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鼓足勇氣開始,緊皺眉頭推進,攥緊拳頭繼續,終於……讀到一半睡著?
不管你讀的是西哲還是馬哲,似乎刻板的哲學教育路徑一直在告訴我們:哲學就是最高級的學科,它是文科的頂峰,是那個將與物理學數學在人類智力高峰上交匯的學科。普通人怎麼能學得懂哲學呢?你需要擁有「最強大腦」才行。
可另一邊,媒體似乎很熱衷於把法國高考裡的哲學試題拿出來「刺激大眾」。什麼「我們能拋棄真理嗎?」「何為公正?」「請根據《利維坦》節選寫一段論文」,這些他國十幾歲孩子都能侃侃而談的哲學問題,我們的成年人可能連題目都不太能理解。媒體由此判定: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哲學教育,差距太遠了!
一口氣看完的哲學書
當然,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或許是兩個體系,法國的哲學題未必完美適配我們的情況。不過,身在同一個現代化社會,或許我們不拜高不踩低地向他人借鏡,總歸是一件妙事。更何況,這件妙事已經不再高不可攀,關於哲學,現在有十本口袋書,能讓我們一次性爽快讀完!
能夠一口氣看完的哲學書,大概需要幾個特徵:切口小,話題貼近日常關切,以及最重要的,有「順口爽滑」的事例輔助。巧得很,讀庫這套「哲學系」,全都能滿足。
這套書的宣傳語這樣寫道:每本書的主題不從哲學術語出發,而是擇取生活中偏「負面」的動詞,以釐清那些「正面」的價值。
是不是有點意思?那麼,所謂的「負面」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這些書名:
《謊言》《嫉妒》《恐懼》《盜竊》《不服從》《墜入愛情》……
雖然簡單從詞意上看,都是比較讓人憂鬱、沮喪,或至少喜樂參半的詞語,其實細細一想,這些都是人性,及人的日常遭遇。
如何解釋周遭世界?
這段時間引發熱議的「拼單名媛」,折射了一代人的欲望和不滿足,這個話題可不就是包含了「謊言」「嫉妒」的行為麼?再進一步,有許多分析文章說,這樣的「拼單」正是對「炫富」的消解和嘲弄,某些角度來說,也是對消費主義規則的「不服從」。
由此,這套小冊子所談論的話題,一下子貼切起來。如果讀完這個系列,就可以調用其中的理論,來解釋周遭世界了。
讓我們以最新出的第三輯,四冊套裝的哲學系,來試著「把生活的問題,裝進哲學的口袋」吧!
第三輯的四本,以《墜入愛情》打頭,其餘三本分別是《恐懼》《嫉妒》和《死亡》。
有時候我覺得讀庫的編排蠻有意思的,其實這幾本小書,恰好完整談論了人生的三個核心問題:愛、欲、死。
在《墜入愛情》這本裡,作者提出了一種強大的愛情理論:愛情並不是把自我饋贈給別人,而是藉助別人發掘出一個新的自我。
在《嫉妒》這本裡,有一句話似乎在暗暗呼應:真正的愛情並非熾愛(grand amour),而是摯愛(bon amour)。人之所以不嫉妒,是因為他尊重被愛者。
而在《死亡》裡,又有這樣開闊的句子:哀悼(faire son devil)的意思,就是「甘心失去」。
請注意,這套書雖然有同一個主編,卻都由不同的學者寫作,但他們之間的共振和呼應卻如此強烈和諧,讓人不得不在閱讀時感嘆:體量這麼小的書,卻有一股貫穿始終的大能量。這是寫作之美,也是編輯的力量。
愛情是一種頑固的冒險
回到書本身,其實「愛、欲、死」的討論即便在每冊百頁左右的規模裡也毫不狹隘。
《墜入愛情》裡,從「忠於自我」出發,到「尋找另一半」,最後是「守護愛情」,末了附贈一節「幻想」,把整個「愛情」的幻象感升華了:
墜入愛情
愛情創造出幻覺,同時也為我們創造出新的事實,這背後其實是同一種創造性:它讓我們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用一種不同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而且,愛情絕非用幻想來逃避現實,它是一種現實的創造者。
書中引巴迪歐的話說,愛情首先是一種「長期的建設」,一種「頑固的冒險」,它在這個世界鋪展開來並持續存在,時間、現實、距離,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止它發生。
