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vivo手機,許多朋友可能首先想到的會是「HiFi」、是音質。畢竟在當年那個在線視頻與手遊還不是特別興盛的年代,vivo的確第一家解決了Android系統SRC音頻BUG,在Android手機上實現了HiFi級音質,而他們後來那些配備了定製DAC晶片,定製運放電路的高端HiFi機型,也在用戶群體當中樹立起了這一方面的技術形象。
當然,眾所周知,如今的智慧型手機行業,HiFi早已不再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而影像體驗、成像質量才是諸多手機廠商比拼技術水準的新「戰場」。或許正是從曾經「HiFi手機」極致堆料的成功中得到了靈感,就在近日,伴隨著全新產品線X60系列的曝光,vivo在影像方面的一個動作也吸引了外界的眾多關注。
沒錯,不要懷疑你的眼睛。根據目前公布的信息顯示,X60系列很可能全系都會使用與蔡司聯合研發的光學鏡頭模組,從而有望帶來影像方面的明顯進步。
說實在的,我們一點也不懷疑vivo在「做好手機拍照體驗」方面的決心和能力。不過今天要討論的話題暫,且不是vivo X60系列的影像能力,而是另外的一個問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還剩下幾家知名的鏡頭廠商可供合作?
官方放出的疑似X60「超大杯」的相機模組外觀
請注意,我們三易生活並不是在開玩笑。一方面,諸如徠卡與蔡司這樣的老牌光學巨頭,的確有他們長期積累的鏡頭結構、鍍膜,以及成像風格等等專利技術,這些對於當前CMOS和ISP技術極度先進,但鏡頭品質普遍拉胯的智慧型手機產品來說,的確有著很大的參考意義;另一方面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上來說,不管是當年的諾基亞、索尼愛立信,還是如今的華為、HMD、vivo,一次次的市場表現都證明,消費者是非常認可這種「老牌鏡頭廠商合作」的商業模式。
正因如此,我們在仔細查閱了相關資料後,也列出了在我們看來,最有可能被手機廠商所看中的經典光學品牌。
施耐德Schneider
首當其衝的,是號稱「德國三大鏡頭製造公司之一」的施耐德Schneider。之所以首先選上它,一方面是因為施耐德確實有著貨真價實的百年歷史,也確實在鏡頭製造水準上足以和蔡司及徠卡媲美。只不過,施耐德自家主營的鏡頭主要是用於中畫幅甚至大畫幅相機的那種超大型專業鏡頭,再加上施耐德自己並沒有推出過相機產品,所以才導致它在消費者群體中的知名度不如蔡司和徠卡那般鼎鼎大名。
但施耐德的「優勢」就在於,其很早就有與別家合作設計鏡頭,或是授權光學技術的經歷。比如早在1934年,施耐德就曾與柯達合作推出了柯達單眼相機Retina Type 117配施耐德Xenar3.5/50鏡頭的「組合套裝」。到了後來柯達如日中天的時代,幾乎所有的柯達相機都具備施耐德的鏡頭授權,並打上了「Schneider-KREUZNACH」的標誌。
OPPO N3手機的施耐德認證鏡頭
不僅如此,施耐德也並不缺乏和現代消費電子企業合作的經驗。比如曾經的三星相機就得到了施耐德的鏡頭授權,而在手機行業裡,LG和OPPO也都曾先後與施耐德有過合作產品。從這一點來說,如果它們現在重新找上這家德企商議合作事宜,顯然將一點也不會令人驚訝。
哈蘇Hasselblad
除了施耐德,還有一個名氣更大、同時也和手機廠商有過合作經歷的德國光學企業,就是哈蘇。作為知名的中畫幅相機和鏡頭生產企業,哈蘇那創立自1841年的超長歷史,自家價格高昂的相機產品線,再加上1969年伴隨著太空人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陸月球表面,在月球上成功拍照的經歷,都賦予了它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比徠卡還要「貴族」的身份。而2016年與聯想合作推出手機附加拍照模塊的經歷,也讓哈蘇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有了參與手機影像研發的經歷。
