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詠/文「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這是浙江高考一篇滿分作文中的開頭。這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後面兩位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並引起巨大的爭議。原因是,文章用詞生僻,長句疊加,這種晦澀複雜的表達方式,給大部分正常理解水平的讀者造成的閱讀障礙。
首先,我並不讚賞這篇作文,但是,我也不贊成因為輿論爭議就把這篇作文降分處理。一篇經過正當程序獲得滿分評分的作文,如果因為輿論改變評判,對於一名高考生來說,有失公平。這是討論的前提。浙江省教育考試院透露,相關人員已介入上述作文評分事宜。
跟這篇作文拿了滿分本身相比,我更擔心,輿論波瀾被掀起後所帶來的示範效應。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組大組長陳建新在點評中說:這篇文章「文字的老道和晦澀同在」,「展現了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平」,「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
高考滿分作文一直是語文教育的風向標,這篇作文經過如此高度嘉獎的點評以及輿論的發酵,會給語文教育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語文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孩子感受好文字、理解好文字、並嘗試用好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什麼樣的文字是好文字?
我始終認為,深入淺出的文字才是好文字。對於文字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晰地表達意思,不管多麼深邃的思想,都不應該成為晦澀表達的理由。每一個有寫作經驗的人都明白,真正的高手擅於把複雜的思想簡練地表達,只有寫作者理解透徹了,才能把一個深奧的道理掰開揉碎講明白。那些用生僻詞彙以及冗長造句堆砌的,不是故意炫技,就是一知半解。從這個角度說,我不認同「文字老道和晦澀同在」的評價。在寫作中,「晦澀」沒有任何值得褒獎的一面,文字表達學術化更是寫作者應該著力避免的。
就我自己的寫作練習過程來說,少年時期更沉醉於辭藻與句式,後來年歲漸長,隨著閱讀的豐富,以及工作中不斷的文字訓練,我才得以更好地理解洗鍊文字背後的美。可以說,這篇滿分作文的點評中所表揚的,正是中學生習作中易犯的通病,是應該糾偏之處。《讀庫》的主編張立憲在《如何讓孩子愛上寫作》一文中曾指出,寫作中最主要的兩個問題,一是詞不達意,一是意不勝辭。後者呈現出來是「用華麗的、密集的字詞傳遞單薄的意思」,寫作者往往難以自知。
輿論不要把矛頭針對這篇作文的寫作者,一個十七八歲的高考考生。我們在少年時代或許都有過這樣的階段。但是,這篇作文獲得了滿分審定,經過了輿論的放大,進而可能引發的示範效應,值得思考和處理。語文教育應當導向「好文字」,從個體的角度說,好的文字表達能力讓人一生受益;從更大的角度說,無數個體的母語表達力將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面貌,是其精神之所在。
王鼎鈞在他的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昨天的雲》裡寫過一位老師對他寫作的影響。那位老師強調文筆簡潔,提倡質樸、反對矯飾、重視內容。他告誡學生要警惕文藝流行病,白話文學的根源不在書本裡,而在生活中,在大眾每天說的話裡。要走出去看,走出去聽,在天地間找文章。王鼎鈞有一次在作文裡寫道:「時間的列車,載著離愁別緒,越過驚蟄,越過春分,來到叫做清明的一站」,老師未加改動,也未加圈點,但在發作文本時淡淡地說:「這是花腔,不如老老實實地說清明到了。」另一次,王鼎鈞又寫:「金風玉露的中秋已過,天高氣爽的重陽未至」,老師毫不留情地改成四個字:今年八月。
王鼎鈞後來成為一代文人。他幸而遇上了好老師,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何為文字之美。希望所有的孩子們,也能在語文教育中被真正的好文字薰陶滋養,學會用平易的文字表達深思,用克制的文字表達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