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古人的書應該怎樣讀?不能達到這8個字的境界,就白讀了

2021-01-20 傅佩榮國學館


從念古書,明白日新又新的道理,為平凡的人生指出深刻的意義。


讀書,除了要選擇讀什麼書之外,有一個問題很重要,就是讀書的方法。


真正的讀書,沒有隻讀一遍的。


我一生以教書為業,也樂於與人分享我的讀書心得。


今天就與大家談談讀書的方法。


我念的是哲學,屬於人文學科;凡是人文學科,都會互相呼應,猶如大家常說的「文史哲不分家」。


於是,任何一本人文方面的著作,都或多或少,或遠或近,可以與我的興趣拉上關係。久而久之,書架上堆滿了一些不知何年何月才會伸手取閱的書。


常常有這種經驗:


即使有些書曾經翻過,並且畫下重點,寫上眉批,但是隔幾年之後再看時,卻覺得毫無印象,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翻過此書。


原來人的記憶容量十分有限,稍不注意,它就汰舊換新,以致忘記的總比記得的要多得多。


既然如此,念書必須講求方法,否則無濟於事。


怎樣探究有效的讀書方法呢?不妨以較為機械的學習外文為例。

我年輕時念英文,原來也像一般中學生,背了所有的語法與習語,遇到句子照樣弄不清楚作者的意思。


一直到大三暑假,我有機會翻譯一本宗教哲學的書,這才徹底提升了英文水平。


當時,我每日工作八個小時,只能進行兩千字左右,辛苦之至。


原來以為自己看懂的意思,改寫為中文之後,就是念不通順,其中道理更是模糊難辨。


怎麼辦呢?


我就取出一大張白紙,把完整的句子抄在上面,詳細分析語法結構、主句從句、語氣轉折、基本觀點,非要完全弄明白不可。


如此奮鬥了兩個月,譯成了十萬字,收穫極大,從此不再懼怕英文,甚至感受到由英文學習知識的樂趣。


如果翻譯也算是一種讀書方法,那麼它所代表的自然是「精讀」了。


的確,泛泛地念一本書,不如不念,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會養成壞習慣,就是做事不夠認真。


我念外文書時,向來是採取精讀的方法,所以選書就十分重要了。我學西方哲學的目的是獲得正確的理解,那麼選擇標準材料去念,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但是,焦點轉向中國哲學時,我發現以往的經驗就不夠了。


因為研究自己的文化傳統,光靠精讀幾本代表作是不夠的。


胡適先生曾說過:「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所謂廣大,其實是指國學基本知識,包括歷史、文學、思想等方面的材料;


至於高,則是專就個人的見解來說了。如何才算高?


首先,要融會貫通。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透過書本,整合一切經驗,做出合理的解釋,即所謂「六經皆我註腳」。


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只能像是兩腳書櫥,搬弄一些古典資料,炫耀一下自己的博學而已。


其次,還須推陳出新。


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從念古書,明白日新又新的道理,其中需要個人的體會以及創見,能夠即事說理,為平凡的人生指出深刻的意義。


一旦確定個人立場,接著就須參與討論,切磋琢磨,精益求精。


不過,真正的見解未必都能找到合宜的批評者。


辛棄疾有詞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他居然認為:古人看不到他的「狂」,反而是一大遺憾。


人有學問及心得,必然珍惜之至,然而知音難尋,徒呼負負。辛氏的狂,如果只是意氣囂傲,目無古人,則後代不妨有人更狂過於他。


他的狂,如果是由讀書而徹悟某項千古不易之理,然後相信「聖人復起,必從吾言」,那就值得注意了。



談讀書方法,我們需要明白:方法不是萬靈丹,不可能普遍適用於一切地方。


但就人文方面的書而言,我們須做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一本書念完之後,起一種作用,像「變化氣質」,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對生命的品位與期許。


希望我與書本交往的美好經驗,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點擊下圖,人人學得會的易經課!


往期精彩回顧:

傅佩榮:命運之外有更強大的力量,找到它的人才能夠贏得人生!

傅佩榮:我為什麼決心回歸中國傳統經典?就為了30年前一件小事

傅佩榮:假如結局註定失敗,你會如何度過一生?這句話改變了我的生命行程

傅佩榮: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不知害了多少孩子,補救需要智慧

傅佩榮:祭拜祖先,最關鍵要做好兩件事,否則拜了又有什麼用?

