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2020-12-11 白雲在青霄水在瓶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鼓足勇氣開始,緊皺眉頭推進,攥緊拳頭繼續,終於……讀到一半睡著?

不管你讀的是西哲還是馬哲,似乎刻板的哲學教育路徑一直在告訴我們:哲學就是最高級的學科,它是文科的頂峰,是那個將與物理學數學在人類智力高峰上交匯的學科。普通人怎麼能學得懂哲學呢?你需要擁有「最強大腦」才行。

可另一邊,媒體似乎很熱衷於把法國高考裡的哲學試題拿出來「刺激大眾」。什麼「我們能拋棄真理嗎?」「何為公正?」「請根據《利維坦》節選寫一段論文」,這些他國十幾歲孩子都能侃侃而談的哲學問題,我們的成年人可能連題目都不太能理解。媒體由此判定: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哲學教育,差距太遠了!

一口氣看完的哲學書

當然,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或許是兩個體系,法國的哲學題未必完美適配我們的情況。不過,身在同一個現代化社會,或許我們不拜高不踩低地向他人借鏡,總歸是一件妙事。更何況,這件妙事已經不再高不可攀,關於哲學,現在有十本口袋書,能讓我們一次性爽快讀完!

能夠一口氣看完的哲學書,大概需要幾個特徵:切口小,話題貼近日常關切,以及最重要的,有「順口爽滑」的事例輔助。巧得很,讀庫這套「哲學系」,全都能滿足。

這套書的宣傳語這樣寫道:每本書的主題不從哲學術語出發,而是擇取生活中偏「負面」的動詞,以釐清那些「正面」的價值。

是不是有點意思?那麼,所謂的「負面」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這些書名:

《謊言》《嫉妒》《恐懼》《盜竊》《不服從》《墜入愛情》……

雖然簡單從詞意上看,都是比較讓人憂鬱、沮喪,或至少喜樂參半的詞語,其實細細一想,這些都是人性,及人的日常遭遇。

如何解釋周遭世界?

這段時間引發熱議的「拼單名媛」,折射了一代人的欲望和不滿足,這個話題可不就是包含了「謊言」「嫉妒」的行為麼?再進一步,有許多分析文章說,這樣的「拼單」正是對「炫富」的消解和嘲弄,某些角度來說,也是對消費主義規則的「不服從」。

由此,這套小冊子所談論的話題,一下子貼切起來。如果讀完這個系列,就可以調用其中的理論,來解釋周遭世界了。

讓我們以最新出的第三輯,四冊套裝的哲學系,來試著「把生活的問題,裝進哲學的口袋」吧!

第三輯的四本,以《墜入愛情》打頭,其餘三本分別是《恐懼》《嫉妒》和《死亡》。

有時候我覺得讀庫的編排蠻有意思的,其實這幾本小書,恰好完整談論了人生的三個核心問題:愛、欲、死。

在《墜入愛情》這本裡,作者提出了一種強大的愛情理論:愛情並不是把自我饋贈給別人,而是藉助別人發掘出一個新的自我。

在《嫉妒》這本裡,有一句話似乎在暗暗呼應:真正的愛情並非熾愛(grand amour),而是摯愛(bon amour)。人之所以不嫉妒,是因為他尊重被愛者。

而在《死亡》裡,又有這樣開闊的句子:哀悼(faire son devil)的意思,就是「甘心失去」。

請注意,這套書雖然有同一個主編,卻都由不同的學者寫作,但他們之間的共振和呼應卻如此強烈和諧,讓人不得不在閱讀時感嘆:體量這麼小的書,卻有一股貫穿始終的大能量。這是寫作之美,也是編輯的力量。

愛情是一種頑固的冒險

回到書本身,其實「愛、欲、死」的討論即便在每冊百頁左右的規模裡也毫不狹隘。

《墜入愛情》裡,從「忠於自我」出發,到「尋找另一半」,最後是「守護愛情」,末了附贈一節「幻想」,把整個「愛情」的幻象感升華了:

墜入愛情

愛情創造出幻覺,同時也為我們創造出新的事實,這背後其實是同一種創造性:它讓我們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用一種不同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而且,愛情絕非用幻想來逃避現實,它是一種現實的創造者。

書中引巴迪歐的話說,愛情首先是一種「長期的建設」,一種「頑固的冒險」,它在這個世界鋪展開來並持續存在,時間、現實、距離,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止它發生。

然後,又有波德萊爾的發言:否認一見鍾情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要承認一見鍾情,就必須相信命運具有一定的彈性,那就是所謂人的自由。