不過可能有的朋友知道,早在2017年,哈蘇就已經被中國廠商大疆給收購,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的哈蘇其實已經算是半個「國產品牌」。再加上大疆本身也算是消費電子行業的強勢品牌,它會不會允許哈蘇與其他手機廠商進行技術合作,這可能才是個很大的問題。
祿來Rollei
如果說,施耐德、哈蘇、包括徠卡和蔡司,都是單眼相機光學領域的巨頭的話,那麼在歷史更悠久,結構更複雜,造型更有「高級感」的雙反相機市場裡,公認的巨頭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立於1920年的祿來 Rollei。
祿來有多厲害?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一是在1950年代,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職業攝影師,使用的都是祿來的Rolleiflex雙反相機(雙反的單反的區別在於雙反使用一個獨立的鏡頭對焦,而不像單反那樣對焦和拍攝共用鏡頭),這使得祿來相機儘管價格高昂,但依然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其二則是早在1956年,祿來就實現了一百萬臺的銷量裡程碑,同時在當時,全世界有多達500家以上的相機廠商生產山寨或是模仿的祿來相機。
近年的祿來甚至還「走穴」出過運動相機
不過俗話說盛極必衰,祿來後來因為盲目擴張,再加上轉移產地至新加坡,對整個企業的聲譽造成了嚴重打擊,再加上經營不善,最終於1981年第一次倒閉。之後由創始人成立的「接盤」企業依然不見起色,於是在2009年第二次倒閉。換句話說,如今的祿來,對於有志於改善旗下手機拍攝體驗的現代數碼企業來說,更像是一個廉價優質資產——如果哪家手機廠商宣布將其收購,這大概會成為繼大疆收購哈蘇之後,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又一樁美談吧。
騰龍TAMRON
講完了三家老牌德企,最後讓我們將視線投向一家日本光學企業——株式會社タムロン,也就是相機玩家會比較熟悉的知名副廠鏡頭品牌騰龍。
論歷史積澱,騰龍成立於1950年,而且至今依然在正常運作,與幾家德企相比並沒輸太多。
論技術水準,騰龍作為一家專業鏡頭廠,有能力同時為索尼、佳能、尼康三家製作副廠產品,而且產品頗受消費者信賴,口碑也絕對不差。
甚至論與智慧型手機行業的交集,在騰龍的中國官網上更是明明白白地寫著「公司……還在高級高像素數位相機鏡頭和民用數碼攝像機鏡頭,手機鏡頭等領域,與多家國際頂尖以及世界知名的電器生產商有長期而穩定良好的OEM業務合作關係。」
是的,換句話說,我們平時使用的手機裡的鏡頭,可能有一部分可能就是騰龍生產的,只不過沒有打上他們的LOGO,也沒有被手機廠商拿來作為宣傳點而已。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可能與騰龍長期以來作為副廠鏡頭廠商「悶聲發大財」的經營理念有關,另一方面可能多少也受到了騰龍鏡頭產品線定位的影響。正如我們三易生活的一位相機老炮同事所言,「騰龍的頭子,一般人不認得,發燒友又看不起,怎麼拿來宣傳?」
寫在最後:手快有手慢無!?
言歸正傳,以上就是我們三易生活為大家總結,有希望在未來以合作的方式出現在智慧型手機上的知名光學品牌。大家可能會發現,我們沒有提到尼康、佳能、適馬、富士這些更為大眾化的企業,這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有相機業務,註定不太可能與手機行業有太多的交集,並且我們也沒有提到諸如中一光學這樣的廠商,因為他們的產品(主打手動對焦)和手機的拍照理念本就「格格不入」。
換句話說這也就意味著,在此次vivo的大動作之後,對於其他手機廠商來說,如果他們也想通過這種合作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相機光學性能和用戶口碑,那麼可選的對象其實還是有一些的。但俗話說「手快有手慢無」,如果聯名研發鏡頭真的成為未來手機行業的一大趨勢,那麼這些知名光學廠商還真有些不太夠用。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