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另外兩位老師給了55分,閱卷組最後給了60滿分。此文傳到網上後,引發媒體及網友的無數質疑;近來又有人實名舉報閱卷組長陳建新副教授涉嫌利益輸送。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引發爭議的深層原因是我國缺失哲學啟蒙教育和哲學閱讀。
我相信,不要說普通網友,就是包括語文教師、大學教授、作家、學者在內很多人,讀了《生活在樹上》之後,也會懷疑自己的閱讀視野及理解能力。
這是為何?
先看看這些人名,你知道是些什麼人嗎?
卡爾維諾,切斯瓦夫•米沃什,海德格爾,麥金太爾,韋伯,維根斯坦,尼採。
前兩位是文學家,後五位是哲學家。
伊塔洛•卡爾維諾,是義大利當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等。在西方,卡爾維諾的名氣僅次於卡夫卡和博爾赫斯,我覺得他最好的作品是其短篇小說和長篇《通向蜘蛛巢的小徑》。
切斯瓦夫•米沃什,美籍波蘭詩人、散文家、文學史家。198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被禁錮的頭腦》。
馬丁•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名言&34;,即出自其之口。
麥金太爾是當代西方最重要的倫理學家之一,倫理學與政治哲學中社會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著作是《追尋美德》。
馬克斯•韋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是現代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
維根斯坦,英國哲學家,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開創了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兩個流派。
尼採,德國哲學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尼採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著名的&34;和&34;,即出自尼採之口。
就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說,一個高中生根本不可能閱讀並把握這些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著作及思想的。尼採的哲學相對容易理解;而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與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我都反反覆覆讀了10多年了,也僅僅是在語言理解、生活方式等幾個命題上有點收穫而已。
大家都明白:高考作文一般寫議論文,最吸引眼球的論據是依靠師生乃至家長廣泛地瀏覽、搜集、整理出來的,考生平時寫作多嘗試運用,久之即操練嫻熟。議論文最容易被&34;、&34;模式化、套路化。這位考生靠用一個勁的掉書袋製造閱讀門檻拿了滿分,這是應試教育的結果。如果你把高考作文當作正常文章去閱讀,那就大錯特錯了。
《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為何&34;了閱卷老師,&34;眾多網友?就因為這些哲學家好多是他們沒讀過,甚至沒聽說過的;再加上整篇作文裡充斥著半通不通的歐化句式,叫人覺得深奧。
《哲學研究》的譯者陳嘉映
國內知名哲學家陳嘉映(《哲學研究》的譯者),在接受《新京報》的專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
&34;
2015年,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老師們受巴黎索邦大學的邀請,參加學術會議。會議間歇,大家來到大學對面的一家小餐館吃飯,兩位服務員輕巧地穿梭在餐桌之間。
黃裕生教授饒有興趣地觀察著這一切,過了一會兒感嘆道:&34;
一位留學巴黎的清華大學博士對他說:&34;
法國人的優雅,與在中小學所受的哲學教育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法國的「哲學咖啡館」正舉辦哲學沙龍
法國具有深厚的哲學教育傳統。
從19世紀開始,法國便將哲學列為中學階段的必修科目。法國於1808年確立了高中會考制度,規定要進入大學的高三學生必須通過哲學課程的考試。教育部頒發的大綱明確指出:哲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建立理性精神,領悟時代的意義。可見,法國哲學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讓學生掌握哲學知識,而是為了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自由精神和政治責任的公民。
法國哲學課的教學地位十分突出。
法國的中學會考類似中國的高考。不同於語文、數學、英語在中國高考中所處的核心位置,在法國的會考中,哲學處於核心位置。法國高中開始分科:文學、經濟和科學。無論哪一科的學生,哲學都是必修課。會考時不論選擇哪個學科,都要考哲學。
哲學考試是六月份高中畢業會考時必考科目的第一科,考試時間為四小時。學生要在三個供選的哲學題目中選擇其一,完成二三千字的一篇作文,不得使用計算器和參考資料。
下面是2019年法國高考的哲學試題。
文科的題目:
題目1:(人)是否可能擺脫時間?
題目2:解釋一部藝術作品有什麼意義?
題目3:解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1820年)中的一個節選段落
理科的題目:
你想多了……理科的題目是這樣的:
題目1:文化多元是否是人類團結的障礙?
題目2:承認義務是否放棄自由?
題目3:解釋弗洛伊德《一種幻覺的前途》(1927年)中的一個節選段落
2019法國高考哲學試題(文科卷)
不知大家看了之後有何感想?
