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個《報刊文摘》,現在我在自己的原創文章或者詩歌之後,再做一個《陳傻子文摘》。目的是,讀友可以節省時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多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明白社會。使我們活的不那麼單薄和無知,不那麼貧瘠和無趣。讓自己的常識不被損壞,良知,視野,胸懷,思想都能保有並有所開闊。祝福讀友。
寫在前面的話:
(陳傻子)
明治維新既是日本從鎖國到開國、全力追趕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重大舉措,也是日本從幕府統治的封建制國家走向君主立憲的近代化工業強國的轉折點,同時還是與晚清中國在國力上拉開距離的關鍵所在。對於明治維新的成功,通常的說法是:以甲午戰爭日勝中敗為標誌,宣告了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此說或許不無道理,但它沒有回答日本明治維新為何成功、到底成功在哪裡。明治維新的核心即尊王、倒幕、攘夷,其成功之處也集中體現在這三個方面。從幕府集權專制到君主立憲,需要完成國家治理權力從幕府政權到明治立憲政府的轉移。權力的轉移固然可以通過武力。從1192年到1868年的日本「武家政治」,歷經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戰國時代,到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時代,通過武力,完成了從一個武家到另一個武家的權力過渡,形成從1615年到1868年長達二百五十三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的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統治的結束,是德川幕府統治合法性流失的結果,那麼,德川幕府統治的合法性是如何逐漸喪失的呢?一是幕府在無意之間喚醒了天皇的權力意識和各社會階層的權利意識。在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武家統治之前的近兩千年間(公元前660年至公元1190年),真正的天皇親政時間只有六百年左右(公元3世紀後期至公元9世紀中期),其他時期或外戚專權,或是由上皇、法皇主政。這種歷史造成天皇雖「萬世一系」,卻沒有形成觀念和事實上的絕對權威。日本的武家統治模式,即幕府時代的政治架構,由天皇、幕府和藩國三個層次構成。天皇是名義上的皇帝,但只是精神上的偶像,沒有世俗權力。實際掌控全國政權的是幕府,幕府將軍是國家世俗上的皇帝,不僅統治全日本的藩國和民眾,對天皇的生活都有管理權。德川家康通過制定《禁中並公家法度》,對「天皇與朝臣所必須遵守的紀律」進行規範,其中將讀書列為天皇的第一要務。藩國是幕府分封的屬國,幕府將軍把日本國土分成大大小小的藩國封給屬下。藩國的統治者叫大名,由大名及其親信管理藩國內部的事務。這種封建體制,和中國周朝、漢代的封建制有些類似。1853年7月8日下午5點,日本江戶灣突然出現四艘巨大的軍艦,這就是當時美國東印度艦隊總司令佩裡準將率領的艦隊。由於前來的艦隊船隻全身塗抹黑色油漆,故史稱「黑船來航」。佩裡給德川幕府政權出的選擇題非常簡單:要麼開國,要麼開火。西方列強的入侵,對日本同樣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佩裡給出的選擇,當時主政幕府政權的老中(相當於政府總理)阿部正弘六神無主無法決斷。情急之下,他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兩個步驟:一是廣徵眾議,向下徵求各藩國大名甚至平民百姓的意見;二是向上報告天皇和朝廷,想讓大家幫忙拿個主意。可是事實上天皇既沒有幹預俗務的權力,幕府也沒有徵求天皇意見的必要;至於徵求下屬藩國大名和百姓意見,更屬多餘。如果幕府就此獨斷,無論是開國還是開戰,在法理依據和當時日本的國情來說,都沒有任何問題。阿部正弘當時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無意之間的行為,一方面客觀上向天皇、朝廷、藩國和民眾表明,幕府在管理國家上已經出現了智力短缺、能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喚醒了天皇的權力意識和各社會階層民眾的權利意識:天皇由此感到,原來我是有權力的;各階層民眾覺得,原來我還可以參與國是。陳傻子詩話:許多人知道寫作要與自己的心靈溝通,但忽視了寫作還要與這個時代溝通,許多人寫了一輩子還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很大原因就是光與自己的心靈溝通了,沒有與他生活的這個時代溝通。
來源:網絡
聲明:文字版權圖片版權屬於作者,平臺傳播知識,分享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如涉侵權請聯繫,我會做刪除處理。謝謝理解,讓我們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