歌劇《卡門》裡這樣唱:「愛情是波西米亞流浪者的孩子,他從來從來不遵守規則」,儘管沒有規則,但《墜入愛情》這本小說卻不斷用書影音裡的事例提醒我們愛情裡的各類秘密。

這些書影音裡有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有可能想不到的德勒茲、笛卡爾、傅立葉,也有我們熟悉的羅蘭巴特、菲茨傑拉德和薩德侯爵。至於這份名單,編者非常貼心地做成了附錄,一本書,指向更多的書。

嫉妒是愛情的終點

順著愛情,我們走到《嫉妒》。在「渴望得到」這一章裡,一句「嫉妒是衡量愛情之強度的標尺」,瞬間點醒了我們關於吃醋的回憶。

嫉妒

關於嫉妒,書中提出了一個經典的辯題:嫉妒者比不嫉妒者愛得熾熱,不嫉妒者則比嫉妒者愛得真摯。

當我們追問,本該愉悅的愛情,怎麼會有這麼陰沉的嫉妒情緒時,我們就會掉入「佔有」的陷阱。書中用小說《女囚》舉例,講述了「佔有」的極端情況,揭示了佔有最終會變成想佔有他人者給自己下的圈套。戈達爾的電影,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此時都變成作者筆下佐證的有力論據,層層推進的分析過程,不亞於閱讀一場推理。

書中引用德勒茲的話,闡述了嫉妒和愛情之間深刻的羈絆:「主觀上看,嫉妒比愛情更為深刻,它包含了愛情的真相。……嫉妒是愛情的終點,也是定局。」

如果嫉妒是終點,那終點的終點是什麼?

都說「愛比死更冷」,又說,死了就不再有愛和欲,「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沒人能跟死亡和解

現在,我們來到《死亡》面前。

死亡

死亡真是太難談論的話題,《死亡》自己都引用揚科列維奇的表述,認為「死亡無法在敘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書裡有另一句寬慰人心之語:沒人能跟死亡和解,但每個人都能找到一條出路,跟逝者和解。(彭塔力斯《穿越陰影》)

不過,「愛欲死」的終極話題,是「死」嗎?其實我們不妨先跳出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恐懼》。

哲學系第三輯之所以好玩,正是因為這四個話題互相輝映。你看,我們面對愛情,面對欲望,面對死亡時,最大公約數是什麼?正是《恐懼》。

理性的恐懼

如果說前面的三個概念多在個體層面打轉,那《恐懼》將要升華這樣的局面,書裡寫道:「恐懼不僅是一種個人的情感,甚至也不是純粹主觀的:它令我不僅對『存在於世』,也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抱有疑問;毋庸置疑,它融合了每個個體的生命。」

由此,作者認為恐懼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或許你可以選擇不去愛,不去嫉妒,甚至不在活著的時候考慮死亡,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對或大或小的恐懼,即便是漫畫裡的「超級英雄」,也不例外。

這一冊裡,電影《穆赫蘭道》《剪刀手愛德華》或小說《生活在別處》,都被用來舉例恐懼與我們的關係。好玩的是,雖然這本書裡列舉了「恐懼虛空」「恐懼選擇」「恐懼死亡」等恐懼類型,最後的落點卻是「恐懼有理」。

《恐懼》的終章認為,理性的恐懼,是對更美好未來的希望。懂得適度恐懼,反而能夠收穫更好的結果,因為你變得放低期待,能承受更壞,更盡力一搏,更清醒,更可能有收穫。

人們的生活在於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由此倒推,理性的戀愛、理性的嫉妒和理性對待死亡,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更有做人的尊嚴,至少不走極端,不歇斯底裡。

