索尼向未來技術轉變的過程中,智慧型手機佔據重要地位。

「從戰略角度出發」,這一理由聽起來頗有些勉為其難的意味,至少對於在消費電子領域一直相當強勢的日本而言是如此。

2007年蘋果公司在賈伯斯的帶領下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機,由此功能機的時代落下帷幕,智慧型手機登上舞臺。從2007年到剛剛過去的2017年,這十年對於索尼、夏普等日本手機廠商而言,就像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一樣,是「失去的十年」。

即便是後來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如日中天的蘋果,也會被人說與索尼相像。

實際上,喬幫主本人就是「索粉」。被無數人崇拜的賈伯斯自身非常崇拜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曾數次拜訪索尼總部,並學習索尼的生產線與制服文化,還將盛田昭夫贈予Walkman隨身聽反覆拆解進行研究。

在產品方面,賈伯斯也多次與索尼進行合作。1984年初代Mac即內置了索尼軟盤驅動器,1991年蘋果便攜電腦PowerBook 100的製造和設計環節得到索尼工程師團隊的協助。

由此種種,都可以感受到索尼在電子消費行業的地位。而與之有相似經歷的除了LG之外還有夏普。為何在電子消費領域一向領先的日本偏偏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折戟?這又能夠給現在的企業與市場提供何種經驗呢?

封閉自負固守傳統,日本在手機市場的失敗或許是必然

在iPhone出現之前,日本的手機品牌在全球都是能夠排上名次的,如夏普、索尼、松下、三洋等,加之彼時日本手機零部件製造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日本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也始終能夠保持在30%左右。

但在日本,手機行業的主導並非品牌,而是運營商。運營商以極低的價格提供手機並綁定套餐,其情形類似於中國的合約機。此外,日本3G技術大約在2001年就啟動了,而中國則是在2010年左右才開始啟動。但日本手機在2008年前後進軍中國市場,過於先進的技術導致其在中國水土不服。

在2010年,大批的智慧型手機品牌迅速崛起,但日本手機卻還囿於功能機的窠臼中。當大屏幕智慧型手機風靡全球之時,日本的本土消費者還在老式功能機中進行選擇。

說到屏幕,日本老牌手機廠商夏普應該是最具發言權的。儘管當前手機市場上全面屏早已普及開來,但真正意義上的首款全面屏卻是源自夏普。

2013年,夏普首席設計師宮田正設計並開發了全球第一款全面屏手機-EDGEST302SH,此後夏普每年都會推出全面屏手機,如CRYSTAL 305SH、AQUOS 404SH、AQUOS CRSTAL等,迄今為止夏普推出的全面屏手機已多達28款。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就算在技術上領先,也未必能笑到最後。夏普和索尼的手機業務一樣,也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走向沒落。

作為來自通訊與電子大國日本的手機品牌,卻無法跟上智慧型手機市場變幻的腳步,這不能不說和日本的社會生態、經濟產業與國民心態有重大的關聯。

從經濟產業方面來看,日本的消費產業模式封閉單調,跟不上「短平快」的網絡時代。在手機使用方面,中國人已經能夠逐漸接受集各類功能於一體的設置,但日本則還是保持相對封閉的理念。

將中國當作對比,電商文化已成為中國市場的消費主流,其帶來的開放便捷的銷售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雖然電商在日本也擁有一定基礎,但與中國相比卻遠遠不夠,這也導致智慧型手機在日本推行的動力不足。

從國民心態方面來看,日本經濟社會呈現出封閉和停滯的狀態,直接導致日本國民接納新鮮事物的能力降低。儘管日本在時尚、製造等其他領域都引領潮流,但不能因此就忽略日本社會對新事物鈍感日益加重的現實。

比如在行動支付方面,中國人早已習慣於支付寶、微信及各種移動錢包的「無貨幣化」付款方式,但日本多數的銷售行業仍然固守著傳統的現金支付方式。這背後除了對傳統文化的情有獨鍾,也體現出日本國民的固化心態及難以轉變的行業習慣,體現出日本社會閉塞的一面。

此外,日本老齡化問題嚴重,使得整體的社會心態也趨於老齡化,更加缺乏創新活力,也難以接受先進的電子化生活理念。而日本新生代則被認為是「迷失的一代」,對於國民生活、經濟形勢、社會發展等缺乏關心和熱情。

最根本的是,日本官方在相關產業基礎建設和服務方面力度不夠。安倍政府並未真正為日本民眾享受更便利的電子生活採取有效措施,更多的是許一些「空頭支票」。

在此種情形之下,日本企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也導致在智慧型手機行業沒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

日本的輕敵與自大,可能是日本手機行業迷失方向的重要原因。蘋果公司開發自己的iOS作業系統,完全顛覆了以往的手機概念,引領了智慧型手機新時代。但此時,日本仍堅持傳統的手機製造理念,直到安卓面世,日本企業才開始注重智慧型手機市場。

