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是給語文老師的一道哲學難題 | 原創

2020-08-09 獵刃時刻

在講求「套路」、「炫技」的應試作文教育中,「真情實感」成了考生寫作時最稀缺的品質。



卡爾維諾的小說《樹上的男爵》/圖書封面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爆紅」之後,畢業多年的網友們發現自己的漢語識字量不夠用了。

在這篇需要藉助《新華字典》才能順利讀完的高考作文裡,充斥著大量的生僻字詞和「中文十級」難句——「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是放在一起就讀不懂了」;而文中引用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尼採、馬克斯·韋伯……雖說各個大名鼎鼎,但基於僅有的一兩句話,讀者們感到如墜雲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個「文盲」。



看看第一段中,你有多少字不認識?/《生活在樹上》作文截屏


「讀起來舌頭打結」、「不說人話」、「AI寫作」,是網友們對這篇作文最大的詬病。明明是一篇漢語作文,為什麼讓讀者產生了外語閱讀的感覺?

這篇浙江滿分作文刺痛的不僅是普通人的閱讀能力,還有我們的應試作文教育。在平均批閱時間只有兩三分鐘的高考作文評審機制下,給作文「裹小腳」的不是考生自己,而正是我們的作文教育本身。

新周刊APP記者採訪了杭州市某重點中學的特級語文教師和浙江省某大學的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聽聽他們對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看法,以及什麼才是好的高中作文教育。



有網友匯總了一份生僻字詞解析/微博截屏@京津冀校園


「不說人話」:

學術圈語言的「拙劣」模仿

和以往堆砌著「華麗辭藻」的高中生作文不太相同,《生活在樹上》的寫作風格帶有一種濃厚的學術翻譯腔。例如,通篇的「符號客體」、「場域」、「賦魅」等學術概念,沒一點哲學社科基礎,很難讓人看懂作者在說什麼。

儘管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指出,哲學就是要不斷發明概念。因為人類通過語言認知事物,所以發明概念有助於我們發現這個世界的「晦暗」——即未被日常語言覆蓋的事物。

但這些不為大眾所了解的學術概念,通常需要藉助嚴謹的上下文論述,才能讓人明白其中的含義。如果使用不當,這些看似高級的詞彙便成了「唬人」的空殼。



德勒茲認為, 哲學就是要發明概念,去照亮認知中的 「晦暗」。/視頻截屏


一篇只有800字的高考作文,顯然沒有空間去解釋這些概念的特定語境,因此也無法讓這一連串的概念有效地傳達其本身的含義。

學者劉瑜曾批評過學術圈內的流水線「學術產品」——論文當中少不了故弄玄虛、令人暈眩的辭藻,例如 「此在」、「現代性」、「邏格斯中心主義」等,只為讓文章看上去更加專業。

對於國內的學術圈來說,「西化寫作」、「翻譯腔」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最典型的現象如句式結構複雜、修飾成分多、頻繁使用各類從句和結構助詞,這和我們的漢語使用習慣有很大的出入。這些問題也都出現在了《生活在樹上》。

究其原因,是因為今天大部分的社科理論經典都出自西方學者,學生們無論在閱讀英文原著,還是閱讀翻譯作品的時候,都難免會受到西方語言風格的影響。



學術著作裡總是充斥著大量晦澀生硬的「翻譯體」。


知乎上,有人解釋了「翻譯腔」的產生——「有可能是因為在輸出中文翻譯時,頭腦還停留在『英文思維』的模式」。

此外,西化的語言風格往往是高校學術圈「局內人」的通行證。不管內容、觀點是否有深意、創新,寫作風格首先需要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浙江的這位同學是過早地get到了學術圈論文寫作的「奧秘」。



經通俗「翻譯」後的《生活在樹上》/微博截屏@周玄毅


但這篇作文也並非「言之無物」,作者引用的觀點背後都有非常深刻的哲思。例如,「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對無法言說之物保持沉默」並不能簡單地置換為大白話「多體驗生活再說」。

