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2020-12-1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哲學,大概是日常閱讀和公共討論被提及最頻繁的學科之一。自然它也不止是一門學科。

蘇格拉底有句話,中譯過來,就是「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不管哲學如何被定義,它都必然需要思考,去克服狹隘、偏見和頑疾。而要真正與日常生活建立聯繫卻是一種挑戰。晦澀的哲學內容尤甚。

不少學者、書店或出版機構都做過嘗試。比如曾經的上海季風書園,他們邀請八位來自上海高校的哲學教師,以中國語境為背景,主講經典哲學命題,匯集成《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全書共分為八講,主題涉及自我、生命、心靈、愛和科學等。今天的作者劉蘇裡從「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這一提問談起,對該書作了他的評價。

撰文 | 劉蘇裡

(北京萬聖書園創始人)

很多人一聽「哲學」這個詞兒,掉頭就走。因為哲學家(在有些地方叫「哲學工作者」)也好,普通讀者也好,甚至你自己,要麼把哲學「高大上」化了(的確,多數哲學書不易讀懂),要麼根本沒說清楚哲學到底是什麼,跟人的日常生活是什麼關係……總之,掉頭就跑。

我不敢說《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對「高大上」去了魅——畢竟講者都是哲學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後在大學專業教授哲學,即使面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也難免「哲學腔」——但我敢說,以我的理解力,8位講者的解說,儘量做到了通俗易懂,不容易。

《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作者: 劉擎 等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7月

哲學、信仰與美育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這本書的其他特點,後面會專門講,我想趁機先談談兩點關於哲學的個人考慮。

第一點,「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這是我讀這本書時,想起了蔡元培先生,而想到的。1917年,蔡元培在一次演講中,提議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並且也因此「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養性靈,使之日進於高尚者,固已足矣。」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議,影響廣泛、深遠,不時有人因感慨中國缺失信仰而提起它來。我不知道,蔡先生「美育代宗教」,是否策略性考慮,但我知道「一代發財,三代穿衣」的道理,就是學會穿衣服,都得花掉三代人的生命,要是學會欣賞美,是不是要花更多時間?讀《哲學課》,讓我胡思亂想起來:「代替」美和宗教的,哲學或許擔當得起這個角色?

很自然地,你和我同時會想到第二點,就是「哲學是什麼,它可以擔得起『代替』美和宗教的角色?」據我幾十年的讀書觀察,分歧最大的,可能就是「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沒法兒達成共識。但有關哲學的起源,好像有個比較一致的說法,「哲學起於驚奇」。一會兒我還會轉過頭來就這句話再聊幾句。我先談談亞里斯多德有關幸福的說法。其實《哲學課》第四講,陳勇老師專門講了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下面兩段話,是我讀第四講的筆記:

什麼是幸福生活?亞里斯多德說,它有三個境界:享樂的生活、追求榮譽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方式。它們是遞進關係,由低至高,後一種生活方式,是以前一種為基礎的。那麼,為什麼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級的生活方式呢?這裡涉及對哲學的理解。沉思的生活,其實就是哲學的生活,也就是追求智慧的生活,追問我們為什麼生活(活著的意義,以及生命的意義),以及怎樣生活,才算是幸福的,一句話,在各式各樣、各種各類問題的追問中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這才是哲學的本意,更準確說,才是人生的根本意義所在。雖然只有少數人才過得上這樣的生活。但日常經驗告訴我們,許多人是有條件過這樣生活的,但未必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他們要麼對此不感興趣,要麼認識不到它的價值。但亞里斯多德告訴我們,它就是人生的最高級的生存狀態。

就上面兩段筆記,我還想做幾句發揮。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說是「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這句話有點厲害,甚至苛刻。但我認為,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諦。蘇格拉底還說過這樣一句話,認識自己的無知,才是最大的智慧。大家都知道,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本意是愛智慧,追求智慧。把蘇格拉底兩句話連起來理解,再結合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哲學是什麼的答案,也就出來了。說俗點兒,哲學跟人選擇如何活著有關,或者乾脆說,人哲學地活著,生命才有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可說,人向哲而生,在無可奈何情況下,可以代替美和宗教信仰。

如果我沒理解錯,所謂哲學的「驚奇」,就是對人的存在,人與他人,以及各種事物關係的探尋和追問。大家不妨靜下來想一下,一個人如果在「探尋和追問」中度過一生,那該是怎樣的一生?具體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你每遇各種人、事,都能停下來多想三秒,更可能的不是增加了煩惱,而是腦子不犯糊塗,更少上當受騙。