傅佩榮:一場飯局見人品!你是哪種人?你喜歡哪一種人?

傅佩榮:易經64卦裡站得最穩的就是這一卦,背後的故事非常有趣

傅佩榮:開學第一課,高瞻遠矚的人生從哪裡開始?我的建議四個字

傅佩榮:學易經只要看到這類卦象,一定要提高警覺,因為效果翻倍

傅佩榮:人怎樣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我用一本書中一個觀點回答你

傅佩榮:如何判斷一個地方風水好不好?這是我聽過最有趣的答案

點擊右下角在看,與更多朋友分享傅老師的智慧 

相關焦點

  • 習近平金句解讀: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
    作者:周新民   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勁頭,努力擴大知識半徑,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砥礪道德品質,掌握真才實學,練就過硬本領。短短十二個字,飽含了人民領袖對廣大留學青年的殷切期望,勉勵他們要成為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見地與行動相結合的綜合型人才。這一金句字短情長、內涵豐富,深刻揭示了以下三層深意。  一是不能把書讀死,要把書讀活。讀書的目的在於運用,知識的價值在於轉化,學習的意義在於實踐。
  • 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書要怎麼讀?達到三種層次,才把書讀通透了
    讀書大致有三種層次,第一層是讀書裡的人,第二層是讀寫書的人,第三層是讀讀書的人。這個道理怎麼理解呢?第一層次的閱讀是讀懂書,就是讀書讀字,讀懂書裡的故事和人物。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理解人物的情感,對人生的體驗加深,拓寬知識面,通過讀書增長知識和才幹,擴充自己的閱歷。
  • 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讓讀過的書不白讀
    想把一本書咀嚼和消化,我們首先要掌握四個規則:1、判斷書的類別在開始閱讀前,我們可以通過書名、目錄、序言等判斷這本書的類別,是小說、理論性書、實用性書或是工具書等等。其意義在於,不同類型的書籍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是不同的。
  • 《鄉土中國》這本書應該怎樣讀?
    上一節課講了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這一節課來說說這本書應該怎樣讀。一、閱讀目標既然說應該怎樣讀,那就得先說說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這樣才有「怎樣讀」的標準。概括來說,一個是讀懂,一個是掌握一般性的方法。
  • 好讀書 讀好書 書讀好
    高 昌關於讀書,古人留下很多名言,更留下了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等許多千古流傳的典故。那種苦讀書、好讀書的精神令人感動,可是書海茫茫,如果不重視讀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哪怕讀書破萬卷,也未必都能夠達到開卷有益的目的。
  • 古人的名字:曾參、曹參、岑參的「參」字應該怎麼讀?
    這三個古人的名字讀法,難倒了很多人。因為「參」字有四種讀音,大家爭論不休,各讀各的。有人讀作cān(參見),有人讀作shēn(星宿名參商),有人讀作cēn(參差不齊),還有人讀作sān(同叄)。那「參」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呢?
  • 作為一個中醫人都讀了哪些書
    我讀的書很雜,主要是中醫書,也有文史哲學方面的書,亂七八糟的,但自己感覺很好。每本書總會在不同的方面引起我的共鳴,在我的心靈歷程中留下了痕跡。我認為這就夠了。況且,讀書的過程,很快樂,很享受。周國平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真正愛書的人,想必都領略過那種澄明的心境。
  • 傅佩榮:我的四季讀書法
    秋天最好讀《老子》,因為《老子》的書很酷,就好像秋天的時候萬物都蕭條了一樣……文/傅佩榮少年期(3-20歲)的讀書目的有三點:擺脫文盲、奠定基礎、認識自我。身體老化而智慧成熟,若能堪破生死大事,就不受時空限制,既可上友古人,又可神遊人生各種境界,世俗成敗得失便也「相與俱化」,何樂不為?以上是人生四季。
  • 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思想食堂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堅持手寫稿子了,傅佩榮老師是一位,他每小時至少寫一千字。「我知道自己的弱點,做事很執著。」業餘時間,除了和家人聚會,他也愛電影和音樂。「我喜歡善惡分明的,有劇情的,比如《魔戒》。」他饒有興致地跟我們說起魔戒的由來,「那是從柏拉圖的《對話錄》裡來的,牧羊人找到棺材裡過去國王的戒指,一轉身,人就不見了。」
  • 古人讀書的「三個境界」
    古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養性,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通過讀書學習,能夠讓一個人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堅定信念、升華境界。多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所寫的名句,這句話意思是:要想思如泉湧,下筆萬言,必須要讀很多的書形容博覽群書,把書讀透,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 你知道自己應該讀哪些書嗎?
