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條「賊船」,沒有進步性,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2020-12-13 一騎絕塵fly

本文原載於5月31日《北青藝評》

「1991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算起來已經從事哲學訓練整整28年了。在這28年裡,我曾經遭遇過不少尷尬的時刻,比如在火車上,來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開始試探著閒聊,每當問到我的職業和身份時,原本熱鬧的場景往往會瞬間變得尷尬,空氣也隨之凝固:『哦,學哲學的。』」

整整10年,周濂都以這樣的方式,開講西方哲學史——那是面對剛入學新生而設立的一門通識課。

因《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等書,周濂被視為公共領域寫作的代表作家,卻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教師,他主講的西方哲學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

把哲學講成「熱門課」,絕非易事。

馬克思曾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可面對生活壓力,理論思維往往蒼白。更何況,哲學又是那麼虛無縹緲,每一代哲學家的最大工作似乎就是在推翻前人的工作。幾千年過去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沒有哲學,文明的發展就會失去方向,無數代人會被同一道門檻絆倒。歷史本無宿命,可一旦智慧受限,我們就註定無法掙脫歷史的周期律。

如今周濂已不再教西方哲學史,曾經的「熱門課」凝聚成《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從課堂走上讀者們的案頭。

「作為職業,哲學並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職業,但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我相信哲學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實踐的。」在序言中,周濂這樣寫道。

哲學是一條「賊船」

北青藝評:哲學是個很冷門的專業,您當年為何要學哲學?

周濂:我高中時喜歡辯論,常說些繞彎、難懂的話,老師、同學聽不懂,自己卻覺得很有道理。在我成長的那個縣城,當時文化資源很少,只有一家新華書店,上高中時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本是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其實都沒看完,但它們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我從小喜歡寫作,作文常被老師當成範文,那時最大的夢想是將來當編劇,或者當導演。上高二時,讀《作文通訊》雜誌,上面有一篇復旦大學哲學系學生寫的文章,自稱是「曲線救國」,他想今後去寫作,所以學了哲學,因為哲學更有深度,對寫作有幫助。

這篇文章給我很大影響,我也想今後去寫作,為什麼不同樣來個「曲線救國」呢?所以高考時,我也報了哲學系,沒承想,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

高考報志願時,我父親想讓我學國際關係,說將來能當外交官,為此我們大吵一架,好在他沒強迫我改。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我狂歡了一晚上。

北青藝評:為何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

周濂:剛上大學時,我對文學還挺感興趣,寫了一些小說和詩,在院刊上也發表過。那時雄心勃勃,準備寫一本十幾萬字的長篇小說,最終只寫了1—2萬字,就放棄了。

那時迷戀先鋒小說,特別喜歡餘華、蘇童、格非等。每次假期回家,需轉道上海,路上要走一兩天,只有綠皮火車可乘。在車上,我隨身帶著小說,一個凌晨,我讀完了《麥田的守望者》,當時想:這樣的小說,我也能寫出來。可惜後來再沒這種感覺了。

至於說為何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因為高中時我對哲學了解太少,只讀過弗洛伊德、馬爾庫塞的東西,可他們二人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進哲學系後,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口味改變了。再看小說,便覺得思想密度不夠。小說中也有一些引人深思的話,但這樣的話太少,看小說可以很快,常常是一目十行,因為找不到太多有營養的東西。相比之下,哲學書的思想密度就比較大了。上大學時,我在北大第二教學樓的一間教室裡,讀了尼採的《悲劇的誕生》,那時非常感動,便將書中幾句話抄在課桌上,希望別的同學也能看到,也能產生共鳴。

北青藝評:您當年是出於愛好去學哲學的,這個熱情始終沒消退嗎?

周濂:從事任何專業,初期都是靠熱情,但後來熱情會漸漸消退,走向專業化。不論做什麼學問,樂趣可能只佔10%,專業的東西要佔90%。成為專業工作者,就意味著為了10%的樂趣,去忍受90%的折磨。所以說,學科化、專業化對人的熱情是一個巨大的消耗。

哲學家在思考什麼

北青藝評:哲學是挺有趣,可讀到康德,普通人恐怕都會放棄吧?