拉斐爾·桑西作品《雅典學院》。

「高大上」與普通日常

「以哲學為武器,迎擊所有的不公和邪惡」

現在,我們回到《哲學課》這本上來,說說它的幾個特點。

第一,就是它援引的例子,引用的充滿哲理的句子,當然包括各種理論、思想實驗、事件等等,大都來自西方,雖然偶爾可見類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等等。在全部講讀中,到處可見對英語、德語、古希臘語的引用。因為書中談論的東西,藝術、科學,生命、死亡,智慧、真理、意義,幸福、美德、正義,以及真假、對錯、好壞等等問題,都發源於西方人的思考和知識體系。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生活、工作、思維等大多數概念、觀念、理論,其實大都來源於西方,都是西方近現代四五百年知識、實驗、思想的結晶。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祖上沒有可取之處,而是認清一個現實,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或者說我們即刻生活的世界,它本質上,是被西方的知識、實驗和思想塑造的,我們要有所貢獻,有所發現和突破,最好的辦法,不是回到自己的過去,挖掘古典的知識、觀念、思想和技術創造,而應該在過去四五百年的基礎上,再融進我們過往的經驗和資源,養育出新的花朵。哲學、科學、技術如此,文化、觀念理論和制度,亦復如此。任何企圖拿出自己的一套特殊的知識、經驗來應對四五百年的積累,以體現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獨特樣式,不僅徒勞,而且貽害無窮。

第二,如何讓「高大上」的哲學,進入普通人的日常?首先要破除哲學專業的壁壘,既有語言的,也有概念框架的,還有思維套路的。這一點,劉擎老師的第一講,是個典範。

對於一個普通讀者,或許還知道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甚至維根斯坦和海德格爾,但要知道貝克萊、普特南就比較困難了,再說到傑克遜、葛梯爾,估計連許多社會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未必知道。

但這些名字,都出現在劉擎的講座中,他是怎樣讓普通人認識這些哲學家的呢?就是通過各種「思想實驗」,各種例子,比如龜兔賽跑、飛矢不動、芝諾悖論,而這些例子和實驗,跟我們可以理解的日常事物聯繫在了一起,只是我們平時沒在意它們跟哲學有什麼關係,更不知道,有那樣一些被稱為哲學家的人,很認真地思考過它們,而當劉擎將你熟悉的事物跟某位哲學家聯繫起來以後,你如此容易地知道並記住了他們。

維根斯坦講過「私人語言」問題,如果在維根斯坦本人的書中,估計你首先不會去讀,其次,讀也未必讀得下去,再次,讀下去了,未必讀得懂。劉擎用人人都有的有關「疼」的感受作為例子,一下子就把什麼是私人語言的問題給講清楚了。劉擎的講解,不僅激活了你對私人語言過往的感受和經驗,甚至還會激發出你某種智識上的樂趣,因為某次跟朋友爭論,吵了兩個小時,最後發現,你倆談的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或對問題的理解,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倆小時相當於雞同鴨講,各自對牛彈琴。到這時你在讀讀下面這句話,「語言規則源自共同的用法,語義的意思是在語言遊戲的使用中形成,而語言遊戲是公共遊戲,你一個人不能獨創一套有意義的語言。」就可能比從前沒由來地讀它,真正多了一層理解、懂得。

《邏輯哲學論及其他》

作者: (奧地利)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譯者: 陳啟偉

版本: 商務印書館 2014年10月

維根斯坦早期重要的哲學著作,曾改變了當代哲學方向。

再比如,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也就是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一個「定論」,就是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的速度不同。伽利略用兩塊不同重量的石頭做了實驗,結果下落的速度是一樣的。劉擎說,或許伽利略根本沒跑到比薩斜塔做這個實驗,他只是通過邏輯推理,推翻了亞里斯多德。要知道伽利略是怎麼做到的,可去讀本書20-21頁。劉擎的結論首先是,「邏輯很有力量,會幫助我們清晰地思想」。但問題比這要複雜些,因為存在一個叫「邏輯悖論」這回事,所以邏輯「有時又會迷惑我們」。

第三,《哲學課》是近些年出現的一個「傳統」的繼續。什麼傳統呢?給年輕人或普通人講哲學,也可以說是哲學的普及化傳統。我可以隨手舉幾個例子,作者有中有外:《哲學家,請回答!——小孩子的哲學大問題》 《101個哲學腦洞 》《哲學起步 》《哲學課的逆襲 》《14歲開始的哲學思維訓練 》《哲學的歷程:西方哲學歷史導論》《思想:哲學基礎導論 》《30秒探索書系 :哲學 》和《通向哲學的後樓梯:34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等等。據我觀察,這股潮流,並非悄然而至,但不被媒體注意。它的規模如此之大,來勢如此兇猛,說明它們深受市場(讀者)歡迎。季風書園2015年便著手這項事業,可謂獨具慧眼,而所有參與的講者,履行了應有的責任,把「艱澀難懂」的哲學,送到每位年輕人的手裡。

