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我的四季讀書法

2021-02-08 人民教育

讀書還分季節嗎?
當然了,人生還分季節呢。


傅佩榮教授就有一個春夏秋冬四季讀書法:夏天太熱了,《莊子》的寓言故事很有趣,會讓你清涼一點。秋天最好讀《老子》,因為《老子》的書很酷,就好像秋天的時候萬物都蕭條了一樣……


文/傅佩榮




少年期(3-20歲)的讀書目的有三點:擺脫文盲、奠定基礎、認識自我。文盲是指不識字的人,也指識字但不會思考的人。希納悲劇家歐裡庇得斯說:「凡是無法陳述自己思想的人,都是奴隸。」在識字與思考之外,還有豐富的文化資產由學校教育而代代相傳,這是個人社會化的必循途徑。至於認識自我的性向與志趣,也是責無旁貸的,否則,是誰在生活?


青年期(20-40歲)讀書是為了謀職安身,講求實效和自我定位。定位兼指位置與方向,具有動態開展的意義,若青年期仍未能建立人生觀,難免面臨「四十而大惑」的困境,此時不妨借哲學與心理學書籍作為閱讀的參考。


中年期(40-60歲)事業已有基礎,生活品質成為關心的焦點,以致最需要文學與藝術的滋潤、舒緩。從前視為無用的東西,現在卻是妙用無窮的寶貝。小說、戲曲、詩詞、音樂、美術,可以展示生命的不同處境與情調,善加品味,更可以印證個人的心得。


老年期(60歲以上)以閱讀宗教經典、四書五經為宜。身體老化而智慧成熟,若能堪破生死大事,就不受時空限制,既可上友古人,又可神遊人生各種境界,世俗成敗得失便也「相與俱化」,何樂不為?


以上是人生四季。




春季以肯定生命、啟發希望、確定方向為主,因此我讀《論語》和《泰戈爾詩集》。孔子的「人生向善論」使我充滿樂觀奮鬥的信心。泰戈爾的詩描寫「宇宙」、「孩子天使」、「愛」,親切溫婉,足以解消一切疑慮。


夏季酷熱,我選擇《莊子》與梭羅的《湖濱散記》。莊子的寓言常有醍醐灌頂、恍然開懷、寒意逼人的作用,可以消暑。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度過兩年兩個月,他筆下的一隻公雞也有帝王般的尊榮,充分顯示大自然的奧妙。


秋天既有肅殺之氣,又有談談哀愁。《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語,驚醒了人類自我中心的妄念。房龍的《寬容》則細述西方歷史,指出「懶惰、無知、自私自利」是造成不寬容的三大因素,正適合秋日省思。


冬季太冷,何不翻閱《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段念通的話,內心真力充塞、圓滿具足,道德勇氣油然而生。然後,尼採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談到「精神三變」,以「超人」為目標而衝決網羅,氣魄之宏偉足以鼓勵吾人自我超越。


所有的習慣中,只有閱讀是無可非議的。閱讀使我們在人生行程中,看得深,想得遠,不然至少也增加了繁複多變的趣味,點化心靈的枯澀與滯礙。然而,在浩瀚的書海中,如何選擇自己所愛,卻是一個惱人的問題。讀到不宜的作品,損失的不只是時間,恐怕還有受騙受害的感覺。難怪許多人喜歡參考別人開的書單,希望藉助別人的經驗,享受書的盛宴。
筆者無意開列書單,不過願意就自己經常閱讀的五類書作一簡單介紹。這五類書包括:經典論著、俠義小說、哲理散文、文化資訊與工具書。


首先,經典論著除了個人專業研究所需,也有值得一般讀者詳加品味者。這是我們追溯傳統的大好機會。經典往往經過千錘百鍊,走過歷史也塑成歷史,其中必有屬於永恆的成分,可以作為我們的標竿與定位。


以較古的經典來說,我國的《四書》與西方的《聖經》是主要代表。但是,因為較古,所以需要論著來詮釋。誰的詮釋比較正確呢?這方面最好聆聽專家的意見。所謂專家,在此絕對不是指愛因斯坦所謂「訓練有素的狗」,而是指能夠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人,所提觀點必須「符合經驗事實、透過理性反省、標示理想意境」。


