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被打亂了規劃的我感覺這一周過得真快。
9月10號正在看審計的我得知2020年注會考試北京考區取消了。由於此前相關消息已經通氣放風,我對此已經有了心理準備,雖然對此次取消深感震驚與遺憾,但只能表示理解。之前三樓水房邊有一個小姑娘在看張敬富的會計,我接水經常從她背後過,現在也是「人去桌空」。
2019年順利考掉兩門,在2020年年初當時考慮一鼓作氣,把四門全過了。導師在師門聚會上問我們2020年打算,我說準備把注會拿下。但是沒有考慮到研一下課程如此緊張,加之疊上疫情影響、課程難度,在家複習進度遲遲推不上去。到了七月十三號才正式開始複習備考,當時會計已經來不及了,於是想著只能放棄一門。幸好是寒假把審計聽了一遍,等到了九月份,又感覺財管雖然聽了一遍,但是這種狀態上考場肯定不行的,於是最後決定安心準備審計、稅法。審計、稅法只是相較而言簡單一些,不能說簡單。我畢竟屬於零基礎的學生,都是靠自己砸時間才摸索出來的門道。當時想,兩門也好。這樣三年也能安全通過。
本來明年也是要繼續考會計財管,但取消之後挺可惜的。主要是從最初定的高指標:研究生期間通過全科到通過專業階段,再到現在一年過四門,關鍵在於知道自己的水平,越來越慫。一年過四門,還有三門財會專業課,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又要下調研究生期間的注會進度。主要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我總是這樣覺得,如果能有注會證書不光是自己能力的肯定,在職業規劃中也會有更多的選擇,也會提高自己的議價能力。可能更多是由於我這個人一旦做什麼事情就一定要做成的觀念影響著我,在這個階段中,我可以放棄很多東西。有的時候也會問自己,把注會看得這麼重,是不是也是為了轉移矛盾,不讓自己瞎想。就像每天的訓練,會中午和晚上倒頭就睡那樣。
感謝大家對我的安撫。我一直會勸周圍的同學考注會,無論在校還是在職,我總感覺這不是坑人家,也算是個好事。我也不指望能和本科一樣,大家一起複習備考。我早已習慣了不會的題目不會做,不會的考點沒人問的狀態了,總感覺不是坑別人,大家一起共同富裕。這次注會取消影響了十七萬北京考生,裡面大概有兩萬人是準備了此輪考試的,這次取消對他們影響很大。沒有辦法,只能明年繼續了。
目前評估本輪取消對我的影響主要在於:
加重了2021年備考負擔。2021年是研三的時候,那一年本來有其他的事情要處理,我的兩年的法碩同學目前都在準備論文和國考,我也很擔心明年能否抽出半年的時間去砸這四科,而且這四科的通過率又有多少,這些不確定性是我恐懼的重要原因。不過好在審計、財管、稅法畢竟是聽了課,有些還做了題,我相信明年撿起來也會很快。
措手不及的落差,像極了我當兵時候的樣子。也是第一年沒成,第二年雖然坎坷最後也是美滋滋。所以我一直堅信好事不怕磨。其實細細回憶起來,從高中開始,哪件事不是自己上的末班車?局中、華政、當兵、法大、師門這些事基本都是最後一年的福利或者最後一個座位。慶幸我這種小幸運。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其實早就想說幾句了,斷斷續續一直沒寫。今天重新回到科研樓我的座位,注會的書我基本已經拿回去了,換上了證從和會計基礎,這個也得看。既然注會取消,但是這兩門一門是保代的門票,一門式會計的基礎,看不懂分錄,搞不懂長投,會計不行,保代也不行。所以我也開始過回之前的生活。
重新規劃研究生期間的各類任務。但只是月份具體工作的變動,其他基本沒有影響。目前開始海投簡歷,找找實習,提前熟悉熟悉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本科第一年沒有當成兵,那一年過的沒有一年級那樣多彩。但好在我可以蹭課,我還是盼頭。二年級是出成績的一年,本科期間我做到了。我希望研究生二年級同樣不辜負。至於會不會抑鬱,我覺得大可不必。與同齡人相比,我至少在救援過程中見過多次生離死別、血腥的場景,一些風浪我都見過,我比同齡人有著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與忍耐力。好在我還有很多同學,我可以和他們打電話、面對面吐槽。有的時候說出來、呻吟幾句,就好受多了。
今天終於發了一個狀態: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呆呆地站在鏡子前。炒股的時候喜歡說這句話,3000點爭奪戰反反覆覆幾次。也是多次從虧損變成浮盈。很多同學都給我留言打氣。本來想寫完這個就刪掉的。但媽媽也打來電話詢問,我說沒事,把書換掉或者去實習,一樣的不耽誤。還是保留這這份記憶吧。
今天下午,故地重遊是有必要的,去年經常說是新的開始。這次我是回到原點,重新出發。
感謝我認識的同儕們。
家駿幸福-U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