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高考的第一天,我們都曾經歷過高考,但人生絕不僅僅只有高考這一次考試,翻過這座山後,你會發現人生處處是考場。高考不是結束,它也許只是一個開始......
今天有一篇舊文新發,是來探討南京的幾所高中,它們都各具特色,說不定下面還有你的母校。
如果說南京的中學按照梯隊來劃分,那麼第一梯隊肯定是:南外和四大名校。
四大名校指的是南京老牌的中學:南師附中、金陵中學、一中、中華中學。
經常有人按分數排名來比較它們,尤其是第四位。
為了這第四名,二十九中和十三中一直在暗地裡互相較著勁,相愛相殺好多年;
但是在一中眼中令他牽腸掛肚的永遠是金陵中學;
金中認為南師附中才是他的對手;
而在這一梯隊的老大南外永遠像一個超凡脫俗游離於排行榜之外的貴公子冷眼旁觀著這一切
...........
南京放學最早的學校是哪所?
答案是南外——全市唯一可以下午四點放學的高中。
南京外國語學校是始建於1963年的全國首批外國語學校,建校不過50年,就做到了南京第一。
南外最大的優勢是政策和生源:政策來自保送與出國,生源來自小升初以及中考的統招。
無數小學父母想要擠破頭進來,通過小升初的搖號及考試政策層層篩選,招收的學生裡有一大半來自南京的那幾所「名校」小學:南外仙林,拉力琅芳等等。這些孩子從小學起就開始和各種奧數競賽試題展開了長久的拉鋸戰。
關於南外的各種傳言,比如下午三點半放學,放學沒作業,有很好玩的社團,英語課特別多.......這個外號「史丹福大學附屬中學」的外語學校,校友有京東家屬、蘇寧老闆兒子、宏圖三胞老闆女兒等等。奶茶妹妹章澤天也來自南外。
高中之後,學生就分成了四大陣營:出國黨,保送黨,高考黨,還有國際部。參加高考的人數少則個位數,多則幾十人。
南外的整體水平一直處於逆天狀態!
因此也成為了南京人最嚮往的中學。
南外每年聖誕節元旦前都會在學校的大操場上點燃篝火,燃料是一年積攢下來的廢舊桌椅。
那首廣為流傳的《北京東路的日子》唱的是他們的心聲(文末有歌詞),離開南外後,還是會想起北京東路、櫻花、佛塔、柳絮,想起那些漸行漸遠漸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
還記得當年江蘇的高考數學試卷嗎?
葛軍老師所在的學校,常年均分排南京市第一的中學。
南師附中源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附屬中學堂,最後於1984年更名為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南師附中的校訓,傑出校友無數。
在附中讀書,學生時代能找到無數精神盟友。在這裡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老師從來不把排名放在第一位,相信每個同學的潛力。
在附中三年,你可能上過話劇節的舞臺,參加過科技節機器人賽,在社團文化節組織參與,義賣當過流動攤販…
附中還有十分有名的31公裡徒步活動,歷時9個多小時,穿越半個南京城。晚上走有街燈、手環、螢光棒,實在走不動,大家就唱勵志歌,彼此打氣。
離開附中,偶爾還會懷念那棵掛了鐵軌的楓楊,秋天走出圖書館看到的湖邊銀杏的落葉,後門的米羅和美滿家........
說到吃,排第一的,大概是金陵中學。
特色「美食節」是每個學生比成績還值得誇耀的東西。
金陵中學創建於1888年,當時為匯文書院,1988年,改名為南京市金陵中學。曾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金中的校訓——誠徵情人(誠真勤仁),這所有幽默精神的學校,大概是全南京市中學裡最會玩的。
一到美食節,整個金中人山人海。高中同學來此重逢,初中同學來此獵奇,儼然一個由不知道多少人組成的大型PARTY。
南大圍牆邊的小粉橋,一個不起眼的奶茶鋪子,金中同學們口口相傳。匯文裡的二喜與美滿吉,也是大家鍾愛的美食。轉過幾個彎,飄香的餛飩攤和鍋貼店,正在金中後門外的豆菜橋等著你。
孟非梅婷畢業的學校,
一中的校服曾是青奧會吉祥物意砳的靈感源泉。
南京市第一中學始於1907年的「崇文學堂」,經過幾次易名,於1933年改稱「南京市立第一中學」,孟非、梅婷都是畢業於此。
一中被稱為始終在試圖超越金中並且避免被中華13中29中超越的萬年老三。地理位置極好,左新街口右夫子廟,自稱二食堂是地溝油一條街,三食堂是水遊城。
一中的校服很有特色,在某一時段內,同時擁有最醜校服和最美校服。那時候一中的校服是分年級的,每個年級一個顏色,紅色、草綠和經典款土黃,一放學,各個年級的「螢光運動服」混在一起行走,一個個都是行走版的「二胡卵子」。
但是,當時一中的同學們還有另一套讓人羨慕的禮服款校服,小西裝、格子裙搭配上紳士淑女感爆棚的小領結。
穿上它,荷爾蒙爆發,活脫脫可以演出一部現代青春偶像劇。
中華的排水系統驚為天人,
中華的校長人稱畢老爺。
南京市中華中學學校始建於1899年,校名「基督中學」,1983年定名為「南京市中華中學」。中華中學當時坐擁夫子廟佳地,門口就是最正宗的南京小吃。常年位列四大名校第四,近幾年被13中29中幾乎趕超。
中華的排水系統簡直是驚為天人。因為有晨跑的傳統,不管前一天多大的雨,第二天操場上的跑道上必然95%以上的地是幹的,下雪也不例外,學校特別有一間房放置除雪工具。13年青奧啟動儀式就是在中華舉辦的。
中華的校長人稱畢老爺,長年帶副墨鏡 ,神秘低調又不失威嚴霸氣。擁有控制天氣的能力,一上體育課就下雨。
一所中學能有怎樣浪漫的體驗?
