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網友對這篇《生活在樹上》的文章褒貶不一。
高考閱卷組也是眾說紛紜。第1位閱卷老師只打了39分,覆審的2位老師卻打出了55分的高分。最後,整個閱卷組綜合下來,評定其為滿分作文。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高考滿分作文是什麼樣子的?
那麼,我們現在就截取其中部分文章段落,看一看這篇滿分作文有何魅力。
1、「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2、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
3、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4、「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
(以上只是文章中的部分段落,全文的圖片附在最後)
高考閱卷組給出的評價是:
「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是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
顯而易見,高考閱卷組老師對這篇文章是讚賞有加的,因而打出了滿分的好成績。
但眾多網友卻不同意這一看法,認為這是一篇失敗的文章——空有炫技而已,名不符實。比如「嚆矢」、「振翮」這類生僻詞完全用不著。
這些語句乍讀之時,讓人感覺辭藻華麗,文採斐然,但細細一看才發現,文章其實晦澀拗口,難讓人理解。
首先,我們無法否認這位考生自如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水平。
文章中用到「祓魅與賦魅」、「實踐場域的分野」、「理想期望範式」等學術語句,無疑是正確的。
所以,這位考生的表達能力毋庸置疑。
但這種故作高深的表達方式,是高考滿分作文的最高標準嗎?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點評專家陳建新教授當時的聲明:
顯然,這篇文章違背了「反對矯揉造作的文風,提倡準確簡潔流暢明了的語言」這一提倡標準。
其次,人們擔憂的是:這篇文章「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難以配得上「滿分之譽」。
換言之,這篇文章是不是只有空有華麗外表,卻沒有實際的內涵呢?畢竟,現在的AI都能寫文章了。
有老師支持高考語文閱卷組的專家們的意見,認為:語文閱卷組老師們擁有豐富的教學經歷,自然能看出文章內裡質量的好壞。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說的不就是這個現象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引用的海德格爾,維根斯坦和麥金泰爾的句子,那些高中語文老師真的能夠理解嗎?
面對這些晦澀的哲學專業概念,語文老師也會有「望文生義」之嫌。
這還哪是什麼「內行人看門道」呢?
這篇高考作文被打滿分,已成事實定局,我們無法改變。
但是,對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炒作,才是最讓人擔憂的。
一般來說,高考試卷是封閉不見世的。但浙江的《教學月刊》明晃晃地將這篇文章刊載出來,顯然是有炒作之嫌。
我們知道,任何一篇滿分作文都像風向標一樣,具有導向性。
接下來的幾屆學生會將上一年的高考滿分作文奉為瑰寶,極力學習和模仿。
也許,在未來的浙江高中校園裡,我們可以看到,數不盡的學生正在搖頭晃腦地背誦著哲學主義家的名人名言,以及各類生僻用詞。
那麼,我們的孩子究竟還能在語文教育中學到什麼知識呢?難道要讓他們在菜市場上買菜時,還要說「知者之乎者也」嗎?
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難道不是「教會學生好好說話」嗎?
當然,高考評分組也多多少少意識到了這一點,在評論結尾處指出:「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滿分作文的誘惑和引導,難道是這輕飄飄的一句話所能抵消的嗎?
(附:高考滿分作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