我覺得,必須打破對哲學高深、晦澀、難讀的誤解了。其實,哲學是一件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知識。當我們觀察日常生活、思考日常生活時,就已經是哲學了。
法國的哲學教育是從孩子做起的,在小學就開設了哲學啟蒙讀本。
法國中小學課堂的哲學啟蒙書中譯本
哲學教育者希望孩子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合你心意、不美好的地方。儘管如此,你仍然可以擁有良善、快樂的生命。用羅曼·羅蘭一句名言概括:&34;
哲學教育就是從小培養孩子這樣一種思辨意識:既看到現實的美好,又看到理想的局限,然後學會直面現實人生,幸福生活。
我國的中小學課程裡,沒有哲學課,有政治或思品。
先說說我自己的哲學閱讀體驗:我最早接觸哲學是1997年從學校圖書室看到了一套&34;,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包括《真理與方法——解釋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等11種。
我最先閱讀的是解釋學美學,一下子即被吸引了;裡面對於語言、理解、對話等概念的詮釋,給一位青年語文教師一下子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我可能是最早在課堂上實踐&34;的語文老師,我也確信:如果一個老師沒讀過《真理與方法》,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34;的含義,他的&34;就是偽教學。
到2008年時,我在山師圖書店買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後,徹底放棄文學閱讀,而轉向哲學。
如果你喜歡,慢慢的你會發現哲學比文學有趣的多:因為它會激活你的思維,校正你的思維方式。
古漢語裡,沒有&34;這個概念,相近的有&34;、&34;、&34;、&34;等等。到了近代,才有了舶來品&34;這個詞。這個詞源於希臘文的philosophy,philo是&34;的意思,sophia是&34;的意思,所以&34;的本義就是&34;。
&34;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愛智慧本身,二是愛對追求智慧的探索。
哲學(其它的,諸如文學藝術等一樣)的價值在於啟發你的思維方式,而不在於告訴你什麼真理,獲取什麼知識。
粗略的看,西方哲學經歷了這樣幾個時期:
1.古希臘哲學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著名的哲學家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
蘇格拉底像孔子一樣,述而不著。他的思想主要在他的學生柏拉圖寫的對話篇中保留下來。他反對用灌輸知識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張用論辯詰難、找出對方論證中的矛盾的方法,啟發人們自覺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34;一詞的最早來源。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的的哲學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在後期的對話篇中對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34;這一普遍的範疇並不是絕對單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聯繫的,這一看法有較多的辯證法思想。代表作《對話錄》、《理想國》。
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的哲學搖擺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他批評了他的老師,他把&34;稱為&34;,把物質稱為&34;,認為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並不是在事物之外獨立存在的,它只在具體事物之中,和質料相互結合而存在。在邏輯學方面,他的影響深遠。代表作《形上學》、倫理學》。
2.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哲學的代表是聖奧古斯丁。
聖奧古斯丁是神學家,他的思想來源於對宗教的信仰。他看重永恆而形而上的事物,輕視觸觸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論性的冥思,輕視實用的知識為此生的必須和無奈;堅持要借著從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達於靈魂的淨化。代表作《懺悔錄》、《上帝之城》。
3.近代哲學
近代哲學的代表人物有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維根斯坦等。
笛卡爾是近代數學家、哲學家。在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他是歐陸&34;的先驅。笛卡爾是唯理論的開山祖師,他認為正確的、確鑿的知識,應當先從懷疑入手,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但是,我自己在思索本身則是無可懷疑的,即&34;。代表作《方法論》、《形上學的沉思》。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學晦澀難讀,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他認為應該給人類的認識劃定一個範圍,人類只能認識可能被經驗的對象;存在經驗和本體兩個世界,打通這兩個世界需依靠人的判斷力和美感能力。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黑格爾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代表作《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歷史哲學》。
馬克思作為&34;已為我們熟知。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科學無神論和歷史唯物論。代表作《資本論》、《共產黨宣言》。
維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生前只完成了兩部書,《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後者在其死後出版),開創了兩個哲學流派: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邏輯哲學論》可謂將學院派的精密和精準發揮到了極致,在充滿書卷氣的表達裡,透露著維根斯坦想通過科學的數理邏輯把世界看清楚、說清楚的強烈訴求。《哲學研究》徹底拋棄了傳統哲學把理解看成心靈活動的思考方式,而直接面對問題,把理解置於日常生活中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