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我們收到了貴州黔東南州臺江縣民族中學「南華甘霖班」班主任吳老師發來的高考成績單。這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在成績單上,「南華甘霖班」的50名孩子全部達本科線,一本達線40名,其中達「985/211高校」的25名。望著這份喜人的成績單,我的思緒飄回了那年夏天。
那是一個令人心酸的夏天
2017年夏天,甘霖志願者小組第一次來到貴州黔東南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籌備第一屆南華甘霖班。在擬定甘霖班同學的名單後,我們需要對情況特殊的一些孩子進行實地家訪。翻越兩三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再步行經過狹窄陡峭的小道,我們才能到達到孩子的家裡。他們的情況真的有點「特殊」:這是有些支離破碎的家,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下雨天可能還會漏水,裸露的電線盤根錯節,孩子的書桌就是支在角落裡的一塊簡易木板……最顯眼的是一進門就映入眼帘的滿牆獎狀。
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特殊」環境裡,悄悄地醞釀著自己的小小夢想,有的孩子想成為老師,改變家鄉落後的局面;有的孩子想成為醫生,治好親人的病;有的孩子想走出大山,與在城市裡打工的父母團聚……多麼樸實的夢想,多麼讓人心酸的少年郎!
那是一個令人動容的夏天
那年夏天,我們見到了從杭州特意過來支教的陳立群校長。他從著名重點高中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退休後,有民辦高中開出年薪兩百多萬挖他,但這個「名校長」卻做了一個外人看來很「傻」的決定:去貧困山區支教!這一年,他來到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當上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唯一一所中學的校長。
這是一所高考成績在全州墊底的「差校」。2012年的高考,這所學校全校一本達線1個,二本達線28個。陳校長來到這裡以後,把孩子們視為已出,跟老師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想方設法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同時又不忘關心孩子們的心靈成長。他來到貧困山區支教,不但分文不取,還用自己的國務院特殊津貼和杭州傑出人才獎金,資助學生、獎勵老師。陳校長在貴州支教三年期間,走訪過100多名學生的家,資助學生家庭的累計達10多萬元。
陳校長的舉動影響著當地未來的發展,也令我們深深動容,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師者的意義。在助力國家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陳校長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那是一個不舍告別的夏天
在第一屆「南華甘霖班」順利開班之後,甘霖志願者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準備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當志願者們的車即將駛出校園時,孩子們自發來到路邊與我們道別。他們用清澈的聲音,唱一首《再見》送給志願者們。
歌聲飄過了延綿群山……我這才緩過神來。那個夏天令人難忘,孩子們的歌聲飄揚至今。
或許只是匆匆一面,但甘霖的種子已經播種在那片落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也會播散到每一位愛心人士的心頭。
是啊!延綿群山阻礙了世世代代的苗族人與外界的聯繫,但並沒有阻斷他們對知識的渴求,也不應該阻擋我們為更多需要的人帶去善意。
長長幫扶路,綿綿手足情。我們小小的善舉,或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此,我們呼籲,向貧困山區甘霖班的孩子們獻出我們的愛心。讓每一份愛帶著溫度,陪著更多甘霖班的孩子,走出大山,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