周濂:確實如此。我給學生上課時,一講到康德,大家反應最強烈,因為聽不懂。鄧曉芒先生曾說,西方哲學到了康德,便進入了專業領域。

此前哲學使用的概念多來自日常生活,讀者有親切感,比如笛卡爾,他的哲學書寫得像小說一樣好看。可到了康德那裡,哲學有了門檻,康德使用的概念非常專業,再到黑格爾,哲學離現實越來越遠,大眾對哲學的評價也越來越低。

對於術語,要兩面看。一方面,有些術語是沒必要的,成了「哲學黑話」;另一方面,有些術語是必需的,這樣才能表述嚴謹,但只有哲學家能懂。哲學家能辨析概念間的細微差別,這對於更深入的討論很重要。這就像音樂家,他們能聽出不同曲調的細微差別,普通人卻聽不出來,只能說,他們的耳朵和普通人的耳朵不在同一頻道上。

哲學家的價值,在於將普通人忽略的問題錨定出來。比如六歲的小孩也會問:「這是什麼?」他思考的是,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而哲學家巴門尼德卻在思考:這個「是」本身,究竟是什麼。

北青藝評:如此說來,普通讀者此生只能與哲學無緣了?

周濂:任何學問都分專業和普及兩個層面,普通讀者了解了普及性的知識後,再深入一步會比較難,必須有老師教。自己生啃文獻,肯定行不通。如今網上有視頻、慕課等,會提供一些方便,關鍵看你能否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

北青藝評:您給學生上了10年通識課,今天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如何?

周濂:在教學中,很多學生張口就是術語,而且都是中學課本上的那些術語,這給他們學習哲學帶來很大困難。他們頭腦中有一套固定的認識框架,是為應付高考而被灌輸進去的,可真正的哲學需要更開放的視野,不再有唯一的、標準的答案,而且要打破對標準答案的迷思,這樣才能呈現出世界本來的高度複雜性和內在矛盾性。

情感教育也應從娃娃抓起

北青藝評:教育真能提升理性能力嗎?從網絡言論看,許多網友缺乏邏輯,動輒罵人,可他們也受過教育啊?

周濂:英國哲學家休謨曾說:理性是激情的僕人。很多人養成了固定的情感反應模式,一看到某個詞、某句話,便立刻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在這時,他的理性能力會大大下降。所以休謨有個騎象人的比喻,即:人的情緒猶如大象,理性猶如騎象人,與豐富的情感相比,理性相對弱小,想調轉情感的方向,猶如操控大象一樣,慢慢來才行。這說明:說理之外,還需情感教育。

英國哲學家休謨

情感教育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靠不斷讀書、反思來實現。人人都會有許多刻板印象,要靠理性一點點消除,但在很多時候,我們明知是錯的,可在情感上依然很依戀,情感與理性未能同步。比如我們父輩中的一些人,在經歷了苦難後,明知錯了,卻堅持「青春無悔」。對此,只有予以理解之同情,通過有效溝通,慢慢改變。

我覺得,情感教育也應從娃娃抓起,不過,隨著時代發展,人的情感也在轉變。比如今天許多城市人談起性倒錯,不再像30年前那樣,會出現生理上的厭惡感覺,能更客觀地去看,這就是理性對情感的糾偏。

北青藝評:競爭越來越激烈,年輕人駕馭情感的大象似乎更難,該怎麼辦?

周濂:個體的力量太微弱了,無法對抗環境的壓力。今天孩子們的學業壓力更大,而這樣塑造出來的人難免帶有殘缺性、不完整性。但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沒有共同的解決方案。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希望他們在壓力之下,儘可能找到平衡。

如今也有不少中學老師意識到問題,也盡其所能在彌補,包括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來聽我課的新生中,有一些人在高中時就讀過我的書。我覺得,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反過來說,壓力可能也是饋贈,經過之後,也可能讓人變得更深刻,更好地理解社會。

北青藝評:在教學中,面對學生們的種種問題,會不會有時感到失望?

周濂:那倒沒有。畢竟通過高考篩選,能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還是相對優秀的。改變猶如漣漪,初期只有中心有震動,慢慢就會擴散到邊緣。我很早就已放棄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了,誰也不知道影響會在何時、何地發生,那麼只要在做,總會有結果。

警惕虛幻的思想果實

北青藝評:會不會有學生問,哲學已有幾千年,基本問題至今未能解決,為什麼還要學它?

周濂:哲學沒有進步性,它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景觀性,後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進步。所以,哲學不是科學,沒有經驗可證實的假說。所以幾千年來,人類的觀念系統並未與時俱進,傳統哲學的體系已失敗了,但其中的思考和表達仍在閃光。

比如黑格爾,他提出的「為承認而鬥爭」「主奴道德」等,今天還在說,包括「歷史終結論」,也來自黑格爾哲學。哲學的宏大體系猶如一座神廟,今天已沒人進去燒香了,但它還保留在風景線中,人們依然會去瞻仰一下。學習哲學,可以加強我們對人類整體歷史的理解,那其中有歷史上最偉大的心靈、最智慧的頭腦留下的成果,對我們仍有啟迪意義。

北青藝評:能否舉例說明這個啟迪意義呢?