你看,哲學真的不難,經過這一套口袋本的思維訓練,再去想周遭的事情,都可以舉一反三。

套用《墜入愛情》裡那句話,閱讀哲學(原文為「愛情」)大概是一種雙重誘惑:既俘虜了我,又吸引了我

相關焦點

  • 最近讀的書,《中國哲學簡史》……
    曾經買了不少書,可大部分至今都完好的擺在那裡,有的甚至連塑料封都沒打開,實在是覺得歉疚,終於有閒暇時間了,而且現在看書可以不從功利出發,只從喜好出發,從前買的《如何提高》、《職場秘籍》及雞湯類的書等都可以pass了。第一本先說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大概買了有十幾年了,封皮都有些滄桑感了。
  • 大家都不願意讀關於哲學的書,為什麼這本哲學的書深深吸引著你?
    每當夜深人靜時,你有沒有想起拿出一本書?沒有秉燭夜讀,也不用費勁心力,翻上幾頁紙,今晚你就會進入書裡的夢。題外話了,可能這時候大多數人還在想著到底是什麼書可以讓人讀進關於哲學的話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蘇菲的世界》。
  • 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②
    >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①文/莫裡斯在上半部分的文章中,我通過「哲學著作不是商品」這個主張入手,介紹了哲學實踐是什麼的問題。 就拿上一篇文章的例子說,有人說「讀哲學是浪費時間」,這好像構成了對「讀哲學沒有價值」的一種論證。然後他就開始進一步地想,讀哲學書確實需要花很多時間,可見是一種浪費。 但他其實想說的是,「讀哲學本身沒有價值」,而對於沒有價值的事情,花一秒鐘自然都是浪費時間——因為(預先假設了)沒有價值,所以沒有價值,是典型的循環論證。
  • 【書摘】馮友蘭教你把「死書讀活」
  • 哲學其實不難讀:教你正確閱讀哲學書籍
    以上言論是來自美國早期文壇巨匠,超經驗主義哲學先驅——梭羅在《瓦爾登湖》裡的原話。就算過了幾百年,經典永遠是經典。哲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不是學哲學的,看過幾本哲學書。看哲學書和其他書不一樣的感受是:需要反覆查看,而且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領悟。哲學書看得多了,會對生死有超一般人的感悟。
  • 遠離朋友圈哲學,你需要這15本正經哲學入門書
    本書能讓你在七天之內把哲學了解個大概(當然不是七天讀懂哲學,這樣的話,說謊速成班都不敢編):Day 1:囊括哲學5個基本主題,2個重要方法Day 2:2500多年的哲學發展歷程一覽Day 3:15位哲學大師的理論思想精華
  • 傅佩榮:古人的書應該怎樣讀?不能達到這8個字的境界,就白讀了
    讀書,除了要選擇讀什麼書之外,有一個問題很重要,就是讀書的方法。真正的讀書,沒有隻讀一遍的。我一生以教書為業,也樂於與人分享我的讀書心得。今天就與大家談談讀書的方法。怎樣探究有效的讀書方法呢?不妨以較為機械的學習外文為例。我年輕時念英文,原來也像一般中學生,背了所有的語法與習語,遇到句子照樣弄不清楚作者的意思。一直到大三暑假,我有機會翻譯一本宗教哲學的書,這才徹底提升了英文水平。
  • 每個孩子都有必要讀些哲學書
    「爸爸,你為什麼會喜歡我?」「媽媽,我為什麼存在?」我們的孩子絕少會問這樣的問題,因為一開始,父母就已經告訴他們:「你要聽話,大人不讓做的事情絕對不能做。」「爸爸媽媽之所以批評你,是因為我們愛你。」「你要有出息,必須去上學。」父母在說這些的時候,往往是斬釘截鐵、絕對不允許被質疑的,直接阻斷了孩子思考「為什麼」的機會。
  • 書主播曾帶你行萬裡路今薦你讀萬卷書
    如今的原揚,對著鏡頭直播薦書早已經驗豐富。幾年前,原揚剛剛從一名國際線路導遊轉投「鍾書閣」,從「萬裡路」走進「萬卷書」間原來並不輕鬆,要讓大家一起來讀書更費周章,於是她走進了直播間,「我是導遊出身嘛,話本來就多。從前我是介紹景點,現在我是介紹好書。」
  • 讀人話舊︱康德書緣——我的哲學路標
    如果從1984年入大學哲學系開始計起,滿打滿算接觸康德哲學也已經三十多年了,但是這裡仍然不敢貿稱與康德哲學結緣,而只能勉強說「康德書緣」——也就是與有關康德和康德哲學的書「結緣」。在我父親那為數有限的哲學「藏書」中,有黑格爾、斯賓諾莎、笛卡爾和貝克萊,但好像並沒有康德的書,這至少能夠部分地解釋為何我在入大學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康德哲學。
  • 一本集結了心理學、腦科學、哲學的書是怎樣的?
