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老總拿高薪為何還腐敗:經濟與行政權力集一身

2020-12-16 中國網財經

  最近,在中央鐵腕反腐行動中,一批大企業老總相繼落馬,引發社會關注。

  因為中國特有的經濟體制,大企業也多是國有企業。不過,從實證的角度看,大企業老總犯罪問題似乎是各國通病,不分國企還是私企。以美國為例。統計數據表明,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70%的企業老總犯罪,發生在42%的大型企業中。與之相比較,58%的中小型企業,其老總犯罪率僅佔30%。

  按一般經濟學道理理解,如果企業給予老總的報酬較低,而企業效益很好,企業老總可能因心理失衡而從事貪腐活動。這一邏輯,也曾被中國經濟學界在上世紀90年代廣泛使用,以解釋國企管理者犯罪現象。也因這一理論的流行,在後來的國企改革中,國企領導人的薪酬不斷提高,不但與私企持平,甚至快與華爾街接軌。但事實證明,高薪並沒有減少老總們的腐敗行為。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研究表明,與那些守法的企業高管相比較,因貪腐而走向犯罪的,往往也是所得薪酬最高的那部分人。

  發生在2002年前後的美國大型企業醜聞最能說明問題。包括安然公司、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世界通信公司、英克隆生物製藥公司等在內的23家巨型公司,均因涉財務醜聞而轟然倒地。這23家企業的執行長(CEO)的平均年收益,高達6200萬美元;而全美前300家大公司CEO的平均年收益為3600萬美元。也恰是這23位企業高官,在公司醜聞被揭露出來的前3年,通過做假帳等行為,從公司套利達14億美元。而他們所在公司利潤直線下降了5300億美元,公司倒閉後導致16.2萬員工失業!

  為什麼拿著最高薪酬的企業家,仍然會如此貪腐呢?社會經濟學家亞歷克斯·梯爾在其專門研究「越軌」行為的專著中,稱這一現象為「特權偏差行為」。具體地說,這些手中握有企業生死大權的老總們,除了內心的貪婪致使對金錢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之外,還有三個原因使他們鋌而走險:

  首先是權力的虛妄。按拉瓦拉等人的研究,在美國,大型企業高管不僅有經濟權力,而且還有政治權力。他們的交往圈除了商界領袖,還有白宮官員和國會議員。每次總統與議會選舉,他們更是候選人的遊說對象,為候選人提供競選經費資助。長此以往,使得這些企業高管們產生一種「幻覺」:實際掌控這個國家的是他們,沒有用金錢玩不轉的事,他們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其次是因公司過於龐大帶來的「代理」問題。巨型企業的管理實際上是層層委託關係:股東委託董事會,董事會委託董事長,董事長委託總經理,總經理委託中層管理者……最終導致高層管理者幾乎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尤其是結果脫節。加之他們對於「大而不倒」的自信,因此,他們的行為逐漸變得純粹利己,而不是對股東負責。以《黑天鵝》一書而聞名的行為經濟學家塔勒布分析說,在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一個建築師建造的房子倒了,導致房東死亡,那麼,建築師應被處死;導致房東兒子死亡,建築師兒子將償命。但在今天上市公司立法中,公司倒了,除非查出高管有貪腐等犯罪行為,否則公司高管不僅毫無責任,而且照拿高薪。

  最後是政府監管缺陷。針對美國大企業高管犯罪,梯爾明確寫道,「這些腐敗的執行官是放鬆管制的產物,而這種商業管制在混亂中已經運營了20多年。」他舉例說,在放鬆管制後,以下行為竟然是合法的:名義上把企業總部搬到海外以逃避稅收,但高管們仍然在原地辦公;一方面以壓縮成本為由大量裁減員工,另一方面大量增加行政性支出;董事會內部隨時可以決定提高薪酬,而無論企業經營狀況如何。但是,平時縱容企業高管為所欲為的政府,關鍵時刻卻來「秋後算總帳」。正如許多經濟學家批評的那樣,如果平時就加強監管,那麼,就不會有如此之多的大公司醜聞;而如果政府關鍵時刻控制一下事態,不是搞集中清算,就不會有因醜聞暴露導致的全局性金融危機。

  以上三點,又被經濟學家稱為「大企業病」。

  美國經濟學家分析的種種現象及原因,當然是以美國為樣本。但至少也對中國有啟迪作用。在中國,特大型國企老總,不僅有經濟權力,還享受行政級別,經濟與行政權力集中於一身,也容易帶來權力的虛妄;與西方股份制企業一樣,國有企業實際上也是委託-代理管理模式,企業老總也存在「道德風險」問題;再就是,因為強調企業自主經營,強調放鬆管制,國企老總的權力如何受約束,同樣是個待解決中的問題。

  正因此,我們也必須在查找出癥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改革大型國企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克服「大企業病」,最大限度減少高管腐敗現象。