作者所要強調的是「語言」在反映世界時所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但是經過通俗翻譯之後,則失去了這層意思。

然而,即使立意深刻,也並不意味著「學術腔」作文值得模仿。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本質是母語學習,母語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內涵,也有其特定的語感。漢語之美是西化語言所不能企及的。



漢語之美是西化語言所不能企及的。


浙江某大學的中文系博士生導師邵教授在看過《生活在樹上》後感慨,「這篇作文像是外國人寫的東西。如果我們最優秀的語文作文都是翻譯腔的東西,這會讓人覺得我們的語文教育很悲哀」。漢語較之英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簡潔(詞綴少、從句少),強調意會,而英文寫作才以繁複的句式結構著稱。

「語文和哲學、社科是不一樣的,它們的目的本身就不相同」,邵教授強調。雖然語文作文強調思想深度、邏輯能力,但寫作的基礎是「語言運用」能力,即熟練運用母語進行準確表達的能力。


應試作文之殤:

「海德格爾在江浙滬被迫營業十年了」

閱讀過近年的高考高分作文後,我們發現,曾幾何時在高分範文裡出現的中外名人如「海倫·凱勒」、「司馬遷」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社科中更權威也更難讀的作家、學者,例如《生活在樹上》中出現的「卡爾維諾」、「海德格爾」、「尼採」、「馬克思·韋伯」。

這些名字,對於三四線城市的高中生可能頗為陌生,但在一線城市的重點中學,他們卻是孩子們語文課堂上的「老熟人」了。



曾難倒幾代人的海德格爾如今成了一線城市學生們的「老熟人」。/圖書封面


杭州市某重點高中的語文特級教師劉老師表示,為了寫出「漂亮出彩」的高考作文,老師們會讓同學們專門積累作文素材,而這些素材中,就不乏西方社科學者的名言及其核心觀點。

在圍繞此次高考滿分作文的熱門評論當中,有評論指出:「海德格爾在江浙滬被迫營業十年了」。由此可見,作文中看似龐大的閱讀量可能只是一個通過「背誦段落」製造出的幻象。

劉老師說,看待這篇《生活在樹上》,我們可以用一種考場內的應試作文的標準去看待它。


「不同於一般議論文的『匠氣』,用卡爾維諾的『生活在樹上』作為文章的論點,這種論述方式非常巧妙,並不常見。」入題快、論述方式特別、邏輯清晰,對於一篇四五十分鐘內寫出的考場作文,已經有資格獲得高分了。

有不少網友指正文章內出現的詞語的錯誤使用,以及不恰當的引用,但劉老師認為,考場作文不是反覆推敲的學術論文,對於一個中學生而言,不夠準確的引用是在「情理之中」的。


更何況,閱卷老師是語文老師,面對這樣一篇引經據典的「學術風」作文,無法用哲學老師的標準來挑出文內引用不當的地方。



網友對文章內引用的指正/@雲中上師


邵教授則說,對於高考滿分作文,我們不要把它看得神乎其神,作文永遠不同於數理化,沒有絕對的完美,所以存在瑕疵的滿分作文也是十分正常的。

「但這並不是一篇誠意之作」,劉老師表示。作者引用的素材有很強烈的堆砌感,可以看出寫作者並沒有內化這些素材。此外,對於一篇僅有800字的作文而言,大量的引用更像是借他人之口的言說,而非基於對自己生活的觀察和體會。

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不少語文老師推崇的寫作方法是「追求語言的陌生化」。因為在短短兩三分鐘內,「耳目一新」「避開庸常」的語言在千篇一律的作文中最容易獲得閱卷教師的注意力和好感。