周濂:比如維根斯坦,他是一位特殊的哲學家,被稱為「哲學家中的哲學家」。他的書都是寫給哲學家看的,專門幫他們診斷「哲學病」。普通讀者看後,會覺得不知所云,因為普通人沒患上「哲學病」,只有先把你的「哲學病」誘發出來,才能給予治療。

維根斯坦

二戰時,維根斯坦一次曾跟他的學生馬爾庫姆聊天,討論英國會不會暗殺希特勒。馬爾庫姆認為,英國的民族性格決定了,他們不會這麼幹。維根斯坦聽後大怒,斥責道:你跟我學了這麼多年,居然還用民族性格這麼大而無當的概念來討論問題,你怎麼可能理解世界?維根斯坦的意思是,人要看到事物間的精微差異,千萬別停留在宏大敘事層面,可很多人也會不自覺地犯這個錯誤。

北青藝評:這個話題至今熱門,少有人意識到它是個偽問題。思想家太多,哲學家太少,這是為什麼?

周濂:因為當思想家比較容易,只要對世界有一些獨到的、宏大的判斷,就可以了。思想家就像閃電,他們劃破暗夜。普通人更欣賞思想家,因為思想家能簡單地解釋這個世界,甚至將其概括成一句話,使普通人能不費力地獲得深刻性。

當然,對於真正的思想家,社會還是需要的,我們有漫長的頓悟傳統,只說能說清的,對於說不清的,便選擇沉默。所以我們沒有自己的邏輯哲學導論,只見登樓,不見扶梯,不能通過一步步嚴謹的論證導出結果,而沒有這一過程,給人帶來的,往往是虛幻的思想果實。

北青藝評:頓悟是方便法門,豈不是很有效率?

周濂:快不等於好,這種效率都有代價,只是現在還沒付,所以很多人便以為沒有代價,這是錯誤的想法。

我們看西方近代史,沒有宗教戰爭,就不會有寬容精神;沒有宗教革命,就不會有啟蒙思想;沒有懷疑精神,就不會有科學精神……忽略了前者,後者也難成功,很多人以為可以跨越,直接拿成果,少走「彎路」,可結果呢?以請賽先生為例,如今全社會崇拜科學,可依然缺乏科學精神。精神結構的改變是漫長的,真正習得寬容、尊重等,沒有捷徑可走。

讀書人要接受被邊緣化的現實

北青藝評:在今天,公眾眼中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似乎是兜售雞湯的大富翁們。

周濂:出現這一現象不奇怪,我們有「君師合一」的傳統,既是封建帝王,也是導師。封建時代已過去了,類似的思維方式仍在,所以不同單位湧現出大大小小的人生導師。我去山東一家私企,老闆辦公室裡掛滿了畫像和標語,他不僅抓生產、抓管理,還要抓員工的生活和思想。

至於大學生,大一、大二的新生還沒有生存意義上的焦慮,他們比較關注哲學。而大三、大四的學生面對畢業問題,焦慮主要來自擇業、戶口、房子、工資等,這些年競爭又比較激烈,他們中可能也有人看哲學書,但程度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在課堂上,我會建議學生們,在大學四年中,應每天讀一小時經典著作,真踏入職場,就沒時間讀書了,到那時,只剩看娛樂節目的腦力了。上過我課的學生,有的會寫信與我討論哲學問題,他們中不少人的思考非常深入。

不過,與上世紀80年代比,思想界的影響力確實在下降。我在班上做過調查,來聽我課的100多名學生中,他們對思想還是有興趣的,可聽說過秦暉的從沒超過10人。在商業化時代,英雄不再是思想家,而是商業精英和娛樂明星,如果問馬雲、迪麗熱巴,恐怕沒人不知道。雖然有心理準備,我還是吃了一驚。我想,今天讀書人應接受被邊緣化的現實。

北青藝評:這本書是您過去10年教學的總結,您希望讀者能有怎樣的收穫?

