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總會天馬行空地給大人提一些他們無法回答的問題,「人們為什麼要吵架」「聖誕老人住在哪裡」。我們得到的答覆,往往只有一句「別想這些沒用的問題」。
長大後,在忙碌的生活裡,我們仍舊喜歡思考那些「沒什麼用」的問題。「手機的便捷究竟是好是壞?」「歷史重來,你願意當受害者還是劊子手?」「我們的新聞行業為什麼衰退了?」
這些在心頭縈繞不散的問題,無法讓我們升職加薪,卻讓我們感受到了思考的魅力。
本周#讀一手#,為你準備了「無用的思考」主題書單。聊一聊在賺錢生存之外,那些沒有明確答案卻仍舊讓你好奇的事情。
如果你聽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就能理解這本書的書名了——人類在這本書裡思考了99次。這本擁有新奇書名的作品,是繼《人類愚蠢辭典》之後的一本趣味哲學的「集大成之書」。
人人都在思考,只不過我們在思考「中午吃什麼」,哲學家在思考「生命的意義」。當我們試圖向哲學家靠近的時候,總覺得他們故作深奧。而這本《上帝笑了99次》會讓你發現,那些包含了哲學、法律、道德的深刻難題,也可以從生活化的一面開始思考。
「如果有一天,你和同伴同時被熊追趕,你要跑在他前面嗎?」作者從這個問題出發,討論了利己主義和道德適用範圍;給你講了一個「兩個摩託車硬漢比膽量,輸的人當小雞」的滑稽故事後,作者與你一起思考的是誰該擁有核武器的嚴肅議題。
本書的作者是英國人文哲學家協會主席、開放大學教授彼得 · 凱弗,他長年在BBC策劃、主持哲學專題片。他把近百個哲學悖論,寫成了99篇睿智詼諧卻又略顯荒誕的短文,涵蓋倫理、邏輯學、知識論、自我、人際關係、美學等10個哲學主題。
在彼得 · 凱弗的筆下,你會發現,那些哲學問題,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他說過的一句話:「古往今來,一切偉大的哲學思想,從柏拉圖到大衛 · 休謨,再到維根斯坦,都是向所有普通人敞開的。」
很多人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一上來就會被嚇到,這是什麼稀奇的咒語嗎,書裡講的是什麼古怪事情嗎?
千萬不要被書名嚇退,這其實是一本非常好讀的社會觀察文集。這本書是翁貝託 · 埃科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是他人生最後15年對現代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他的寫作一如既往筆觸睿智犀利,又時時透露出這個「老頑童」的妙趣奇想。
埃科對現代社會的觀察與點評,直指我們當下生活中的諸多細節與習慣。例如,我們過度依賴手機,不分場合地盯著自己的屏幕;拍照打卡替代用眼欣賞,幾乎成了記錄風景和生活的留念方式。一次他看到了一張將「書」描述成「無需電線、不耗電池、沒有電路開關和按鈕、結構緊湊、方便攜帶,甚至可以在壁爐前使用的產品」的宣傳單,就此批評起當今各色發明在創新上是何種的「無味」。
說回到書名,埃科選擇的「帕佩撒旦阿萊佩」出自但丁《神曲·地獄篇》,是一個沒有確切含義的句子,但令人感到好像在描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這個做法很確實很「埃科」,這句話也很契合這本書所包羅的天馬行空話題。
如果說哲學的思考常常圍繞人性展開,那麼「色情」就是人性中一個普遍但很多人又試圖迴避的話題。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喬治 · 巴塔耶1957年出版的著作,在此書之前,他在1950-1951年間曾撰寫過草稿《色情史》,但最終未完成。這本「後來之作」則是在前作基礎上,進行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也是更加系統的理論著作。
色情是關乎所有人的普遍性問題,無論是相關研究者,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感受到巴塔耶的魔力。
這位被稱為「愛欲與死亡的大師」的哲學家,在書中的前半部分圍繞禁忌與僭越展開,考察了早期人類的性禁忌,後半部分則結合金賽、薩德、列維-史特勞斯等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學作品,對色情主題進行了個案研究。
巴塔耶的思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除了有關色情的人類學、社會學角度思考,亦有對情感、親密關係的思索提問。
人生裡常讓人感到思考無解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了。很多時候,我們只煩惱於交往、相處、爭吵,你有沒有想過放下情緒,把「爭吵」當做一個嚴肅的思考對象,總結出一些人際關係的成果呢?
有人就這麼做了,於是有了這本《如何正確地吵架》。這本書的作者萊特夫婦,對婚姻進行了30年研究,在伴侶培訓項目中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他們發現,一味迴避爭吵、維持表面和諧的做法,對人與人的相處有害無益,只有學會正確的吵架方式,勇敢吵,坦誠吵,才有機會解決你們各自身上和親密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作者將日常生活中的爭吵分為15類,剖析了關於愛情和婚姻的各種常見誤區。爭吵不僅僅是具體事件引發的,它還可能反映出一方或雙方未被滿足的渴望、未被解決的問題以及某種需要打破的思維模式。
書中的探討範圍不僅涉及親密關係,亦呈現了一些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內容,這些關於人際相處的思考,其實還適用於與家人、與朋友、甚至與自己的相處中。
如果你以為,探討深奧嚴肅的社會問題、觀察我們所處的時代、提問人類的未來與命運,是哲學家、社會學家們專屬的使命,那就需要讀一讀這本書了。
《我的世界觀》是愛因斯坦的一部文集,這位一直以「搞科研的」作為身份標籤的科學家,其實時刻都在觀察、批判著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更思考著人生去往何處的永恆問題。
在書裡,你可以讀到愛因斯坦對當時歐洲的教育體制的看法,他認為人文學科同樣重要,因為「只教人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卻成不了一個人格完整的人」。
你也可以讀到生活的戰爭年代,和平主義者的愛因斯坦是如何痛恨那些戰爭狂熱分子的,「一個人能隨著軍樂洋洋得意地行進在隊列中,就足以讓我鄙視他了。他能有大腦肯定是個錯誤,因為對他來說只要有脊髓就夠了」。
在這本書裡,愛因斯坦的形象,更像是一個有良知的普通人,他充滿智慧,對教育、倫理、宗教、戰爭、種族歧視等等問題,論述著自己的見解。
互動話題
你喜歡思考什麼「無用的問題」?
📕
編輯 = Cellur
圖片來源 = GIPHY、Pexels
商務合作 wd@unread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