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想食堂
梁啓超曾言:「喚醒中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也!」
甲午戰爭以前,中國一直不重視日本,覺得就是一個千百年來一直在學習中國的島國,面積小,國力弱。
但是,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退出朝鮮,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還向日本賠償軍費2億兩白銀,真的是徹底把中國人從四千年睡夢中驚醒。
為什麼一直學中國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會一下子把中國打得那麼慘?
全面分析當時中日國力,可以發現,中日的差距早已不限於軍事力量,從各個層面來看,中國都是落後的一方。
中國以失敗告終的甲午海戰
軍事方面,日本通過學習德國、英國,建成現代化軍隊,軍官接受現代學校訓練。而中國還在堅持武舉,陸軍軍官看不懂地圖,沒有現代參謀人員和現代後勤;軍隊也沒有標準化,各部隊使用不同的槍枝,以致到打仗時才發現沒有辦法供應子彈。
金融體制方面,日本成立了很多現代化銀行,有100多家國家銀行和900多家私人金融機構。而中國還在靠傳統的票號、錢莊,這使得當時中國政府可支配的財力遠遠不如明治政府。
再看教育方面,日本那時候已經建設了現代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而中國還是科舉考試,洋務派和教會辦的現代學校不受社會的認可。
日本軍艦上水兵操炮訓練
可以說,甲午戰爭時,日本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而中國還屬於非現代國家,這是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
曾經「閉關鎖國」,比中國晚10年,直到1853年才被迫打開國門的日本,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裡實現脫胎換骨的?
這其中大部分都要歸功於150年前發生的明治維新運動。
19世紀中期,日本正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
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但彼時,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已經出現實行僱用工人制的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
商人階層也隨之崛起。受到舊有制度嚴重製約的他們,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並且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組成「倒幕派」的基礎。
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閉關鎖國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裡準將率領4艘軍艦出現在日本江戶灣水面,要求日本開國通商,並威脅如果日本拒絕,就將使用武力。
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日本由此和中國一樣被迫「開國」。
次年,日本被迫與美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引起朝野不滿。
當政的德川政權無力應付嚴峻的變局,長州、薩摩等與幕府素有矛盾的強藩趁勢聯合下級武士等革新勢力發動政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逼迫德川幕府「奉還大政」,將長期形同傀儡的天皇奉為實際的君主。
革新前後的明治天皇
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次年,一場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社會各領域的近代化改革在日本浩浩蕩蕩展開,史稱「明治維新」。
他們採取全盤西化的政策,改革政府制度,編練新式海軍、陸軍,發展工商業,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並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因此,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曾經是學生的日本早已全方位超越了中國。
知名歷史學者雷頤曾說,
鴉片戰爭事實上成為了日本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後,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卻被指責「潰夷夏之防」,破壞了中國的文化。
另一邊的日本,聽說比它強大得多、先進得多,一直是它學習對象的中國,居然被小小島國——英國打敗、被迫打開大門的消息,震驚異常。日本朝野有識之士便想方設法獲取鴉片戰爭的情報,從而了解到西洋兵法的優勢,提出軍事體制改革。
正是這種面對變化的不同反應,使得近代中日兩國走上了強弱不同的發展道路。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當然,對鎖國已久的日本來說,翻天覆地的明治維新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商人和武士為主導的改革派是如何倒幕成功的?
被幕府長期架空的天皇如何在各派勢力的纏鬥中奪回權力?
日本社會脫胎換骨的同時,又是如何較好地保留了傳統文化?
維新「前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後三傑」伊藤博文、井上馨、大隈重信又是如何推動社會變革、規劃未來發展方向的?
……
以上眾多問題,7月14日,雷頤老師將一一解答。他用一整天的時間全面回顧這場150年前的大變革,學習日本在世界潮流面前實現顛覆式創新的啟示。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