周濂:概括來說是兩點,即:批判思維和人文素養。我認為,批判思維應是大學本科生的必修課,因為他們從小缺乏相應的訓練。在中文語境中,常有人誤解批判思維,批判思維不是否定,也不是鬥爭思維,它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掌握批判思維,是進入公共空間的基本功。至於人文素養,我也一直在給本科生講古希臘悲劇,希望他們能看到,許多時代問題其實來自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古老。

相關焦點

  • 法國科學哲學中的進步性問題
    使進步性問題成為其核心關注點。法國科學哲學對進步性問題的獨特處理方式,規避了走向相對主義的可能性。進步性是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分析進路的科學哲學基於「發現的語境」與「辯護的語境」的二分,一方面將進步性與合理性等同,進而賦予它以方法論的內涵,另一方面又將科學塑造為普遍理性的化身,使其成為喪失歷史性的「木乃伊」(參見哈金,第1頁)。
  • 南哲思享 | 劉鵬、蔡仲:法國科學哲學中的進步性問題
    進步性是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分析進路的科學哲學基於 「發現的語境」與 「辯護的語境」 的二分,一方面將進步性與合理性等同,進而賦予它以方法論的內涵,另一方面又將科學塑造為普遍 理性的化身,使其成為喪失歷史性的 「木乃伊」。而法國科學哲學則發揚了孔 德哲學傳統中的歷史維度,在一種 「民族志」田野研究的意義上考察科學,反對實證主義和邏輯分析。
  • 他選擇回到北大!走向更廣闊的哲學天地
    劉哲自小就對哲學隱約感興趣。選擇來北大文科實驗班學哲學,他最初的想法是「看看文史哲三個方面貫通的人文研究是什麼樣子」,在文史哲三個學科的對話中探索哲學何謂。文科試驗班的課業壓力很大,但無論是後期哲學課程與現實問題的深入對話,還是文史哲三種學科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研究,都在推動著劉哲不斷向前,讓他始終保持著對學術的一腔熱情。
  •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第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確定自己是誰,很明顯,我們不知道,這表明我們的確定性是一種重複產生的錯覺。每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給人一種恆久不變的感覺。
  • 《大秦賦》春平君:兩次上了倡後的賊船,徹底慫了
    《大秦賦》春平君:兩次上了倡後的賊船,徹底慫了倡後嬌喘聲聲,臥病在床的趙偃循聲而來,隔窗看到自己哥哥和自己老婆滾床單,一口鮮血噴出,全劇最兢兢業業搞事業的趙王掛了。這已經是趙佾第二次上倡後的賊船了。秦國大軍兵臨邯鄲城下,同時又使反間計,誣陷春平君趙佾和李牧將軍叛趙投秦。倡後誆騙趙佾,說給他看的東西在王后內室。兩人到了內室,趙佾上一秒還在辯解自己清白,下一秒就被倡後撲倒。
  • 龔道安落馬:上了賊船就休想下來!
    現在誰出問題都會正常。他和我說:我不信,我總感覺是假消息。老龔這個人,別的我不知道,他能力還是有的。龔道安主政上海警方以來,上海投入了數百億的資金,大量警力置於街面上,而警方回報給上海的是盜竊發案率大量下降,破案率陡然上升,沒聽說過有哪一起盜竊案沒破的。一個老民警說,今年以來我只聽說上海抓了3起盜竊電瓶車的,可案子訴不了,損失數額太低了。上海,真的很平安。
  • 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導師在師門聚會上問我們2020年打算,我說準備把注會拿下。但是沒有考慮到研一下課程如此緊張,加之疊上疫情影響、課程難度,在家複習進度遲遲推不上去。到了七月十三號才正式開始複習備考,當時會計已經來不及了,於是想著只能放棄一門。幸好是寒假把審計聽了一遍,等到了九月份,又感覺財管雖然聽了一遍,但是這種狀態上考場肯定不行的,於是最後決定安心準備審計、稅法。審計、稅法只是相較而言簡單一些,不能說簡單。
  • 哲學對現實生活,有沒有指導意義?
    實際上很多人也僅僅是從高中或大學開始正式接觸哲學,但很少有人專門的學習哲學,故而也最多只能從所學的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來談。哲學不僅有辯證唯物主義,但是即使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同樣可以至少讓我們看問題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或者一些角度來看。此外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也是同樣。
  • 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
    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他沒有也不可能提供適用於各個時代的「藥方」或「公式」。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不是啟示錄;是方法,而不是教條,它沒有也不可能提供關於當代問題的現成答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經典著作中找不到關於當代問題的現成答案,要責怪的不應是馬克思,而是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的無知。「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張一兵|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的最初接合——普魯東與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