我們只要閱讀這一類的書,就會感覺內心世界不斷在成長,在擴展;但是這又不僅是一種感覺,而且是一種真實的力量,在催促我們選擇某種人生途徑。




其次,俠義小說是我在寒暑假的良伴。有時縱非假期,只要我趕完一篇論文或結束一系列的演講,就會找個藉口閉門三天,休問人間事。


所謂俠義小說,自然包括了《七俠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直至當代的金庸武俠全集:但是範圍並不限於此,西方的《大衛·科波菲爾》、《三劍客》、《羅賓漢》、《湯姆歷險記》之類的書也算在內。如果要定義的話,我會以「仁愛」與「正義」為判斷標準。必須二者兼顧,才是俠義小說。


但是,怎樣才算是好的俠義小說呢?首先,小說的情節要使我覺得恨不生在當時,恨不相逢此人,不然必定互為奧援,相視莫逆。我常以小說省察自己對仁愛與正義的敏感程度,看看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是否隨俗浮沉,甚至麻木不仁了?其次,小說必須留給我一個省思的餘地,同時允許我以新穎的眼光看待既成的世界。我是否忽略了親情、愛情、友情?是否坐視不義之事在身邊發生?當我從小說堆中抬起頭、站起身時,我對同一世界之人更加珍惜。


第三類書是哲理散文。哲理散文的範圍更廣了,從殷殷告誡的勵志文摘、即事說理的長短議論,到仰觀天際的沉思冥想、血淚織成的雋永小品,都屬之。這一類書總是讓人邊讀邊想,試圖用一個道理統合蕪雜的事象。可惜,我國的古文往往礙於文字與時空背景,不易讓人欣賞。相形之下,西方作品的翻譯就容易讓人接近了。


譬如,我最近讀到房龍的「寬容」無法釋手,連讀三個深夜,感慨良深。他說,現代的不寬容可以分為三種:出於懶惰的、出於無知的與出於自私自利的。我以此反省自己的行為,頗有助益。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也是標準的哲理散文,有些地方不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專美於前。當然,興致來時,朗讀一段《莊子》或《孟子》,默念一段《柏拉圖對話錄》或《懺悔錄》,也是平生一大樂事!


然後,還有文化資訊方面的書值得一讀。這類書以圖文並茂為特色,使人視覺與思想一起運作,讚美之中含有感嘆,感嘆之後帶來深思。宇宙之大,無奇不有;自然之美,非可想像;人智之巧,則相形之下亦不遑多讓。


可惜的是,這類書大都價格高昂,並且不易齊備,好像印不勝印、買不勝買。文化界人士可以考慮集體合作,編印一系列人類文化欣賞全集,分門別類,扼要敘述,配合圖片與必要的附件,讓每一個家庭真心願意以它來取代酒櫃。雖然,我們目前連百科全書都編不出來,恐怕在觀念上與人才上都有所不足。目前倡議此事,或許只是好高騖遠而已。




最後一類是工具書。一般人把工具書當成字典的別名,只有在用到的時候才去查閱。事實上,工具書包括前面提及的百科全書,以及各學科的專門辭典;不僅如此,對現代知識分子來說,各種學術史也是不可或缺的。學術史之中又以人文及社會方面較有普遍推廣的必要。這類書以正確性與時代性為主。


如西洋學史,首推英國柯普斯登(copleston)的巨著,最近幼獅公司推出《觀念史大辭典》譯本,也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許多人都在期待這兩部書早日出齊。三民書局正在籌劃三十卷《世界思想文化史》的撰著工作,可謂魄力過人,值得知識分子稱讚鼓勵。


除了上述五類書之外,當然還有其他開卷有益的作品,各人不妨自取所需。最要緊的原則是:書本只能滋潤、孕育我們的生命,而不能代替我們生活。我們有時為了生活而讀書,往往錯失去書中樂趣;我們當然也不必為了讀書而生活。但是離開書本,生活恐怕難免變得像是一塊毫無滋味的黑麵包了



文章來源:傅佩榮教授新浪博客

微信編輯:馬守興


家長用這8個計劃表,讓孩子暑假每一天都不浪費

臉紅了嗎?14張漫畫告訴你,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樣的孩子

暑假正是讀書時……

如果做不到這些,你就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讀書篇:讀書吧,因為讀書能把自己讀開心