高考僅有428分的四川考生憑藉「甲骨文」作文被大學破格錄取


過去二十年間,在「語言」層面大費周章的高考作文不在少數。從2001年的古白話作文《赤兔之死》,到2009年用甲骨文書寫的作文,幸運兒們可以靠一篇劍走偏鋒的作文就完成人生的「逆轉」。

相比之下,情感真實流露、表達準確自然的文章更容易淹沒在茫茫的考卷中。在講求「套路」、「炫技」的應試作文教育中,「真情實感」被迫退場,成為了最稀缺的品質。


告別套路:

「寫作是參與世界的過程」

語言的陌生化可以是一種手段,但絕不應該成為一種目的。邵教授說,《莊子》的文風以朦朧、晦澀著稱,經常出現意向不明的現象,但文章不會讓人覺得「奇譎險怪「,原因還是在於語言運用成熟度的問題。

寫作並不非得要「通俗易懂」,但當「語言的陌生化」成為一種目的,只會讓原本考察語言運用能力、觀察能力、思維邏輯能力的語文作文失去意義。

劉老師在編寫了一本清北學生的高考作文合集後發現,這些應試作文能力出眾的同學,面對開放式作文題目反而會束手無措。在一次「任意寫」的作文徵集中,這些同學面臨的最大問題竟然是「不知道能寫什麼」,最終交給她的作文不堪入目。



寫作要求自主發現、觀察和感悟的能力。/Pexels


這說明針對高考的寫作訓練和一個學生真實的寫作能力是存在分裂的。一旦失去特定的素材和要求,同學們並無太多的表達欲,似乎生活乏善可陳。但寫作要求自主發現、觀察和感悟的能力,這些素質恰恰難以在應試寫作訓練中去培養。

「寫作是參與世界的過程,也是參與建設自己內心,和整理自己思想的過程」,劉老師說道。而在今天的應試作文中,寫作者常常將自己從文字中抽身出來,讓作文變成了素材和素材之間的互動,而非自己和世界的互動。

久而久之,對周遭世界失去了觀察、想像,缺乏情感的「AI寫作」就隨之產生了。



對周遭世界失去了觀察、想像,缺乏情感的「AI寫作」就隨之產生了。/Pexels


寫作過程中出現的「自我抽離」也體現在學生們的日常閱讀中。很多學者強調,文本自身沒有意義,文本的意義產生於文本和讀者之間建立的聯繫。然而,當「閱讀」變成一項具有「明確目的」的功利行為,吸收知識的方式也只剩下不帶情感的「死記硬背」。

回到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用的小說《樹上的男爵》來:「樹上生活」看似脫離地面,但實際上是通過逃離集體生活的枷鎖,去製造了一個可以審視世界的安全距離。而男主人公從未完全地「脫離大地」,他始終建設性地參與著地面的生活,履行著一個好公民的義務。

