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丨思想食堂

2020-12-24 和訊
  點擊上圖申請聽課雷頤老師帶你了解近代日本如何崛起

  文/思想食堂

  梁啓超曾言:「喚醒中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也!」

  甲午戰爭以前,中國一直不重視日本,覺得就是一個千百年來一直在學習中國的島國,面積小,國力弱。

  但是,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退出朝鮮,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還向日本賠償軍費2億兩白銀,真的是徹底把中國人從四千年睡夢中驚醒。

  為什麼一直學中國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會一下子把中國打得那麼慘?

  全面分析當時中日國力,可以發現,中日的差距早已不限於軍事力量,從各個層面來看,中國都是落後的一方。

中國以失敗告終的甲午海戰

  軍事方面,日本通過學習德國、英國,建成現代化軍隊,軍官接受現代學校訓練。而中國還在堅持武舉,陸軍軍官看不懂地圖,沒有現代參謀人員和現代後勤;軍隊也沒有標準化,各部隊使用不同的槍枝,以致到打仗時才發現沒有辦法供應子彈。

  金融體制方面,日本成立了很多現代化銀行,有100多家國家銀行和900多家私人金融機構。而中國還在靠傳統的票號、錢莊,這使得當時中國政府可支配的財力遠遠不如明治政府。

  再看教育方面,日本那時候已經建設了現代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而中國還是科舉考試,洋務派和教會辦的現代學校不受社會的認可。

日本軍艦上水兵操炮訓練

  可以說,甲午戰爭時,日本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而中國還屬於非現代國家,這是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

  曾經「閉關鎖國」,比中國晚10年,直到1853年才被迫打開國門的日本,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裡實現脫胎換骨的?

  這其中大部分都要歸功於150年前發生的明治維新運動。

  19世紀中期,日本正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

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

  但彼時,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已經出現實行僱用工人制的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

  商人階層也隨之崛起。受到舊有制度嚴重製約的他們,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並且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組成「倒幕派」的基礎。

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閉關鎖國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裡準將率領4艘軍艦出現在日本江戶灣水面,要求日本開國通商,並威脅如果日本拒絕,就將使用武力。

  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日本由此和中國一樣被迫「開國」。

  次年,日本被迫與美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引起朝野不滿。

  當政的德川政權無力應付嚴峻的變局,長州、薩摩等與幕府素有矛盾的強藩趁勢聯合下級武士等革新勢力發動政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逼迫德川幕府「奉還大政」,將長期形同傀儡的天皇奉為實際的君主。

革新前後的明治天皇

  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次年,一場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社會各領域的近代化改革在日本浩浩蕩蕩展開,史稱「明治維新」。

  他們採取全盤西化的政策,改革政府制度,編練新式海軍、陸軍,發展工商業,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並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因此,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曾經是學生的日本早已全方位超越了中國。

  知名歷史學者雷頤曾說,

鴉片戰爭事實上成為了日本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後,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卻被指責「潰夷夏之防」,破壞了中國的文化。

  另一邊的日本,聽說比它強大得多、先進得多,一直是它學習對象的中國,居然被小小島國——英國打敗、被迫打開大門的消息,震驚異常。日本朝野有識之士便想方設法獲取鴉片戰爭的情報,從而了解到西洋兵法的優勢,提出軍事體制改革。

  正是這種面對變化的不同反應,使得近代中日兩國走上了強弱不同的發展道路。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當然,對鎖國已久的日本來說,翻天覆地的明治維新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商人和武士為主導的改革派是如何倒幕成功的?

  被幕府長期架空的天皇如何在各派勢力的纏鬥中奪回權力?

  日本社會脫胎換骨的同時,又是如何較好地保留了傳統文化?

  維新「前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後三傑」伊藤博文、井上馨、大隈重信又是如何推動社會變革、規劃未來發展方向的?