    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過渡時期:一方面,馬克思徹底擺脫了人本主義哲學構架,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方法中科學地面對歷史;另一方面,馬克思已經正確地理解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前提,根本上轉變了他對古典經濟學的基本認知態度,但還沒有直接開始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所以,這使得馬克思在這個時期的論著都很自然地存在一種過渡性質。即科學的方法和研究前提與尚沒有解決經濟學具體理論問題的矛盾性。
  • 哈爾濱某滑雪一日遊:「上了賊船下不來」
    旅遊法出臺以後這種現象少了,但卻並不意味著沒有了。  哈爾濱的中央大街,各種冰雪項目的宣傳廣告不少。而尚志市的亞布力滑雪場遠近聞名,自然很受遊客的青睞。不過到亞布力滑雪各家旅行社報價卻不大相同,在中央大街的金谷大廈,一位工作人員給記者聯繫了一家旅行社,對方答應給優惠的價格。
  • 哲學史利於解決哲學問題嗎?
    假設你所感興趣的是當代的哲學諸問題,如果你無視過去的哲學,你在此範圍內取得進展的能力會受到阻礙嗎?如孤獨的大師缺少這類知識,兩位大師必須學會傾聽和彼此討論。在實踐中,這些對哲學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貢獻的人,非常熟悉其他哲學家的近期研究。在這種程度上,哲學類似於數學和自然科學。有爭議的問題是,哲學家是否比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需要更多其學科最近的歷史知識。當代哲學已經吸收了所有早前研究的重要洞見嗎?
  • 一、《哲學的貧困》寫作緣起、標題含義及序言——《哲學的貧困》解讀
    蒲魯東《貧困的哲學》的副標題「經濟矛盾的體系」所要表明的是:他要以哲學或形上學的方式去研究政治經濟學中「勞動和交換的規律」的表現形式「富裕和貧困」問題,特別是當時法國倫理與政治學院提出的一個論題徵文,以明確的社會意識確認了資本和僱傭勞動之間的尖銳對立問題。「支配著利潤與工資的關係和利潤與工資的波動的是哪些普遍事實?
  • 兒童小哲學
    就是哲學問題真諦的源泉,從某種語境上,兒童哲學不是讓孩子學哲學而是讓成人反思自己的思維。孩子每天成長就像一面鏡子,反映成人與孩子打交道的方式。       在日復一日與孩子進行對話和遊戲的過程中會自覺認識到孩子不再是一無所知的,從我們習慣關注孩子們缺乏的問題上,轉而把注意的中心放在孩子提出的問題上。      在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任何地方,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感到驚異、產生好奇、開始懷疑、提出問題,想要發現世界。
  • 走向第三種科學哲學
    波普爾非常明確地將認識論看作是「關於科學知識的理論」⑧也被稱為「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⑨。它的研究對象是屬於「第三世界」的「客觀意義上的知識」,也即「沒有認識者的知識」或「沒有認識主體的知識」⑩。他認為,「傳統的認識論」乃至「大部分現代認識論」嚴格意義上說都是「離題的」,因為他們研究的是屬於「第二世界」的「主觀意義上的知識或思想」(11)。
  • 西方法哲學研究前沿述評
    但它在法律精確性、科學性問題上的詮釋學立場,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和批評。   後現代法哲學   後現代法哲學發端於20世紀下半葉,是受西方後現代主義哲學與文化的影響在法哲學領域形成的「新說新論」。後現代法哲學以後現代主義為思想武器,對西方傳統法哲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摘要: 哲學的問題是一個哲學觀的問題,哲學活動首要的事情就是尋找哲學的問題,而通常我們在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上對哲學的問題的追問往往使我們忽略了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受近代以來工具理性的影響,只是在把哲學當作解決現實問題與保證理論存在與發展的工具意義上來理解,但哲學的存在基礎、哲學最初的產生以及哲學最初的內容都否定著哲學的工具性存在
  • 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從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圖景來看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學說,但並沒有獨立的哲學學科,人們常常稱之為「道學」「玄學」「理學」等,其文獻大多收藏於「經學」之中。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最初形成和繁茂發生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時期,儒、道、法、墨諸家各自發聲、相互爭鳴,卻又相互學習,開創了中華文化的最初繁榮。
  • 索緒爾語言學的哲學意義
    因為對於傳統的語言學家,語言是處於自然的,他們把更多的精力去尋找人類創造語言的自然過程,這是一種思辨哲學的態度。這裡引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他認為人首先要解決吃穿住的生存問題,然後再談論文化方面的問題,例如政治藝術。
  • 每日一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哲學的基本問題
    既然說到哲學,我們先想到的問題就是,哲學是幹什麼的呢?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很有哲理的故事,最後可能會總結成類似「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種諺語。這種其實是最初期的哲學。哲學可以說是因為人的產生才產生的,三條狗可以咬死一個人,可以粗淺與「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畫等號,但是,「三個臭皮匠」在「賽過諸葛亮」的時候可能會思考「我們為什麼會賽過諸葛亮?」而三條狗卻不會想我們為什麼能咬死一個人的問題。這可能也就是最初最早的對一些有哲理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