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電子行業中,智慧型手機領域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個制高點了,因為市場規模的緣故,最新的半導體技術,最新的用戶體驗和界面理念等等都在這裡率先到達消費者。因此,很多智慧型手機廠商切入其他行業就有點兒降維打擊的意思,即便沒到這個地步,做個業界平均水平的產品問題不會很大。
比如現在排在行業前幾名的手機廠商,幾乎都在布局智能硬體,從智能手錶到音箱再到智能家居。另外,在智慧型手機行業出貨已經見頂的情況下,拓展其他產品線是提升業績的有效方法,所以可以看到包括華為小米 OPPO 都在開始做電視品類。
除了小件的消費電子之外,還有一個更廣闊的舞臺就是汽車。在今年的蘋果 WWDC 上,我們已經看到 iPhone 可以成為寶馬等汽車的鑰匙,而汽車場景的挖掘,更是華米接下來的業務重心。
而新進入到汽車領域的手機廠商又多了一家:vivo。
緊接著 vivo 的 OriginOS 發布會就是 vivo 開發者大會,在大會上,vivo 軟體產品策略總監歐陽坤接受了愛範兒等媒體的採訪。其中回答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智慧型手機廠商才會介入車聯網行業。
在歐陽坤看來,如果 vivo 需要跟另外的行業和場景產生連接,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在這個場景裡面,確實有消費者的痛點,而且結合 vivo 自身的能力是能夠幫它解決的。vivo 如果進入了這個新的產業,我們能不能在這個產業鏈裡面帶來新的價值。它本來是一個原有的產業鏈,作為一個新的進入者進來之後,我們跟車聯網原有的這些玩家,大家的分工是什麼樣的,大家有沒有利益衝突,能不能形成合力。在第一個問題上,因為現在智慧型手機侵入生活越來越多,即便是在開車過程中,許多人還是避免不了使用手機,比如使用微信進行語音聊天,或者使用手機導航地圖,甚至還有更深層高頻的使用,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駕駛安全問題。這裡就需要手機廠商的參與,因為無論是交規還是法律都沒法杜絕司機使用手機的問題,只能多方協作來改變用戶的使用方式,比如把手機內容投射到車機屏幕上等等。如果沒手機廠商深層參與,沒有手機底層能力支持,這種投射是不完全可靠的。
然後第二個問題其實就是開頭所說的,手機使用的零部件往往是業界最新的。
歐陽坤在找車聯網和車企的朋友溝通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反饋是:
我們一部手機一到兩年就換了,永遠拿的是最新的算力、最新的應用的體驗,但是一般大家要 8 到 10 年才會換一部車。
這就是使得一輛高端車型在剛下線的頭兩年智能化體驗相當好,應用適配很好,但是用了兩三年以後,當它的應用再迭代了之後,就會發現在車上用這個屏就會卡頓。包括現在一些比較出名的造車新勢力的車,時間稍微久一點,其實它在屏上的使用體驗,它的 CPU 處理能力是跟不上。
這裡,手機作為汽車場景裡面的負載算力就變得可行且必要。另一方面,由於汽車品牌和車型的碎片化,很多導航音頻應用適配到汽車上的速度和體驗都是滯後的,反而在手機上做得更好。
在明確了智慧型手機廠商在汽車場景的優勢之後,就需要考慮第三個問題:vivo 的定位是什麼樣的。
歐陽坤說:
在車內跟車機做好互聯之後,我們作為它的生態補充、算力補充、協同合作者的關係,能夠給消費者提供一個更好、更優質的體驗。另外一塊是車企沒有辦法觸碰的,就是當這個人離開車之後,他一定是把手機隨身攜帶,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對你的車有任何的服務的訴求,比如說車窗沒有關、提前熱車、反向尋車等等,這些是車企沒辦法解決的。
在考慮清楚了上述三個問題之後,vivo 就在本次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推出 Jovi In Car 這個車聯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