  盧周來(經濟學者)

相關焦點

  • 怵目驚心的國企腐敗黑幕之七大特點
    從近年來已公布的大案要案中,共梳理出30例億元級腐敗案。其中國有金融8例、國企7例,約佔總數的50%。國企腐敗不僅佔比腐敗大案比例高,凸顯的特點更令人觸目驚心怵目驚心!就在新華網2月10日的相關報導中,有一句話特別引人注意:「央企的腐敗現象已絕非個別企業、個別人的問題」。說白了,嚴重的腐敗是整個國企的普遍現象,腐敗圍獵國企「已到明火執仗地步」!改革已經將中國絕大部分經濟變成了私有經濟,只佔中國全部經濟總量百分之十幾的國有企業,是承載社會主義的基石,可如此腐敗的國企能擔此大任嗎?
  • 官場十大風險崗位排名:國土局長最兇險,國企老總倒數第二
    據人民論壇雜誌調查結果顯示,44%的受調查者認同「做官是一種高風險職業」,並認為官場十大高風險崗位分別為國土局長、交通廳長、縣委書記、公安局長、組織部長、建委主任、安監局長、市委書記、國企老總、房管局長。具體調查內容如下:       這些崗位可謂「位高權重」,是為人民服務很好的崗位,其成為高風險崗位的背後,反映了怎樣的官場生態和社會生態?
  •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
    但是公共權力只能由人來行使,而人性是無恥的,即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利己的。所以掌握公權力的個人,可能會運用公權力謀取自己的私利,即權力尋租。租,即租金。也就是利潤、利益、好處。尋租,即對經濟利益的追求。    權力尋租是把權力商品化,或以權力為資本,去參與商品交換和市場競爭,謀取金錢和物質利益。
  • 「高薪養廉」是一種亞腐敗
    並且還說,這些僱員大多是大學本科學歷,其中還不乏博士生。由此可見,目前中國公務員的工資,相比於老百姓來說,不是「低」而是「高」。但是,雖然此前我們的公務員早就在拿著「養廉」的「高薪」,但還是「猶抱琵琶半掩面」,有點「暗渡陳倉」的感覺。這回江門的「江口」一開,看來「高薪養廉」的浪潮就將洶湧全國了。「高薪」能否「養廉」?這是近些年來國人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 「永不退休」的國企女老總 上海74歲女巨貪落馬背後
    退休後仍一手掌控國企十多年,74歲鋃鐺入獄被判無期徒刑,「永不退休」的國企女老總吳小莉以百餘萬元的超低價,將價值4000餘萬元的國有資產「變公為私」。  為何到了古稀之年,吳小莉對國企老總的「位子」仍如此眷戀?  經查明,從2002年起,吳小莉就授意公司財務,採用與第三方籤訂虛假勞務合同的方法,把公司監理費收入以配合費、勞務費等名義,轉至某區「以勞養武民兵服務部」套現,至2010年5月間已形成公欣公司2000餘萬元帳外資金。
  • 許一力:為何要取消國企高管的行政級別?
    針對這兩天大家關注的國企高管高薪問題,我想這並不是大家所謂的仇富心理。問題出在,國企高管們「一腳踏兩船」——說是政府官員,卻享受職業經理人的天價薪酬;說是職業經理人,卻不僅缺少市場化的選拔機制,更是統統享受體制內的官員福利待遇。
  • 甘肅多名 「國企一把手」 落馬!腐敗到底為何高發?
    國企一把手腐敗有幾個特點:有的直接進行「等價交換」的交易,相關利益人誰給的錢多就把相關項目、採購給誰,或者給予其重要職位; 有的把國企當成自家後花園,不僅自己「獨步天下」,而且家人親屬朋友等也人手一把自由出入的「金鑰匙」; 還有的是把持不住自己,在美色、金錢、奢侈品、古玩字畫面前敗下陣來,倒在別有用心者的圍獵中,被挾持著越走越遠
  • 胡玉菡:拿什麼治理「家族式腐敗」?
    原標題:拿什麼治理「家族式腐敗」? 「貪內助」成了貪官的「收錢袋子」「摟錢耙子」,「家族式腐敗」呈現上升趨勢。對此,專家指出,治理這種「一人當官,全家受益;一人貪腐,全家分贓」的「家族式腐敗」沒有靈丹妙藥,權力制衡是根本出路。
  • 「一把手」權力太大是導致腐敗的主因
    這樣的崗位、這樣的環境,使他們擁有了相當多、相當的權力。在用人上,該使用什麼樣的人,提拔什麼樣的人,重用什麼樣的人,由「一把手」說了算;在決策工作上,一項工作該不該幹,怎麼幹,幹到什麼程度,由「一把手」說了算;在批建設施工項目上,該不該批,批給誰,批多少經費,還是由「一把手」說了算。這就讓英國阿克頓爵士的一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成為一種現實。
  • 對高薪養廉制度的分析與思考
    [1]我國腐敗犯罪現象主要有以下特點:1、權錢交易,行使職務與謀取私利相結合、權力行為與經濟行為相結合,權力的物化、商品化已經達到相當程度。2、權權交易,國家賦予的權利被當作商品置換,權利行為之間的相互利用,權利的濫用、非法化已十分嚴重。
  • 專家稱高校內部權力高度集中導致腐敗問題嚴重
    何增科: 應該說腐敗現象都有些共同的發生規律,在哪些地方只要存在著有自主權,但是沒有外部監管;在哪些地方只要有內部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權力的分解和制約的地方,就一定存在腐敗;在哪些地方沒有透明性,是一些神秘的封閉的角色就一定會產生腐敗。從這些方面來講,無論是高校,還是其它地方發生腐敗的規律性的東西還是共同的。
  • 羅湖女公安局長索性賄賂 絕對權力導致腐敗(圖)
