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稚悅兒童
來源| 稚悅設計(ID:hb_sjty)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主題牆則是幼兒園環創的主要陣地,是每個幼兒園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幼兒園的老師每次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策劃主題活動,小朋友們一起來參與主題牆的布置,就能知道主題牆有多重要了。
那麼,幼兒園的主題牆到底有多重要呢?它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豐富環境
一般裝修完牆面都是固定的風格,改變風格需要投入一筆不小的成本。幼兒園的主題牆就起到了豐富環境的作用,可以讓一成不變的牆壁變得生動、變得富有趣味。主題牆會更換的頻率比較高,比如教師節、母親節、中秋節等節日,老師會提出相關的活動策劃方案,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一起完成主題牆的布置。每個班級的主題相同,但是具體的內容又不同,各種色彩、形狀、材料、構圖等組合起來的牆壁讓我們園所的環境更加豐富了。
好的牆面環境尺度宜人、比例恰當、造型優美、布局合理,能給幼兒美的享受,讓幼兒在欣賞美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得審美的滿足感,還能不斷的提升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終潛移默化的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教育意義
主題牆存在的最大的意義便是對兒童的教育意義。牆面環境的內容對幼兒的認知、行為發展具有指示性和導向性。教師通過有目的的創設,在牆面環境中給幼兒呈現一些根據幼兒年齡特徵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幼兒通過對牆面環境的觀察和思考,能夠獲得心理和行為的發展。
首先,要多關注孩子的興趣點,觀察孩子的需求,激發他們創設主題牆的積極性,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支持。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主題牆的創設。老師由原來的動手者轉變為觀察者、傾聽者和支持者。
其次,將收集的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幼兒一起收集材料,但在這個過程中,應儘量讓幼兒自己去做,自己去想。通過多種渠道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聽、問等途徑來獲取相關信息和材料。在收集到材料後儘量讓幼兒自己協商如何裝飾主題牆,這樣一來更能加深孩子們對主題內容的理解,也更進一步的深化了主題內容。
溝通關係
別以為主題牆只是一面牆而已,這可是一面會"說話"的牆哦!幼兒園的主題牆是一座架在老師、幼兒、家長之間的橋梁,可以起到溝通他們三者之間關係的作用。主題牆從內容來源、主題的產生等多方面都生動、直觀、真實地再現了老師、幼兒與家長三者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師幼之間親密的關係;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氛圍。
比如:老師策劃了一個關於"大自然的語言"的主題活動,前期需要大家一起來討論,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資料,然後幼兒再通過手工將"大自然的語言"展現出來,變成一期關於"大自然的語言"主題牆。最開始,小朋友們肯定會對大自然的語言存在一些疑惑,大自然還會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老師和家長就會給小朋友進行解釋,燕子冬天會往南飛、下雨之前螞蟻會搬家、樹葉在秋天會飄落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家長的幫助下,小朋友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視角,通過自己的畫筆畫出"大自然的語言"。
將每個小朋友表達出來的"大自然的語言"收集在一起做成主題牆,孩子們可以在一起溝通交流,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荷花盛開,夏天來到了;小螞蟻搬家,告訴我們快要下雨了;大雁南飛,冬天快到了......
文化展示
主題牆也承載著文化展示的作用,文化展示包括園所文化的展示和傳統文化的展示兩種,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文化主題活動來展現,讓小朋友們全方位的了解某個文化帶給我們的意義。
園所文化就是幼兒園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的關於教育理念、價值觀念、制度契約等構成的價值觀體系。它是全園師生的精神家園,決定著幼兒園的價值追求和發展目標。在主題牆上展現我們的園所文化,可以幫助家長更快更好的了解外面幼兒園,讓小朋友更快的融入這個集體。
傳統文化的展示主要是體現在傳統節日的主題環境創設上。我國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它是中華文脈的載體,是中華文化情感的凝聚與價值觀念的體現,是民族精神文化最具特色的展示。幼兒園通過主題牆等方式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以及歸屬感。
比如:"慶國慶"主題活動。老師會想一個或多個活動的策劃方案,再把最好的一個方案展現在主題牆上。老師可以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升國旗,唱國歌,講關於我們成立的故事。小朋友們可以畫一幅圖來表達對祖國媽媽的愛,老師把小朋友們的畫集中起來布置成主題牆。通過這種主題活動,既能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也能加深孩子們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信息交流
主題牆也起著信息交流的作用。像幼兒園大廳中的主題牆,一般家長接送孩子上學、在大廳中等孩子的時候就會看一看,幼兒園可以將一些重要的信息放在大廳的主題牆上展示,讓家長可以了解到學校的信息活動。
社會連結
《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幼兒的發展要著重關注語言、科學、藝術、數學、社會這五大領域。一般的課程都是關於語言、科學、數學這些比較具體的內容,像社會方面的培養可以從主題牆著手。
比如:"我居住的小區"主題活動,就是讓幼兒以自己家居住的小區為主題,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自己所居住小區的環境、有趣的人和有趣的故事。小朋友們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加深對小區的理解、和諧的鄰裡關係的重要性,還可以增加對其他小朋友的了解,也可以讓老師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生活情況。
幼兒園的主題牆環境創設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一部分,一個合理的、有目標的、有計劃的主題牆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並且能夠培養幼兒個性化和社會化的發展,但當前許多幼兒園在進行環境創設的時候卻存在一些問題。其實,幼兒園的出發點是好的,可能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這些偏差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目標模糊,忽視兒童主體性作用
有些幼兒園知道主題牆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很好的將教育目標與主題牆創設結合起來。很多時候就是由幾個老師合力完成,雖然作品很精美,但是忽略了兒童主體性的作用。
環創內容零散,忽略活動相關性作用
創作內容零散,與活動相關性不強也是幼兒園主題牆環創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幼兒園為了追求數量,可能會用一些跟主題不相關的內容來填充。這樣反而是浪費資源,浪費時間,不能起到想要的作用。
類型材料單一,輕視家長支持性作用
幼兒園為了方便、節約成本,會同意購買材料,然後分發給各位小朋友。這樣做會導致材料類型單一,不能體現多元性和豐富性,缺乏創意。其實,幼兒園方面可以發動家長,找一些身邊的材料,進行廢物利用,對幼兒園的材料進行補充。
功能體現不足,弱化社會背景性作用
主題牆的創設應該要體現出一定的目的性和多功能性。但是有些老師為了主題牆的美觀,會將收集到的主題資料和兒童作品進行選擇、粘貼,並不會特別關注這些素材背後的教育意義,也很少與當前的社會背景相結合。
陳鶴琴說過:"通過幼兒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 主題牆創設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布置,也是教育教學的方式,更是幼兒探究過程中的積累與成長。老師要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環境的布置,表達自己的心聲,真正將環境變成教育資源,讓資源再現於環境,最終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