【微閱讀】胡適:青年人要讀書,不必先談方法,要緊的是先養成好讀書的習慣


相關焦點

  • 傅佩榮:生命中總有感覺過不去的難關,怎麼辦?我的經歷告訴你一句話
    回看我自己走過的路,苦難也留給我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我從小生長在比較貧困的家庭,從來沒想過通過讀書去改變什麼,只是因為我小學三年級開始口吃,無路可走,只能埋頭念書。任何事情都有來有去,我口吃的毛病是小時候學鄰居家小孩說話,結果學到比他口吃還嚴重;但是到了高中,我一位老師對我說:你會讀書沒有用,因為你不能開口講話。
  • 傅佩榮:古人的書應該怎樣讀?不能達到這8個字的境界,就白讀了
    讀書,除了要選擇讀什麼書之外,有一個問題很重要,就是讀書的方法。真正的讀書,沒有隻讀一遍的。我一生以教書為業,也樂於與人分享我的讀書心得。今天就與大家談談讀書的方法。怎樣探究有效的讀書方法呢?不妨以較為機械的學習外文為例。我年輕時念英文,原來也像一般中學生,背了所有的語法與習語,遇到句子照樣弄不清楚作者的意思。一直到大三暑假,我有機會翻譯一本宗教哲學的書,這才徹底提升了英文水平。
  • 傅佩榮:我的前半生怎樣度過?一個關鍵選擇,使我成為今天的我
    我在耶魯大學專攻的方向是宗教哲學,但到最後要寫論文的時候,我還是轉向了中國哲學。那時就找到一位老師指導我,是餘英時先生。餘先生是歷史學家,他對我的要求是每周都要念好幾本書,我每周跟他見一次面,他後來給我的評價是「明快」,就是眼明手快。一開始他很奇怪,指定的書別人要兩個星期才念完,你怎麼一個星期就念完?
  • 傅佩榮 易經講座大全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浙江大學講座教授。  傅佩榮積極推進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臺灣地區教育部門「教學特優獎」。出版作品逾百種,曾獲臺灣地區「中正文化獎」、「最高文藝獎」等多項殊榮。
  • 學國學必看頂級高手王東嶽、曾仕強、傅佩榮、翟鴻燊、郭繼承等
    作為國人每個人都有想把國學學好的潛意識,但是99%的人是不得其法的,看著原文滿篇的古文頭都大了,看著普通的翻譯著作又不知所云。因此要想在最短的時間裡把國學學好,一定要學頂級功法,跟頂級高手學。在這裡我們推薦的是高手怎麼學習國學的,高手學國學第一原則是跟頂級高手學。
  • 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思想食堂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堅持手寫稿子了,傅佩榮老師是一位,他每小時至少寫一千字。「我知道自己的弱點,做事很執著。」業餘時間,除了和家人聚會,他也愛電影和音樂。「我喜歡善惡分明的,有劇情的,比如《魔戒》。」他饒有興致地跟我們說起魔戒的由來,「那是從柏拉圖的《對話錄》裡來的,牧羊人找到棺材裡過去國王的戒指,一轉身,人就不見了。」
  • 跟驛遙一起讀書
    開場白 我中小學是在農村讀的,那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除了幾本課本,幾乎接觸不到什麼書。直到上了大學,進了大學的圖書館,才覺得自己走進了書的海洋,從此愛上了讀書。一晃幾十年過去了,買書讀書從未間斷過。 但凡讀過書的人,特別是讀過好書的人,內心深處總覺得看書是一件快樂且重要的事,而且總有一種衝動,要與別人分享自己讀書的快樂。
  • 如果覺得寂寞,那就讀書;如果靜不下心,那也讀書吧!
    這種時候,讀書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在讀書時,總能給我啟發和思考,讓我有所感悟,而這感悟就是我要寫出來跟大家分享的內容。讀書要耐得住寂寞,寫作更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決心。讀書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亦沒有捷徑可走。要耐得住性子,或者說是通過讀書來磨自己的性子。這個磨性子不是磨去稜角,而是磨鍊。磨去稜角很容易,但是磨鍊很難。
  • 臺大哲學系主任傅佩榮用5個問題,帶你入門哲學世界