    安惠君接受男警員性賄賂證明: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新京報》12月6日消息,近日,因涉嫌「買官賣官、包庇色情場所並收受巨額賄賂」,深圳市羅湖區原公安分局局長安惠君被「雙規」。和其他腐敗分子不同的是,這位女公安局長不僅擅權專權、愛財如命,而且個人生活糜爛,甚至多次接受下屬的性賄賂。
  • 行業協會:有的已染上「隱性權力腐敗」
    「與常見的官員腐敗、商業賄賂相比,行業協會腐敗本身更加隱蔽。很多行業協會雖然是社會組織,但本身掌握著一些隱形權力,比如制定行業規則、行業評比等。這些權力如果缺乏公開和監督,同樣可以用來以權謀私。」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偵查一處副處長林裕向《方圓》記者介紹,這些協會之中,有的是從國家行政機構轉變而來,有的甚至是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具備一定的行政權力;有的行業協會本身還保持著部分公務員編制或事業單位編制,或者掛靠在行政部門、事業單位。這些擁有「半官方」背景的行業協會,被稱為「紅頂中介」。
  • 國企改革意見出臺 公司制改革2020年基本完成
    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說,用人制度改革可以有效激發國企經營者的積極性:組織任命的出資人代表——包括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有相應的行政級別應該拿政府規定的報酬;由董事會向市場選聘的職業經理人,包括總經理在內可以拿市場化的薪水。  目前,國企中市場化選聘的高管佔比還非常小。
  • 國企改革將選聘職業經理人 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
    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說,用人制度改革可以有效激發國企經營者的積極性:組織任命的出資人代表——包括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有相應的行政級別應該拿政府規定的報酬;由董事會向市場選聘的職業經理人,包括總經理在內可以拿市場化的薪水。  目前,國企中市場化選聘的高管佔比還非常小。
  • 公務員下海首選國企:跟部長同級別的年薪可上千萬
    「公務員工資應該建立年度正常規範化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增長機制,使之法制化。」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 按照《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國家實行工資調查制度,定期進行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的調查比較,並將工資調查比較結果作為調整公務員工資水平的依據。
  • 絕對的權力和絕對的腐敗
    所以來和大家聊聊權力與腐敗的事兒。,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外,後面還緊跟一句也算小有名氣的話「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en(大人物幾乎總是壞蛋, 或大人物差不多都不是好人)」。
  •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兩人在位時,敢於貪汙腐敗貪汙的官員大大減少;兩人去世後,腐敗就捲土重來,甚至愈演愈烈。 朱元璋、雍正的反腐措施為什麼沒有演變成相關的制度沿襲下來?為何腐敗的生命力如此頑強,而嚴厲的反腐卻在明清兩代難以持續? 在歷史學家張宏傑看來,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歷代統治者都堅持「利出一孔」。
  • 《人民的名義》劇中官員的行政級別是怎麼劃分的 共有七級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是一部反腐大戲,劇中展現了各種各樣的官場腐敗形象。有貪汙2億多巨款的處級幹部趙德漢;畏罪潛逃的副市長丁義珍;為了上副省級不擇手段的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嫖娼被抓的人民法院副院長陳清泉;不作為的光明區區長孫連城;敗壞企業利益的廳級國企老總劉新建還有背後的終極大boss——副國級幹部趙立春。
  • 楊志梁: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絕對導致腐敗
    在數量上不定指標,發現多少就查多少,堅持「露頭即打」「伸手必捉」;在官員級別上,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上不封頂」,如周永康案就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慣例」;在涉及領域上,幾乎無所不包,從一些清水衙門到軍隊要害部門,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在空間上,從地方到中央,從國內包圍到跨國追逃,哪裡有腐敗,反腐工作就做到哪裡,讓貪官無處藏身,形成強大的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