    我們當代社會的印刷技術早已是古人無法相比的了。現在的書籍真是浩如煙海,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我國一年出版的書籍大約有30多萬種。如果按照出版的圖書冊數算,那就無法統計了,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那麼,在這燦若星漢的圖書世界裡,你應該選擇那些書來讀呢?以下提供一點建議,我們一起參考。
  • 沒有白讀的書
    程先利我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是我自己不想讀的,覺得讀不讀書都無所謂,再說真也讀不進去了,那些個方程式、三角、幾何,它們認得我,我不認識他們。就這樣,我踏進了我們縣當時最大的工廠——棉紡織廠的大門。
  • 【書摘】馮友蘭教你把「死書讀活」
    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真是浩如煙海,但是,書雖多,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可以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所謂精讀,是說要認真地讀,扎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所謂泛讀,是說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所謂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
  • 「以讀促寫」還是「以寫促讀」:論文選題與文獻閱讀的四重境界
    我們把這層境界,叫做「無學無術」。也即,一個人既沒有足夠的學問,在寫作規範技巧上也存在明顯的欠缺。 第二層境界,多讀少寫。讀的多而寫的少,可分為幾種不同的情況:一是,有些人不願意寫;二是,有些人受身份、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想寫但不能寫,三是,一大部分人確實不會寫。我們把這一層境界叫做「有學無術」。
  • 翟小寧:既讀有字書又讀無字書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學生讀、教師讀、家長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形成好良好的讀書氛圍。2010年到2012年兩年間,據統計我校初中學生人均課外閱讀文學名著在20部以上。老師們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這是2014到2015年秋季高二年級推薦的書目,有經典類、散文類等等。每個年級都有,這是歷史學科假期為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通史類有中國通史,專題類數目有鄉土中國,萬曆十五年等。
  • 「於戲」倆字怎麼讀?《大明風華》讀錯遭群嘲,古人早將它編成段子
    到記者發稿前,這條帖子已被轉了1700多次,點讚數2300多個。不少網友看到帖子才明白過來,這兩個字原來不讀作「yú xì」。 有網友舉了一些古文的例子,如《禮記·大學》:《詩》云:「於戲!前王不忘。」《三國志·諸葛亮傳》: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網友認為,「於戲」在這裡都讀作「嗚呼」。
  • 書該如何讀進去?讓古人告訴你這些讀書的方法
    出行騎在馬背上,閒著也是閒著,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讀書、上床睡覺前,睡不著時,可以躺著讀會書,上廁所坐在馬桶上,可以利用這點時間讀會書。這些時間,閒著也是閒著,完全可以利用起來,通過讀書增長點見識。歐陽修利用「三上」讀書法,每天熟讀三百字,竟將《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用三年半的時間熟讀完畢,七年時間背得滾瓜爛熟。 如何讀進去?
  • 傅佩榮:我的前半生怎樣度過?一個關鍵選擇,使我成為今天的我
    如果說儒家把人性的本質規定為善,這本身就違背了孔孟的思想。人性不是本善的,而是向善的,這一個字的差別很大。譬如孟子很喜歡講比喻,水開始向下流,火開始向上燒,是用一種動態的方式來比喻人性。這給我啟發很大,孔孟所講的人性是向善,但他有一個前提就是「真誠」。你只要真誠,就會發現力量由內而發,要我做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叫做「善」。
  • 讀經有什麼好處?應該怎樣去讀經?
    前天有位初學的師兄,問我「拈花一笑」這個典故究竟有何含義,應該怎樣理解?我告訴她,我也理解不了,勸她不要再去想這個問題。也因此想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人雖然喜歡經典,但卻不會讀誦經典,心浮氣躁,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讀經心得,以供大家參考。
  • 傅佩榮 易經講座大全
    講師觀點: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易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哲學中之哲學」,其內容博大精深,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