然後,又有波德萊爾的發言:否認一見鍾情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要承認一見鍾情,就必須相信命運具有一定的彈性,那就是所謂人的自由。
歌劇《卡門》裡這樣唱:「愛情是波西米亞流浪者的孩子,他從來從來不遵守規則」,儘管沒有規則,但《墜入愛情》這本小說卻不斷用書影音裡的事例提醒我們愛情裡的各類秘密。
這些書影音裡有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有可能想不到的德勒茲、笛卡爾、傅立葉,也有我們熟悉的羅蘭巴特、菲茨傑拉德和薩德侯爵。至於這份名單,編者非常貼心地做成了附錄,一本書,指向更多的書。
嫉妒是愛情的終點
順著愛情,我們走到《嫉妒》。在「渴望得到」這一章裡,一句「嫉妒是衡量愛情之強度的標尺」,瞬間點醒了我們關於吃醋的回憶。
嫉妒
關於嫉妒,書中提出了一個經典的辯題:嫉妒者比不嫉妒者愛得熾熱,不嫉妒者則比嫉妒者愛得真摯。
當我們追問,本該愉悅的愛情,怎麼會有這麼陰沉的嫉妒情緒時,我們就會掉入「佔有」的陷阱。書中用小說《女囚》舉例,講述了「佔有」的極端情況,揭示了佔有最終會變成想佔有他人者給自己下的圈套。戈達爾的電影,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此時都變成作者筆下佐證的有力論據,層層推進的分析過程,不亞於閱讀一場推理。
書中引用德勒茲的話,闡述了嫉妒和愛情之間深刻的羈絆:「主觀上看,嫉妒比愛情更為深刻,它包含了愛情的真相。……嫉妒是愛情的終點,也是定局。」
如果嫉妒是終點,那終點的終點是什麼?
都說「愛比死更冷」,又說,死了就不再有愛和欲,「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沒人能跟死亡和解
現在,我們來到《死亡》面前。
死亡
死亡真是太難談論的話題,《死亡》自己都引用揚科列維奇的表述,認為「死亡無法在敘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書裡有另一句寬慰人心之語:沒人能跟死亡和解,但每個人都能找到一條出路,跟逝者和解。(彭塔力斯《穿越陰影》)
不過,「愛欲死」的終極話題,是「死」嗎?其實我們不妨先跳出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恐懼》。
哲學系第三輯之所以好玩,正是因為這四個話題互相輝映。你看,我們面對愛情,面對欲望,面對死亡時,最大公約數是什麼?正是《恐懼》。
理性的恐懼
如果說前面的三個概念多在個體層面打轉,那《恐懼》將要升華這樣的局面,書裡寫道:「恐懼不僅是一種個人的情感,甚至也不是純粹主觀的:它令我不僅對『存在於世』,也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抱有疑問;毋庸置疑,它融合了每個個體的生命。」
由此,作者認為恐懼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或許你可以選擇不去愛,不去嫉妒,甚至不在活著的時候考慮死亡,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對或大或小的恐懼,即便是漫畫裡的「超級英雄」,也不例外。
這一冊裡,電影《穆赫蘭道》《剪刀手愛德華》或小說《生活在別處》,都被用來舉例恐懼與我們的關係。好玩的是,雖然這本書裡列舉了「恐懼虛空」「恐懼選擇」「恐懼死亡」等恐懼類型,最後的落點卻是「恐懼有理」。
《恐懼》的終章認為,理性的恐懼,是對更美好未來的希望。懂得適度恐懼,反而能夠收穫更好的結果,因為你變得放低期待,能承受更壞,更盡力一搏,更清醒,更可能有收穫。
人們的生活在於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由此倒推,理性的戀愛、理性的嫉妒和理性對待死亡,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更有做人的尊嚴,至少不走極端,不歇斯底裡。
你看,哲學真的不難,經過這一套口袋本的思維訓練,再去想周遭的事情,都可以舉一反三。
套用《墜入愛情》裡那句話,閱讀哲學(原文為「愛情」)大概是一種雙重誘惑:既俘虜了我,又吸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