這項事業,在一個信仰和美感缺失的地方,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想,把哲學引進每個個體的工作和生活,並通過它,訓練對美的的感受和鑑賞能力,踏上愛智慧、追求智慧的道路,或能拯救我們自己於焦慮、怨懟,進而以哲學為武器,迎擊所有的不公和邪惡的侵襲。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劉蘇裡。編輯:西西。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勞動、美育、哲學……暑假補「課」大軍的新思維
    【美育課】難道還有比這更有趣的事情嗎對10歲的駱暘文婧小朋友來說,這個暑期最有意思的是遇到了慢悠悠的崑曲。「快一點」「快一點」……幾乎每一個孩子,每天都活在家長的催促聲中。暑假的崑曲體驗課上,和其他十多位小夥伴一起「跑圓場」的駱暘文婧聽到的卻是另一番腔調:「慢一點,不著急!抬腳面,女生蘭花指,男生箭指,頭上就像頂著一盆水!」授課老師——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旦角演員徐思佳耐心地喚道。
  • 論雅斯貝斯的哲學信仰
    在雅斯貝斯哲學中,其後期哲學信仰和哲學邏輯學形成了新的思想中心。在《理性與生存》(1935)、《生存哲學》、(1938)、《論真理》(1947)、《哲學信仰》(1948)、《面對啟示的哲學信仰》(1962)等後期著作中,他一邊把自己生存哲學的內容正式化為哲學信仰,一邊主張哲學與宗教的關係不是信仰與知識的關係,而是信仰與信仰的對抗。
  • 劉蘇裡:戰士鄧曉芒
    沒有哪位學生從頭至尾聽過這門課,可聽課者往往有所收穫——鄧教會了年輕的學子們讀書方法,也教給了他們關於哲學的基本知識。在《中西文化比較十一講》中,生動記錄了他在西南政法大學的演講現場。從主持人和學生,與鄧的互動中,讀者可分明感受到場面的熱烈和求智的衝動,可稱得上「非常感人」。作為哲學家,他受到嚴格的哲學訓練,對從德國古典哲學入手的西方哲學,有著細緻而精到的理解。
  • 劉蘇裡 鄧曉芒:哲學家今天的角色
    沒有哪位學生從頭至尾聽過這門課,可聽課者往往有所收穫——鄧教會了年輕的學子們讀書方法,也教給了他們關於哲學的基本知識。在《中西文化比較十一講》中,生動記錄了他在西南政法大學的演講現場。從主持人和學生,與鄧的互動中,讀者可分明感受到場面的熱烈和求智的衝動,可稱得上「非常感人」。    作為哲學家,他受到嚴格的哲學訓練,對從德國古典哲學入手的西方哲學,有著細緻而精到的理解。
  • 德國宗教與哲學 ——信仰告白的權利
    摘 要:從1785年開始,發生於1530年6月25日的「向查理五世進獻《奧古斯堡信仰告白》」成為德國哲學的原初圖景,而《奧古斯堡信仰告白》也成為德國哲學的「權利法案」。本文將討論現代德國哲學的路德派信條化這個傳統問題。並重點說明這一信條化進程的政治、法律維度及哲學含義。
  • 中古哲學——(經院哲學)①早期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最初在查理曼帝國的宮廷學校及基督教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區附屬學校發展,是教會在其所設經院中教授的哲學,分為早期、中期
  • 葉朗:讓美育提升青少年人生境界
    葉朗(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美育不限於美學課,也不限於藝術學、藝術教育,因為美育的媒介是多樣化的,藝術教育只是其中一個較為核心的方面,因此實施美育的途徑也是可以多樣化的。
  • 浙江滿分作文引爭議的深層原因:我國缺失哲學啟蒙教育和哲學閱讀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引發爭議的深層原因是我國缺失哲學啟蒙教育和哲學閱讀。我覺得,必須打破對哲學高深、晦澀、難讀的誤解了。其實,哲學是一件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知識。當我們觀察日常生活、思考日常生活時,就已經是哲學了。法國的哲學教育是從孩子做起的,在小學就開設了哲學啟蒙讀本。
  • 《哲學的故事》——經典的哲學入門讀物,讓深奧的哲學通俗易懂
    哲學之原意是對智慧之愛,如果將哲學從這些哲學家的生活裡挪去,他們也不過是時代裡的一粒沙塵,時間輕吹一口氣,消逝於汗青之中。哲學:一門古老的學科,對現今的我們真的無用嗎?這年頭彷彿什麼東西都死了。在上個世紀初期哲學家尼採說「上帝死了」,到近些年詩歌圈有人感嘆「詩歌已死」,就連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設計》都說「哲學已死」了。
  • 楊振寧: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
    楊振寧在他所作的《談談物理學研究與教學》一文中,用了這樣清晰地描繪: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這是一位大思想家、科學偉人對哲學與物理學的精闢判斷。我們縱觀楊振寧70多年的科研工作,恰恰是他一直在用實踐行動推翻哲學。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發表論文,聯手得出了「宇稱不守恆」的科學理論,吳健雄女士又做實驗證實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於是就否認了之前思想界「宇稱守恆」的猜測。