    2.哲學作為一本哲學書,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差一點就揭開了自我意識的神秘面紗,十分令人激動。我是一字一句地反反覆覆地讀下來的,深感值得。(而且它們在哲學裡也沒有統一的含義,在每個哲學家筆下也經常不一樣)。這同時意味著,這本書把關於自我意識的那些哲學概念附著到了生物學,尤其是腦科學的研究實際中,在談到「價值」時作者的意圖更是明確。總之,我第一次感到那些在哲學書裡很容易陷入不知所云之境的詞彙落地生根了。自然科學分化獨立之後,擱淺了幾百年的哲學終於有希望不再是空談了。
  • 我怎樣讀尼採?|對哲學路徑分析的一點看法
    其實,如果執著於分析哲學的標準,那麼非但尼採哲學看不上眼,任何不符合這些標準的思想或學說,例如歐陸哲學、中國哲學和佛學,也會視為次等、劣質,甚至不認為是哲學。我不打算在本文討論「怎樣才算哲學?」和「判斷哲學好壞應該用甚麼標準?」
  • 怎樣把書讀活——談談毛澤東的讀書方法
    列寧的哲學著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是他用好幾年時間研究哲學史才寫出來的。」 毛澤東愛讀書,同時又提出「反對本本主義」,看起來矛盾,實則反映出他提倡的讀書理念,不是為讀而讀,而是向前人或別人的實踐經驗作調查研究。懷著調查研究之心來讀,就是要「本本」,不要「本本主義」。有了此心,翻開書頁,才會覺得是在與一種生動豐富而又未知的世界打交道,由此才會有所收穫。
  • 啃下這幾本哲學書,世界在你眼裡從此不同 南瓜學堂
    羅伯特·所羅門著, 張卜天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有小夥伴推薦對哲學還沒有任何概念的童鞋看《蘇菲的世界》,這確實是一本淺顯易懂的好書,但個人覺得《大問題》更適合作為入門書。和很多介紹哲學的書籍不同,它不是跟著哲學發展歷史或者流派走的,而是圍繞著有趣的問題來說。譬如說,他先問你是否覺得你看到的、感覺到的樹就是真實的一棵樹,如果你覺得是真的,那麼他就會引入休謨的懷疑論來質疑你;如果你覺得是假的,那麼他又進一步的問你那到底什麼才是真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哲學史中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的問題。
  • 《越讀者》為什麼要讀哲學?
    因此,如果想要透過閱讀,能夠幫助理性思考,沒有比哲學更適合的了。由於哲學和詩一樣,是被廟堂化的代表,高高在上,所以很容易令一個普通讀者望之卻步。事實上,一個普通讀者,找到一本他需要的哲學書,一點也不難。因為判斷的標準很明白:讀了這個題目的這一本哲學書,是否能夠幫助他在這個題目上思考得更清楚。幫助我們思考得清楚,是哲學存在的目的。沒法幫我們思考清楚的哲學書,是不需要的。
  •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因為哲學家(在有些地方叫「哲學工作者」)也好,普通讀者也好,甚至你自己,要麼把哲學「高大上」化了(的確,多數哲學書不易讀懂),要麼根本沒說清楚哲學到底是什麼,跟人的日常生活是什麼關係……總之,掉頭就跑。
  • 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的形式來講哲學
    當然,我不會誇張地說一套書就能對孩子「一點就通」,但毋庸置疑的是,從這裡出發,會有與眾不同的收穫與體驗。它就是一直斷貨,我等半年之久的少兒哲學思辨書:來自讀小庫,薈萃了世界各地的故事,是風靡法國的哲學啟蒙書。
  • 哲學很難懂?7本簡單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今天就分享幾本簡單有趣,且豆瓣評分都在9分左右的哲學入門書。讀了它們,你可能就不會覺得哲學有那麼那麼難了。哲學恰恰是要努力去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大問題》可以說,《大問題》真正把哲學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打通了。
  • 《時間》,法國通俗哲學書之一,值得一讀
    這本書是法國通俗哲學書籍之一,以暖色調示人,給人慢慢悠悠之感。書是方便放進口袋的,整整8萬字的篇幅,濃縮了27本哲學著作的精華。讓我拍案直呼不過癮。為何我們要學點哲學,我以為在於看到赤裸裸的自己。如果我不看不也過得好好的嗎?
  • 一個人的業餘時間是怎樣度過的,大概就能看出他的前程是怎樣
    筆者也認為一個人的業餘時間是怎樣度過的,大概就能預言出這個人的前程是怎樣。在二十世紀初,有一道數學難題吸引了很多數學家去努力攻克,就是2的76次方減去1的結果是不是質數?結果很多數學家都失敗了。在1903年,有一位叫做科爾的數學家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人們在紛紛驚詫和讚許之餘,向科爾詢問:「解決這道數學難題一共花了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