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沒那麼無辜,而且即便沒有《廣場協議》日本經濟一樣會嚴重下滑。
打個比方,美國和法國都生產蒼蠅拍,美國售價15美金,法國產品出口到美國以後是10美金,美國子民全買法產蒼蠅拍,這就造成美國貨滯銷,影響本土企業生存,同時也加大了貿易逆差。
咋辦呢?咱們協議一下,法郎升值,法國子民心歡喜,但是出口優勢沒了,出口到美國的蒼蠅拍合20美金一個,於是美國小民只能被迫購買15美元的本地蒼蠅拍。
其實呢,要知道,籤訂《廣場協議》的國家可不止美國和日本兩國,還有英國、法國和西德。
此後,西德和法國的貨幣升值一倍,即便是受影響較小的英國升值率也近乎七成。
他們都活得好好的,怎麼就日本倒黴了呢?難道日本本身沒有過錯麼?
以德國為例,對美國的貿易也一直保持順差,在貨幣增值一倍後,為何只有日本出現泡沫,德國經濟卻穩步上升。
八零年代的美國承受的是財政和貿易雙赤字,尤其是美日之間的經濟關係失衡尤為嚴重,自82年起,美國對日本的出口能力下降,繼而出現出口負增長,更是在84年貿易逆差達到1100億美元,其中一半是日本「造成」的。
司空見慣的一個詞「招商引資」,美國就抱著大量吸引國外資金的目的,提高了本國基本利率,當時的美國信譽相對現在要強,果然大量國際資本流入美國,但同時也給美元升值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突然!通過數十年發展吃得腦滿腸肥,不甘忍受低利率的日本財主們發現了美國的高利率,於是日本的的資本拼命向美國遊去;
此時的美國呢,好似岸邊溺水者,正向岸邊拼命的撲騰來撲騰去;
突然!日本資本遊了過來,一腳踩在美國頭上就上了岸,享受著醉人的高利率福利,只剩下美國又往深水區滑了幾十公裡。
叔叔嬸嬸忍得了,美國資本集團可忍不了,選你當總統,選你當議員,要你何用,要麼打匯率戰,要麼都安心坐下籤個協議,內容無所謂,只要解決赤字,刺激經濟,縮減債務就成了,那時候的美國還是要臉面的,1000多億美金債務就知道問題嚴重了,再加上美國科技發展的「消化能力」超強,所以雖然遇到了困難,但大多沒有構成太大影響。
這就是《廣場協議》的縮水版背景。
所謂的日本貨幣政策屬於放養狀態,比較寬鬆,利率較低,其實那是政府干預的結果。
日本發生經濟危機一點也不冤,日本對貨幣升值一直採取壓制政策。
二戰後,美國的假想敵轉換為蘇聯,而日本則成為美國的「後勤基地」,包括韓戰很多軍需品都是日本製造。
日本被摧毀的只是軍工基礎,民間工業基礎影響並不大,而工業人口卻不少,憑藉著雄厚的工業底子,靠著美國不計成本的資金、技術輸入,日本的工業日益走向尖端。
當時的日本人窮,人口少,市場規模也小,自產自銷那是開玩笑,所以只能以自己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努力出口賺取外匯,靠著逐年增加的外匯儲備,日元應該升值,美元應該貶值。
但是日本佔小便宜佔習慣了,他擔心日元升值會降低自己的出口價格優勢,一旦出口受阻那麼工廠會倒閉,工人會失業,所以就拼命壓制,不讓日元升值,這就相當於把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的鍋直接甩到了美國本土。
因為日本的產品物美價廉,美國子民只顧著買便宜東西,沒看到本土企業生存困難,失業率增高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後果,但政客們不傻,所以幾乎全美國的政客們都覺得日本竊取了美國的智慧財產權才會在經濟上如此強大,現在反過來佔美國便宜,面對這種情況,美國必須進行嚴厲打壓。
所以貿易逆差匯率平的主意應運而生,《廣場協議》之下,各國大把撒幣做空美元,而美元則美滋滋的相應貶了值。
不久後,日本經濟整體下滑,遭遇金融危機,從此多年萎靡不振,於是乎很多朋友就說是因為美國的自私害了日本,其實呢,日本和美國都非常自私,談不上誰害誰。
當初日本為何不拒絕?
