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高考就是一座獨木橋,孩子們拼了命的學習,就是希望能夠和高考搏一回,博一個美好的未來,因此,在考試的時候,孩子們都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打贏這場翻身仗。
對於語文考試,在很多學生眼裡,只是考試的開始,可是卻有人不出意外的放了大招,而且是一招致勝,贏得了高考語文滿分的好彩頭。
大家一定都很好奇高考滿分作文什麼樣?高考高分作文怎麼寫?
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麼感觸,其實這篇作文在評為滿分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剛開始的老師給的是39分,後面兩位老師給了55分,在最終評價的時候又變成了滿分作文。
作文的題目是「生活在樹上」,開篇第一句「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這樣的開頭,連續拋出「海德格爾的名言」和生僻的「嚆矢」。馬丁·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是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嚆矢,比喻事情的開端。
直到看到文章的中部,才明白「生活在樹上」的含義可以從「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中尋找到呼應,直到文章結尾,說出文章的主題:始終熱愛大地,又體現個體的超越性。
針對這篇作文,褒貶不一,有的網友認為寫的晦澀穩重,讓人不容易讀懂。尤其是能用正常的文字表達為什麼要用生僻字,更加讓人不容易看懂文章具體要表達的意思。
在高考的大環境下,給出滿分需要有力的理由,滿分作文也具有極大的示範意義——說得極端一點,今年的滿分作文長什麼樣,明年大部分考生會嘗試寫的作文就可能長什麼樣。
那麼閱卷老師給出了什麼樣的滿分理由呢?核心是這兩句話:
文字的老道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邏輯嚴謹,說理到位。
這位陳建新副教授還不忘暗搓搓貶低一下第一位閱卷老師
「文字的老道與晦澀同在」一句,筆者認為恰如其分。然而「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我們得仔細看看。
鑑於文章的文字實在過於老道和晦澀,我們不妨把全文用大白話簡單翻譯一下(以下每段對應原文中的每一段):
家庭和社會傳統的期望似乎已經過時,但在掙脫它們之前,還應該在這種傳統期望和追求超越性之間再糾結糾結。
追求超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但一味批判傳統就不好了。就算理想和現實有落差,這也不能成為我們走極端的理由。就算我們已經有了翔實的理想,也不能自認為真的打好了基礎。
人是社會性的,追求超越性也要憑藉社會力量,積累社會經驗。
對超越性的追求,是被家庭和社會傳統形塑的,沒了後者我們會失去自我。
對家庭和社會傳統的批判要建立在對其的體驗之上,否則我們沒有資格批判。
所以不妨謹慎一點,別忘了家庭和社會傳統的重要性。
所以,在追求超越性時也別忘了家庭和社會傳統的重要性,還是糾結糾結吧!
經歷過高中的大部分讀者想必都明白,相比於語言平實、邏輯清晰的優秀說理文章,高考作文對語言華麗、用典頻繁、立意「浪漫」、文採斐然的文章具有明顯的偏愛。清晰明了地說清楚一件事,似乎永遠都是語文考試最不注重的方面。然而,許多高中畢業生在此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會漸漸明白,從職場應用到學術寫作,我們真正需要的,正是語言平實、邏輯清晰。
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認為,在「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交口稱讚是「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
很多考生喜歡在文章裡引經據典,但是這篇滿分作文能夠完美嵌入像海德格爾,黑格爾的名言事例,涉及了很多現代社會人類學的理論。
高考取得滿分的作文,行文方式和評卷標準都會對第二年高考產生導向。如果考生沒有足夠量的知識儲備,建議不要去寫這樣哲理性強的作文。否則,缺少過硬的作文技能,很可能會判成不知所云的「高深」作文,拿不到滿意的分數。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到底是文章內容晦澀,本身沒有足夠的吸收力,憑著堆砌辭藻譁眾取寵,還是作者本人寫作功底深厚,博聞強記,考場上寫出這種文風的作文?
歡迎評論,說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