索尼在2007年才推出了「XPERIA」系列智慧型手機,但銷量遠不及iPhone。三洋被松下收購,松下手機部門也已經縮減。夏普則因公司經營不善手機停產,此後被富士康收購,為走多元化道路又重新生產手機,但早已難回巔峰時代。

此外,日本智能機對安卓依賴程度嚴重並缺乏優化。與中國廠商在安卓原生系統上進行改良提升用戶體驗相比,日本做的遠遠不夠,只能做到亦步亦趨卻缺乏創新思維。而且日本手機市場由運營商主導,手機多由運營商定製。因此日本的手機廠商往往習慣於服務B端卻忽視了C端。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企業在手機生產方面均出現過一段時間的停滯,造成人才外流。許多人才被中國、韓國等企業招攬。在日本企業想要重起爐灶之時,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硬體製造能力上已大幅提升,加之充分的人才儲備,日本也失去了製造方面的優勢。

總的來說,日本企業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從這些過往中總結出的經驗對當前的市場發展依然有效。當前5G、人工智慧等技術正處於起步階段,把握時機對於想要在新市場有所作為的企業而言是極為重要的。自大自負、自我封閉的結果可能是錯失良機,並且在以後的市場發展中無法獲取席位,從而導致最終的失敗。

相關焦點

  •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因後果 | 原想的歷史書架
    總避不開「失去的十年」這個話題。人們普遍認為,1985年多國籤訂的《廣場協議》是造成這「失去十年」的根源,但實際情況卻又不那麼簡單。本文的目的是梳理這「失去的十年」的前因後果,試圖給出一個相對客觀的解讀。同時,也給我們當下自身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發。本文全文4200字,讀完約需10分鐘。
  • 日本昭和時代的結束,群眾不再對天皇唯命是從,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以1990年作為日本與全球歷史一個斷限時間,同時又是昭和時代的終結,其所包含的意義十分深遠。無論從全球性語境還是從日本國內精神狀況觀察,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最初10年這段時間,與20世紀80年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柏林圍牆在1989年被拆毀,次年東西德統一。
  • 三星大舉進軍複印機市場:日本廠商前景堪憂
    在過去十年時間裡,三星已經在電視、存儲晶片和手機等領域中擊敗了索尼和松下等家喻戶曉的公司;而時至今日,這家韓國最大的公司正以佳能等競爭對手為挑戰目標,試圖在年銷售額高達320億美元的複印機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而這家公司所憑藉的「武器」則是象蘋果iPhone晶片一樣強大的處理器。三星這一新的業務重心對日本電子行業來說是個打擊。
  • 《千與千尋》故事內核: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
    荻野千尋在2001年時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換言之荻野千尋是一個出生在1991年的日本的小孩。而日本在1991泡沫經濟崩潰後到2000年代初期長期經濟不景氣,這十年在日本稱之為「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日本又將1991年的日本人稱為「The Lost 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
  • 手機廠商們的殘酷戰爭
    手機硬體配置的同質化導致在今天消費者已經不再會因為性能強弱作為自己購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使得手機廠商們只有不停的發售新機來刺激消費者的購機欲望。在2018年我們感受最深的是,眼花繚亂的手機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
  • 臺灣廠商大號厥詞:OLED將在十年內退場,MicroLED才是未來
    現在隨著全面屏的流行,OLED也開始成為智慧型手機的屏幕首選。隨著智慧型手機供貨量提升,包括中日韓企業都紛紛上馬OLED產業線。其中韓國三星所佔份額最高,佔據了90%以上的OLED市場份額。而且全年蘋果iPhone X就獨家採用三星OLED屏幕,這也成為了行業的導火索,對於各大手機廠商而言現在如果手機不搭載OLED,感覺都不像旗艦手機。不過現在一家臺灣企業群創光電副總經理丁景隆近日大放厥詞:「OLED將在十年內退場,尤其是電視業務最先退場」。按照丁景隆理解,就像當年的等離子電視一樣,一經推出就吸引了市場追捧,但是沒過多久就被市場拋棄。
  • 日本顯示器開發出對開手機屏 中國廠商採用
    【環球科技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17日報導,日本顯示器(JDI)開發出了用於智慧型手機的對開型液晶面板,可把2塊面板組合起來在大屏幕上欣賞視頻等。據悉,日本顯示器將與中國的手機廠商聯合開發新型終端,預計產品在2017年夏季上市。