寫作也是如此,在拒絕仿效、套路之後,終究還是要回歸到真誠的「參與世界」中去。

相關焦點

  • 四川語文特級教師評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這種學生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
    「……近日,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因為三句不離哲學、社會學、文學用典,「英式中文」式寫作,不僅在網上引發熱議,引起網友考據熱,還引發了語文界關於語文教學的深刻思考。如果你是高三語文老師,你會鼓勵學生在高考考場上亦如該生一樣,做如此突破麼?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數位四川語文名師。
  • 高考語文沒有滿分,但作文為什麼會有滿分,什麼樣的作文可得滿分
    語文這門學科較之於其它門學科,有其特殊性、獨特性、魅力性……我們都知道,在高考中,數學可以得滿分,英語可以得滿分,物化地生也可以得滿分,甚至政治、歷史都可以得滿分。但是,唯獨語文這門學科很難得滿分,甚至可以說沒有高考滿分語文的存在。語文這門學科,為何會沒有滿分的可能性呢?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是浙江語文閱卷組之恥
    最近,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網友對這篇《生活在樹上》的文章褒貶不一。高考閱卷組也是眾說紛紜。第1位閱卷老師只打了39分,覆審的2位老師卻打出了55分的高分。最後,整個閱卷組綜合下來,評定其為滿分作文。一、高考滿分作文長啥樣?相信大家都很好奇,高考滿分作文是什麼樣子的?
  • 「最牛高考滿分作文」學生大學畢業 成語文老師
    「最牛高考滿分作文」學生大學畢業 成語文老師 2014-06-27 14:22:29餘東山 攝   中新網宜昌6月27日電 (郭曉瑩 餘東山)據三峽大學消息,湖北省2009年高考「最牛高考滿分作文」作者周海洋順利完成大學本科學業畢業,成為一名語文老師,6月27日,三峽大學為其單獨舉行了學士學位授予儀式。
  • 浙江滿分作文引爭議,五個高三語文老師,無人打滿分,最低40多
    文 | 每日人物 劉梓祁 劉麗靜編輯 | 鍾十五高考作文向來是每年夏天的討論熱點。而滿分作文更是,既是學生參考的模版、老師教學的風向標,更是大眾津津樂道的談資。「這篇滿分作文的導向是不對的」馬君慧,廣州某重點中學語文老師,擔任語文教研組長16年讀完後的第一感覺是費勁。「話沒好好說」是我對這篇作文的第一印象。我始終認為作文是要講究對象的,是給誰看的,但《生活在樹上》沒有回答好這個問題。
  • 浙江滿分作文引爭議,五個高三語文老師,無人打滿分,最低40出頭
    圖/網絡「這篇滿分作文的導向是不對的」馬君慧,廣州某重點中學語文老師,擔任語文教研組長16年因為高考作文其實是「戴著鐐銬起舞」,得讓閱卷的老師明確你的主題、素材和想表達的內容。而這篇文章的哲學思辨性太強了,拗口的詞句也多,比如裡面講到的「嚆矢」其實就是開端的意思、「濫觴」就是起源的意思或者「肯綮」是要害的意思。而且裡面用到的素材也過於生冷,這都不利於閱卷老師去這篇作文打分。
  • 高考滿分作文:指揮棒還是獎牌
    人們的觀點也非常鮮明地分成了兩派:有人認為,這位考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以及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令人印象深刻;也有人認為,考生故意炫技,這樣的寫法不值得提倡,可以得高分但不應該是滿分。  事實上,高考作文作為唯一一道「沒有門檻」的高考題,一直都是每年高考季人們談論的熱點,而滿分作文更是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然而,滿分作文究竟應不應當承擔指揮棒式的導向作用?
  • 高考滿分作文:指揮棒還是獎牌
    人們的觀點也非常鮮明地分成了兩派:有人認為,這位考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以及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令人印象深刻;也有人認為,考生故意炫技,這樣的寫法不值得提倡,可以得高分但不應該是滿分。事實上,高考作文作為唯一一道「沒有門檻」的高考題,一直都是每年高考季人們談論的熱點,而滿分作文更是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然而,滿分作文究竟應不應當承擔指揮棒式的導向作用?評判一篇高考作文好壞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閱卷老師的評價有點匪夷所思
    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高考就是一座獨木橋,孩子們拼了命的學習,就是希望能夠和高考搏一回,博一個美好的未來,因此,在考試的時候,孩子們都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打贏這場翻身仗。對於語文考試,在很多學生眼裡,只是考試的開始,可是卻有人不出意外的放了大招,而且是一招致勝,贏得了高考語文滿分的好彩頭。
  • 高考滿分作文的風險
    以上,是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浙江卷的作文題目以下,是浙江的高考滿分作文全文。嚆矢(hāo),響箭。浙江的高考滿分作文,我看了一遍後,不大懂,於是,做了一些查閱。這個考生在自己答題的同時,也為所有閱讀此文的人出了一道題,也算得上是不虛此文了。由於太多生僻的字和陌生的名詞,使閱讀的氣很難連貫起來,導致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都會感到不清晰。