  • 哲學的困境與中國哲學的前景
    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能否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一個沒有哲學思維的民族,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有遠見的民族和國家的領導人,一定會重視哲學。   毛澤東同志是非常重視哲學的,他自己就是一個偉大哲學家。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歷數的中外文化名人中,不少就是哲學大家。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他明確主張哲學服務於神學,反對阿拉伯先進哲學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說;他區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圖加以調和;他認為啟示高於理性,哲學以理性解釋上帝,不能與宗教信仰相矛盾。對於普遍與個別的問題,託馬斯·阿奎那採取了溫和的實在論立場。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信仰與生活共同構成了海德格爾「成為海德格爾」之前的真正底色,而所謂的「成為海德格爾」唯有藉助一種哲學的方法論所帶來的新色調才得以可能。但這種新色調並非是對底色的遮蔽,而是使其安置並加以調諧。藉助「形式顯示」,海德格爾發現了能夠處理信仰與生活這兩個問題的方法論。
  • 回歸哲學的愛智慧傳統
    因此,國內的哲學教育有必要改革,我個人認為,其改革的目標就是回歸到哲學的「愛智慧」傳統。具體來說,回歸哲學的愛智慧傳統包括以下做法:第一,回歸重要的哲學問題。 例如,是否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的心靈、並且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的外部世界?如果有,我們能否認識它?如何去認識它?其途徑、過程、程序、方法、準則是什麼?
  • 哲學是一條「賊船」,沒有進步性,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把哲學講成「熱門課」,絕非易事。馬克思曾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可面對生活壓力,理論思維往往蒼白。更何況,哲學又是那麼虛無縹緲,每一代哲學家的最大工作似乎就是在推翻前人的工作。幾千年過去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 什麼是哲學?
    哲學使我們能夠重新考察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所設定之物,我們所推斷之物以及我們所確知之物,由此正確地看待我們的生活和信念。它也使我們欣賞其他關於世界的觀點。它激勵我們去看清楚我們所持觀點的後果,有時,它們是一些令人絕望的矛盾。它使我們去看清楚我們最珍愛的信念的辨明(或這種辨明的缺失),去區分我們繼續有把握確信的信念,和我們應表示懷疑或加以拒斥的信念。它讓我們可以去取捨所考量的選項。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理性人生
    然而在中世紀,理性被認為是低級的,用經院哲學的權威觀點來說,理性活動只能認識低級的自然事物,不能認識高級的存在,例如上帝。上帝的真理只能通過信仰來達到。整個中世紀,理性在信仰面前,要麼無能為力,要麼被動消極,是需要信仰指導的。理性的地位從笛卡爾開始改變。
  • 波斯納論哲學與法律
    筵陳豔風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理察·A.波斯納(Richard A.Posner)一以貫之地對哲學懷有偏見,他眼中的哲學最致命的弱點是「欠缺一種事實感」。關於現代哲學到底能否為解決法律以及一般公共政策的具體問題有所貢獻,波斯納對此表示懷疑。「更常見的倒是法學教授學會了足夠的哲學來從事法哲學,而不是哲學教授學會了足夠的法律來從事法哲學。
  • 何謂「經院哲學」?
    這門課最初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誦讀、講解經文後,學生被動地接受、背誦。後來,學生們開始針對這些經文中的模糊之處和自相矛盾之處與老師展開討論與辯論。這種辯論逐漸成為課堂的一部分,推動了辯證法的發展,使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進一步結合,從而促成了經院哲學方法的形成——運用辯證法論證神學問題。經院哲學方法的另一個源頭是對教會法的編纂和整理。
  • 《愛的哲學》歌評
    牟凡(僅限於歌評)收起----------------------------來自於AngeI在歌曲<<愛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