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從來沒有哪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浙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面世,毀譽參半,專家說如何如何好,老百姓可不買帳。麥田老師一直以來專注於作文研究,這篇作文也反覆閱讀了,覺得打滿分過分了,但是也不至於打39分,如果我是閱卷老師,給48分。
為什麼給48分,因為該考生閱讀量大、理解力透徹、文字表達有個性,如果沒有這些支撐,是得不到48分的。但事實打臉了!閱卷組經過慎重考慮給了滿分。我當然為該考生高興,但是也有隱憂,尤其是為2021屆參加高考的學生深深地擔憂。因為《生活在樹上》獲得滿分,是一個不好的信號,是一個不好的開始。
一篇作文最起碼應該讓人能夠看懂,這也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一篇作文讓人看不懂,那這篇作文存在的意義在哪裡呢?《生活在樹上》文字晦澀難懂,矢、直、振等詞彙不查字典估計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通篇講了什麼主題,很多人也不明白。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寫那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個,他寫詩力求通俗易懂,相傳他經常把新作的詩念給文盲老婆婆聽,要是老婆婆聽不懂,那他就修改,直到老婆婆聽得懂為止。《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看文字都費勁,不要說聽了,更加聽不懂。
葉聖陶是大教育家,專門研究語文教育教學的,他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天「寫一點」,至於寫什麼不限制。子女寫好後就朗讀給葉聖陶聽,往往結果只有兩個:「我懂了」「我不懂」。如果將這篇作文讀給葉聖陶聽,估計他也是聽不懂的。
聽不懂、看不懂,那作文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會不會對2021屆學生帶來不利影響,既然這篇讓人難懂的作文得滿分,那我也寫。如果有這樣的示範作用,那就壞菜了。
強烈不建議大家寫讓人看不懂的作文。人類為什麼有作文?面對面可以交流信息,不在一起如何交流信息?就書面交流,留個字條寫個書啥的,所以都是出於交流,不能以「讓人看不懂為榮」,那樣不利於交流信息。記得有一年一個學生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看懂都很困難,沒意義的。
引經據典能夠看出一個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也能夠佐證作者的觀點。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過了就不好了。《生活在樹上》這篇滿分作文在這方面也確實過於「滿」了,一篇高考作文就800字多點,容量能有多大?這篇作文裡出現的人物很多: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太爾、尼採、陳年喜、切斯瓦夫米沃什、維根斯坦等,他們或是作家,或是哲學家。
這些人物和他們的名言或者哲學觀點出現在高考作文裡,引起閱卷老師和專家的興趣,小小年紀就懂得這麼多,了不起,打動了他們,於是就自然有了滿分。但是一分為二地分析,這篇作文裡出現的人物是否過多過密了,廣度是有了,但深度怎麼挖掘?也僅是人物觀點的簡單羅列而已。
為了讓人感覺自己知識淵博,拼了命地掉書袋子,這種行為早就成了酸腐秀才的標配。我們知道寫作文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知識有多麼淵博,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為作文服務的,不是為作文之外的東西服務的。有的考生為了證明自己讀的書多,反反覆覆在作文裡引用,殊不知引用得過了度,走向了反面,讓作文失分。還有的學生杜撰一些典故,看上去很美,其實都是在編,這是危險動作,搞得不好就全軍覆沒。不主張大家在高考作文裡無節制地去掉書袋子。
大文豪蘇東坡曾經在宋朝公務員考試中編造「典故」,就是在作文裡公開造假。他在寫作文時,瞎編了一段上古人物「皋陶」「堯」關於刑法的事跡,居然得到閱卷考官梅堯臣和當時文壇巨擘歐陽修的肯定和讚賞。當年蘇東坡在388名考生中名列第二。
可不是誰都有蘇東坡那樣的好運氣,我們可不能在高考作文裡杜撰典故,同時我們引用人物典故或者名人名言時一定要主要能夠說明問題,不能過多了過濫了。
浙江這篇滿分作文現狀成了熱搜,這個可比當紅明顯上熱搜影響大得多。明顯的新聞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而高考滿分作文不只是談資,是實打實模仿的對象。很多高三學生甚至高二高一學生都爭先恐後地「拜讀」高考中出現的滿分作文,把這些作文當作頂禮膜拜的對象,當做範文,成為模仿的對象。
問題來了,這篇作文值得如此海量地宣傳嗎?可以負責任地講,宣傳這篇作文,弊端遠遠大於有利的一面,尤其是明年參加高考的學生,他們可能從這篇作文裡學到了一些不好的東西。比如艱澀難懂的語言,偏僻晦澀的用詞,這些都是不值得學習的,如果能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詞語來表達,為什麼要選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詞語呢?好好的人話不說,非要研究茴香豆的四種寫法,這是幹嘛呢?有的人非要把又臭又硬的茅坑裡的石頭當作聖物來供奉,不知道是什麼心理!
如果以《生活在樹上》來引導全國的中學生或者小學生來寫作文,會把作文帶到溝裡去了,會把作文引入歧途。寫作文,第一就是讓人能懂,如果不能讓人懂,那為什麼要寫作文!這是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作文道理,為什麼到了浙江作文閱卷老師那裡就變了呢?
滿分作文從來就是標杆,也是風向標,浙江高考2020年出了《生活在樹上》,大肆宣傳,無非就是在暗示:這是滿分作文,這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三個字「好」「好」「好」。也許主觀上不是這樣想的,但是宣傳的客觀效果就是這樣的。有了這樣的導向,明年如果出現大量讓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閱卷老師是打39分呢,還是打滿分?
我看這個風險太大,因為不是每一篇作文都會花這麼多時間去考量的,要知道閱卷老師給一篇作文打分是用不了多長時間的,不可能這麼字斟句酌地「推敲」。再說了,《生活在樹上》的風格是作者自己的,學不來,也沒有必要去學,不值得。依我看,《生活在樹上》不是個性,而是任性。他人的風格未必適合自己,還是得按部就班地按照語文老師的教法來學習寫高考作文,跟著別人上樹,倒不如走自己的路。
大家對於今年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有什麼看法?如果你是閱卷老師,你判多少分?留下你的分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