  • 高考滿分作文:網友讀不懂,專家給好評,語文老師表示很擔憂
    作文,向來是高考之後熱議的話題。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語文老師調侃說:「除了作文,數學、物理、化學又有多少人能看懂呢!」高考滿分作文——《拾遺》句式表達更是怪異,高考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是一篇《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繼昨日衝上了微博熱搜,今天又登上了《今日頭條》的榜單,圍繞這篇作文,各抒己見,爭執不下。
  • 中青報聚焦高考滿分作文:應承擔什麼「歷史重任」
    人們的觀點也非常鮮明地分成了兩派:有人認為,這位考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以及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令人印象深刻;也有人認為,考生故意炫技,這樣的寫法不值得提倡,可以得高分但不應該是滿分。事實上,高考作文作為唯一一道「沒有門檻」的高考題,一直都是每年高考季人們談論的熱點,而滿分作文更是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然而,滿分作文究竟應不應當承擔指揮棒式的導向作用?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到底值不值得滿分?
    也許真的有人不知道,那再次說一遍,叔沒參加過高考,而且念書的時候作文每次得分也並不太高,經常跑題。所以接下來我說的每一句話,你看完一笑就好了,不要當作參考,更不要把它當成語文老師那種建議和意見,否則吃虧了,叔也賠償不了你什麼,一句對不起一毛錢可能都不值哈。
  • 把高考作文當哲學炫技場,第一次僅39分,閱卷組長說必須給滿分!
    神作的誕生每年高考都會出現幾篇「神作」,今年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今年浙江一考生的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毫無爭議地獲得了網上最多的關注。連新華社都刊登了文章《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有人卻直呼看不懂》。無圖無真相,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篇網紅大作再說。
  • 堆砌哲學名言,成滿分作文,甲骨文寫作得6分,卻破格錄取?
    語文,一門從小學一直學到高中甚至大學的科目,陪伴了我們多年,然而對於大多數學子而言,要想學好語文並不容易。尤其是作文部分,文筆好、書寫好的同學能夠得高分甚至滿分,但是大部分同學都做不到,甚至會在這兒被扣掉十多分甚至幾十分,所以作文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大家最終的語文成績,在高考中也是如此。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語文老師來評價
    [導讀]:最近幾天對浙江滿分作文的評論席捲網絡,有點讚的,有辱罵的,但很少有人去把考題與作文與現在學生閱讀情況聯繫起來分析,這一看至少就不是語文教育工作者所為,網上關於這篇作文的文章已頗多,本不想再後知後覺,但作為語文教師,還是想發發聲。
  • 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侮辱了語文
    吐槽青年出品看到那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看第一遍時難受,第二遍時難受+2,第三遍難受+3時終於崩潰,這樣矯揉造作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作文成為滿分作文示範,既侮辱了語文教育,侮辱了漢語表達,侮辱了讀者,也侮辱了無數語文老師。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
    對這篇作文,陳建新給出了「文字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深刻與穩當俱備」的評價。多位參與此次高考作文閱卷的語文教師說,這篇作文能得滿分,是因其切合題意,表達出考生的思想和觀點,反映出考生一定的閱讀積累。對於文中出現諸多生僻字詞、哲學概念,評分時已查證。 但作文公布後還是非議滔天。知名作家馬伯庸給出了辭不配位的評價。
  •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開頭、結尾素材精選,衝刺作文滿分一定要看!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開頭、結尾素材精選,衝刺作文滿分一定要看!現在隨著語文學科的改革,高考語文考試對於作文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了,想要一篇作文能夠的高分,不是字數達標,立意準確就可以了,現在高考作文對於一篇優秀作文的評判標準是多方面的。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熱議,山東高中語文老師這樣點評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這是作文的第一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浙大副教授陳建新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而不少人則直呼讀不懂,因此對此片作文的評價各界也是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