《廣場協議》是集體協商的結果,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沒有哪個國家是被按著腦袋籤署協議的。
相反,日本人非常高興,因為長期持續走高的國內經濟形勢,多年保持超高的GDP都給日本以強大的信心,日本能承受這一切,還會相應的增加全球購買力。
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的情況嚴重了,那就是金融危機的開始。
日本的出口優勢沒了,美國人也不買日本貨了,那麼是不是日本的工廠就要全面停工,工人全體失業呢,並不是,最初的壓力是在國際市場拓展人員身上的,他們必須要找一個和美國實力相當的、購買力相當的國家,把自己的貨物傾銷出去,問題是沒有哪個國家能超出美國的購買力,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大家耳熟能詳就是「刺激內需」。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聽從專家的建議,將民粹主義能量轉化為工業精神,這使得日本有著巨大的收穫,幾十年來所有日本人都將自己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投入到本土一切形式的建設之中。
在日本富強的同時,民間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以前的產品日本人自己消費不起,但是八十年代的日本已經不同了,日本完全可以把海外滯銷的產品返銷國內,也就是出口轉內銷。
想讓日本人花錢需要兩個步驟,第一,從銀行把錢取出來,第二,把錢花掉^_^
說著簡單,日本的做法是與美國相反的,他大幅下調利率,讓日本人覺著存銀行裡就是虧損,因為根本沒有利息,你還得交管理費。
日本一是瘋狂刺激內需,二是降息一半瘋狂扶植各種貸款,換言之你口袋的錢都給我,沒錢了就去貸款來繼續消費。
這個世界如你所願,面對日本政府的舉措,日本民眾非常配合,他們從銀行去除了大部分存款,甚至去借貸,毫不猶豫的衝進了股市和樓市,一時間股市和樓市的漲幅令人頭暈目眩,這就進一步增加了股市樓市的熱度,大把的鈔票就像白來的一樣。
鈔票確實是白來的,大量鈔票過度流通,造成鈔票不夠使咋辦呢,日本政府開足馬力加印鈔票,總要讓國民有錢可用不能打白條是吧,大量增發貨幣的後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通膨,比如辛巴威,1500萬買一個漢堡,這說明什麼,東西值錢了,而錢卻不值錢了。
以前100日元能買一個燒餅,現在100日元只能聞聞,百姓們明白了,鈔票花得越晚就越不值錢,因為日元又走向了內部貶值通道,民眾們開始了瘋狂購買,購買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這就造成企業主和資本家們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企業主和資本家們同樣面臨一個問題,這錢存銀行不但不能生錢,還要交管理費,更要命的是日元他還瘋狂貶值,怎麼辦呢?他們也瘋狂買家用電器?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同樣把錢投到了地產、樓市和股市,於是乎,各種市場各種飆升。
老百姓一看,呦!這錢不白來的麼,馬上繼續投資甚至繼續借貸投資,照這麼寫我能寫到明天早晨O(∩_∩)O
反正最後這錢轉來轉去,轉到了日本政府和大型財團手中掌握,他們美美的去國外投了資。
日本的中小企業也一樣,幹幾年實業不如炒一年房子,然後泡沫一破,他同樣破產,只不過以前可能破產在出口上,現在是破產在樓市和股市上。
泡沫太大了,日本政府慌了,再出了個什麼昏招呢。
日本政府一舉把存款利率提高到6%!同樣大幅提高了貸款利率,讓人們不再敢借貸,然後向國民徵收高昂的房產稅,並說明房子貴是不好的,房子貴是不對的。
房價、股市應聲下跌,炒房炒到瘋狂的民眾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口袋空了,貸款壓得自己喘不上氣來,只能低頭彎腰幹工作,來償還他們「積蓄」了一生的債務。
為什麼呢?大量拋售自然造成樓市價格巨幅下跌,但是你買房的貸款金額可還是那數······還說燒餅,一個燒餅100日元,被炒到100萬日元,日本人沒錢買咋辦,貸款100萬買了一個,然後日本政府說吃燒餅不健康,燒餅一下子只值50日元,也就是說你手裡的是50塊錢的東西,但是你卻以2萬倍的價格買了下來,換錢自然也是照2萬倍的價格去還。
還有一點,當初買的時候是為了炒,誰也沒想到能砸在手裡,那麼民眾的選擇就只能是棄供破產,那麼中產階級、企業家、資本家們呢,他們一樣破。
所以您再回過頭來想想日本失去的10年,他所呈現的現象是什麼呢?
大量失業。老闆都破產了,工人還有班上麼;
消費低迷。扛著一輩子都還不完的債務,誰還能消費;
投資低迷。不低迷就見鬼了,錢都被抽走了,人們對市場投資已經抱有恐懼心理,誰還投資呢。
對日本經濟走向低迷,曾經有過很多分析、猜測和爭論,而這一切經過經濟專家們研究多年後,基本上都捋清了頭緒,在防範和調控上也都有了應對建議,一切都要從日本自身下手,充分認識到自己調控敗筆,籤署五國,只有日本經濟變得如此慘澹,而德國經濟則走得順風順水,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