  • 十年前,日本全面禁止學生帶手機,我們今天還在爭論是否侵犯自由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尤其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後,人們更是寸步不離的看著手機。於是,滿大街無論幹什麼,都是「低頭族」。即便是中學生,也是手機不離手。網上也經常會出現有關學生是否應該帶手機入校的討論,有的人認為手機影響學生學習,應該禁止所有學生帶手機;有的人認為應該視情況而定,不應該搞一刀切;更有甚者,認為帶手機是個人自由,學校應該以教育為主。
  • 拆解手機暗中觀察,日本公司「揭秘」華為晶片
    日本媒體報導稱,華為面向最新型智慧型手機自主設計半導體晶片,和蘋果公司「iPhone」手機上所用晶片一樣具有先進功能。華為表明了對外銷售「5G」手機晶片的意向,有可能與此前主導這一市場的美國晶片企業高通形成兩大勢力。
  • 爭奪海外新興市場 手機廠商拼的是啥
    2017年非洲主要市場智能機比例能達到50%以上,但非洲市場也還存在手機滲透率不足的區域。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當前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手機廠商開始走向海外市場;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換機市場對於國內的手機廠商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 國產手機品牌排名,一線品牌有四個廠商,你的手機位居幾線?
    在許多年以前,手機市場一直是諾基亞,三星,摩託羅拉和黑莓的天下,但隨著2007年iPhone的橫空出世,十年不變的手機市場格局被打破了,蘋果用了僅僅三年的時間,穩居世界第一寶座,當年的四大巨頭諾基亞投靠了微軟,推出Windows Phone之後,市場份額依舊不高,只得轉入安卓陣營,
  • 日本遊戲廠商Aeria完成對臺灣遊戲橘子收購
    原標題:日本遊戲廠商Aeria完成對臺灣遊戲橘子收購   日本遊戲廠商Aeria此前發布消息,稱以全數股票交換方式正式收購臺灣遊戲橘子(gamania)公司,在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各股東已達成共識,收購計劃於24日生效。   資料顯示,兩家公司目前都處於虧損狀態。
  • 三星跟風蘋果,智慧型手機廠商賺錢越來越難還是越來越懶?
    智慧型手機的「退化」史和背後的邏輯網際網路沒有記憶不代表消費者都得了健忘症。正巧,又到了一個十年的尾巴,從蘋果發布iPhone 4至今已經十年,這十年也是手機行天翻地覆的十年。今天,「智能相對論」就跟大家簡單的聊一聊,這十年來,智慧型手機的「退化」的部件和消失背後的邏輯。
  • 日本人坦承:中國手機不是便宜無好貨
    (觀察者網東京訊)在許多日本人眼裡,中國商品就是低劣的代名詞,不但質量不好也沒科技含量。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向《觀察者網》反映,日本媒體曾出現大規模對淘寶假貨事件和中國山寨機的報導,當時讓他們在日本人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但隨著華為、小米、oppo等中國手機的興起,特別是華為的通信設備在歐美攻城掠地,讓日本人正在改變這種印象,他們認為中國還是有些手機質量不錯。
  • 除了徠卡與蔡司,手機廠商其實還有很多選擇
    說實在的,我們一點也不懷疑vivo在「做好手機拍照體驗」方面的決心和能力。不過今天要討論的話題暫,且不是vivo X60系列的影像能力,而是另外的一個問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還剩下幾家知名的鏡頭廠商可供合作?
  • 手機ODM廠商兩極分化:第二梯隊增量萎縮延伸產業鏈突圍
    當前手機ODM市場的整體格局是,四強地位穩固,第五家廠商則遲遲難以落定。雖然與手機品牌呈強相關關係,但手機ODM廠商整體顯出更緊迫的壓倒性格局。根據counterpoint提供的數據,目前手機ODM廠商第一梯隊兩家公司佔市場份額比重已達45%,近乎佔據半壁江山。
  • 日本手機那些事:華為如何攻佔日本市場
    雖然是《日本手機那些事兒》,不過今天我們打算在最後的豆知識環節聊聊華為。以前我們也提到過華為在日本市場推出過不少產品,但其中大部分都是與運營商合作推出的兒童機型或是隨身Wi-Fi產品,智慧型手機所佔的比重非常之小。不過如今華為打算出擊日本的無鎖智能機與平板領域,而華為Ascend G6是華為在這一領域推出的一款產品。
  • 手機廠商,如何參與汽車市場?
    在消費電子行業中,智慧型手機領域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個制高點了,因為市場規模的緣故,最新的半導體技術,最新的用戶體驗和界面理念等等都在這裡率先到達消費者。因此,很多智慧型手機廠商切入其他行業就有點兒降維打擊的意思,即便沒到這個地步,做個業界平均水平的產品問題不會很大。
  • 喪心病狂 日本推出10公斤iPhone手機殼
    中關村在線消息:說起手機殼大家肯定都見過,這是早已經流行起來的手機保護套,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購買過。不過,咱普通人心裡手機殼也就是一個美觀、防刮、防摔的一個東西,但是近日某日本廠商可不這麼想,他們已經將手機殼和健身聯繫到了一起。
  • 5G時代手機廠商在憋什麼招?
    與3G過渡到4G時代不同,當時人們能明顯地感知3G和4G在網絡速度上的差異化,視頻或遊戲的體驗更流暢,因此在2014年出現了4G手機「換機潮」。彼時,國產手機剛剛起步,銷量最好的手機仍為iPhone,但在六年後,這個市場發生了變化——引領5G換機的廠商並非是蘋果,而是被眾多國產手機廠商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