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媒體曾把河南藝術中心評為中國十大「最醜建築」之一。這座投資近10億元、外觀酷似「金蛋」的河南藝術中心為何能得此「殊榮」,一直都是個讓人好奇的問題。
近日筆者到鄭州辦事,順便拜訪了心儀已久的河南藝術中心。
遠望河南藝術中心,河南藝術中心五個橢圓體組成的組合匯集於一個中心,意寓著鄭州市作為中原之中心的地理位置。兩片翻卷上升的藝術牆納入了軸對稱正立面,賦於這組現代化建築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同時將獨立於各個橢球體中的藝術館、美術館與大劇院巧妙而自然地劃分開來。
整體造型看起來,還真有一定的設計感!
據說,這五個橢圓體是由河南出土的6500年前古代樂器陶壎造型演變而來。
而五個橢圓體中間的藝術牆據說以樂器排簫為設計原型,又似黃河波濤翻卷的浪花,象徵著母親河黃河,穿越並見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
中間晶瑩剔透的裝飾柱,是設計師根據河南出土的8700年前中華第一笛賈湖骨笛而做。
由此看來,設計師刻意地用陶壎、排簫和竹笛為原型來設計整個建築群,雖然讓人感覺太「樸實」,但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原文化與現代建築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沿著入口臺階走上6米高的入口平臺,一下子讓人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向東望去,中原福塔和CBD主要建築倒映在湖中,現代建築與園林藝術相得益彰,讓人陶醉其中。
從入口進入美術館,感覺一下子進入一個新世界。玻璃和鋼結構組成的穹頂毫無壓抑的感覺,巧妙設計的通道模式開啟了每個參觀者的好奇之門。
進門後,大廳裡陳列的這個木船讓人浮想聯翩,寓意自然可以猜測,但的確是沒有任何針對它作解釋的標誌牌。
大廳角落裡,這個用金屬製作的怪人吸引力眾多的圍觀者,我好不容易才找到給它單獨拍照的機會。至於說這個鐵傢伙的意義,我想不會只是吸引人吧!但它腳下的標籤我現在才發現,我真想知道那上邊寫的是什麼!
本來以為進一個門可以看藝術館和美術館兩個館,可惜的是,藝術館今天閉館,那就只好去看看美術館了。
美術館門口擺放的這個東西,看起來像是地形模型嗎?我猜測是的,因為沒有任何標誌牌啊!
美術館入口處實際上已經是二樓了,我們就直接觀賞了二樓展廳裡的李永海與河南水彩教育展覽。
據介紹,李永海(1912-1963)是新中國初期河南水彩畫的重要開拓者、美術教育家,為河南的美術發展和美術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次展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鏡像:李永海畫作中的河南記憶」,另一部分是「薪火:李永海與新中國河南水彩畫教育」。據說展覽將持續至10月31日。
巧合的是,一樓展廳裡展覽的是著名書法家張海的作品。這個展覽對於喜愛書法的我而已真是甘之若飴。
張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師縣。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批准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聯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藝術品中國資深顧問,河南省書畫院院長、鄭州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等。
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
書法家就是書法家,作品尺度之大,盡顯書法氣度。欣賞著書法,逐漸沉迷其中,不經意間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組成河南藝術中心的五個金色橢圓體,南邊的兩個是藝術館和美術館,我們已經參觀過了。北部的一大兩小金色橢圓體,分別是大劇院、水景小劇院和音樂廳。白天都沒有演出,那就只好作罷了!
但看到了大劇院門口的劇目表,完全可以看出,票價最低80元,最高680元。可見,這裡的演出也挺受歡迎的。
關於大劇院和音樂廳,本次探館未能如願。但總體上看,河南藝術中心這10億元沒有白花,作為河南省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設計水平最高的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可以稱為河南省的標誌性文化工程。
至於說大家喊他「金蛋」,這難道不是愛稱嗎?誰不稀罕金蛋?
歡迎大家關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