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協和風骨,展貴醫雄魂。
7月9日下午,貴州醫科大學2019級「協和班」科研導師和學生見面會在該校知雨樓舉行。這是首屆「協和班」32名學子在完成大一學年後,步入既定的「科研」階段。當天上午,該班剛結束最後一科期末考試。
早科研、早臨床、早實踐。2019年,院校一體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下稱「協和」)對口幫扶貴州醫科大學創立「協和班」,初衷就是傳承協和「高進、優教、嚴出」的精英培養模式,小規模招生,高層次特色培養,達到培養卓越醫學拔尖人才的目標。
「協和班」是臨床醫學專業創新班的簡稱,首屆招生32人,最高分為614分,最低分為579分。其中最高分學子為當年貴州省高校理工類省內錄取的第一名,即使最低分也超出理工類一本線109分。全班生源總體質量冠絕貴州,實現了「高開高走」。
如何把來之不易的「優品」培養成「精品」?「協和班」下足了繡花真功夫。
作為學校重點創新班級,該校領導高度重視「協和班」學生的培養與發展,由貴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梁貴友、協和教務處處長馬超任「協和班」榮譽班主任,貴州醫科大學副校長羅俊任班主任,並從頂層設計積極推進「協和班」整體培養目標,領導各部門協同共建。
「協和班」主要採用「基礎課—臨床專業課—臨床實習」三段式、以學科為中心輔以適當整合的課程體系,並結合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標準和學校教學改革實際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構建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單一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方法,積極使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床旁教學等教學方法,探索使用PBL、TBL、CBL等教學方法,通過開展教學方法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作為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2.0版,學校在舉辦「協和班」中,系統總結之前教改班「器官系統整合」的成功課程,並加以保留、借鑑和整合,減少課程門數、教學時數、重複課程和考試次數等,從而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主動學習。
目前,「協和班」每周一到周四為正常教學,周五到周日,學生便可自由支配時間,盡情徜徉在圖書館、實驗室等,追逐個人的光榮與夢想。
「當初學校招生時所作的承諾都在逐一兌現,而且現實比傳說的還要好。」2019屆「協和班」班長彭信戈說,經過一年的學習生活,能明顯感受到學校對「協和班」格外重視,而且他特別喜歡「雙導師制」,這能讓他儘早進入「醫者」角色。
「雙導師制」是給「協和班」每位學生配備基礎和臨床各1名指導教師,「一對一」負責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科研訓練計劃和臨床訓練,創造參加科研的條件,指導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規劃,實現個性化培養。學生進入臨床課程後,再為學生配備臨床導師,幫助學生臨床能力培養。
高規格配置「協和班」老師。教師至少是從事本專業5年以上的高年資講師及以上職稱,而科研導師則要求具有博士學歷、副高及以上職稱。
高標準,嚴要求。「協和班」不低於30%的專業和專業基礎課程採用雙語教學,目前該班英語四級首次通過率為87.5%。並且有前往國外高水平大學遊學、開拓國際視野和提升學生外語水平的多種機會。今年初,「協和班」本已完成赴澳大利亞短期研學的全部準備工作,但因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成行。
高進、優教、嚴出。畢業生推免為碩士研究生,與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5 3」一體化人才培養實質等效。其中15%的最優秀畢業生,將擇優推免協和研究生。
與此同時,「協和班」實行淘汰機制。對成績排名在班級末10%,且學分績點低於2.5的學生進行淘汰;在校期間不及格課程達到2門的將予以淘汰;對英語未過大學英語六級、在校期間必修課程平均學分績點未達3.0者均不授予學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學年考試中,「協和班」各科平均分分值相差不大,全班同學並未出現明顯偏科現象。並且在獨立命題、期末測試試題難度增大的情況下,第一學期全班考試平均分82分,平均績點3.22,遙遙領先其他平行臨床班級。最低學分績點都在2.5以上,暫未有被淘汰的學生。
貴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梁貴友說,「協和班」旨在培養具有寬厚人文情懷和高度社會責任感,具有堅實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能夠勝任臨床醫療、醫學研究等相關工作的卓越醫學拔尖人才。學校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依據全球最先進的醫學教育理念,制定完善符合現代醫學教育規律的培養方案,進一步推動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為貴州培養一批卓越醫學人才。經過一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辦班成效明顯、前景可期。今後,學校將進一步加強有關工作,推動貴州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