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公眾號曾刊登過一則消息:江蘇蘇州一位爺爺哄孩子時,抱在懷裡搖晃著讓孩子入睡,結果卻導致孩子連續抽搐,面色蒼白。緊急送往醫院經過顱內CT檢查,醫生發現瑞瑞腦內出現了積液,醫生診斷,孩子得的是搖晃嬰兒綜合症。
搖晃症候群(SBS):指的是因嬰兒受到持續搖晃而對其腦部產生的損害,常常在沒有外部損傷跡象的情況下造成頭或腦的損傷。腦損傷來自於猛烈的搖晃,猛烈的搖晃可導致腦內或腦附近出血,腦內神經連接的斷裂,還可導致眼內出血和其他(骨頭的)傷害。
根據美國國家搖晃嬰兒症候群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Shaken Baby Syndrome)的資料顯示,每 10 萬名兩歲以下的嬰兒,就有 16~33 名嬰兒會出現搖晃嬰兒症候群,在這些嬰兒當中,約有 1/3 的嬰兒情況會比較嚴重,甚至死亡。
「搖晃嬰兒症候群」是導致兒童或造成其神經嚴重受損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是通過麻薩諸塞州的一起刑事案件,了解到搖晃嬰兒症候群這個概念的:1997 年,一名年僅 8 個月大的嬰兒 Eappen突然死亡。但死時並無明顯外傷,律師和醫生在漫長的求證中才發現,孩子的死很有可能是保姆 Louise Woodward 使勁搖晃其頭部所致。
而且在一些西方國家,搖晃症候群(SBS)已被列入虐嬰行為。
然而,在平時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搖晃可以讓嬰兒更快入睡,甚至成人都是如此,比如坐車時很容易犯困等等,這已經是很多人的常識。
那麼,搖晃為何容易讓人入睡?哄嬰兒睡覺為什麼不能搖晃?
這還要從人腦的機理說起:
1.搖晃會產生「白噪音」
在生活中,我們周圍充斥著各種噪音,有些會讓人感覺很煩擾,如鄰居裝修,工地施工,這些都是有害噪音。
有些噪音如輕音樂,下雨聲,甚至一群人嘈雜的談論等,這些噪音比較均勻平和,往往並不會讓人感覺煩擾,甚至還會感覺安靜,這種聲音往往無害,被稱為白噪音。
白噪音被大腦視為無威脅、無意義、不可辨識的信號,會被忽略。而同時被忽略的,還有與白噪音強度相似的其他噪音。所以,在白噪音的掩蓋下,我們會感覺周圍比較安靜。
而白噪音不僅局限於聲音,「搖晃」這一行為本身也會不斷向大腦傳遞神經信號,也屬於白噪音的一種,營造的「安靜」環境有助於入睡。
2.大腦內的平衡器官調節
人內耳中有兩個用來維持動平衡的囊狀結構,被稱為半規管。當人處在不斷搖晃的環境中時,該器官就需要不斷地向大腦發出指令,維持平衡,造成大腦疲勞。而為了抑制這種頻繁調節,機體會產生應激反應,自我保護等,進而導致困意產生。
在坐車比較顛簸的時候,人很容易犯困。而且即便睡了一路,下車時也會感覺很疲勞,就是這個原因。
3.子宮內環境影響
在子宮內時,嬰兒已經習慣了媽媽走動帶來的輕微搖晃,在出生後也會保留相關感知。搖晃的時候會營造類似的環境,讓人產生安全感。
尤其是在狹窄的環境裡,例如媽媽懷抱中, 寶寶更容易睡著。
寶寶剛出生,大腦重量佔身體比重可高達27%,而成人只有2.5%左右,處在於中頭大身體小的狀態。
成人各種器官都已發育成熟,所以處在搖晃環境中,會產生困意,但並無明顯危害。而寶寶頸部肌肉沒有發育完全,頭頸都很脆弱。在搖晃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嬰兒大腦內的血管受到牽拉,產生頸椎受損,顱內出血等症狀。
同理,其他劇烈的行為,如高舉拋接寶寶,蕩鞦韆,搖搖車等,也容易讓寶寶大腦與頸椎受損。所以在與寶寶陪玩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大幅度的運動,避免對寶寶造成傷害。
在睡前將周圍的燈光調暗,保持環境安靜,必要的時候可以輕撫寶寶背部,製造一種無害的「白噪音」,可以幫寶寶更快安靜下來,進入睡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