那一定要說一說十三中的「明月詩會」。
13中的1+3很像字母B,有著「B中」的外號,又因為傳說中「縣中模式」的高壓,所以也有人叫它臺城縣中。
玄武湖腳旁的十三中,學校建於1955年,是南京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完全中學(完全中學指既包含初中又包含高中)。
十三中從一開始,每年有「明月詩會」:全年級在玄武湖公園裡面搭個臺子,坐在地上看著月亮,一個班一個班上去朗誦,是讓人終生都忘不掉的美好場面。
與幾乎南京所有的學校一樣,校園美景裡都有「一路的梧桐」、「滿樹的櫻花」。
1955年蘇聯式的老樓前有可以完全遮住太陽的梧桐樹,一頭可以看到金閃閃的雞鳴寺另一頭還能坐在六樓致遠樓乘涼。玄武湖簡直是後花園,早讀看雞鳴寺日出晚讀看玄武湖晚霞和月光。
被省公安廳庇佑的學校,
擁有教育集團的中學。
二十九中創建於1945年,始名私立石城中學,2003年8月,組建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團,分為龍江高中部、玉泉初中部、石城初中部、鳳凰初中部四個校區。
二十九中的高中部深扎在龍江的藍天園小區內,故又名「藍天園縣中」,作為在省公安廳庇佑下的二十九中學生,在學校內從未見過打架。
在荷爾蒙爆發的青春期,經常有學生情侶相約晚自習後,去黑漆漆的操場上寫作業。這時二十九中的諸老師就打著手電筒來抓人。
於是,有學生仰天長問:校長&主任,誰更勝一籌?
有人在貼吧,給出了答案。
真是讓校長看了流淚,主任看了沉默。
這是一所「以食堂和籃球為主題的藝術學院」,
藝術和體育特長生被當做顏值高的典範。
九中毗鄰新街口商圈,有著超好吃的食堂和春天裡最美的櫻花樹, 被總統府、長江路文化藝術街、南圖前呼後擁包圍著 。
它被外界稱為以「以食堂和籃球為主題的藝術學院」,和顏值一樣出名的,是它的食堂。
曾多次贏得全國高中生籃球聯賽冠軍,多年以前,有人說九中就是當年江蘇南鋼隊的搖籃。
△畢業於南京九中,前南鋼隊隊員孟達
孟達、楊力、易立、劉亞輝,幾乎國字號的江蘇隊員無一例外都是來自九中。
在藝術界叱吒風雲的學校,
被稱為清華美院預備班。
同樣在南京藝術界叱吒風雲的,是寧海中學,
寧海路39號的寧海中學起源於1890年創辦的文正書院。曾用過「江蘇省立第一中學、江蘇省立南京中學」等校名。民國期間,是江蘇省四大名校之一。
寧海的美術班被外界稱作「清華美院培訓班」,請感受寧海中學的普通黑板報:
畫室總是記錄著寧海人美好的時光,是每個學子夢想開始的地方。
操場邊的紫藤,盛開在四五月間。花期過去,長廊又變成青蔥色。休息時就坐在長廊裡,還有球場上狂奔的少年,這些都是記憶裡最美的歲月。
看看其他中學
哪所是你的母校
母校回憶
這些都是南京中學的傳奇,
還有曾經民國時期的四大女校。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位於獅子山腳下,被喻為小南師的古典式園林校園。有小桃園和繡球公園作為後花園,夏天在教室裡聽蟬鳴,冬天遙望窗外白雪,還有秋天校園裡最美的銀杏葉,風景如畫。
△羽毛球世界冠軍陳金
同時也出了一批批羽毛球精英,送出羽毛球世界冠軍,包括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運動員陳金、徐晨等。
除了前面提到的九中的籃球、寧海的美術、十二中的羽毛球、還有四中的足球、三中的排球……一直是南京中學界的傳奇。
如今的舜天隊當年的蘇寧隊隊員曹睿、卞俊、倪曉偉都是從四中一路踢出來的。
△畢業於南京四中,前舜天隊員曹睿
而南京歷史最悠久的中學還要屬人民中學,始建於1887年,是民國時期南京的四大女校之一。
其餘三所分別是中華中學(曾為市第一女中),梅園中學(曾為市第二女中),六十七中(曾為市第三女中),2015年4月人民中學掛牌「南京市匯文女子中學」,恢復成「女校」。
雖然已經畢業多年,但是當初的一點一滴都銘記在心中。不論你現在是身處國外,還是遠在異鄉,一起同窗的數年回憶一直紮根於腦海中不曾刪去。
網上曾經一直流傳著一段話,「多希望有一天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在高三的一節課上睡著了,現在經歷的一切都是一場夢,桌上滿是你的口水,你告訴同桌,說做了個好長的夢。同桌罵你白痴,叫你好好聽課。你看著窗外的球場,一切都那麼熟悉,一切還充滿希望.......」
當時的課本、老師的外號,甚至黑板上的值日表,明明都清晰的恍如昨日。
直到高考後在操場打完最後一場球,準備去教室上下一節課,才想起來——沒有下一節課了。我的青春時代就此終結。
結尾送上一首南外版本的《北京東路的日子》的歌詞
我們穿上西裝假裝成長 膠片揮霍習慣的笑臉悲傷一發 寂寞唏噓 痛的初體驗畢業和成年的字眼 格外扣人心弦各種莫名的感受 只說句 嘻嘻一些十年後 你若聽見有人在說 那些奇怪的語言十年後 你若看見滿街的本子還是學樂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