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求「套路」、「炫技」的應試作文教育中,「真情實感」成了考生寫作時最稀缺的品質。
卡爾維諾的小說《樹上的男爵》/圖書封面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爆紅」之後,畢業多年的網友們發現自己的漢語識字量不夠用了。
在這篇需要藉助《新華字典》才能順利讀完的高考作文裡,充斥著大量的生僻字詞和「中文十級」難句——「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是放在一起就讀不懂了」;而文中引用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尼採、馬克斯·韋伯……雖說各個大名鼎鼎,但基於僅有的一兩句話,讀者們感到如墜雲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個「文盲」。
看看第一段中,你有多少字不認識?/《生活在樹上》作文截屏
「讀起來舌頭打結」、「不說人話」、「AI寫作」,是網友們對這篇作文最大的詬病。明明是一篇漢語作文,為什麼讓讀者產生了外語閱讀的感覺?
這篇浙江滿分作文刺痛的不僅是普通人的閱讀能力,還有我們的應試作文教育。在平均批閱時間只有兩三分鐘的高考作文評審機制下,給作文「裹小腳」的不是考生自己,而正是我們的作文教育本身。
新周刊APP記者採訪了杭州市某重點中學的特級語文教師和浙江省某大學的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聽聽他們對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看法,以及什麼才是好的高中作文教育。
有網友匯總了一份生僻字詞解析/微博截屏@京津冀校園
「不說人話」:
學術圈語言的「拙劣」模仿
和以往堆砌著「華麗辭藻」的高中生作文不太相同,《生活在樹上》的寫作風格帶有一種濃厚的學術翻譯腔。例如,通篇的「符號客體」、「場域」、「賦魅」等學術概念,沒一點哲學社科基礎,很難讓人看懂作者在說什麼。
儘管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指出,哲學就是要不斷發明概念。因為人類通過語言認知事物,所以發明概念有助於我們發現這個世界的「晦暗」——即未被日常語言覆蓋的事物。
但這些不為大眾所了解的學術概念,通常需要藉助嚴謹的上下文論述,才能讓人明白其中的含義。如果使用不當,這些看似高級的詞彙便成了「唬人」的空殼。
德勒茲認為, 哲學就是要發明概念,去照亮認知中的 「晦暗」。/視頻截屏
一篇只有800字的高考作文,顯然沒有空間去解釋這些概念的特定語境,因此也無法讓這一連串的概念有效地傳達其本身的含義。
學者劉瑜曾批評過學術圈內的流水線「學術產品」——論文當中少不了故弄玄虛、令人暈眩的辭藻,例如 「此在」、「現代性」、「邏格斯中心主義」等,只為讓文章看上去更加專業。
對於國內的學術圈來說,「西化寫作」、「翻譯腔」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最典型的現象如句式結構複雜、修飾成分多、頻繁使用各類從句和結構助詞,這和我們的漢語使用習慣有很大的出入。這些問題也都出現在了《生活在樹上》。
究其原因,是因為今天大部分的社科理論經典都出自西方學者,學生們無論在閱讀英文原著,還是閱讀翻譯作品的時候,都難免會受到西方語言風格的影響。
學術著作裡總是充斥著大量晦澀生硬的「翻譯體」。
知乎上,有人解釋了「翻譯腔」的產生——「有可能是因為在輸出中文翻譯時,頭腦還停留在『英文思維』的模式」。
此外,西化的語言風格往往是高校學術圈「局內人」的通行證。不管內容、觀點是否有深意、創新,寫作風格首先需要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浙江的這位同學是過早地get到了學術圈論文寫作的「奧秘」。
經通俗「翻譯」後的《生活在樹上》/微博截屏@周玄毅
但這篇作文也並非「言之無物」,作者引用的觀點背後都有非常深刻的哲思。例如,「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對無法言說之物保持沉默」並不能簡單地置換為大白話「多體驗生活再說」。
作者所要強調的是「語言」在反映世界時所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但是經過通俗翻譯之後,則失去了這層意思。
然而,即使立意深刻,也並不意味著「學術腔」作文值得模仿。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本質是母語學習,母語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內涵,也有其特定的語感。漢語之美是西化語言所不能企及的。
漢語之美是西化語言所不能企及的。
浙江某大學的中文系博士生導師邵教授在看過《生活在樹上》後感慨,「這篇作文像是外國人寫的東西。如果我們最優秀的語文作文都是翻譯腔的東西,這會讓人覺得我們的語文教育很悲哀」。漢語較之英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簡潔(詞綴少、從句少),強調意會,而英文寫作才以繁複的句式結構著稱。