  ……

  以上眾多問題,7月14日,雷頤老師將一一解答。他用一整天的時間全面回顧這場150年前的大變革,學習日本在世界潮流面前實現顛覆式創新的啟示。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訪談|汪榮祖:戊戌變法為什麼失敗
    不過整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肯定不僅在此。人們對此判斷很多,比如帝後二元權力結構、滿漢矛盾、康有為方面的過激等等。在您看來,該如何解釋或理解這次變法的迅速失敗?汪榮祖:「殺祿圍園」是一個導火線,「殺祿圍園」是不成功的。告密以後,慈禧馬上從頤和園回到宮裡,掌握主動。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甲午海戰一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資本主義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用大炮打開了中國關閉已久的國門。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明治維新
    十九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此前的德川幕府被諸侯推翻,日本發動王政復古,明治天皇開始掌權。在日本歷史中,很多時候真正的掌權者是幕府的將軍,以及下面的大名。天皇千年以來失去實權,不過一直以來都是日本宗教和道德的象徵。
  • 日本思想史學者子安宣邦:昭和戰爭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結果
    畢業於東京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名日本思想史學者,曾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對江戶時代以來的日本思想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在學界廣有影響。他與丸山真男、竹內好、溝口雄三等日本著名學者的深入對話,也為我們理解日本、中國乃至東亞的現代歷史提供了極有啟發性的視角。
  • 日本明治維新為何成功?
    讓自己的常識不被損壞,良知,視野,胸懷,思想都能保有並有所開闊。祝福讀友。寫在前面的話:            (陳傻子)明治維新既是日本從鎖國到開國、全力追趕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重大舉措,也是日本從幕府統治的封建制國家走向君主立憲的近代化工業強國的轉折點,同時還是與晚清中國在國力上拉開距離的關鍵所在。
  •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跑路惹的禍?
    據說梁啓超逃到日本人那裡還驚魂未定,臉色慘白。那麼康有為梁啓超的逃跑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嗎?當時譚嗣同說:去留肝膽兩崑崙,逃不逃跑精神都很高尚。到底是逃跑容易?還是就義容易?當然是就義容易。今天引刀成一快,明天就流芳千古。逃跑的人責任就大了,想著日後如何再次變法。
  • 部編版:九下歷史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導學案
    鎖國政策  只同中國、荷蘭進行有限的貿易。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3.幕府統治時期日本為什麼會出現民族危機?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艦隊兩次強行進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開國門,否則開戰。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許多人都知道,因為明治維新成功,所以日本快速地崛起,進入了列強的隊伍裡。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英軍軍艦圖片:wikipedia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朝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對當時的封建思想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清朝內部開始出現了一批知識分子尋找富國強兵的良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主張。
  • 九年級下冊歷史第四課《日本明治維新》同步練習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參照中國隋唐政治經濟制度,實施「大化改新」。然而,19世紀60年代,新成立的日本明治政府卻把學習的目標確定為(  )A.韓國  B.西方    C.中國    D.印度5.日本明治維新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能體現這次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一項措施是(  )A.廢藩置縣     B.廢除行會制度,引進西方技術C.實行義務教育    D.實行徵兵制,建立「皇軍」7.
  • 光緒帝為何沒能像明治天皇一樣改革成功?看完你就知道了
    光緒帝為什麼沒能像「明治天皇」一樣「明治維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場變法改革運動,以光緒帝為領導的戊戌變法和明治天皇為領導的明治維新運動,從兩場運動所處的環境來看,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都是因為國家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全面侵略,社會面臨著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嚴重危機時,所發生的政治運動。中國當時面對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主權逐步喪失、大量的賠款、割地和全國被幾個列強瓜分為若干個勢力範圍,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戊戌變法
    為了幫助你的學習更上一層樓,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人教版八年級歷事教案:戊戌變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自學指導三:  1、戊戌變法是怎樣失敗的?為什麼稱為“百日維新”?  2、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從中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 一群日本醫生搞出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
    據日本學者的統計,明治維新前,日本有名姓可考的蘭學者有9000多人,他們多以醫入學,進而翻譯西方的自然科學著作,以及少量的社會科學著作,並通過師徒傳授和遊學等方式,形成了一個遍布全日本各個階層的「蘭學者」群體。
  •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但感覺很多論說似乎更多的是站在日本之外看日本的立場來論述這個問題,過分注重強調了當時的國際環境、世界局勢和西方的先進科技等對日本的諸多影響,而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就有些忽略了日本的內部因素在日本近代化進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這一事實。 一般認為,日本之所以能夠取得近代化建設的成功,基本拜明治維新成功所賜,那麼,日本的明治維新究竟是怎樣取得成功的?
  • 歷史上重要的立法運動——戊戌變法
    國際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和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也促進變法形成。 2、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治活動提供了條件另外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面臨瓜分危機。 (1)財政赤字越來越大:自1896年起,巨額的外債,興修水利和賑災的巨額資金,使政府財政赤字擴大。
  •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清朝的自救卻遭遇失敗
    日本通過推翻幕府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清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都遭遇了失敗,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列強不會允許中國發展起來的。為何中日兩國都進行了變革,為何日本成功而中國失敗了呢?
  • 明治維新成功可能因為日本太窮了?丨日本物語
    我們知道,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是一個貧窮的小國,而且國家資源十分匱乏,之所以日本能夠一直存活下去,主要是中國的救濟!日本國土上的資源只有金銀礦是中國最重視的,中國自從在唐朝和日本就行貿易之後,中國和日本開始的貿易擴大化,日本需要中國提供的很多東西才能在日本存活。日本缺乏自然資源也是公認的!但是日本卻擁有豐富的金礦和銀礦資源,這也是中國商人們所熟知的!
  • 變革的思想準備——淺析江戶時期日本社會的思想變革
    然而,在變革和維新的道路上,卻少有國家能夠複製日本的成功道路,包括清朝在內,許多國家最終的變革和維新都以失敗而告終。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清廷維新嘗試的失敗做過總結,許多學者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清廷的維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種改革與變法是不徹底的,而不徹底的原因則在於封建殘餘太多、改革的阻力過於巨大。
  • 餘英時:是什麼註定了戊戌變法必然失敗和滿清必然滅亡?丨歷史真相
    辛亥革命以後,不滿意中國亂象的人常常發出一種慨嘆:如果戊戌維新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地成功了,中國也許早就順利進入了現代化的建設歷程。這種感慨是很自然的,但也隱含著一個歷史判斷,即認為戊戌維新未嘗沒有成功的可能性。最近二十年來,由於「革命」的觀念在全世界範圍內普遍退潮,漸進的「改革」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 明治維新150年︱梁啓超的誤讀——從長詩《去國行》談起
    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圖(橋本周延畫)150年前的明治維新和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經常被拿來比較:為什麼前者成功了,而後者卻失敗了呢? 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提出過解釋。不過,是否可以說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明治維新的誤解早已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伏筆了呢?康梁等人認識到日本的崛起源於明治維新,卻對明治維新的真正動因缺乏了解。那麼,三十年後,在完全相異的主客觀條件下,他們在模仿明治維新變法時所遭遇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 為驗證這一觀點,讓我們先讀梁啓超的一首詩《去國行》,看看他對明治維新的認識。其次,分析梁的認識中存在哪些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