    我們在不同場合向別人介紹、描述自己的時候,存在著一個不因背景改變的「我」,哲學家們曾嚴肅地思考這個「我」。人在生活中會被一個念頭困擾「我已經不是我了」,這個「我」到底是指向什麼呢?  勒內·笛卡爾的名句「我思故我在」,這個「思」包括懷疑、理解、肯定、否定、意願、拒絕等。這個觀點直接判斷,我思即是我在。由「我思即是我在」所肯定的是「我即是思」,我即是心智或靈魂。  笛卡爾認為「我」的本質即是思想,其中有與生俱來的觀念。靈魂或心智是一個獨立長存的實體。所謂實體,是指「由自己而得以存在者」。
  • 傅佩榮的西方哲學
    好課分享:獲取方式,領取資料,傅佩榮的西方哲學,以及學習更多確定能賺到錢的副業小項目
  • 品鑑 ▏ 印象四季 • 安縵法雲
    四季酒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也稱「西子湖」。
  • 傅佩榮,陳鼓應,曾仕強,南懷瑾都解讀《道德經》,誰的更好?
    王鴻飛老師 總體上看,從為道的角度,傅佩榮的《傅佩榮談老子 你同意我的說法嗎?歡迎交流。
  • 傅佩榮:「人性本善」是對孔孟的誤讀
    代表作品有《成功人生》、《傅佩榮國學精品集》等。  心理學和哲學這兩個學科之間的關係,在根源上可以說是一樣的。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從年代上來說是很晚、很新的學科,但它發展非常迅速、有效。對人類來說,心理學對於現代人的幫助要遠遠超過哲學所產生的作用。哲學是很老的學科,而心理學討論的主題,在古代來說也是哲學的範圍之一,就是有關人的內心狀態。這兩個學科怎麼到今天又連接到在一起?
  • 傅佩榮解讀孟子:有三種快樂勝過帝王
    譬如,父母健在時,我遇到年長的人,就比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兄弟姊妹平安無事時,我遇到同學、同事、朋友,也比較容易推演出手足之情。結果則是:我的向善之性順利發展,我的人性也日趨美好。  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論對天與對人,我都沒有愧疚,此心光明,何其舒暢。  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學會讀書再讀書:《洋蔥閱讀法》筆記整理
    常常有家長問我:「現在閱讀越來越重要了,可是孩子對閱讀沒興趣,怎麼辦?」「每天學習那麼緊張,真的是沒時間讀書啊!」「應該如何挑選適合的書呢?不然你給列個書單吧!」公眾號開通以後,也有很多粉絲在後臺留言:「感覺閱讀沒什麼用,讀了也用不上,成績也上不去,是我閱讀方法有問題嗎?究竟應該怎樣讀書呢?」「我讀了很多書,可是總是讀過就忘記了怎麼辦?」
  • 王崧舟:我讀書的三句話
    王崧舟:我讀書的三句話我愛讀書。有人問:「王老師,讀書是不是你的業餘愛好?」我說:「錯了,應該把『業餘』二字去掉。」讀書是我全身心投入的愛好,於我而言,讀書跟吃飯一樣,跟呼吸一樣,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關於讀書,我有三句話——1第一句:為己讀書。
  • 傅佩榮:《易經》為何能夠傳承上千年? 思想食堂
    ——傅佩榮9月23日-25日,大頭思想食堂第二季繼續開課,傅佩榮教授的《易經》三天進階課程在杭州開展。 傅教授鑽研《易經》已有十年,對儒家經典和國學也有很深的造詣。在三天的課程裡,傅教授不止系統講述了《易經》的義理、卦象、籌策佔卦的方法、解卦的方法,還對儒家經典有相當深度的闡述,讓大家受益匪淺。
  • 兒童讀書五步法,輔導孩子讀書不再為難
    每次都遲遲交不了作業,關鍵是孩子對讀書漸漸失去了自信。最後,被迫閱讀時間交給了我,起初我也無計可施。但看著她一臉認真又完不成作業的樣子,漸漸心疼起來,逐步摸索出了兒童讀書五步法。第一步,領讀,讓孩子跟讀並圈注不認識的漢字。(之後講解漢字與讀音,有時間就讓她再寫上兩行。)
  • 名人教你讀書十條妙「法」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毛澤東曾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名人們都用自己的方式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他們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見證了讀書的意義。怎樣才能讀好書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名人讀書的十條妙「法」。
  •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