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問題之前,先提出一個問題:
01.什麼是哲學家?
「當今之日,有的是哲學教授,但沒有哲學家。獲取教授頭銜令人羨慕,因為有教授頭銜可以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
做一個哲學家不僅要有深奧的思想,甚至建立一個學派,而且要對智慧情有獨鍾,對其內涵心領神會,甘願過一種儉樸、獨立、高尚與誠信的生活。
哲學家是要解決生活上的一些麻煩,不僅從理論上解決,而且從實踐上解決。」
以上言論是來自美國早期文壇巨匠,超經驗主義哲學先驅——梭羅在《瓦爾登湖》裡的原話。
就算過了幾百年,經典永遠是經典。
哲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哲學要討論的是人如何活得更有意思,也就是接下要要說的,哲學是用來做什麼的。
02,哲學用來做什麼?
先說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一個哲學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
偶然間看了他的一次公開課,一個兩個多小時的視頻,我一口氣看完,中間沒有尿點。
說說我的個人感受:
1,沒有稿子,講課風趣,口才極佳;
2,知識淵博,不僅通曉西方哲學,還能把道家佛家,藝術等融會貫通;
3,把毛選印在了腦子裡,隨口就把毛主席語錄一字不差背出來;
3,講課時必須抽菸,香菸瀰漫,又能口吐蓮花,堪稱一絕。
我不是學哲學的,看過幾本哲學書。
看哲學書和其他書不一樣的感受是:
需要反覆查看,而且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領悟。
哲學書看得多了,會對生死有超一般人的感悟。
比如,
蘇格拉底在法庭上被判死刑,他對著眾人說:
我即將去赴死了,而你們還活著,到底是誰更不幸,只有天知道!
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總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死了跟活著一樣。
有一次別人質問他為什麼不去死,他回答說:「因為死了跟活著一樣啊。」
蘇格拉底也曾說「學習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所以,哲學思考的是超脫肉體的問題,思考生與死。
作為門外漢的我第一次看哲學書的時候,一本書得翻好幾次。
可就算翻了好多次,書中的那些哲學家的思想實在是太高了,很難真正理解到。
而王德峰教授的課,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還通貫其他學科。
總之一句話,深入淺出。
也許你說,舉那麼西方人物,難道中國就沒有了嗎?
有,只是我們自己拋棄了,自己不重視傳統文化,比如老莊。
如果你面前有兩本書,一本書的作者是老子莊子,一本書的作者是柏拉圖蘇格拉底,
下意思你會選擇哪本?
有些人,跪久了,就忘了自己曾經站立過。
王德峰教授的課,把傳統文化很好的融入到西方哲學中,再一次煥發了傳統文化的精神面貌。
最關鍵的是,他把這些與現在生活聯繫起來,所以能夠受到大家歡迎。
講完了哲學與生死,
再說說哲學與思維。
03,哲學思維
說到哲學,不得不和思維聯繫起來。
看過好幾本哲學書,有個共同點就是「辯證思維「(也許是我看得少吧)
不要被他高大上的概念忽悠掉,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高中政治書上就有學過,這裡就不再說了。
當然,哲學還有什麼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等,這些也不一一細說了。
只說一個,批判性思維。
一開始說了,哲學是思考生與死,思考怎麼活,
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有批判思維。
我理解的批判思維,就是懷疑一切。
你說是的,那我要問問,為什麼是對的?
你說要往西,那我要問問,為什麼不往東?
你說要有房有車,那我要問問,沒房沒車我就會死嗎?
批判性思維有個前提,就是理清概念。
當遇到人生給你拋出的判斷題的時候,先不要著急回答「是」或者「不是」。
有人問你,人死後還有沒有知覺?
表面上看,你只能回答「有」或者「沒有」。
實際上,問你這個問題的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
第一,如果人死之後,還有知覺,還叫「死」嗎?
第二,如果人死之後,沒有知覺,還叫「人」嗎?
釐清概念也類似「找本質」的意思。
有時候,先別著急回答,先把概念理清了,也許就會有另一種出路。
比如,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有時候,並不是「找路」的問題,而是一開始選擇的「羅馬」不對。
這些就是作為一個門外漢的我,看哲學書的小小感悟。
回到主題,
關於「如何正確讀哲學書籍?」
哲學教給人最重要的是擁有獨立的思想、不被他人影響的人格。
所以,我首先來批判一下,什麼是正確呢?
(以上純屬無聊扯淡,如有冒犯,還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