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曾經歷過這麼一件尷尬的事:那時正好是小學3年級升4年級,我們整個班級都要搬到了4年級的那個樓層,後來開學時晚去了一個星期,等到了學校沒多想就直接去了原來的那個班,我個子高、坐在後邊,正好後邊又沒人坐。
就這樣,我跟著3年級學了幾天的課,發現怎麼這些知識都學過,後來終於忍不住了,就問老師:「這些課程都是上學期學過的啊?」老師聽後也是一臉茫然,經過核對點名冊,才發現了我是個早該「出籠」的學生。
孩童時期內心總是懵懵懂懂地,長大後才發現這麼低級的問題,竟然發生在了自己身上。但其實,和我有相似經歷的人並不在少數。
近日,隨著我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地的開學的日子也紛紛來臨,家裡的「小神獸」們也迎來了久違上課時光,父母們暗暗鬆了口氣,但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父母這時直接「鬆手」還真有些為時尚早。
這不,一位背著書包的小男孩到學校報到,沒想到他在校園裡轉了一圈,可能是太久沒來上學,竟然「激動」的哭了起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孩子之所以會哭,不是因為別的,而是找不到教室,硬生生給急哭了。
面對身邊別的家長詢問,他很無助地說:「我很久以前上1年級!」對於教室在哪卻怎麼也說不出來了,後來在一位家長的幫助下,這位同學又開始了「找教室」的旅程。
看到這位1年級孩子的經歷,網友們仿佛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紛紛發表評論:
雅兒貝貝:一年級的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很正常,我兒子剛上一年級時,他放學給我說,一個一班的男孩在他教室裡坐了兩節課,中間老師點名對人數,發現沒有他的名字,後來才知道他不是一年級、二班的學生;兒子還問我:媽媽,我今年上完一年級二班,明年是不是該上一年級三班了?
愛之藍:我碰到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子,升旗儀式集合找不到班級了,我問他是哪個班的想把他送去,開始問幾年級幾班不知道,後來我老師姓什麼也不知道,憋了半天說他是XXX婆娘那個班的!
陵不是零:想起女兒上一年級時,一次期中考試,兩個小男孩趁老師沒注意,鑽到桌子下面玩了起來。大概是還沒鬧明白,我們是來幹什麼的吧!
檸檬:我一年級的時候,上學期上完了,我就直接跑去二年級了,結果我一個都不認識。這給我急得,後來才知道還有下學期。
一年級的孩子,生活中總是能給大家帶來一些琢磨不透的做法,這又是為什麼那?
許多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在正式進入小學教室,成為了1年級的學生,比起幼兒園的日子,1年級可以說是變化頗多。
家長的心態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不敢再讓孩子沒心沒肺的玩耍了,因為目前幼兒園還是以遊戲、活動為主,但到了1年級,重點就是學習了,這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幫孩子扭轉過來,不知道收收心那對於孩子來說以後的學業必然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會發生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不過自從一些年輕的父母開始手把手地引導孩子時,卻發現隨之而來都是煩惱。這些「小不點」不學習的時候很可愛,可一碰到學習就開始惹人煩了。那麼對於剛上1年級的孩子,父母怎麼引導更合適那?
第一,養成良好的態度和習慣
孩子剛從幼兒園升小學,心理上還沒有及時的過度過來,因為他們還不明白,幼兒園和小學到底有什麼區別。有些孩子放學後還是依然只想著玩,不知道做作業。
這時候家長不妨給孩子立個規矩,很明確告訴他:上了1年級學習才是首要任務,如果這個任務沒有完成,其他事情都要先停停。
也有些家長對於孩子過於鬆懈,先讓孩子玩好、玩夠,總覺得1年級作業不多,他們玩累了就去寫了。其實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這會讓孩子養成一個學習鬆懈的態度,不利於他們習慣的養成。
第二,適當鼓勵,養成獨立的學習的習慣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家長要果斷、及時地給孩子精神上「斷奶」,不能事事都依靠父母。特別是孩子學習方面,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習慣,而不是有不會的題目就直接問家長,家長就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那麼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依然不會做。
1年級的作業雖然說不難,但真的做起來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尤其是對於一些上課不專心聽講、懶得動腦的孩子來說就更不容易了
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伴隨著孩子一生的,並且需要很大的毅力去完成,如果孩子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家長不妨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家長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誇獎和表揚,甚至用一點小小的禮物進行激勵,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解決問題產生興趣。
第三,要有時間觀念
孩子的學習或者其他事情,有時候不僅需要保質保量的完成,還要準時才行。有時候孩子作業做完了、作對了,就行了,而在效率上大打折扣,這樣也是不行的。
這裡教大家一個小方法,就是樹立時間觀念,每天孩子從幾點開始寫的作業,又是幾點完成的,看看今天比昨天有沒有進步。開始家長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然後在進行有意識的幹預,幫孩子改掉小動作、分心、拖拉的壞毛病。
當然,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剛上一年級恨不得馬上就能大學畢業,這也是不現實的。學習就好比馬拉松,不用贏在起跑線,而是看誰堅持得住。
孩子剛上一年級,最重要的還不是成績,而是心理的過度、習慣的養成和角色的轉化,建立一個健康的學習意識,才是父母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