「語文和哲學、社科是不一樣的,它們的目的本身就不相同」,邵教授強調。雖然語文作文強調思想深度、邏輯能力,但寫作的基礎是「語言運用」能力,即熟練運用母語進行準確表達的能力。
應試作文之殤:
「海德格爾在江浙滬被迫營業十年了」
閱讀過近年的高考高分作文後,我們發現,曾幾何時在高分範文裡出現的中外名人如「海倫·凱勒」、「司馬遷」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社科中更權威也更難讀的作家、學者,例如《生活在樹上》中出現的「卡爾維諾」、「海德格爾」、「尼採」、「馬克思·韋伯」。
這些名字,對於三四線城市的高中生可能頗為陌生,但在一線城市的重點中學,他們卻是孩子們語文課堂上的「老熟人」了。
曾難倒幾代人的海德格爾如今成了一線城市學生們的「老熟人」。/圖書封面
杭州市某重點高中的語文特級教師劉老師表示,為了寫出「漂亮出彩」的高考作文,老師們會讓同學們專門積累作文素材,而這些素材中,就不乏西方社科學者的名言及其核心觀點。
在圍繞此次高考滿分作文的熱門評論當中,有評論指出:「海德格爾在江浙滬被迫營業十年了」。由此可見,作文中看似龐大的閱讀量可能只是一個通過「背誦段落」製造出的幻象。
劉老師說,看待這篇《生活在樹上》,我們可以用一種考場內的應試作文的標準去看待它。
「不同於一般議論文的『匠氣』,用卡爾維諾的『生活在樹上』作為文章的論點,這種論述方式非常巧妙,並不常見。」入題快、論述方式特別、邏輯清晰,對於一篇四五十分鐘內寫出的考場作文,已經有資格獲得高分了。
有不少網友指正文章內出現的詞語的錯誤使用,以及不恰當的引用,但劉老師認為,考場作文不是反覆推敲的學術論文,對於一個中學生而言,不夠準確的引用是在「情理之中」的。
更何況,閱卷老師是語文老師,面對這樣一篇引經據典的「學術風」作文,無法用哲學老師的標準來挑出文內引用不當的地方。
網友對文章內引用的指正/@雲中上師
邵教授則說,對於高考滿分作文,我們不要把它看得神乎其神,作文永遠不同於數理化,沒有絕對的完美,所以存在瑕疵的滿分作文也是十分正常的。
「但這並不是一篇誠意之作」,劉老師表示。作者引用的素材有很強烈的堆砌感,可以看出寫作者並沒有內化這些素材。此外,對於一篇僅有800字的作文而言,大量的引用更像是借他人之口的言說,而非基於對自己生活的觀察和體會。
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不少語文老師推崇的寫作方法是「追求語言的陌生化」。因為在短短兩三分鐘內,「耳目一新」「避開庸常」的語言在千篇一律的作文中最容易獲得閱卷教師的注意力和好感。
高考僅有428分的四川考生憑藉「甲骨文」作文被大學破格錄取
過去二十年間,在「語言」層面大費周章的高考作文不在少數。從2001年的古白話作文《赤兔之死》,到2009年用甲骨文書寫的作文,幸運兒們可以靠一篇劍走偏鋒的作文就完成人生的「逆轉」。
相比之下,情感真實流露、表達準確自然的文章更容易淹沒在茫茫的考卷中。在講求「套路」、「炫技」的應試作文教育中,「真情實感」被迫退場,成為了最稀缺的品質。
告別套路:
「寫作是參與世界的過程」
語言的陌生化可以是一種手段,但絕不應該成為一種目的。邵教授說,《莊子》的文風以朦朧、晦澀著稱,經常出現意向不明的現象,但文章不會讓人覺得「奇譎險怪「,原因還是在於語言運用成熟度的問題。
寫作並不非得要「通俗易懂」,但當「語言的陌生化」成為一種目的,只會讓原本考察語言運用能力、觀察能力、思維邏輯能力的語文作文失去意義。
劉老師在編寫了一本清北學生的高考作文合集後發現,這些應試作文能力出眾的同學,面對開放式作文題目反而會束手無措。在一次「任意寫」的作文徵集中,這些同學面臨的最大問題竟然是「不知道能寫什麼」,最終交給她的作文不堪入目。
寫作要求自主發現、觀察和感悟的能力。/Pexels
這說明針對高考的寫作訓練和一個學生真實的寫作能力是存在分裂的。一旦失去特定的素材和要求,同學們並無太多的表達欲,似乎生活乏善可陳。但寫作要求自主發現、觀察和感悟的能力,這些素質恰恰難以在應試寫作訓練中去培養。
「寫作是參與世界的過程,也是參與建設自己內心,和整理自己思想的過程」,劉老師說道。而在今天的應試作文中,寫作者常常將自己從文字中抽身出來,讓作文變成了素材和素材之間的互動,而非自己和世界的互動。
久而久之,對周遭世界失去了觀察、想像,缺乏情感的「AI寫作」就隨之產生了。
對周遭世界失去了觀察、想像,缺乏情感的「AI寫作」就隨之產生了。/Pexels
寫作過程中出現的「自我抽離」也體現在學生們的日常閱讀中。很多學者強調,文本自身沒有意義,文本的意義產生於文本和讀者之間建立的聯繫。然而,當「閱讀」變成一項具有「明確目的」的功利行為,吸收知識的方式也只剩下不帶情感的「死記硬背」。
回到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用的小說《樹上的男爵》來:「樹上生活」看似脫離地面,但實際上是通過逃離集體生活的枷鎖,去製造了一個可以審視世界的安全距離。而男主人公從未完全地「脫離大地」,他始終建設性地參與著地面的生活,履行著一個好公民的義務。
寫作也是如此,在拒絕仿效、套路之後,終究還是要回歸到真誠的「參與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