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佩榮
首先,經典論著除了個人專業研究所需,也有值得一般讀者詳加品味者。這是我們追溯傳統的大好機會。經典往往經過千錘百鍊,走過歷史也塑成歷史,其中必有屬於永恆的成分,可以作為我們的標竿與定位。
以較古的經典來說,我國的《四書》與西方的《聖經》是主要代表。但是,因為較古,所以需要論著來詮釋。誰的詮釋比較正確呢?這方面最好聆聽專家的意見。所謂專家,在此絕對不是指愛因斯坦所謂「訓練有素的狗」,而是指能夠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人,所提觀點必須「符合經驗事實、透過理性反省、標示理想意境」。
我們只要閱讀這一類的書,就會感覺內心世界不斷在成長,在擴展;但是這又不僅是一種感覺,而且是一種真實的力量,在催促我們選擇某種人生途徑。
其次,俠義小說是我在寒暑假的良伴。有時縱非假期,只要我趕完一篇論文或結束一系列的演講,就會找個藉口閉門三天,休問人間事。
所謂俠義小說,自然包括了《七俠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直至當代的金庸武俠全集:但是範圍並不限於此,西方的《大衛·科波菲爾》、《三劍客》、《羅賓漢》、《湯姆歷險記》之類的書也算在內。如果要定義的話,我會以「仁愛」與「正義」為判斷標準。必須二者兼顧,才是俠義小說。
但是,怎樣才算是好的俠義小說呢?首先,小說的情節要使我覺得恨不生在當時,恨不相逢此人,不然必定互為奧援,相視莫逆。我常以小說省察自己對仁愛與正義的敏感程度,看看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是否隨俗浮沉,甚至麻木不仁了?其次,小說必須留給我一個省思的餘地,同時允許我以新穎的眼光看待既成的世界。我是否忽略了親情、愛情、友情?是否坐視不義之事在身邊發生?當我從小說堆中抬起頭、站起身時,我對同一世界之人更加珍惜。
第三類書是哲理散文。哲理散文的範圍更廣了,從殷殷告誡的勵志文摘、即事說理的長短議論,到仰觀天際的沉思冥想、血淚織成的雋永小品,都屬之。這一類書總是讓人邊讀邊想,試圖用一個道理統合蕪雜的事象。可惜,我國的古文往往礙於文字與時空背景,不易讓人欣賞。相形之下,西方作品的翻譯就容易讓人接近了。
譬如,我最近讀到房龍的「寬容」無法釋手,連讀三個深夜,感慨良深。他說,現代的不寬容可以分為三種:出於懶惰的、出於無知的與出於自私自利的。我以此反省自己的行為,頗有助益。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也是標準的哲理散文,有些地方不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專美於前。當然,興致來時,朗讀一段《莊子》或《孟子》,默念一段《柏拉圖對話錄》或《懺悔錄》,也是平生一大樂事!
然後,還有文化資訊方面的書值得一讀。這類書以圖文並茂為特色,使人視覺與思想一起運作,讚美之中含有感嘆,感嘆之後帶來深思。宇宙之大,無奇不有;自然之美,非可想像;人智之巧,則相形之下亦不遑多讓。
可惜的是,這類書大都價格高昂,並且不易齊備,好像印不勝印、買不勝買。文化界人士可以考慮集體合作,編印一系列人類文化欣賞全集,分門別類,扼要敘述,配合圖片與必要的附件,讓每一個家庭真心願意以它來取代酒櫃。雖然,我們目前連百科全書都編不出來,恐怕在觀念上與人才上都有所不足。目前倡議此事,或許只是好高騖遠而已。
最後一類是工具書。一般人把工具書當成字典的別名,只有在用到的時候才去查閱。事實上,工具書包括前面提及的百科全書,以及各學科的專門辭典;不僅如此,對現代知識分子來說,各種學術史也是不可或缺的。學術史之中又以人文及社會方面較有普遍推廣的必要。這類書以正確性與時代性為主。
如西洋學史,首推英國柯普斯登(copleston)的巨著,最近幼獅公司推出《觀念史大辭典》譯本,也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許多人都在期待這兩部書早日出齊。三民書局正在籌劃三十卷《世界思想文化史》的撰著工作,可謂魄力過人,值得知識分子稱讚鼓勵。
除了上述五類書之外,當然還有其他開卷有益的作品,各人不妨自取所需。最要緊的原則是:書本只能滋潤、孕育我們的生命,而不能代替我們生活。我們有時為了生活而讀書,往往錯失去書中樂趣;我們當然也不必為了讀書而生活。但是離開書本,生活恐怕難免變得像是一塊毫無滋味的黑麵包了。
文章來源:傅佩榮教授新浪博客
微信編輯:馬守興
家長用這8個計劃表,讓孩子暑假每一天都不浪費
臉紅了嗎?14張漫畫告訴你,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樣的孩子
暑假正是讀書時……
如果做不到這些,你就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讀書篇:讀書吧,因為讀書能把自己讀開心
【微閱讀】胡適:青年人要讀書,不必先談方法,要緊的是先養成好讀書的習慣